诗眼
诗眼

又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 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楼的特征,也是这首诗着力刻 画的核心内容,为全诗的着眼点即诗眼。“危”本来就是高, “百尺”是描绘高,“手可摘星辰”是强调高,“恐惊天上人” 是夸张高。在这首短诗中,无一不是在写“高”。通过多侧面的 描摹刻画,反复渲染,山寺危楼那高耸的形象就深深留在读者的
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 梅》),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 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杜甫 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 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加之一个“吐”字,化静为动, 富有诗情画意。。
迁移练习
找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 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 娇莺恰恰啼。”中的诗眼并分析之。
迁移练习
1.找出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诗眼 并作分析。
参考答案:“空” ,流露出作者自许塞 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 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 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 情。
2.找出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
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 愁。” 中的诗眼并略作分析。
怎样描述诗眼的作用呢?
1.用以翻出新意。
如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 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 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 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2. 借以增添情趣。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一、诗眼是什么“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幽”字。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王维《过香积寺》,并分析第三联的诗眼。
典例1、分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能够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不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典例2、叶绍翁《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因为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鉴赏之“诗眼”

第二类诗眼鉴赏(炼字) 下一‘咽’字,则幽
静之状恍然 ;著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冷’字,则深僻之 过香积寺 王维 景若见。昔人所谓诗 眼是也。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 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例2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
(宋) 潘阆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问题:全诗创作的意图表现在哪一个字上?诗中是怎样 具体表现这一意图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分析:全诗主旨表现在一个“归”字上。诗的第一、二 句说长久客居外地,华发早生,此刻乘舟自桐庐归来, 可见思归之情非常急切;中间四句写归途景物,在落日 余辉的映衬下,天空中浮起了一弯眉月,天色渐晚,晚 风渐紧,暮潮兴起,阻止归程,只好夜泊渔浦;七、八 两句写此时又听得阵阵落雁的声音,更加剧了作者的思 归之情。总之,这首诗写岁暮景物,紧紧围绕一个“归” 字,抒发作者浓浓的思归之情。
“弄”字有“舞动”“玩耍”之 意,运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花在 风中摇动,花影也随之而动的美景, 又写出了月下花枝的调皮、可爱之 态,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表达 了作者由愁转喜的心绪变化。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① ,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②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剑铓: ①剑锋。 ②若为:怎能
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望”在诗中是指登高远望,翘 望故乡。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 亲故 ”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又毕竟能获 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盾中, 诗人尽情望去惟恐望的不够,而要化 身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
鉴赏诗歌的诗眼

【答题步骤】 1. 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2.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 出主旨、营造意境、塑造人物形象 表达情感和诗歌结构上起的作用。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 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
(步骤三)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 “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 雁的怜悯之情。
(步骤四) 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诗眼。
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阅读下面这一首诗,完成试题。 华 子 岗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睎。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家。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答案: 【步骤一】“侵”字写出了夕阳余晖 逐渐消退的过程,和诗人在夕阳西 夏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 【步骤二】“侵”和“拂”两字运用 拟人的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 想到山色清翠可爱,柔和多姿。 【步骤三】表现出诗人对云光山翠的 眷念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 喜爱和留念。
4.以乐衬哀的词。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 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 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句中的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 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这样 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5.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 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 “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 “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 “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 “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这 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 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
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诗眼”一词是宋人分析唐诗的所用之言,并成为宋元诗话中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术语;“诗眼”多产生于近体诗中,唐代大诗人杜甫堪称点睛圣手。
“诗眼”位于何处?下面我们就以近体诗为例,来探究局部诗眼在诗中的具体位置。
因为五言句型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型多为上四下三,所以,往往把五言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叫作“诗眼”,是所炼之字,要特别在这个字上下功夫。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归”“下”是炼字。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赴”是炼字。
但这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五言诗中有炼在第二字的,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和“撼”;也有炼在第五字的,如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浮”;还有炼在第二字和第五字的,如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尽”“入”“流”。
七言也有炼在其他字上的。
炼在第四字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炼在第七字的,如钱起《赠阙下裴舍人》“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中的“尽”“深”。
局部诗眼的锤炼,就是炼字,炼字有??字、虚字、响字、拗字等说法,这里主要说实字和虚字。
所谓实字,一般是指动词、形容词。
在近体诗中,所炼诗眼以动词、形容词较多,这一点可以从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略见一斑,故有炼实字以炼动词为主之说。
诗歌鉴赏—诗眼

全诗创作的意图表现在哪一个字上?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这一意图的?请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第一步:点出诗眼,并释义。 全诗主旨表现在一个“归”字上。 第二步:紧扣诗眼,解释句意——将诗句扣到与诗眼有关。 诗的第一、二句说长久客居外地,华发早生,此刻乘舟自桐庐归来,可见思归 之情非常急切;中间四句写归途景物,在落日余辉的映衬下,天空中浮起了一 弯眉月,天色渐晚,晚风渐紧,暮潮兴起,阻止归程,只好夜泊渔浦;七、八 两句写此时又听得阵阵落雁的声音,更加剧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第三步:分析诗眼的作用。 这首诗写岁暮景物,紧紧围绕一个“归”字,抒发作者浓浓的思归之情。
思 思的对象是去年同来的望月人
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
物 思念 在 惆怅 人 落寞 非
凄清
•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指出诗中的诗眼并结 合全诗简析。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本诗诗眼应为“独”字。
(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一)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 (二)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四)抓词类活用
1.明确点出作为“诗眼”的词。 2.分析紧扣诗眼,解释句意——将每句诗扣到与诗眼有 关。 3.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字(词)的作用——线索、 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统领全诗、点明主旨、营造意境。
注:安禅,佛家语,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 问题: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 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 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鉴赏诗歌的诗眼

鉴赏诗歌的诗眼一、诗眼是什么“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里的“幽”字。
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王维《过香积寺》,并分析第三联的诗眼。
典例1、分析: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
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
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
“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
惜别之情,溢于言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
“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
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
“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
兰舟已逝,离情难舍。
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
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
“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
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
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
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典例2、叶绍翁《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
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
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眼

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字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在原句中描述 景象(点出表现手法) 4、分析该字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 表达情感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唐)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试题:问: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分析妙处?
【参考答案】“闲”字最妙,有“悠闲”之 意。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 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 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
[分析]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 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 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 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 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 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 孤寂的景象(意境)。
“诗眼”分别是“咽”、 “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 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 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 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 “冷” 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 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意境)。 点出该字作用
[答案]
找出诗中的诗眼
把该字(词)放入原 句中并描述景象。
解题技巧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诗眼句 的意思。解释时用描写描述的方式, 不能用直译的手法; 2、因为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最 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要找到并 理解诗眼就必须结合全诗的意境和 主旨来考虑,结合句法的分析。
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怎样统领全篇的 方式考查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哪个字可以统摄全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 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 问: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Hale Waihona Puke 参考答案: “铿然”一词传神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 发出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 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 代,可以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豁达的 情怀。
触摸题型: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 个字? 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 个?为什么? 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 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眼。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 述景象。(这个字词写出了什么特征)
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江小渡 (唐)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 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 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问:本诗的“诗眼”是什
透 过 诗 眼 把 握 诗 魂
四 平 二 中 李 迎
《诗法家数》中记载:“诗要炼字,字者,眼 也。”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
描摹形象
第一组: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第二组:
揭示主旨
江南好,风景旧曾
谙。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 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实战演练: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 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 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直”、“圆”。“直”字, 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 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 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 字精炼传神地表现了塞外风景苍凉、悲壮、 雄浑的景象。
课 堂 小 结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 中说:“诗之有眼,犹 人之有目也。” 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 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 旨趣的窗口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 位置并不固定,但总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可见,诗眼是诗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 最强的关键词句,它足以使全篇生姿添色, 使诗意隽永含蓄,使诗句灵动飞扬。抓住 诗眼,就可弄清诗歌的情感脉络,领会诗 歌的意境和主旨。
春风又绿江南岸,
汴水流,泗水流,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白居易《长相思》 )
诗眼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诗词句体现形象神韵最鲜活的词语, 多为动词或者是形容词,有词性的变化和修 辞手法的运用。(炼字) 一种是内容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歌的主旨, 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 杂念;②毒龙:世俗欲念
问:所谓“诗眼” 往往是指
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 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 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 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 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 “冷”。(点明诗眼)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 阻拦,发出低吟,仿佛 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 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 似乎显得阴冷。(联想 描述景象) “咽”、“冷” 两字绘 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 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 象。(意境)
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 (点明诗眼) 诗人将“交情”比作“山溪 渡”,不管风吹浪打依然 不变,与前面的“溪水将 桥不复回”进行对比。这 里的“风波”具有象征意 义。 (具 体表现) 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 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主旨)
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 2.结合诗句分析该词在诗中的具体 表现(分析中点出表现手法) 3.总结诗歌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