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教案nqnHHl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
2.学习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分享自己预习课文的感受和疑问。
(二)课文解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重点字词解析1.教师列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进行解析。
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3.教师选取部分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四)句式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特殊句式。
2.学生尝试分析特殊句式的用法和作用。
3.教师选取部分特殊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五)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写一篇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分析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使学生深入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课堂讨论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堂。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文章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的一部历史散文。
文章讲述了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退秦师的故事。
2.重点字词解析:烛之武:烛,火把;之,的;武,勇士。
退:使退,即让秦师撤退。
秦师:秦国的军队。
无忌:无顾忌,即毫无顾忌。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案(第1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名师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并掌握左丘明及《左传》的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并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4.通过高考链接,掌握多义实词“以”。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并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难点:通过高考链接,掌握多义实词“以”。
教学设计一、引用诗文,导入新课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认识一下这伟大的人物。
(设计意图:用诗文导入,由熟悉的知识引出将要学习的知识,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情境中。
)二、任务一:检查预习,知人论世(一)有关作者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生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因此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二)关于《左传》《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节: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
2.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简介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 介绍烛之武的生平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为何能够成功退秦师。
教学方法:1. 讲述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烛之武的生平。
2. 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背景。
3.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章节:文本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内容:1. 解读文本开头部分,了解烛之武受命出使秦国的原因。
2. 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如烛之武、晋文公等。
3. 讨论文本中的事件发展,如烛之武如何应对秦国的提问。
教学方法:1. 朗读并解读文本开头部分。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三章节:文本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重要细节。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主题。
教学内容:1. 解读文本中烛之武与晋文公的对话,分析其中的智慧和策略。
2.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深层主题,如忠诚、智慧、友谊等。
教学方法:1. 朗读并解读文本中烛之武与晋文公的对话。
2. 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的智慧和策略。
3.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深层主题的思考。
第四章节:文本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拓展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和欣赏。
2.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内容:1. 介绍与《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
2. 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方法:1. 介绍与《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节:课程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意义;(2)能够掌握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3)能够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解决方式;(4)能够运用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模仿和创造,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客观评价能力;(3)培养勇敢、智慧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作用;(3)探讨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价值。
2. 相关知识:(1)了解烛之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了解古代战争和外交的基本知识;(3)了解中国古代的忠诚、智慧和勇敢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烛之武退秦师的场景;(2)引导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3)激发学生对烛之武的敬佩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3)让学生思考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烛之武退秦师的意义和价值;(2)分组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语言表达练习;(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个小故事,展示勇敢、智慧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和进步。
2. 作业评价:(1)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3. 综合评价:(1)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按照整体编排的需要,这篇课文在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同时尽量让学生掌握提要钩玄(摘出纲要,探取精微)的阅读方法。
这篇课文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机重重,烛之武奉命说服秦穆公退兵,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学情分析:这是这届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会带着更多的期待,这篇课文的处理,会给学生一些导向性的信息,老师带着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方法或许会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定文言文的根本阅读鉴赏方法。
所以,我们在处理这篇课文上要慎之又慎。
教法设计:认知,探究,拓展法。
学法指导:朗读与背诵;研讨与练习。
(从此往下只针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2.理解“鄙”“其”“因”等重要词语;3.“越国以鄙远”等三个句子的翻译;4.学生诵读课文并试着摘出纲要;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字词,难句翻译课时安排:两课时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实录】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答复,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根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开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管其地位贵贱,职务上下,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2)能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文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技巧;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结构;2. 深入剖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文学特点、表达技巧和道德观念;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后作业:布置拓展性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相关话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的练习作业,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拓展性作业,评估对文章深度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成果和课后作业,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multimedia 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背景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3、积累文言词句。
教学设计1、重点(1)朗读并翻译课文。
(2)烛之武的思想性格。
(3)文言实词的含义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2、难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课型多媒体4、素材音频、图片5、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一、关于《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二、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2、正音fàn yì zhuì gōng quē qǐ páng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杞子逢孙3、齐诵全文4、自由诵读三、赏析第一段1、齐读。
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2、词句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以,因。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
名——动3、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秦晋围郑4、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无礼于晋,贰于楚。
5、点拨此次围郑是晋为了报复郑,与秦没什么利害关系,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两国军队并没有驻在一起,为烛之武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又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四、赏析第二段1、女同学朗读本段。
2、字词犹不如人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许之许,答应。
之,代词,这件事(去见秦君)。
公从之之,代词,代指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3、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临危受命4、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1)先自责,“寡人之过也”,情真意切。
(2)后指出灭郑,对他没好处。
5、点拨郑国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
佚之狐荐烛之武。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年轻时没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满腹委屈、牢骚。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并没表现出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许诺。
而是先自责,然后指出灭郑对你无益。
一番诚意和透切分析,感动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去见秦伯。
五、赏析第三段1、齐读2、词句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指“亡郑”一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名——意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之”,应为“以之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古今异义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句焉,疑问代词,何。
用,介词,表原因。
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
古今异义之,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共其乏困共,通“供”。
朝济而夕设版焉焉,于此,在那里,兼词。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何……之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
既东封郑封,疆界,使……成为边境。
名——使动东,在东边。
名——状语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利,使……获利,受益。
秦伯说说,通“悦”。
3、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说退秦师4、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1)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
”从事理上说,秦、郑相隔遥远,晋、郑是近邻。
故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2)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从事理上说,说明保存郑国,只对秦国有好处。
以利益引诱秦。
(3)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
”从事实上说,先说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晋灭郑之后,必然要侵犯秦国。
(4)“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
六、赏析第四段1、一个同学朗读本段。
2、字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
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夫人,那人。
指秦穆公。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吾其还也其,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亦去之去,离开。
3、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晋军撤离。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以乱易整,不武。
”5、点拨秦国由晋的盟国,成为郑的盟友,风云突变。
此时,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七、根据故事情节,在文章中找出关键句。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郑知之矣)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君亦无所害)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二)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乃还。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八、谈谈你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学生回答后明确:(1)长期得不到重用,有委屈、牢骚。
(2)深明大义。
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秦,解除国难,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机智雄辩。
九、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学生回答后明确:1、伏笔与照应(1)交代围郑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秦、郑无多大矛盾冲突,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2)“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秦晋围郑”,“国危矣”。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虽是联合行动,却貌合神离,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又不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结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1)大军压境,危在旦夕。
佚之狐推荐,存一线希望。
(2)烛之武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希望又趋渺茫。
(3)郑伯自责,晓之以理,烛之武深明大义,答应说秦。
有张有弛,曲折有致。
3、详略得当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故重点放在其说辞上。
“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交代。
十、总结。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十一、作业1、反复诵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翻译三、四段。
十二、板书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委屈、牢骚情节临危受命烛之武深明大义说退秦师热爱国家晋军撤离机智雄辩第二课时《烛之武退秦师》第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 城楼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