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分组传送网和MSTP区别
STPRSTPMSTP对比与分析

STPRSTPMSTP对比与分析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RSTP(Rapid Spanning Tree Protocol)和MSTP(Multiple Spanning Tree Protocol)都是用于管理和构建冗余链路的网络协议,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冗余容错能力。
下面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比较与分析。
1.网络拓扑计算方式:- STP:通过计算距离(路径开销)来选择根桥和最佳路径,根据BPDU(Bridge Protocol Data Unit)的交换来构建最佳路径,存在较慢的收敛时间。
-RSTP:通过计算端口状态变化的时间,使用端口状态变化的计时器来加速收敛时间,以改进STP的收敛效率。
-MSTP: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实例,并使用VLAN作为实例的依据,每个实例建立独立的树,在不同实例之间共享一些信息,达到提高收敛速度和优化网络利用率的目的。
2.收敛时间:-STP: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重新计算生成树,收敛时间较长,通常需要几秒到几十秒。
-RSTP:通过端口状态变化计时器的计时,可以快速检测到网络更改并重新计算最短路径,从而实现快速收敛。
通常可以在数秒内完成收敛,比STP收敛速度快。
-MSTP:与RSTP相比,MSTP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多树实例进行并行计算,从而进一步缩短收敛时间。
3.网络利用率:-STP:生成树只使用一条路径,其他冗余链路处于阻塞状态,无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RSTP:通过快速收敛和端口状态的变化,可以更快地利用冗余链路,提高网络的利用率。
-MSTP:通过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实例,可根据不同实例的需要,更好地利用冗余链路,提高网络利用率。
4.配置复杂性:-STP:配置相对简单,只需配置根桥和端口优先级。
-RSTP:相对于STP更复杂一些,需要进行一些新的配置和调整。
-MSTP:相对于RSTP更复杂一些,需要进行实例的配置和管理。
综上所述,虽然STP是最基本的冗余链路协议,但收敛时间较长且无法充分利用冗余链路。
新一代传送网HybridMSTP

户可享受上述收费优惠, 并能获取部分赠送 的付费节 目, 由于宣传到位 , 价格合理 , 整转顺利进行。 以上是灵璧县农村整转数字电视 的几点体会 , 后 续还 有 大量 的工作 , 只要 积 极 引导 , 提升 服 务 , 农 村 有
线 电视数 字化 整体转 换 就能顺 利展 开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1 1 ] 1 2 0 9
扣 扣 扣 和 扣 扣 扣 扣 扣
组传送能力 , 它完全兼容现有 M S T P网络, 支持高效分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 叶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扣
最远距 离 达 8 5 k m, 东 西 端最 远 距 离 3 0 k m, 实 施 整转 的 4个 乡 镇全 部位 于县城 北 部 , 最 远 的尹集 、 渔 沟距县 城4 5 k m, 为保 证整 转工 作顺 利 开展 , 用 户 安装 机 顶盒
文献标识码 : B
新 一代传送 网 H y b r i d M S T P
口李国范 , 刘 波, 单文琦 , 张 莉
( 吉视传媒吉林市公 司, 吉林 吉林 1 3 2 0 1 3 )
0 引 言
进, 最 终形成 一个 纯分 组 的承载 网络 , 以便 能够节 省投
后 马上 能看 到数 字 电视 信 号 , 网络公 司在 发 放 机 顶 盒
多面 广 , 贫 富差 距较 大 , 虽 然 物 价部 门核 准 , 农 村 有线 数字 电视 收费标 准 每 月 2 2元 , 但 执 行 起 来很 困难 , 因 为整 转前 模拟 电视 的 收 费标 准 为每 月 8~1 0元 , 整转
《 中国有线 电视> > 2 o 1 3 ( 1 0 )
stp-rstp-mstp-对比

STP(生成树协议)、RSTP(快速生成树协议)、MSTP(多生成树协议),这三个协议都是二层交换网络中为了防止环路和实现链路冗余而设计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本文为您详细介绍。
STP、RSTP、MSTP基本概念1、STP(802.1d)STP协议生来就是为了冗余而存在的,单纯树型的网络无法提供足够的可靠性,由此我们引入了额外的链路,这才出现了环路这样的问题。
但单纯是标准的802.1D STP协议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冗余与负载分担。
STP为IEEE 802.1D标准,它内部只有一棵STP tree,因此必然有一条链路要被blocking,不会转发数据,只有另外一条链路出现问题时,这条被blocking的链路才会接替之前链路所承担的职责,做数据的转发。
无论怎样,总会有一条链路处于不被使用的状态,冗余是有了,但是负载分担是不可想象的。
cisco对STP做了改进,它使得每个VLAN都运行一棵stp tree,这样第一条链路可以为vlan 1 2 3服务,对vlan 4 5 6 blocking,第二条链路可以为vlan 4 5 6 forwarding,对vlan 1 2 3关闭,无形中实现了链路的冗余,负载分担。
这种技术被称之为PVST+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发现传统的STP协议无法满足主备快速切换的需求,因为STP协议将端口定义了5种状态,分别为:blocking listening learning forwarding disabling,想要从blocking切换至forwarding状态,必需要经过50秒的周期,这50秒我们只能被动地去等待。
20秒的blocking状态下,如果没有检测到邻居发来的BPDU包,则进入listening,这时要做的是选举Root Bridge、Designate Port、Root Port,15秒后,进入learning,learning状态下可以学习MAC地址,为最后的forwarding做准备,同样是15秒,最后到达转发状态。
什么是MSTP

什么是MSTP?MSTP是SDH多业务传送平台的简称,是目前城域网中采用的技术之一,它是在SDH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SDH是一种非常成熟而严密的传送网体制,它一诞生就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支持,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核心网的主要传送技术。
我国从1995年开始就在干线上全面转向SDH网络,我国的SDH传输网是支持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成为全球电话用户数第一的网络基础,目前各运营商的城域网也大都采用SDH体制。
但在SDH发展中也面临时分复用、固定带宽分配带来的效率低下、成本高、技术相对复杂等问题,因此基于SDH体制的城域光网络如何向以IP为基础的光网络演进、在同一平台上提供TDM、二层和三层业务的光通信设备,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十分关注的问题。
目前,宽带城域光网的建设有多种技术方案可供选择,MSTP(SDH多业务传送平台)由于能把许多分立的网络元素整合在单一的多业务平台而受到青睐,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代替功能各不相同的大量传输设备和接入设备。
MSTP的出现不仅减少了大量独立的业务节点和传送节点设备,简化了节点结构,而且降低了设备成本,加快了业务提供速度,改进了网络扩展性,节省了运营维护和培训成本,还可以提供诸如虚拟专网(VPN)或视频广播等新的增值业务。
特别是在它集成了IP路由、以太网、帧中继或ATM之后,可以通过统计复用和超额订购业务来提高TDM通路的带宽利用率并减少局端设备的端口数,使现有SDH基础设施最佳化。
最后,MSTP还可以方便地完成协议终结和转换功能,使运营商可以在网络边缘提供多种不同业务,并同时将这些业务的协议转换成其特有的骨干网协议,且成本要比现有设备显著降低。
总的看来,SDH多业务平台最适合作为网络边缘的融合节点,支持混合型业务量,特别是以TDM业务量为主的混合型业务量。
它不仅适合缺乏网络基础设施的新运营商应用于局间或POP间,还适合于大企业用户驻地。
即便是那些已经敷设了大量SDH网的运营公司,以SDH为基础的多业务平台也可以更有效地支持分组数据业务,有助于实现从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的过渡。
MSTP、SDH+ATM、OTN、RPR四种技术的比较

MSTP、SDH+ATM、OTN、RPR四种技术的比较以下是我对四种常用于轨道交通传输组网技术的比较分析,不正之处欢迎指出,大家一起讨论:a)MSTPMSTP技术自问世以来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它继承了SDH的一切优点,并与接入技术配合,能够很好地满足上述承载业务的特性要求。
MSTP技术具有下列特点:可以兼容PDH的网络体系,支持多种物理接口。
简化网络结构,支持多协议处理。
如:PPP、ML-PPP、LAPS、GFP等。
支持以太网业务透传、二层汇聚、二层交换,可实现对以太网业务的带宽共享以及统计复用、带宽管理和环路保护功能。
支持VP-Ring保护,可以和SDH的通道保护和复用段保护协同处理。
传输的高可靠性和自愈保护恢复功能。
MSTP继承了SDH的各种保护特性,实现99.99%的工作时间、硬件冗余、小于50ms的通道保护恢复时间,这些对提高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具有622M、2.5G和10G平滑升级、扩容能力,并可与波分复用技术相结合,满足用户更大的带宽需求。
高度多网元功能集成,有效的带宽按需分配、管理。
支持弹性分组环(RPR)和多协议标志交换(MPLS)等新技术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是永恒的,随着弹性分组环(RPR)、多协议标志交换(MPLS)等新技术在MSTP平台上的应用日趋成熟,MSTP技术在网络保护、带宽按需分配、流量控制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第三代MSTP技术最明显的特点是引入了RPR over SDH,以及引入MPLS保证QoS并解决接入带宽公平性的问题,支持虚级联和链路容量自动调整(LCAS)机制,支持多点到多点的连接。
综上所述,MSTP技术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通信网络和业务的综合化和一体化。
既简化了网络层次,提高了带宽的使用效率,又降低了通信系统的运营维护成本,可供选择的厂家较多,主要有阿尔卡特、马可尼、ECI、朗迅、北电网络、泰乐、中兴、华为等。
MSTP 技术已经成为轨道交通通信网传输系统制式的选择之一。
MSAP、MSTP、SDH、EPON、WDM、TDM、DDN

关于不同组网技术之间的具体差异,说起来就很复杂了,有兴趣的话,可以留言探讨
SDH:同步数字体系(PDH技术演进过来。包含TDM业务处理)
EPON:以太网无源光网络(还有GPON:千兆无源光网络。都是源于PON技术)
WDM:波分多路复用(还有DWDM:高密度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TDM:时分多路复用(数字通信常用技术手段)
DDN:数字数据网,公网上的ddn专线,提供2M
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MSTP与MSAP:可以从A和T这两个概念明白就容易区分了,MSTP重在传输,MSAP重
对于SDH与PDH的区别,MSTP与WDM的区别,可以参看“光网络基础”,都有详细说明,这些技术都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即PDH---SDH---MSTP/MSAP---WDN,另外PON技术是独立的,是“最后一公里”的热门技术,拥有很多分支,包括EPON,GPON等
提问者采纳
这些都是通信技术概念
我大致做一下分类
功能:传输接入类(MSAP、MSTP、SDH、EPON、WDபைடு நூலகம்、TDM、DDN)
保障技术:QOS
网络:PLAN LAN WAN
MSAP:综合业务接入系统(源于SDH技术)
MSTP:综合业务传送系统(源于SDH技术,加入以太网处理等功能)
QOS:弹性带宽控制功能,是一种服务质量保证。通信网络建设都会考虑这个指标,QOS能力比较而言MSTP>SDH>PDH
PLAN:个人计算机局部地区网络
LAN:局域网
WAN:广域网
从网络应用上看,一般网络使用分层结构,最底层即接入层应用PDH,MSAP,PON,SDH技术;中间层即汇聚层,使用MSTP技术;最上层骨干层采用MSTP和WDM技术。
TDM、PDH与SDH、MSTP的区别分析

1、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 时分复用TDM就是时分复用模式。
时分复用是指一种通过不同信道或时隙中的交叉位脉冲,同时在同一个通信媒体上传输多个数字化数据、语音和视频信号等的技术。
电信中基本采用的信道带宽为DS0,其信道宽为64kbps。
每一个时隙的速率为一个标准的PCM(Pulse-Code-Modulation)话路64Kbps。
每通道时隙的重复频率为Ts=8KHz,即帧周期为125us。
电话网络(PSTN)基于TDM技术,通常又称为TDM访问网络。
电话交换通过一些格式支持TDM:DS0、T1/E1TDM以及BRITDM。
E1TDM支持2.048Mbps通信链路,将它划分为32个时隙,每间隔为64kbps。
T1TDM支持1.544Mbps通信链路,将它划分为24个时隙,每间隔为64kbps,其中8kbps信道用于同步操作和维护过程。
E1和T1TDM最初应用于电话公司的数字化语音传输,与后来出现的其它类型数据没有什么不同。
E1和T1TDM目前也应用于广域网链路。
BRITDM是通过交换机基本速率接口(BRI,支持基本速率ISDN,并可用作一个或多个静态PPP链路的数据信道)提供。
基本速率接口具有2个64kbps时隙。
TDMA也应用于移动无线通信的信元网络。
时分复用器是一种利用TDM技术的设备,主要用于将多个低速率数据流结合为单个高速率数据流。
来自多个不同源的数据被分解为各个部分(位或位组),并且这些部分以规定的次序进行传输。
这样每个输入数据流即成为输出数据流中的一个“时间片段”。
必须维持好传输顺序,从而输入数据流才可以在目的端进行重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同设备通过相同TDM技术原理却可以执行相反过程,即:将高速率数据流分解为多个低速率数据流,该过程称为解除复用技术。
因此,在同一个箱子中同时存在时分复用器和解复用器(Demultiplexer)是常见的。
2、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送的信号都是数字化的脉冲序列。
SDH、MSTP、OTN和PTN的区别和联系

PTN:分组传送网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是指这样一种光传送网络架构和具体技术:在IP业务和底层光传输 媒质之间设置了一个层面,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 用传送的要求而设计,以分组业务为核心并支持多业务提供,具有 更低的总体使用成本(TCO),同时秉承光传输的传统优势,包括 高可用性和可靠性、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便捷的 OAM和网管、可扩展、较高的安全性等。
SDH、MSTP、OTN和PTN的区别和联系
优化
TDM
时分复用
基于
WDM
波分复用
抗衡
SDH
同步数字体系
融合
抗衡
MPLS
多协议标签转换
融合
ATM
异步传输模式
抗衡
抗衡 抗衡 融合
以太网 分支
OTN
光传送网
基于WD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MSTP
多生成树协议
MSTP+
PTN
分组传输网
IPRAN
无线接入网IP化
SDH为主导 SDH50/以太网50
FDM:频分复用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将用于传输信道的总带宽划分 成若干个子频带(或称子信 道),每一个子信道传输1路 信号。频分复用技术除传统意 义上的频分复用(FDM)外,还 有一种是正交频分复用(OFDM)。
SDH:同步数字体系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根据ITU-T的建议定义,是不同速度的数位信号的传输提供相应等 级的信息结构,包括复用方法和映射方法,以及相关的同步方法组 成的一个技术体制。 SDH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 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组传送网和M S T P区别PTN和MSTP二者的区别在网上,有朋友问,PTN和MSTP究竟有啥区别?网络物理故障的监测和定位能力;2、数据链路层(Ethernet)对应SDH的复用段层(MS),在物理层和所建立连接的中间层面,完成对固定传送通道VC或弹性管道Tunnel的承载和支撑连接的建立,并对链路的质量好坏进行监控;3、Tunnel层对应SDH的高阶通道层(HO-VC),提供传送通道或Tunnel管道的连接建立和监控,并提供对上一层数据链路段层或ETH层的适配,多低阶业务映射到一个高阶或多个PW映射到一个Tunnel;4、PW层对应SDH的低阶通道层(LO-VC),对客户业务净荷进行适配封装,实现最贴近业务层的监控,封装后映射到上一通道层或Tunnel层进行承载;故障检测手段错误检测:CV/FFD错误通告:FDI/BDI,类似SDH中AIS和RDI告警;错误定位:LB/LT性能监控:LM/DMMSTP的以太特性有类似的特性Tunnel/Pw Ping/Tra ceroute MPLS OAM 告警ATM OAM Ping能实现端到端连通性检测,TraceRoute实现逐渐响应便于准确定位出故障点,MPLS OAM告警实现Tunnel/PW的中断/错连等故障指示;SDH可基于VC通道下插一些告警,能够实现SDH告警向下游传递业务配置端到端的业务配置与管理。
统一的网管系统逐段逐网元配置,配置工作量较大1引言3G时代的高速上网、视频通话、手机电视、手机购物、手机网游等新业务有两个共同的特点:IP化和宽带化。
具体分析这些业务的承载需求可以看到,大量基于分组的实时业务对服务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业务类型多样化和业务质量要求差异化也越来越明显。
为了满足对各种电信业务的统一承载需求,必须将IP网络技术与传输网络技术进一步融合,取长补短,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技术应运而生。
PTN结合了SDH和传统以太网的优点,一方面它继承了SDH传送网开销字节丰富的优点,具有和SDH非常相似的分层模型(图1),具备很强的网络OAM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具备分组的内核,能够实现高效的IP包交换和统计复用。
图1 PTN与SDH技术分层模型对比目前,中国移动集团已明确在3G基站回传网络中大规模采用PTN设备组网,PTN组网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保护技术。
一方面PTN组网可以借鉴SDH组网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入IP网络的优势技术,以形成PTN独特的网络保护技术,充分发挥PTN技术的优势。
2保护技术选择网络的生存性是衡量网络质量是否优良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升网络的生存性,业内设计了各种网络保护恢复方式,其中自愈保护是最常用的保护方式之一。
所谓自愈是指在网络发生故障(例如光纤断裂)时,无需人为干预,网络自动地在极短的时间内(50ms)重新建立传输路径,使业务自动恢复,而用户几乎感觉不到网络出了故障。
PTN技术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自愈保护策略,常用的几种保护技术及分类详见图2:图2 PTN保护技术分类图PTN网络的保护技术可分为设备级保护与网络级保护。
设备级保护就是对PTN设备的核心单元配置1+1的热备份保护。
核心层和汇聚层的PTN设备下挂系统很多,一旦设备板卡故障对网络的影响面就非常广,因此在做设备配置时,设备核心单元应严格按照1+1热备份配置;对于接入层的紧凑型PTN设备,设备厂家为了降低网络投资,可能仅对电源模块做了1+1热备份,主控、交换和时钟单元集成在一块板卡上,不提供热备份,接入层设备做配置时可根据网络情况灵活选择是否采用紧凑型的设备。
相对于设备级保护,PTN网络级保护的技术复杂很多,根据保护技术的应用范围不同,可以分为网络边缘互连保护和网络内部组网保护。
网络边缘互连保护是指PTN网络与其他网络互连宜采用的保护技术,以提升网络互连的安全性;网络内部组网保护是指PTN网络内部的组网保护技术,对于不同的网络层次,采取的保护技术和策略也有所差别。
2.1网络边缘互连保护PTN网络的边缘互连保护技术主要有LAG保护、LMSP保护和TPS保护等,详见图3:图3 PTN网络边缘互连保护示意图LAG保护主要应用于PTN网络与RNC或路由器的互连,LMSP保护主要应用于PTN网络与SDH网络或BSC互连,TPS保护主要应用于PTN网络与有E1需求的基站或客户互连。
(1)LAG保护LAG(Link Aggregation Group,链路聚合组)是指将—组相同速率的物理以太网接口捆绑在一起作为一个逻辑接口(链路聚合组)来增加带宽,并提供链路保护的一种方法。
链路聚合的优势在于增加链路带宽,提高链路可靠性——当一条链路失效时,其他链路将重新对业务进行分担;此外还可实现负载分担,流量分担到聚合组的各条链路上。
在无线基站回传业务网络承载中,LAG主要应用于核心PTN设备上联3G RNC设备时的以太网链路配置,增强以太网链路的可靠性。
具体实现方式见图4:图4 负载分担LAG保护实现方式示意图以太网LAG保护又可以分为负载分担和非负载分担两种方式。
在负载分担模式下,设置链路聚合组后,设备会自动将逻辑端口上的流量负载分担到组中的多个物理端口上。
当其中一个物理端口发生故障时,故障端口上的流量会自动分担到其他物理端口上。
当故障恢复后,流量会重新分配,保证流量在汇聚的各端口之间的负载分担。
在非负载分担模式下,聚合组只有一条成员链路有流量存在,其它链路则处于备份状态。
这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热备份”的机制,因为当聚合中的活动链路失效时,系统将从聚合组中处于备份状态的链路中选出一条作为活动链路,以屏蔽链路失效。
建议核心节点的PTN与RNC之间的所有GE链路均配置LAG保护,LAG保护可以设置跨板的保护和板卡内不同端口的保护,如果LAG的主备端口配置在不同的板卡上,可靠性更高。
在设备投资充裕的情况下,建议配置跨板的LAG保护。
(2)LMSP保护LMSP(Linear Multiplex Section Protection,线性复用段保护)是一种SDH端口间的保护倒换技术,它通过SDH帧中复用段的开销K1/K2字节来完成倒换协议的交互。
LMSP主要应用于PTN网络与SDH网络互连时TDM电路的配置,利用LMSP保护提高TDM互连电路的可靠性,类似的配置在传统SDH网络中已有广泛应用。
与LAG保护一样,配置LMSP保护时不建议使用一块多路光接口板上的不同光口组成1+1或者1:1保护组,否则在单板发生故障时,无法实现保护。
(3)TPS保护TPS(Tributary Protection Switching,支路保护倒换)是“电接口保护倒换”功能,保护对象主要是E1等电接口业务,是设备提供的一种单板级保护功能,主要是通过在原有设备上增加保护板位来实现对支路业务的1:N保护,从而提升网络安全性。
TPS保护实现方式详见图5:图5 TPS保护倒换示意图'(4)保护技术分析上述三种保护方式应用在不同的场景,相互之间并不冲突,具体在实际组网中的应用建议如表1所示:表1 网络边缘互连保护技术分析比较表2.2网络内部组网保护根据PTN网络的分层模型,网络保护方式可分为TMC层保护(PW保护)、TMP层保护(线性1:1和1+1的LSP保护)、TMS层保护(Wrapping和Steering环网保护)。
PW APS保护配置数据量很大,难于管理,通常不建议大规模使用。
Steering环网保护的倒换时间难以保证在50ms以内,且支持的厂家较少,也不建议使用,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其他几种保护方式。
(1)双向1:1线性保护基于MPLS隧道的1:1保护倒换类型是双向倒换,即受影响的和未受影响的连接方向均倒换至保护路径。
双向倒换需要自动保护倒换协议(APS)用于协调连接的两端,具体工作方式为:业务从工作通道传送,当工作通道故障时倒换到保护通道,扩展APS协议通过保护通道传送,相互传递协议状态和倒换状态,两端设备根据协议状态和倒换状态,进行业务倒换。
为避免单点失效,工作连接和保护连接应该走分离的路由,保护的操作类型应该是可返回的。
(2)单向1+1线性保护基于MPLS隧道的1+1保护倒换类型是单向倒换,即只有受到影响的连接方向倒换至保护路径,两侧宿端选择器是独立的。
具体工作方式为:业务在源端永久桥接到工作和保护连接上,当工作通道故障时,业务接收端选择保护通道接收业务,实现业务的倒换,业务是双发选收。
为避免单点失效,工作连接和保护连接应该走分离的路由,保护的操作类型可以是非返回的,也可以是返回的。
(3)Wrapping环网保护Wrapping环网保护的工作方式是当网络上节点检测到网络失效,故障侧相邻节点通过APS协议向相邻节点发出倒换请求。
当某个节点检测到失效或接收到倒换请求,转发至失效节点的普通业务将被倒换至另远离失效节点方向。
当网络失效或APS协议请求消失,业务将返回至原来路径。
(4)保护技术分析上述三种保护方式的技术比较如表2所示:表2 网络内部组网保护方式技术比较表线性保护可以配置端到端保护也可以配置分段保护,环网保护是分段保护。
端到端保护优势是减少业务调度层次,配置简单,扩容灵活,缺点是不能防止多点失效;分段保护可以满足多点故障的保护要求,但配置和实现都相对复杂。
环网保护属于段层保护,能够节省LSP资源(节省50%)和配置工作量,且对于分散型业务资源利用率较高。
考虑到3G基站回传网络中,业务均为点到点的汇聚型结构,建议优先采用端到端的线性保护机制。
从保护效果上来看,1:1保护与1+1保护没有区别,但1:1保护方式有一半带宽是处于空闲状态。
未来PTN网络承载的数据业务占比会越来越大,部分数据业务对于保护的要求会比较低,同时考虑到PTN本身的统计复用特性,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半用于保护的带宽承载对保护要求等级较低的业务,使带宽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因此在同样保护效果的前提下,1:1保护方式可以利用保护通道来承载业务,将带宽拓展一倍,节约组网成本,建议在组网时优先考虑1:1 LSP保护方式。
2.3保护策略小结PTN组网保护策略与MSTP网络相比,最大变化是汇聚层不再采用环网保护方式,而是选用线性端到端保护机制,有点类似SDH 网络中的全程SNCP保护。
这种结构的优点非常明显:减少业务调度层次,得到了网络扁平化的效果,减少了很多穿通节点,提高了路由管理效率。
同时,为了增强网络的安全性,避免单节点失效带来的业务丢失,接入层与汇聚层的互连建议采用双节点保护组网方式。
双节点组网方式在MSTP网络中已有大量应用,大大增强了网络安全性,建议对于当前光缆资源还不具备双节点互连的接入环,应积极进行光缆路由双节点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