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鼠疫防治知识》课件

《鼠疫防治知识》课件
在城市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空气飞沫传播可能是主要的传 播方式之一。
03
鼠疫的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01 02 03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鼠疫病毒的动物 ,如老鼠、旱獭等。
在野外活动时,应穿长袖长裤、戴 口罩和手套,避免暴露皮肤。
尽量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的活动时 间,保持社交距离。
环境卫生措施
0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类传播
鼠类是鼠疫杆菌的主要携带者,通过 鼠类传播的鼠疫往往发生在野外或者 农村地区。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鼠类可能会在死前 或者死后通过唾液、尿液和血液将病 菌排出体外,健康人接触了这些污染 物后可能会感染鼠疫。
跳蚤叮咬传播
01
跳蚤是传播鼠疫的重要媒介,当 跳蚤叮咬了感染鼠疫的鼠类后, 再叮咬人类,就会将病菌传给人 类。
,保持室内外卫生
清洁。
02
定期清理垃圾,消 除鼠类和蚤类的生
存环境。
04
避免在野外露营或
使用未经消毒的物
03
品。
对可能携带病毒的 动物栖息地进行消
毒处理。
灭鼠灭蚤措施
01
采取灭鼠、灭蚤措施,减少鼠类和蚤类的数量 。
03
对动物栖息地进行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 原体。
02
使用灭鼠药和灭蚤药,注意安全使用方法和注 意事项。
呼吸道隔离
2
对于患有肺鼠疫的患者,需要进行呼吸道隔离,以减少飞沫
传播的风险。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和焦虑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由于鼠疫会导致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患者容易出现脱水。因此,需要进行补液治疗,以维 持水电解质平衡。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一、鼠疫简介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和跳蚤传播。

该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多次大规模的疫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鼠疫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1. 鼠类传播:鼠类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尤其是黑鼠和棕鼠。

它们携带鼠疫杆菌,通过排泄物、尸体和分泌物将病原体传播到环境中。

2. 跳蚤传播:跳蚤是鼠疫病原体的中间宿主,通过叮咬感染鼠类,再通过叮咬人类传播鼠疫。

当感染的鼠类死亡后,跳蚤会寄生在其他鼠类或它们的巢穴中,继续传播病原体。

三、鼠疫的预防措施1. 环境清洁:定期清除垃圾、杂草和堆积物,保持环境整洁。

消毒鼠类出没的地方,防止鼠类繁殖。

2. 鼠类防治:采取鼠类防治措施,如设置捕鼠器、使用鼠类毒饵等,有效控制鼠类数量,减少鼠疫的传播。

3. 跳蚤防治:使用跳蚤灭蚤剂,清除跳蚤寄主,减少跳蚤的数量,阻断鼠疫传播链。

4. 个人防护:在可能接触鼠类或跳蚤的情况下,应穿戴防护服装和手套,并使用防跳蚤的驱虫剂。

避免直接接触死亡的鼠类或其尸体。

5. 提高卫生意识:加强公众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饮食不洁和接触污染源。

四、鼠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1. 早期症状:鼠疫潜伏期一般为2-7天,早期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在鼠疫高发地区或与鼠类接触后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 实验室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淋巴结组织、血液或其他体液,进行鼠疫杆菌的培养和PCR检测,确诊鼠疫。

3. 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的鼠疫患者应及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治疗应持续7-10天,直到症状消失。

五、鼠疫疫情的监测和报告1. 监测系统:建立鼠疫疫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鼠疫病例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

2. 疫情报告:发现鼠疫病例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和协作。

及时发布鼠疫疫情信息,提醒公众加强防控措施。

2024年预防控制鼠疫科普知识(3篇)

2024年预防控制鼠疫科普知识(3篇)

2024年预防控制鼠疫科普知识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啮齿动物传播给人类。

尽管鼠疫在现代社会中变得相对罕见,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预防和控制鼠疫,我们需要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症状特征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

一、鼠疫的传播途径1. 蚤媒传播:鼠疫杆菌主要通过跳蚤传播给人类。

感染鼠疫的跳蚤通常寄生在啮齿动物身上,如家鼠、沙鼠等。

当感染鼠疫的啮齿动物被跳蚤叮咬时,鼠疫杆菌会进入跳蚤体内,然后在跳蚤叮咬人类时被传播给人类。

2. 直接接触传播:人类也可以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或患有鼠疫的患者而感染病菌。

特别是通过处理患有鼠疫的动物尸体、血液或排泄物等时,要注意防护。

二、鼠疫的症状特征鼠疫通常分为三种类型: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

其症状特征如下:1. 腺鼠疫: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寒战、乏力等症状。

淋巴结肿大通常位于被跳蚤叮咬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

2. 肺鼠疫:这是一种较为严重和致命的类型。

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呼吸困难、胸痛等。

肺鼠疫可通过空气传播,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恶化并导致死亡。

3. 败血症型鼠疫:这是最为严重的类型,病情迅速恶化。

症状包括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腹痛、腹泻、麻木等。

败血症型鼠疫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在短时间内导致死亡。

三、鼠疫的预防措施1. 鼠害防控:保持环境卫生,避免啮齿动物和人类接触,减少鼠类的栖息地。

及时清除垃圾、食物残渣,密封食品等,以防止鼠类滋生和传播病菌。

2. 保护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动物后、处理食物前,勤于清洁家居环境,以减少传染源。

避免直接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尤其是在旅居或工作于鼠疫流行地区。

3. 预防接种:存在潜在风险的地区和职业人员建议接种鼠疫疫苗,可提供部分保护。

鼠疫疫苗通常在存在疫情或高风险区域进行。

4. 早期诊断和治疗:鼠疫病例的早期诊断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鼠疫预防措施

鼠疫预防措施

鼠疫预防措施引言概述:鼠疫是一种由鼠类传播的严重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制定并实施鼠疫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个方面的鼠疫预防措施,包括环境清洁、个人卫生、鼠类控制、疫苗接种和早期诊断。

一、环境清洁1.1 清除垃圾和杂物:垃圾和杂物是鼠类繁殖和藏身的理想场所。

定期清理垃圾和杂物,特别是堆放在室外的垃圾堆,可以减少鼠类的滋生。

1.2 消毒和清洁:使用消毒剂对可能被鼠类污染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厨房和食品存储区域。

定期清洗家居用品和床上用品,可以有效预防鼠疫传播。

1.3 封堵入口:密封和修复建筑物和管道上的裂缝和孔洞,以防止鼠类进入室内。

安装防鼠网和防鼠门,可以有效阻止鼠类的进入。

二、个人卫生2.1 勤洗手:鼠疫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鼠类、鼠类粪便或尸体而传播的。

因此,保持良好的手卫生非常重要。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动物或环境后。

2.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处理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时,如鼠类尸体或粪便,应佩戴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避免直接接触和吸入病原体。

2.3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尽量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特别是老鼠和其他可能携带鼠疫的动物。

不要触摸或捕捉这些动物,以免感染鼠疫。

三、鼠类控制3.1 鼠类防治措施:采取鼠类防治措施是预防鼠疫传播的关键。

使用捕鼠器、鼠夹和毒饵等方法来控制鼠类的数量。

定期巡查室内和室外,寻找鼠类的迹象,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3.2 清理废弃物:定期清理废弃物和食品残渣,以减少鼠类的食物来源。

妥善存储食物,使用密封容器,避免吸引鼠类。

3.3 鼠类栖息地管理:修剪草坪和灌木,清理花园和院子,减少鼠类的栖息地。

确保储存室和仓库保持干燥和整洁,以防止鼠类滋生。

四、疫苗接种4.1 接种疫苗:接种鼠疫疫苗是预防鼠疫的重要手段。

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及时接种鼠疫疫苗,以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鼠疫的风险。

4.2 疫苗接种策略: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定疫苗接种策略。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了解鼠疫】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类和旱獭等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轻型鼠疫和其他少见类型鼠疫。

●鼠疫的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发生在春夏季节;青藏高原等地区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发生于夏秋季节。

【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可以经鼠蚤叮咬、破溃皮肤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蚤叮咬带病菌的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再叮咬人时引起感染。

●少数病人是因剥食患病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血液,经由皮肤或粘膜的伤口而感染鼠疫病菌。

●肺鼠疫病人可以通过咳嗽、谈话、呼吸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传播,可以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鼠疫的临床表现】鼠疫的潜伏期短。

除轻型病人外,其他各型鼠疫病人初期均可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包括寒战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40℃,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黏膜出血,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

●鼠疫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

●轻型病人表现为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伴有化脓。

●腺鼠疫最为常见,除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

在蚤叮咬的局部出现疼痛、红斑,可以形成疱疹、脓疱甚至发展形成疖、痈。

叮咬附近区域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疼痛,治疗不及时可以迅速化脓、破溃,使病人疼痛难忍,无法活动。

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腹股沟区的淋巴结,其次是腋下、颈部及颌下的淋巴结。

●肺鼠疫病人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胸痛、咳嗽、咳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和发绀迅速加重,抢救不及时2到3天内死亡。

●败血症型鼠疫最为凶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血尿等。

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跳蚤叮咬传播、直接接触传播以及飞沫传播。

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至关重要。

一、跳蚤叮咬传播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跳蚤,其中以侵袭啮齿动物的鼠蚤最为常见。

当感染鼠疫耶尔森菌的啮齿动物(如鼠类)被跳蚤叮咬后,菌体会在跳蚤的消化道内繁殖,并在尤其在跳蚤排泄物中产生。

当被感染的跳蚤叮咬人类时,跳蚤的排泄物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能通过皮肤损伤或者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人类感染鼠疫。

二、直接接触传播除了跳蚤叮咬传播之外,鼠疫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当人类与感染鼠疫的啮齿动物(如鼠类)接触时,其中的体液(如血液、尿液等)可能携带鼠疫耶尔森菌。

如果通过人类的口腔、鼻腔或者眼睛等黏膜进入体内,鼠疫耶尔森菌会引发感染。

三、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当感染鼠疫的人咳嗽、打喷嚏或者呼吸时,口鼻部分的液体飞沫中的鼠疫耶尔森菌被他人吸入体内,导致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通常发生在密切接触的情况下,比如在家庭、医院或者其他封闭空间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较近。

为了有效防治鼠疫,应采取以下措施:1. 预防跳蚤叮咬: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啮齿动物的滋生和繁殖,安装防护网、密封门窗等措施,有效阻止跳蚤的侵入;使用驱虫剂等方法进行跳蚤的预防和控制。

2. 避免直接接触:尽量避免与潜在感染鼠疫的啮齿动物接触,尤其是避免直接与其体液接触。

在处理可能感染鼠疫的动物时,应佩戴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3. 加强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面部接触;佩戴医用口罩,在与疑似感染者接触时,尽量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探访鼠疫高风险地区。

4. 加强家庭和室内环境的清洁: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垃圾、堆积物,定期使用杀菌剂进行消毒。

5.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鼠疫传播途径的了解和防范意识。

同时,鼓励公众及时就医,减少医疗机构的交叉感染风险。

鼠疫防治知识如何预防鼠疫传播

鼠疫防治知识如何预防鼠疫传播

鼠疫防治知识如何预防鼠疫传播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传播速度快,病情危重,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预防鼠疫的传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鼠疫防治知识。

一、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跳蚤传播,而跳蚤又是通过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传播的。

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是预防控制鼠疫的基础。

人类感染鼠疫主要有三种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在这些传播途径中,鼠蚤作为鼠疫传播的中间宿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控制鼠蚤的繁殖为了预防鼠疫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控制鼠蚤的繁殖。

首先,消除鼠类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鼠类是鼠蚤的主要宿主,只有消灭鼠类才能有效控制鼠蚤的数量。

其次,定期进行室内和室外的清洁,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第三,使用杀虫剂喷洒鼠类常出没的地方,有效杀灭和控制鼠蚤的繁殖。

三、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鼠疫的传播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保持勤洗手、勤洗浴、勤换洗衣物等良好卫生习惯。

此外,避免直接接触野生动物和鼠类,以免感染鼠疫。

离开野外后,及时清洗身体和衣物,消除携带鼠蚤的风险。

四、加强鼠疫的监测与报告对于发现疑似鼠疫病例或鼠类大量死亡的情况,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加强鼠疫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只有及时发现和报告鼠疫疫情,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鼠疫的传播和扩散。

五、接种疫苗预防鼠疫疫苗是预防鼠疫的有效手段之一。

及时接种鼠疫疫苗可以有效提高人体抵抗鼠疫的能力,降低感染鼠疫的风险。

此外,疫苗接种后应保持疫苗免疫良好,按照规定时间进行补种或加强免疫。

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鼠疫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提高公众的鼠疫防治意识至关重要。

政府和卫生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普及鼠疫的知识和防治方法,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发生鼠疫疫情。

在预防鼠疫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充分认识到鼠疫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鼠疫的传播,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鼠疫防治知识灭鼠工作的技术与方法

鼠疫防治知识灭鼠工作的技术与方法

鼠疫防治知识灭鼠工作的技术与方法灭鼠工作一直是城市卫生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鼠疫是由鼠类传播的严重传染病,一旦发生,可能会引起大规模的疫情暴发,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掌握鼠疫防治知识以及相应的灭鼠技术与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鼠疫防治的技术与方法,以期为灭鼠工作提供指导。

一、鼠疫的传播途径与危害鼠疫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鼠蚤叮咬传播、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患者或动物的体液传播。

其中,鼠蚤叮咬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因此,控制鼠类数量和阻断鼠蚤传播是最关键的防治手段。

鼠疫对人类和社会的危害十分巨大。

其潜伏期较短,致病力较强,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往往会导致大量居民感染。

在历史上,鼠疫爆发导致过多次群体灭绝的惨痛教训。

因此,加强对鼠疫的预防与控制尤为重要。

二、鼠疫防治的技术与方法(一)鼠类监测与防护1. 鼠类监测:通过密集布置鼠类监测器,实时观察鼠类活动和种类分布情况。

可以利用捕鼠夹、毒饵或红外线摄像等方式进行监测,及时掌握鼠类数量和活动情况。

2. 鼠类防护:鼠类防护是灭鼠工作的基础,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护,如封堵建筑缺口、修补排水管道漏洞、清理垃圾堆积等。

同时,建立排鼠措施和健全室内卫生管理制度也是有效的举措。

(二)灭鼠技术与方法1. 化学灭鼠:化学灭鼠是常用的灭鼠方法之一,主要使用毒饵,如毒饵颗粒、毒饵饵剂等。

在施放毒饵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和其他非目标动物的安全。

2. 生物灭鼠:生物灭鼠是指利用天敌或疾病来控制鼠类数量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食肉动物作为鼠类的天敌,或者使用鼠疫疫苗来控制鼠类数量。

3. 物理灭鼠:物理灭鼠主要使用陷阱、粘贴纸和电击器等工具来捕捉或杀死鼠类。

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非常有效,但需要合理摆放和及时清理,以保证效果。

(三)健康教育与宣传加强鼠疫防治的宣传与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鼠疫的重要环节。

通过传播鼠类防治的相关知识,引导居民加强环境卫生,提高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能力,从而减少鼠疫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防治基本知识
鼠疫是鼠疫杆菌引发的致死性极高的恶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

该病发病急,传染性强。

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鼠疫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下面,为大家介绍鼠疫防治的基本知识:
鼠疫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面部发红、眼红、皮肤有出血点等。

鼠疫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

肺鼠疫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

一、传染源:
鼠疫主要在啮齿动物中循环进行,形成自然疫源地。

啮齿动物中主要是鼠类和旱獭,肺鼠疫患者痰中可排出大量鼠疫杆菌,因而成为重要传染源。

造成人间鼠疫流行的传染源有:一是患有或死于鼠疫病的各种动物,如旱獭等;二是动物体外寄生的跳蚤等;三是鼠疫病人。

二、传播途径:
人感染鼠疫菌的途径也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病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鼠疫病人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疫情控制:
鼠疫可防可控可治,早期发现疫情,早期报告,及时处理疫区是制止鼠疫蔓延的关键措施。

因此,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和各级卫生组织力量,建立疫情报告网,确定疫情报告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控、早治疗。

(一)、避免在鼠疫疫源地,接触鼠及旱獭、特别是病死旱獭有感染鼠疫的危险。

(二)、坚持“三不”制度:
1.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死)旱獭及其它病死动物
2.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
3.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

(三)、坚持“三报”制度:
1.发现病(死)旱獭和其它病(死)动物要报告;
2.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
3.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

(四)、疫源地居民安置地、救援人员驻扎地选择要远离旱獭栖息地,做好防鼠防蚤。

需要在鼠疫活动地区内宿营时,最好能在宿营地周围喷洒一些杀虫药剂,杀灭可能侵袭人类的吸血昆虫。

(五)、不要剥食不明原因死亡的藏系绵羊;这些动物体表的蚤类不活跃,只要人类不主动接触它们,就会减少和避免感染鼠疫的危险。

不要接触牧羊犬叼食的病死旱獭。

(六)、疫源地内,或在10日内进入或到过疫源地的人员,突然发生高热,发生明显的淋巴结肿大,或咳嗽、痰中带血,且病程进展迅速,应考虑感染鼠疫的可能性,及时就诊,立即向防疫机构报告,并采取措施,避免病人与更多的人接触。

(七)、在尚未发现鼠疫疫情情况下,一般群众和救援人员不需要采取接种疫苗、预防性服药等特异性预防措施,也不需要穿着特殊防护装备。

五、防疫应急:
(一)、家中或单位发现死老鼠,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二)、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三)、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

(四)、接触过鼠疫病人者应主动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五)、立即采取统一的灭鼠、灭蚤行动。

(六)、发生疫情,须服从当地政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

(七)、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疫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