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养生小贴士)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呢?首先在鼠群中流行,然后再在人类中传播,这种状况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身免疫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关于鼠疫的具体传播途径有哪些?
鼠疫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1、经鼠蚤传播
通过蚤为媒介,构成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上耍传播途径。
啮出动物病死后,染有鼠疫耶尔森菌的蚤类则很快离开尸体,另寻新的宿土,这样就造成了鼠疫在鼠间的流行,以至波及人类。
2、经皮肤传播
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宣接接触病人的脓6l或痰,经皮肤伤门而感染。
在白然疫源地得到某种程度控制情况厂,尤其首发病例,由于猎取早獭等经济动物而经皮接触感染、更具重要意义。
3、吸道飞沫传播
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疫并不对周围这成威胁。
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并可引起人间的大流行。
4、原发性肺鼠疫及由腺鼠疫转化的肺鼠疫病人在呼吸、谈话、咳嗽时,可喷出含鼠疫菌的飞沫,使周围的人吸入而得病,造成鼠疫流行。
此外剥病鼠或野生动物皮毛时,也可吸入鼠疫病菌,使人患肺鼠疫。
5、鼠疫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传染病,一旦发现病人应马上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病人应严格隔离治疗,周围的居民在一段时刻内不要随便外出,由医生观察是否传染上了鼠疫。
病人的住地、分泌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尸体应包严后焚化。
平时应积极灭鼠、灭蚤,以防止鼠疫流行。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一、鼠疫简介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和跳蚤传播。
该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多次大规模的疫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鼠疫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1. 鼠类传播:鼠类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尤其是黑鼠和棕鼠。
它们携带鼠疫杆菌,通过排泄物、尸体和分泌物将病原体传播到环境中。
2. 跳蚤传播:跳蚤是鼠疫病原体的中间宿主,通过叮咬感染鼠类,再通过叮咬人类传播鼠疫。
当感染的鼠类死亡后,跳蚤会寄生在其他鼠类或它们的巢穴中,继续传播病原体。
三、鼠疫的预防措施1. 环境清洁:定期清除垃圾、杂草和堆积物,保持环境整洁。
消毒鼠类出没的地方,防止鼠类繁殖。
2. 鼠类防治:采取鼠类防治措施,如设置捕鼠器、使用鼠类毒饵等,有效控制鼠类数量,减少鼠疫的传播。
3. 跳蚤防治:使用跳蚤灭蚤剂,清除跳蚤寄主,减少跳蚤的数量,阻断鼠疫传播链。
4. 个人防护:在可能接触鼠类或跳蚤的情况下,应穿戴防护服装和手套,并使用防跳蚤的驱虫剂。
避免直接接触死亡的鼠类或其尸体。
5. 提高卫生意识:加强公众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饮食不洁和接触污染源。
四、鼠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1. 早期症状:鼠疫潜伏期一般为2-7天,早期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在鼠疫高发地区或与鼠类接触后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 实验室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淋巴结组织、血液或其他体液,进行鼠疫杆菌的培养和PCR检测,确诊鼠疫。
3. 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的鼠疫患者应及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治疗应持续7-10天,直到症状消失。
五、鼠疫疫情的监测和报告1. 监测系统:建立鼠疫疫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鼠疫病例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
2. 疫情报告:发现鼠疫病例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和协作。
及时发布鼠疫疫情信息,提醒公众加强防控措施。
鼠疫问诊十条内容

鼠疫问诊十条内容1. 鼠疫的病因和传播途径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感染鼠类的跳蚤传播给人类。
通过了解鼠疫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
2. 早期症状及发展过程鼠疫的早期症状类似于感冒,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和化脓,以及出血症状等。
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及早发现和诊断鼠疫。
3. 诊断方法及标准鼠疫的诊断主要依靠病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
了解诊断方法和标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
4. 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鼠疫的治疗主要是抗生素治疗,一旦被诊断出患有鼠疫,应立即进行治疗。
同时,患者需要休息、保持营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等。
了解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可以提高疗效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5. 疫情监测和报告鼠疫是一种法定传染病,任何疑似病例都应及时报告,并进行疫情监测。
及时准确地进行疫情监测和报告可以帮助有效控制鼠疫的传播和蔓延。
6. 预防措施及个人防护鼠疫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饲养环境卫生、控制鼠类、个人防护等。
了解预防措施及个人防护方法可以帮助降低感染的风险。
7. 如何应对疫情爆发一旦鼠疫爆发,应当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疫情应对,包括病例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和管理、疫情的监测与报告等。
了解如何应对疫情爆发可以更好地应对和控制鼠疫的蔓延。
8. 鼠疫疫苗的研发进展目前,鼠疫疫苗的研发仍在进行中,了解鼠疫疫苗的研发进展可以了解最新的预防措施和防护手段。
9. 全球范围内的鼠疫情况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鼠疫情况,了解全球范围内的鼠疫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这种疾病。
10. 鼠疫相关知识科普通过广泛传播鼠疫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可以促进疫情的预防和控制。
以上是关于鼠疫问诊十条内容的详细介绍,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对鼠疫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传播。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
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
那么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1.鼠跳叮咬
鼠疫可经由鼠蚤叮咬进行传播,当大鼠跳蚤吸吮细菌的血液时,细菌在跳蚤的胃中传播。
当跳蚤回血时,跳蚤会将吸入的血液混合着相关细菌吐出并注入动物或人体。
“鼠蚤”传
播模式是鼠疫传播的主要方式,通常是由于鼠蚤叮咬患有鼠疫的病鼠继而又叮咬了人类,
鼠蚤使病鼠血液中的鼠疫杆菌进入人体,从而使人类患病。
这种传播途径是鼠疫的一种十
分主要的传播途径,更是鼠类、蚤类和人类之间鼠疫传播的主要方式。
2.皮肤感染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3.呼吸道感染
也可以经人的呼吸道飞沫来传播,人体之间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所以飞沫就形成人
到人的方式传播,并且可以造成社会中鼠疫的快速流行。
4.空气传播
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患者通过呼吸、咳嗽时便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
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这种细菌悬浮物极易感染他人,造成人间鼠疫暴发。
以上就是本文为大家整理的鼠疫的传播途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鼠疫最新试题及答案

鼠疫最新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鼠疫是由哪种细菌引起的?A. 沙门氏菌B. 肺炎链球菌C. 鼠疫杆菌D. 霍乱弧菌答案:C2. 鼠疫的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哪项?A. 空气传播B. 食物传播C. 接触传播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3. 鼠疫的典型症状是什么?A. 咳嗽和发热B. 腹泻和呕吐C. 淋巴结肿大D. 皮疹和瘙痒答案:C4. 鼠疫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哪项?A.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B. 经常洗手C. 接种疫苗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选题1. 鼠疫的临床表现可以包括以下哪些症状?A. 高热B. 寒战C. 淋巴结肿大D. 呼吸困难答案:A、B、C、D2. 鼠疫的传播媒介有哪些?A. 跳蚤B. 蚊子C. 蜱虫D. 螨虫答案:A、C三、判断题1. 鼠疫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对)2. 鼠疫只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错)3. 鼠疫杆菌可以在实验室中培养。
(对)4. 鼠疫疫苗可以提供终身免疫。
(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鼠疫的传播途径。
答案:鼠疫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组织或分泌物,以及吸入感染动物的飞沫传播。
2. 鼠疫的预防措施有哪些?答案:预防鼠疫的措施包括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啮齿类动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在鼠疫流行地区,应避免在户外活动时暴露皮肤,并使用驱虫剂;接种疫苗也是预防鼠疫的一种有效手段。
五、案例分析题某地区近期发生了鼠疫疫情,请分析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答案: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跳蚤叮咬、接触感染动物或吸入感染动物的飞沫。
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进行灭鼠和灭蚤工作,减少鼠类和跳蚤的数量;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对疫区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鼠疫防治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关于鼠疫下列概念正确的是()A.是甲类传染病,在我国已经消灭B.是甲类传染病,城镇在诊断后6小时之内报告C.鼠疫为非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D.是乙类传染病,但应按甲类处理E.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2、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传播B.经鼠蚤传播C.经血传播D.间接接触传播E.苍蝇、蟑螂等媒介传播3、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是()A.鼠类和其他动物B.鼠类和肺鼠疫病人C.鼠类和腺鼠疫病人D.啮齿类动物和猪E.啮齿类动物和禽类4、鼠疫分型中病死率极高、最严重的临床类型是()A.肺鼠疫B.腺鼠疫C.败血症型鼠疫D.肠鼠疫E.肾鼠疫5、治疗鼠疫的首选抗菌药物是()A.青霉素B.链霉素C.氯霉素D.磺胺嘧啶6、对鼠疫或疑似鼠疫的患者,只要标本量许可,首先要做哪项检查()A.尿培养B.血培养C.粪培养D.反向血凝试验7、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报道的时限为()A.城市2小时内,农村4小时内B.城市4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C.城市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D.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E.均为2小时内8、对鼠疫患者的隔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对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都要采取严密隔离措施B.在9天内与鼠疫患者同室工作和生活的人也应该隔离C.凡已经确诊的各型鼠疫患者可在一室隔离D.以鼠疫病人的住宅为中心,划定隔离圈进行隔离9、腺鼠疫淋巴结病变的特点为()A.淋巴结肿大,但不疼痛B.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但与周围组织不粘连C.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粘连,但不破溃D.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与周围组织粘连,1周后很快化脓破溃。
鼠疫防治知识如何预防鼠疫传播

鼠疫防治知识如何预防鼠疫传播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传播速度快,病情危重,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预防鼠疫的传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鼠疫防治知识。
一、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跳蚤传播,而跳蚤又是通过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传播的。
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是预防控制鼠疫的基础。
人类感染鼠疫主要有三种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在这些传播途径中,鼠蚤作为鼠疫传播的中间宿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控制鼠蚤的繁殖为了预防鼠疫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控制鼠蚤的繁殖。
首先,消除鼠类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鼠类是鼠蚤的主要宿主,只有消灭鼠类才能有效控制鼠蚤的数量。
其次,定期进行室内和室外的清洁,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第三,使用杀虫剂喷洒鼠类常出没的地方,有效杀灭和控制鼠蚤的繁殖。
三、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鼠疫的传播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保持勤洗手、勤洗浴、勤换洗衣物等良好卫生习惯。
此外,避免直接接触野生动物和鼠类,以免感染鼠疫。
离开野外后,及时清洗身体和衣物,消除携带鼠蚤的风险。
四、加强鼠疫的监测与报告对于发现疑似鼠疫病例或鼠类大量死亡的情况,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加强鼠疫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只有及时发现和报告鼠疫疫情,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鼠疫的传播和扩散。
五、接种疫苗预防鼠疫疫苗是预防鼠疫的有效手段之一。
及时接种鼠疫疫苗可以有效提高人体抵抗鼠疫的能力,降低感染鼠疫的风险。
此外,疫苗接种后应保持疫苗免疫良好,按照规定时间进行补种或加强免疫。
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鼠疫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提高公众的鼠疫防治意识至关重要。
政府和卫生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普及鼠疫的知识和防治方法,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发生鼠疫疫情。
在预防鼠疫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充分认识到鼠疫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鼠疫的传播,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鼠疫试题

鼠疫[填空题]1鼠疫流行过程参考答案: 1.传染源鼠疫传染源主要为感染鼠疫的动物,包括啮齿动物、野生食肉类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带菌者可作为传染源。
腺鼠疫的潜伏期多为2~5天,原发性肺鼠疫的潜伏期在数小时至3天。
2.传播途径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①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主要的媒介是印鼠客蚤等10余种蚤类;②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③经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是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凭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易感人群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异,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存在隐性感染。
[填空题]2鼠疫疫情处理参考答案:鼠疫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采取灭鼠、灭蚤和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针对传染源的控制措施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中,发现在村、居委会或学校等其他集体单位中7天内2例或2例以上鼠疫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出现3例或3例以上鼠疫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出现5例或5例以上鼠疫病例疫情,除做好电话报告外,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好网络直报。
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鼠疫暴发疫情报告后,应派人员赴现场调查核实,同时用电话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在患者较少的情况下,一般就地隔离治疗,在疫情严重,患者较多且分散的情况下,须建立临时隔离病院,隔离病房必须经过彻底的消毒、灭蚤、灭鼠后方可收治患者。
发生在城市的患者应将其集中在指定的传染病院。
同时对鼠疫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追踪和掌握密切接触者,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控制疫情暴发,防止疫情扩散与传播。
在疫区范围内加强检疫,限制货物外运,尤其旱獭等动物;对出入疫区的车辆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处理,注意观察过往行人的健康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篇一:鼠疫第三章细菌感染第一节鼠疫学习要求:掌握鼠疫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熟悉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预防,了解本病的病原学。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通过鼠蚤传给人和动物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和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
该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一种危害最为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规定为甲类传染病。
链接鼠疫疫源地分布世界各地。
人间鼠疫至少已有1500年的历史,历史上鼠疫有过三次大流行,死亡数以千万,直到20世纪60年代方才止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及非洲的一些国家,鼠疫又开始活跃,至90年达到高峰。
如停息了26年之久的印度,1994年又重新爆发人间肺鼠疫。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没有发生大的流行,只有少数散发病例发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世界其它地区一样,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再次进入活跃期,一些静息了多年的疫源地重新暴发流行,并向周围蔓延,同时,新疫源不断出现,人间鼠疫流行时有发生。
疫情分布于全国17个省区,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南部地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某些牧区。
病原学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又称鼠疫耶尔森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兼性需氧短小杆菌,两端染色较深,长约1~μm,宽约~μm。
无鞭毛,不活动,不形成芽孢,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
最适培养温度为28℃-30℃,在普通培养基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
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已证实鼠疫杆菌至少有19种抗原,即 A-K、 N、 O 、Q 、R 、S 、T 、V、W,其中FI(Fraction I)、T、V、W为主要抗原。
FI为荚膜抗原,属糖蛋白,有高度免疫原性及特异性,相应抗体有保护作用。
V和W抗原为菌体表面抗原,两者常同时存在,为本菌的毒力因子,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具有强力的抗吞噬细胞吞噬作用。
缺失V 和W抗原的菌株即失去毒力,为无毒株。
T抗原即鼠毒素,是由18种氨基酸组成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引起出血坏死病变、毒血症和肝脂肪变性,有良好的抗原性,人和动物感染后可产生抗毒素抗体。
鼠疫杆菌菌体含有内毒素,内毒素能引起中毒症状、DIC、中毒休克等,为本菌致病致死的重要毒性物质。
鼠疫杆菌在潮湿、低温及有机物内存活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
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甲酚皂、5%~10%氯胺等均可将病菌杀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为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如,猫、羊、兔子、狼等,其中以黄鼠属和旱獭最为重要。
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人间鼠疫传染源,因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故鼠疫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
(二)传播途径(1)经鼠蚤传播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
人鼠疫流行前每先有鼠间鼠疫流行,鼠死亡后,鼠蚤另觅宿主。
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在叮咬机体体吸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其他鼠和人体内。
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
此种“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主要传播途径。
(2)经皮肤传播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鼠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剥食旱獭、剥猞猁皮等均有引起人鼠疫流行的报道。
(3)经消化道传播食入受染动物,经消化道感染。
(4)经呼吸道传播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助飞沫造成人鼠疫的大流行。
腺鼠疫一般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存在隐性感染,并成为无症状咽部病菌携带者。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预防接种者易感性降低,单不能保护完全不发病。
(四)流行特征1. 流行情况人间鼠疫以亚洲、非洲、美洲发病最多, 我国主要发生在云南和青藏高原。
中国已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216个县(区),动物鼠疫不断。
近年人间鼠疫在云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有病例报道或流行。
我国1996年-2000年共报告鼠疫患者433例,其中2000年报告病例为254例。
发病最多是云南西部黄胸鼠疫源地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2.人间鼠疫和鼠间鼠疫的关系世界各地存在许多鼠疫的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
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家鼠患病死亡后,鼠蚤离开死鼠寻找新的宿主,通过叮咬将鼠疫杆菌传染于人而引起。
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3. 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旱獭疫区人间鼠疫的流行多在夏秋季节,与狩猎季节一致;北方地区及肺鼠疫则多在10月以后秋冬季节流行。
4. 职业性好发于农牧人员及狩猎者。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1、发病机制鼠疫杆菌经皮肤侵入人体后,经淋巴管至淋巴结,引起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形成腺鼠疫。
病菌亦可从呼吸道侵入引起肺部病变,即原发性肺鼠疫,或经血循环进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
各型鼠疫如未经及时治疗,病原菌可进入血循环,并在其内大量繁殖引起败血症型鼠疫。
病菌释放毒素引起严重全身毒血症症状,引起感染性休克、广泛出血、DIC等。
2、病理解剖鼠疫基本病理改变是血管、淋巴管的急性出血和坏死。
全身粘膜有瘀点瘀斑,浆膜、胃肠粘膜、肠系膜有广泛充血和出血,浆膜腔可有血性积液。
局部淋巴结有出血性炎症和凝固性坏死,亦可有化脓性病变;肺鼠疫常见肺大叶实变及出血坏死,可见大小不等结节,内含菌栓,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官腔内充满大量含菌的血性渗出液;败血症型鼠疫可见多个组织、器官如胃肠、肝脾、肾脏等有充血、水中、出血及坏死。
临床表现潜伏期短,平均3-5日,腺鼠疫2-8天,原发性肺鼠疫为数小时至3天。
预防接种后可延长至9-12日。
起病急骤,高热伴畏寒寒战,全身毒血症症状突出,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疼痛及呕吐、腹泻等;有充血及出血表现,如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等;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腔道出血、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及全身极度衰竭等。
临床类型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
各型鼠疫病程一般为一周左右。
1. 腺鼠疫最为常见,多见于流行初期。
病变部位以腹股沟淋巴结最为常见(70%),其他部位依次为腋下(20%)、颈部(10%)及颌下淋巴结,多为单侧。
病程第一天即有淋巴结肿大,伴红、肿、痛,于病后2-4天最为严重。
如不及时治疗,肿大之淋巴结可迅速化脓、破溃,随后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肺鼠疫;如治疗及时,病程度过一周课恢复,淋巴结肿大逐渐消退。
2. 肺鼠疫可原发亦可继发于腺鼠疫。
起病急,寒战、高热及全身毒血症状,数小时后即出现胸痛、咳嗽、呼吸短促、发绀,起初痰量少,继而转为血性泡沫痰伴呼吸困难,肺部仅可听到散在啰音或胸膜摩擦音,症状和体征很不相称,呈现“症征”不符现象。
病人常因休克、心力及呼吸衰竭、出血等死亡。
因病死后全身皮肤高度发绀,故有“黑死病”之称。
3. 败血症型鼠疫可为原发或继发,原发者的病情最凶险,又称为爆发型鼠疫,很少见。
多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
起病急骤,在肺鼠疫或腺鼠疫基础上,病情迅速恶化,表现为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谵妄、昏迷,并出现休克、DIC及广泛皮肤、粘膜出血坏死等,如治疗不及时,常于数小时至2-3天内死亡。
4. 其他少见类型如皮肤鼠疫、眼鼠疫、扁桃体鼠疫、肠鼠疫及脑膜型鼠疫等。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血白细胞明显升高,可高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亦明显升高,可伴轻中度贫血或血小板减少。
2. 细菌学检查确诊本病的依据。
可取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等作涂片、细菌培养及动物接种。
(1)涂片常用革兰氏染色,也可用荧光抗体染色镜检。
(2)细菌培养常选用敏感培养基,如血琼脂平板、肉汤培养基等。
培养温度28℃-30℃,观察4-5天,如有细菌生长,再做生化反应、噬菌体裂解试验等进一步鉴定。
(3)动物接种取上述标本,制成生理盐水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鼠皮下或腹腔,24-72小时动物死亡后,取其血、肝、脾、淋巴结及肺等,做细菌学检测。
3. 血清学检查(1)间接血凝法(PHA)检测鼠疫杆菌特异性FI抗体,感染后5-7天出现阳性,2-4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可持续4年,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诊断。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特异性FI抗体的检测或以鼠疫杆菌特异性IgG检测FI抗原。
敏感性为91%,特异性98%,已取代血凝法。
(3)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用于鼠疫特异性FI抗体检查,被认为是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方法之一。
(4)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是在酶免疫结合试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固相标记免疫测定新技术。
其原理是以包被抗原或抗体的微孔滤膜为载体, 通过滤膜的毛细管作用使待测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与膜上包被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再通过胶体金结合物达到检测目的。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特异、敏感、简便的分析技术,其检测鼠疫FI 抗原的最低检出限为 ng/ml,15min内即可完成。
4. 聚合酶联反应扩增技术(PCR):目前已开发实时荧光定量PCR 用于鼠疫杆菌DNA的检测,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
诊断1. 流行病学资料患者发病前10天到过鼠疫流行区,有鼠疫动物或病人接触史,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2. 临床表现起病急,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并有淋巴结肿大、咳嗽、咳血痰、呼吸困难及出血倾向等表现。
3. 实验室检查从淋巴结穿刺液、脓、血等标本中检测出鼠疫杆菌和(或)血清特异性FI抗体滴度4倍增高或PCR检测阳性。
链接腺鼠疫应与急性淋巴结炎症、兔咬热等相鉴别;败血症型鼠疫需与其它原因所致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肺鼠疫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型炭疽等鉴别。
预后鼠疫病情严重,死亡率极高,腺鼠疫的死亡率达50%-70%,而肺型、败血症型、脑膜型等鼠疫患者死亡率几乎100%,自应用抗菌药物后,目前病死率已降至5%-10%。
治疗治疗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及疫区早处理(一) 严格隔离按甲类传染病严格隔离,及时上报疫情。
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应分别隔离。
病区应无鼠、无蚤。
(二)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及静脉内补入需要的液体。
高热病人用药物或物理治疗退热,疼痛及烦躁不安者给予镇静和止痛剂,对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需同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出现呼吸困难、休克及合并DIC者,应及时吸氧、纠正休克及肝素治疗等。
(三)抗菌治疗早期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常用药物有氨基甙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
1.氨基甙类药物链霉素:成人首剂量1g,以后每次,每6小时1次,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