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
高考诗歌鉴赏辅导之诗眼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诗眼是“凉”字。①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 气之凉,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 凉,虚实结合,②表达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 凉的心情。③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 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 明判断的依据。 参考答案:诗眼是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全诗 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 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 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 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 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 旨。
高考诗歌鉴赏辅导之
诗眼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 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 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 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 或全句的字词句。 字词句
“诗眼”的词性特点及其一般位 置:
一般的说,从炼字角度看, 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 诗(第一、二句)或尾联(第七、 八句)。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 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 隐藏在标题中。
答题步骤:
2 、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思 想情感)、营造意境所起的作用 或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 的作用。
1 、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2003· 全国
高考古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诗眼

高考古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诗眼中小学必背70首古诗的诗眼(解说诗眼在括弧中)导入•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可能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往往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例如:•《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荷塘月色》: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什么叫诗眼: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统领全诗、全联或全句最关键的字词句。
诗眼小诗眼:一句之眼,“一字之妙”。
使意境更丰富;增强诗歌的形象性、情趣味;大诗眼:指一首诗的眼目,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诗揭示全诗主旨,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诗眼的判断和鉴赏方法诗眼举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望岳》•白居易《琵琶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示儿》南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临安邸》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眼例三(诗题式)•《春夜喜雨》杜甫《书愤》陆游•《题李凝幽居》贾岛《田园乐》王维•《望月怀远》张九龄《山中留客》张旭•《喜弟卢纶见宿》司空曙•《征人怨》柳中庸指出下列诗歌的诗眼(句子)•杜甫《蜀相》《登高》•李白《将进酒》•《行路难》•李清照《一剪梅》•柳永《雨霖铃》指出下列诗歌的诗眼•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王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张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杜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三(语言之诗眼)

(三)抓诗中典型词
1.抓虚词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阴 铿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
诗中哪个词最有表现力?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 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 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 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 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 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 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 耐人寻味之处。
(一)抓能揭示诗的主旨,能笼罩或点 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的字眼。 《赠汪伦》 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 《赠汪伦》 的却是一个 “深”字,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形 李白乘舟将欲行, 象又浪漫,既 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汪伦情谊的 忽闻岸上踏歌声。 赞美。所以“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 不及汪伦送我情。 联系起来。
剑铓: ①剑锋。 ②若为:怎能
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找出诗中的诗 眼+解释
揭示诗词主旨
(1)望在诗中是登高远望,翘望故 乡。(2)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亲 故 ”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3) 但是,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又毕竟 能获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 盾中,诗人尽情望去惟恐望的不够, 而要化身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 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 落红应满径。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

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
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诗眼”一词是宋人分析唐诗的所用之言,并成为宋元诗话中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术语;“诗眼”多产生于近体诗中,唐代大诗人杜甫堪称点睛圣手。
“诗眼”位于何处?下面我们就以近体诗为例,来探究局部诗眼在诗中的具体位置。
因为五言句型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型多为上四下三,所以,往往把五言诗中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叫作“诗眼”,是所炼之字,要特别在这个字上下功夫。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归”“下”是炼字。
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赴”是炼字。
但这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五言诗中有炼在第二字的,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和“撼”;也有炼在第五字的,如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浮”;还有炼在第二字和第五字的,如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尽”“入”“流”。
七言也有炼在其他字上的。
炼在第四字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炼在第七字的,如钱起《赠阙下裴舍人》“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中的“尽”“深”。
局部诗眼的锤炼,就是炼字,炼字有??字、虚字、响字、拗字等说法,这里主要说实字和虚字。
所谓实字,一般是指动词、形容词。
在近体诗中,所炼诗眼以动词、形容词较多,这一点可以从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略见一斑,故有炼实字以炼动词为主之说。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 ppt课件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 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 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 “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ppt课件
11
(六)抓典型词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 。
3.品评某一字眼的艺术效果,即分析诗眼或炼字。
ppt课件
2
近年高考诗歌鉴赏主观题中与诗眼、炼字有关题目统计:
03全国 04全国二 04江苏
对句中诗眼“咽”“呜”的判断分析 炼字(诗眼)“闹”的分析 关系全篇的字(诗眼)“怨”的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
ppt课件
1
《考试说明》是对诗歌语言鉴赏的要求: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和形象化的语言,读者通过语 言媒介才能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 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反响,从而领略作品 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 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主要有:
寻找诗眼的方法: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四)抓词类活用 (五)抓典型词
ppt课件
13
诗眼、炼字类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 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 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
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 的窗口。可见,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 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 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 主旨的字词句。
诗歌鉴赏之诗眼-课件

第一类“诗眼”: 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提
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情”字,但 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诗人 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深”是 诗眼。这个“深”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 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 妙地联系起来。
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表 达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注: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安禅,佛 家语,指闭目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静坐,不生杂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念; 毒龙,指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 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 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 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找出诗眼
“笼”字是第三联的“诗眼”。“笼”
字描画了栈道林阴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
成的特色,又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表
现了春林长得繁盛茂密的景象。表现了蜀道
上优美壮丽的景象。
把该字(词)放入原句 中并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作用
天每
开个
放孩
;子
有的
的花
孩期
子不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找出诗中的诗眼
诗眼分别是“引”和“衔”,高 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 月出山中,就像是山为人们衔来了美 好与团圆。“引”和“衔”两字形象 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的心情。
诗歌鉴赏之诗歌语言之诗眼

诗眼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炼字”,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炼字”有区别,所以在这里单独讲解。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
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五个角度:1. 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2. 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4. 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5. 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
【考点对接教材】01山居秋暝 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请赏析“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空”字的表达效果。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这和“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02梦游天姥吟留别(必修上) 唐·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

思的原因是独上江楼
思 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 思的对象是去年同来的望月人 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
物 思念 在 惆怅 人 落寞 非 凄清
(二)抓诗中巧妙的修辞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闹用了拟人的手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 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
"弄"字而境界全出。风弄花影,词人把云、月、花都 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弄"字 化静为动,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构成了一幅幽美朦 胧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情趣。
(三)抓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
"绿"写活了春风,隐隐传出了江南春来早的讯息,令人赏心悦目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周邦彦)
寻找诗眼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抓描写事物生动、 形象、准确的字词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 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 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 “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其位 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 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 诗眼,叫句中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之“诗眼”(炼字)《考试说明》是对诗歌语言鉴赏的要求: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和形象化的语言,读者通过语言媒介才能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强烈反响,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的考查方向主要有: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3.品评某一字眼的艺术效果,即分析诗眼或炼字。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词,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或为一字,或为一词,或为一句。
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
❖诗眼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为一着诗的凝聚点,提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
(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思的原因是独上江楼物思念思的环境是月光如水水如天在惆怅思的对象是去年同来的望月人人落寞思的结果是风景依稀似去年非凄清(二)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三)抓诗中巧妙的修辞A、“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B、“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和生命,同时,"弄"字化静为动,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情趣。
(四)抓词类活用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B、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
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
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C、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着色的思绪”。
(五)抓典型词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满腔报国热忱(chén)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的主旨——抒写愤懑之情。
↑扼腕本来是一个动作,指用一只手用力握住另一只手腕,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表示振奋、惋惜、愤慨等。
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郑谷将“数”“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用以翻出新意。
如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2、借以增添情趣。
如韩驹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为“深”、“里”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
3、靠它加强形象性。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韩愈帮贾岛斟定“僧敲月下门”,是取“敲”字的声音(上句为“鸟宿池边树”,已是关上闩的时候,“推”是推不开的,只好“敲”了);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关于诗意的精确。
如齐已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
有的诗眼、词眼还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
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
”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进的春天。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ráo]:纵使。
分付:交付。
【注释】①望江东:黄庭坚创调。
词中有“望不见、江东路”,取以为调名。
②江东路:指爱人所在的地方。
此句说,住在江水的西头,由于相隔遥远,望不见江东的爱人。
③秋将暮:临近秋末。
以上两句说,即使能找到鸿雁传个信儿,可是已经到了秋末,时间太短了。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①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蒿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你认为诗中哪个字最妙?试作分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标题中的“怨”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上是如何营造意境的?七、找出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的诗眼并略作分析。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玉泉溪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你认为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精炼传神?试简单分析。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找出诗中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字,并对其加以简单分析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杂诗无名氏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有人认为诗中“一溪月”应改为“一轮月”,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试结合全诗分析诗眼表达效果。
一、找出诗眼:“诗眼”分别是“咽”、“冷”。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并描述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点明改字作用:“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二、(1)隔,字典意“阻隔,隔断”。
双重意蕴: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以抚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情感阻隔。
三、(1)交情。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四、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用庭院中的栀子花闲着来反衬农家的繁忙景象,村姑们忙着做这做那,只有院子里的栀子花才闲着独自赏雨。
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山河阻隔,归途遥远,还乡无期六、“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绪)的意境。
七、“愁”字,就是全阙的诗眼。
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以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
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八、“醉”和“弹”。
两字都是拟人手法。
“醉”字既写出了秋色的浓艳,又将不可触摸的秋色写得真切可感。
“弹”字不但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而且写出溪流声富有音乐性,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静谧。
白沙县抵龙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
九、“秋”字。
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愁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心”上有“秋”谓之“愁”。
所以“秋”还是双关语。
十、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看,“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华竞丽的美好景象;从情景关系上看,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十一、不好。
“一轮月”只写到月,与“一树梨花”一样,是静态的。
“一溪月”既写了月,又写了“溪”,把不可触摸的月色写的捧手可掬,生动形象。
十二、“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字义)。
登翠楼时兴冲冲,而闯入眼帘的柳色却使她不经意间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效果)。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感情)。
十三、“满”和“压”就是诗眼。
满枝蓬蓬勃勃的花遮住了小路,这就是“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