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朝板块(一)w
中朝板块中_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柱与构造环境新思考_乔秀夫

收稿日期:2007-03-10;修订日期:2007-03-19地调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200413000055;1212010511607)和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编号:2006FY120300-1)资助。
作者简介:乔秀夫(1931-),男,研究员,从事沉积学、地层学、灾变事件地层研究。
通讯作者:高林志(1955-),男,研究员,从事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灾变事件地层研究。
E-mail:gaolzh@cags.net.cn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第26卷第5期2007年5月Vol.26,No.5May,2007中朝板块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柱与构造环境新思考乔秀夫1,高林志1,张传恒2QIAOXiu-fu1,GAOLin-zhi1,ZHANGChuan-heng2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1.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摘要:中国北方燕辽裂陷槽位于中朝板块北部,是巨厚中、新元古界的沉积区。
中、新元古界包括长城系(1800~1600Ma)、蓟县系(1400~1000Ma)和青白口系(1000~800Ma)。
上述划分是中国地质学家长期研究的共识,由全国地层委员会发布,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国地质调查填图中施行[1]。
青白口系自下而上包括下马岭组、龙山组、景儿峪组,由于在下马岭组的斑脱岩中获得了锆石SHRIMPU-Pb年龄1368Ma±12Ma,从而对1000Ma作为青白口系底界的年龄乃至中国中、新元古界地质年表提出了挑战。
中国地质学家必须面对新的下马岭组年龄值,拼弃传统思维,重新排定北方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柱中各系、组的界线年龄。
中朝名词解释

中朝名词解释【实用版】目录1.中朝两国的概况2.中朝名词解释的背景和意义3.中朝名词解释的具体内容4.中朝名词解释的交流与合作5.中朝名词解释的未来展望正文一、中朝两国的概况中朝两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位于东亚的两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朝鲜位于朝鲜半岛北部,是一个具有单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文化、历史和传统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中朝名词解释的背景和意义中朝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中朝名词解释应运而生,旨在为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提供便利。
中朝名词解释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可以帮助两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三、中朝名词解释的具体内容中朝名词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名词解释:涉及两国政治制度、政治机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词汇解释。
2.经济名词解释:包括两国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经济指标等方面的专业词汇解释。
3.文化名词解释:涵盖两国文化、历史、艺术、传统等方面的专业词汇解释。
4.科技名词解释:涉及两国科技领域、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等方面的专业词汇解释。
5.其他名词解释:包括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专业词汇解释。
四、中朝名词解释的交流与合作为了更好地推动中朝名词解释的交流与合作,两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例如,双方定期举办中朝名词解释研讨会,共同研究两国名词解释的编纂工作。
此外,两国还合作编写了《中朝名词解释词典》,为两国人民提供权威、准确的名词解释。
五、中朝名词解释的未来展望随着中朝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中朝名词解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两国将继续加强在名词解释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2、划分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板块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位置的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位移,或承认移位,而将移位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乌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牵涉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是近百年来地质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
中朝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朝地理知识点总结中朝两国位于东亚东北部,地理位置相近,地质结构相似,但在面积、自然环境、气候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下面将从地理位置、地貌、气候、水系、植被等方面对中朝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理位置1. 中国位于东亚东部,东临黄海、东海和南海,与朝鲜半岛相隔辽东湾;北与蒙古、俄罗斯、朝鲜和日本相邻;西与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相连;南隔海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相望。
中国幅员辽阔,地跨经度70°,纬度50°,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
2. 朝鲜位于朝鲜半岛,东临日本海,西临黄海,南与韩国相邻,北与俄罗斯、中国接壤。
朝鲜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变化显着,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二、地貌1. 中国地貌复杂多样,横断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太行山脉、大巴山脉、连山、大别山、武夷山、岭南山脉、黄土高原、辽河平原、广平、华北黄淮海及青藏高原等山地、台地、盆地环绕中华大地,地形起伏多变。
2. 朝鲜地貌以山地为主,主要有白头山、长白山、天池、大明湖、丹东、鸭绿江等地形特征。
三、气候1. 中国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等。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南方地区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
2. 朝鲜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湿热,冬季干冷,气候变化明显。
四、水系1. 中国河流众多,包括长江、黄河、黑龙江、辽河等大大小小河流2000多条,河流纵横贯穿全国。
2. 朝鲜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和图们江,这两条河流从中国流入朝鲜境内,是朝鲜主要的两条河流。
五、植被1. 中国植被类型多样,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沙地、坡地、水域等。
中国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植被面积不断扩大。
2. 朝鲜森林覆盖率较高,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半数以上,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朝边界问题

如果中朝两国是由一条贯通日本海与黄海的大河所分割的,那么无论是在约定俗成的古典时期,还是精确划界的现代社会,都不会有太大争议。河道中间的主航道就是最公平的国境线。当然,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即使是有明确的划界原则,也还是会存在争议的。特别是在呈喇叭状的出海口处。中朝之间所涉及的图们江口以及鸭绿江的故事,我们之前已经分别分析过了。应该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那两个地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其中缘由不再叙述。而中朝之间的所谓“领土纠纷”,在政治层面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两国在40多年前就已经正式签订了边境条约。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近些年来之所以在民间成为热点,并不是由于中国的民间,有什么特别的举动(最多也就是网上发发牢骚),希望改变鸭绿江口和图们江口的现状。而是三八线以南的韩国,在民间热炒。
如果从法理上来说,韩国对中朝鲜边境指手划脚当然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考虑到朝韩两国之间有统一的共识,并且将来半岛肯定还是会以某种形式统一的。这些来自韩国民间的声音,难保在某一天不上升到政治层面上。因此虽然觉得现状并无多少改变的机会,也还是做个专题,正好也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清楚地理特征的认定,在划定国境线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了解双方诉求的地缘背景。
仔细分解中朝边境的争论的“焦点”,可以分为五个点,由南至北分别是:鸭绿江口、长白山、图们江正源、“间岛”,以及图们江口。我们接下来的解读重点,就是其中的“间岛”、图们江正源,以及半岛最为关注的“长白山”
附:中朝边境主要焦点示意
图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朝鲜边境的主要特征是“两江一山”,即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及两江中间,号称两江发源地的“长白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长白山,与之前我们一直在提的“长白山脉”不是同一个概念。后者是呈连贯状态的,中国东北边境山地的总称。而这一节我们所指的“长白山”,就是一个山头,而这个山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间有个由火山口积水而成了“天池”。也就是中国所称的“长白山天池”,和朝韩所指的“白头山天池”。
甘肃省敦煌小独山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3 矿体特征
淤泥河断裂在矿区形成数个不同规模的东西向 平行同斜逆断层。同时还有许多次级断裂和层间断 裂破碎带, 形成了 3 巨大的构造破碎( 个 白钨矿化)
4 2
甘
肃
科
技
第2 7卷
蚀变带。在 F ~ 5断裂带 间 , 2 F 形成 了北蚀变带, 该 蚀变带南北最宽处可达 30 长大于 70 向东延 5 m, 0 m, 出图。沿 F 6断裂 南侧 发 育 的 中蚀 变 带, 宽约 最 30 长约 10m。在 F 咫 之间发育南蚀变带 , 0 m, 20 7~
者联合控制了矿床的分 布, 主成矿 中心在 7~ 2线 1
间 。矿 化最 强烈 , 已知 的一 些 高 品位样 品均 分 布 在 该 部位 。 52 石英细 脉 密集度 . 控 制 了矿 化 的强 弱 , 别 是 2—5r 厚 的 中细 特 e a
3. % , 0 3 若以矿石样品统计 , 边界矿样 品占 3 .% , 19 W0 3在 0 1% ~ .0 的贫 矿 占了将 近 4 % 。 富 .2 02% 0
岩化 细砂 岩 。 第 三 岩性 段 ( l : Ph ) 为绢 云母 千 枚 岩 , 上部 夹
凝灰质砂岩 , 中部及下部主要为绢云母千枚岩 , 局部
含少 量炭质 。
地层分区属于天 山一兴安地层区北山分区印尼 喀拉一红柳园地层小区 , 受断裂构造长期活动影响 , 地层 出露不全 , 且多为断层 接触 。主要 出露地层有 奥陶一志留系( 未分 ) 中、 下、 上统 、 泥盆系 中统、 石
1 .第四 系,.二叠 系下统红柳 河组 第一 亚组 第六岩性段 ,.二叠 系下统红柳河组 第一亚组第五岩性段 ,.二 叠系下统红柳 河 2 3 4
02中朝板块1

-地台稳定发展阶段(Pt2-3大陆裂陷阶段; Pz稳定盖层 沉积阶段);
3. 中-新生代:主要是侏罗纪——新生代 -陆内构造阶段(或“地台活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 带活动阶段)
三、基底组成
1. 中朝型太古代-元古代基底出露区,部分具古生代盖层;
3.扬子型太古代-元古代基底出露区,部分具古生代盖层;
新太古代
由于深断裂活动和裂陷作用,在太古代克拉通 的内部或边缘出现一些裂陷槽和裂谷: 如山西的五台群;辽东的辽河群。而被这些裂 陷槽、裂谷分割的象陕北的鄂尔多斯、鲁西和辽北、 燕北等中-大块的稳定克拉通, 分别为陆源区。 经历了2.6-2.5 Ga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引起 了断槽内强烈的线性褶皱与变质并伴随钾质花岗 岩侵入,形成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等中低级变质 带的岩石,它使地壳增厚,稳定区进一步扩大, 活动带逐渐缩小。
经受了2.8 Ga阜平运动,也是全球性的构造-热事件,大规模 钾质花岗岩侵入,由于强烈的深熔作用和花岗岩化作用使广 泛的活动区内上述火山-沉积岩建造围绕古陆核褶皱封闭,把孤 立的冀鲁古陆核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 太古宙克拉通,使地壳增厚,稳定区扩大,奠定了华北地台 基底的雏形,马杏恒称之为“萌地台”。
中朝地台基底分布示意图(据沈其韩等, 1995)
1始太古-中太古代地质体 2-6新太古代地质体:2.绿岩-花岗岩区,变质相:绿片岩相-角闪岩相;3.高级区 花岗岩;4-麻粒岩相变质的沉积岩区;5-角闪岩相变质的沉积岩(为主)区; 6-角闪岩相变质的岩区,新太古-元古代未分.;7 古元古代地质体;8 新太古-古 元古代地质体
太古代至少可分出三套不同类型的花岗质 杂岩 (张秋生, 1984) : (1)以含大量超基性,基性岩包体为特征的 紫苏花岗片麻岩,化学成分富钠,是已知 最古老的花岗岩体 (2)英云闪长-花岗闪长岩系列,代表全球 性麻粒岩相变质事件之后的侵入产物; (3)钾质或红色花岗岩,侵入产状,未叶理 化,太古宙末期生成。
中朝边境的描述

中朝边境的描述中朝边界长1420公里,是全部朝鲜边界线中最长的一条。
中朝边界比朝韩非军事区(三八线)(250公里)长1170公里,比俄罗斯与朝鲜两国之间的边界(17公里)长1403公里。
中朝边界占全部朝鲜边界长度的84%。
中朝边界主要依图们江、长白山和鸭绿江等地势划分。
总长521公里的图们江则只有河流未端的17公里不是中朝边界,占有中朝边界总长度的37%。
而总长795公里的鸭绿江皆作为中朝边界,占有中朝边界总长度的56%。
而剩下来的7%,即107公里,便是由长白山组成,是中朝边界中唯一一段不是由河流组成的边界。
中朝边界的地势起伏,由西至东组成中朝边界的河流或山脉分别为鸭绿江、长白山和图们江。
中朝边界以西南面鸭绿江的入海处作为起点,一直延伸至鸭绿江源头。
而长白山一段的中朝边界海拔都超过2000米。
到了图们江一段,自图们江源头到最接近日本海的17公里河段为止,中朝边界的海拔都是渐渐下降的。
中朝边界的东北终点为中俄边界和朝俄边界的起点。
中朝边界与俄朝边界及作为朝韩边界的朝韩非军事区非常不同,中朝边界的防守相比起这两个国界少得多。
因此,相对于前二者,朝鲜与中国的商人亦能较自由的穿梭于朝鲜与中国之间。
而不少朝鲜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亦是经中朝边界中最大的城市丹东进行的,丹东亦拥有很多中国与朝鲜合营的企业。
纽约时报曾称中朝边界是朝鲜“通往外界的生命线”(lifeline to the outside world)。
在彼得·海斯勒到访丹东期间,他发现在中朝边界居住的中国新婚夫妇会“乘坐租用的船、把救生衣穿在他们的婚礼服装上,并到朝鲜拍下婚姻照片”。
中朝友谊桥是一条连接中国丹东市和朝鲜新义州市的桥。
此桥横跨鸭绿江,并且成为了中朝边界中其中一个最特别的景点。
而鸭绿江断桥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现今被用作观赏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北地台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1. 前寒武纪(太古代-古元古代) 基底形成阶段;
1. 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三叠纪 -地台稳定发展阶段;
2. 中-新生代:主要是侏罗纪——新生代 “地台活化”阶段,或者说西太平洋构 造带活动阶段。
原先的内部构造单元划分
• 地轴(地盾):内蒙地轴、鲁东(胶辽)地 盾;
• 台背斜:山西台背斜、鲁西台背斜、辽东台 背斜;
• 台向斜:鄂尔多斯台向斜、辽冀台向斜; • 台褶带:燕山台褶(台陷)带、豫-淮台褶
(台陷)带、贺-六台褶(台陷)带; • 新生代上叠凹陷:河-淮凹陷、汾-渭地堑。 • Bj • cc
•基底组成与大地构造演化
古太古代(Ar1)
下太古界迁西群是我国迄今最古老的岩群,为一套麻 粒岩,斜长角闪岩,混合花岗片麻岩夹条带状磁铁石英 岩,实际是残留在花岗岩中的麻粒相高级变质表壳岩, 代表了陆壳发育早期的产物。 • 1978年中科院地质所钟富道 在迁安县太平寨迁西群 上川组中取样,测得3.67±.23 Ga, 引起中外学者的关 注。从1978-1983年各家在迁西群取得了三组年龄3.43.6,2.4-2.5,1.68 Ga…… • 辽宁的鞍山群也获得2.9-3.0±Ga数据。
• 经历3.0-2.9±Ga的迁西、鞍山运动,并伴随大规模钠 质花岗岩(奥长花岗岩)侵入,岩浆以幔源物质为主 (87Sr/86Sr0.703),形成片麻岩和一些超铁、镁质基 性-超基性岩包体(或与科马提岩相似)组成以绿岩-花 岗岩地体为主的基底杂岩(TTG岩系),在冀东、辽北 形成以绿岩-花岗岩地体为核心的古陆核。
新太古代(Ar3)
• 上太古界以山西五台群和辽东辽河群、山东的泰 山群为代表.
五台群 是一套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片岩和绿泥 石片岩夹含铁石英岩.原岩是中-基性火山岩,属 于裂陷槽型建造;
辽河群 上部是浊积岩
中部是钠质火山岩系-含硼岩系(电气 石变粒岩-原岩中酸性火山岩、含硼大理岩)
底部是张裂型花岗质砾岩(片麻岩化)
• 经历了2.6-2.5 Ga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 引 起了断槽内强烈的线性褶皱与变质并伴随钾质 花岗岩侵入,形成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等中低级 变质带的岩石,它使地壳增厚,稳定区进一步扩 大,活动带逐渐缩小。
古元古代(Pt1 )
• 下元古界 以滹沱群为代表,分布比较局限,主要 在残留的裂陷槽中,为一套“冒地槽型”的浅变质 岩系,属于磨拉石盆地沉积。
• 经受了2.8 Ga阜平运动,也是全球性的构造-热事件, 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由于强烈的深熔作用和花岗 岩化作用使广泛的活动区内上述火山-沉积岩建造围 绕古陆核褶皱封闭,把孤立的冀鲁古陆核与鄂尔多斯 陆核联成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使地壳 增厚,稳定区扩大,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的雏形,马杏 恒称之为“萌地台”。
新太古代(Ar3)
• 新太古代由于深断裂活动和裂陷作用,在太古代 克拉通的内部或边缘出现一些裂陷槽和裂谷, 如山西的五台群;辽东的辽河群。而被这些裂 陷槽、凹槽、裂谷分割的象陕北的鄂尔多斯、 鲁西和辽北、燕北等中-大块的稳定克拉通,分 别为陆源区,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已经有了活动 与稳定区的分野。
杨庄组
• 高于庄组 1400 Ma
• 大红峪组
~~~~~~~~~~~~~~~~~1400 Ma Pt2c 西阳河群
• 长城系 串岭沟组 1600 Ma (熊耳群)
•
Pt2c 常州沟组
• ~~~~~~~~~~~~~~~~~~1800 Ma
•
This map illustrates the break-up of the supercontinent, Rodinia, which formed 1100 million years ago. The Late Precambrian was an "Ice House" World, much like the present-day.
• 克拉通(盖层) 构造演化阶段
中-新元古宙——三叠纪
• 蓟县剖面
晋-豫剖面
• ∈1府君山组
Z罗圈组 ▲ ▲
• 青白口系 景儿峪组800 Ma
洛峪群 800 Ma
• Pt3q 下马岭组
Pt3q
• 蓟县系 铁岭组 1100-1000 Ma 汝阳群 1000 Ma
• Pt2j 雾迷山组
Pt2j
•
• 经历了2.6-2.5 Ga的五台运动引起了这些断槽内强烈的 线性褶皱与变质并伴随钾质花岗岩侵入,使地壳增厚,稳 定区进一步扩大,活动带逐渐缩小.
• 华北地台基底形成 吕梁期 古元古代
• 经历了1.9-1.8 Ga为主幕的吕梁(中条)运动引起区域变 质与钾质花岗岩侵入最终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基底,奠定 了中元宙以后的沉积基础。
第二章
中朝板块
(华北地台)
(一)
2005年3月1日
内容纲要
• 概述 • 基底组成与大地构造演化
1. 太古宙 2. 早元古宙
• 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 1. 中-新元古宙 2. 古生代 3. 三叠纪
中朝板块
• 范围: 华北地台是中朝板块的主体与核心。 位于我国中部,包括华北、内蒙、东北南部、 渤海地区和朝鲜半岛。大致范围,北以阴山、 燕山山脉北麓为界;西以贺兰山、六盘山为 界;南以秦岭大别山北麓为界;东被郯-庐 断裂错移胶东、辽东以东隔黄海延伸到朝鲜 半岛的南端。
西澳大利亚3.5Ga的叠层石
中太古代(Ar2)
• 中太古界以阜平群 为代表,几乎遍布地台的早前寒 武系出露区,如河北、山西的桑干群,内蒙的乌拉山 群,年龄均在2.9-2.7Ga,为一套变粒岩、 矽线榴斜 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混合片麻岩夹磁铁石英岩和 镁质大理岩 为主的孔兹岩系,属于角闪岩相和部分 绿片岩相的中级变质岩。
• 从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都有钾质花岗岩的侵入,世界各 地这期侵入,最后都以环斑花岗岩侵入做为结束,北京 密云环斑花岗岩的年龄大致在1.65 Ga,说明吕梁运动的 热作用,一直延续到中元古代(Pt2)。
基底构造演化四个阶段
• 古陆核形成 迁西期 古太古代
• 经历了3.2-3.0 Ga迁西运动、鞍山运动,并伴随大规模 钠质花岗岩(奥长花岗岩)侵入,在冀东、辽北形成一些 以绿岩-花岗岩地体为核心的古陆核。
• 吕梁(中条)运动跨的时间很长(1.9-1.7 Ga)大多数侵入 下元古宙Pt1的花岗岩,伟晶岩,同位素年龄都在1.851.8 Ga,乔秀夫教授根据多种标志提出1.9-1.84 Ga做 为吕梁运动的时限,而且在空间上北早南晚,比如燕山 的蓟县剖面长城系底部长石砂岩测得U-Pb等时年龄1.85 Ga,而华北南部豫西的西洋河群的变质年龄全都在1.78 Ga,说明华北地台基底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 个由活动向稳定逐步转化的过程,即当时北方已进入稳 定发展时,地台南部还受到吕梁运动余波的影响,发生 变质作用与岩浆侵入。因此,吕梁运动既是一场造就华 北地台基底的重要运动(褶皱幕),又是一场不均一的运 动,地台基底形成的早晚和不均一性,决定了盖层发育 阶段活动与稳定性的差异。
中朝板块范围
中
大 地 构 造 图
国 东 北 部 及 邻
区
中朝板块
• 地势: 四周环山,太行山以西为高原, 以东为平原、低山丘陵和浅海陆架,属 于块状地貌,是我国境内最古老的地台, 在构造发展上与朝鲜一致故称“中朝板 块”。它是我国最主要的煤、铁、石油 产区和重工业基地,也是主要产粮区,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长石砂岩
东冶亚群
白云岩
豆村亚群 变质砾岩、板岩 获得了(Rb-Sr)1.85 Ga 和(K-Ar)1.9 Ga年龄数据,说明这套沉积岩至少经 历1.9-1.8 Ga一次区域变质作用,这就是吕梁运动。
古元古代(Pt1 )的演化
• 古元古代吕梁期在五台运动后没有完全封闭的新太古 宙断槽内继续凹陷,但范围已大为缩小,比如山西的滹 沱断槽,沉积了一套冒地槽型建造。由于相对稳定隆起 的克拉通长期风化夷平、趋于准平原化,使陆源物质的 成熟度提高, 由于吕梁运动前奏的影响,后期地形又趋 分割差异,形成了以郭家寨群、担山石群为代表的前造 山期磨拉石堆积。1.9-1.8 Ga为主幕的吕梁(中条)运动 引起区域变质与钾质花岗岩侵入最终结束了残余断槽的 活动性,形成一系列紧闭的褶皱带与原有克拉通镶合而 成统一的华北地台基底。
• 华北地台基底雏形形成 阜平期 中太古代
• 经历了2.9-2.8 Ga阜平运动 (全球性构造-热事件)大规 模钾质花岗岩侵入,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 太古宙克拉通,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奠定了 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
• 中太古宙克拉通分裂,新太古宙裂陷槽、裂谷出现 五台期 新太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