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防控知识培训

合集下载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课件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课件

D
见的是腺鼠疫,其次是肺鼠疫。
C
H Q C D C
H Q
3、全身症状
C • 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一般症状表现
D 为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高
C 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热。
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神经性呕吐、呼吸促迫,
H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
D C
• 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播。肺鼠疫患者可借呼吸、 谈话、咳嗽、喷嚏时含有鼠疫菌的飞沫经口鼻喷出传播,
H
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 脓液、血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Q C
• 极特殊情况为在鼠疫实验室,进行某种实验而造成感染。
D
C
H Q C D C 3、易感人群
H Q
C
病所致的淋巴肿速度快,每日甚至每时都有所
不同。淋巴结呈弥漫性肿胀,坚硬,无活动性
H
,疼痛剧烈,患侧常呈被迫姿势。
Q C D
• 部分腺鼠疫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 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
C
H Q C
(2) 肺鼠疫 • 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D • 原发性肺鼠疫是临床上最重的病型之一,不仅病死率
C
D
C
H Q C D C
H
Q
C
D C
抵抗力
H Q C D C
•对温、热和消毒剂的抵 抗力很弱 •对寒冷有较强的抵抗力
日光有强烈杀灭作用
H
Q C
二、临床表现
D
C 1、鼠疫的潜伏期
H Q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 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腺型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课件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课件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课件目录一、课程介绍 (3)1.1 课程背景 (3)1.2 课程目标 (4)二、鼠疫基本知识 (4)2.1 鼠疫概述 (5)2.1.1 鼠疫的定义 (6)2.1.2 鼠疫的分类 (7)2.1.3 鼠疫的传播途径 (8)2.2 鼠疫病原体 (8)2.2.1 病原菌介绍 (9)2.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10)2.3 鼠疫宿主动物 (11)2.3.1 草原型鼠疫 (12)2.3.2 鼠间鼠疫 (13)2.3.3 人间鼠疫 (14)三、鼠疫防控策略 (15)3.1 预防措施 (16)3.1.1 个人防护 (17)3.1.2 环境治理 (18)3.1.3 鼠疫监测 (19)3.2 应急处理 (20)3.2.1 应急预案 (21)3.2.2 应急物资准备 (22)3.2.3 应急队伍培训 (23)3.3 鼠疫疫苗接种 (24)3.3.1 疫苗种类 (25)3.3.2 疫苗接种程序 (26)3.3.3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26)四、鼠疫病例识别与报告 (27)4.1 病例识别 (28)4.1.1 临床症状 (28)4.1.2 病例分类 (29)4.2 病例报告 (30)4.2.1 报告流程 (31)4.2.2 报告时限 (33)4.2.3 报告内容 (34)五、鼠疫防控案例分析 (35)5.1 案例一 (35)5.1.1 疫情概况 (37)5.1.2 处理措施 (38)5.1.3 经验教训 (38)5.2 案例二 (40)5.2.1 防控措施 (40)5.2.2 防控效果 (41)5.2.3 工作亮点 (41)六、课程总结与展望 (42)6.1 课程总结 (44)6.2 鼠疫防控工作展望 (44)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全面深入地了解鼠疫防控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大家建立对鼠疫的科学认知与预防意识。

通过本次培训,参与者不仅能掌握鼠疫的基本常识、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有效的控制措施,还将了解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采取恰当的防控措施,确保在鼠疫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妥善处理。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一、鼠疫简介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和跳蚤传播。

该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多次大规模的疫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鼠疫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1. 鼠类传播:鼠类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尤其是黑鼠和棕鼠。

它们携带鼠疫杆菌,通过排泄物、尸体和分泌物将病原体传播到环境中。

2. 跳蚤传播:跳蚤是鼠疫病原体的中间宿主,通过叮咬感染鼠类,再通过叮咬人类传播鼠疫。

当感染的鼠类死亡后,跳蚤会寄生在其他鼠类或它们的巢穴中,继续传播病原体。

三、鼠疫的预防措施1. 环境清洁:定期清除垃圾、杂草和堆积物,保持环境整洁。

消毒鼠类出没的地方,防止鼠类繁殖。

2. 鼠类防治:采取鼠类防治措施,如设置捕鼠器、使用鼠类毒饵等,有效控制鼠类数量,减少鼠疫的传播。

3. 跳蚤防治:使用跳蚤灭蚤剂,清除跳蚤寄主,减少跳蚤的数量,阻断鼠疫传播链。

4. 个人防护:在可能接触鼠类或跳蚤的情况下,应穿戴防护服装和手套,并使用防跳蚤的驱虫剂。

避免直接接触死亡的鼠类或其尸体。

5. 提高卫生意识:加强公众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饮食不洁和接触污染源。

四、鼠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1. 早期症状:鼠疫潜伏期一般为2-7天,早期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在鼠疫高发地区或与鼠类接触后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 实验室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淋巴结组织、血液或其他体液,进行鼠疫杆菌的培养和PCR检测,确诊鼠疫。

3. 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的鼠疫患者应及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治疗应持续7-10天,直到症状消失。

五、鼠疫疫情的监测和报告1. 监测系统:建立鼠疫疫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鼠疫病例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

2. 疫情报告:发现鼠疫病例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和协作。

及时发布鼠疫疫情信息,提醒公众加强防控措施。

2024年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

2024年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

2024年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一、概述2024年,全球鼠疫的防控工作变得更为紧迫。

为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本次培训旨在介绍鼠疫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内容,并提供相关的实操培训,以增强公众对鼠疫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二、鼠疫的基本知识1. 鼠疫概述: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分为鼠疫疫鼠型和鼠疫肺型。

疫鼠型常见于野生啮齿类动物,而肺型鼠疫可直接从人际传播。

2. 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跳蚤叮咬感染的患者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

此外,鼠疫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空气飞沫传播和食物污染传播。

3. 鼠疫的症状和临床表现:鼠疫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进而发展为肺部症状、淋巴结肿胀等特征性表现。

三、鼠疫的预防控制措施1. 个人预防措施:(1)勤洗手:鼠疫病原体可以通过手部接触传播,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手段。

(2)戴口罩:在可能接触感染源的场所,应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有效阻挡飞沫传播。

(3)避免接触疫源: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啮齿类动物、死亡的动物和可能携带鼠疫的环境。

2. 家庭预防措施:(1)清洁环境: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定期清理垃圾、杂物,以减少啮齿类动物的繁殖。

(2)封堵入口:修补家中的缝隙,阻止啮齿类动物的进入。

封堵门窗和下水道,防止跳蚤和其他寄生虫的侵入。

(3)合理食品储存:食品储存应适当密封,以防止食品被啮齿类动物污染。

3. 社区预防措施:(1)环境整治:清理河道、垃圾堆积场所等潜在的啮齿类动物繁殖地,减少感染源。

(2)卫生宣传:开展鼠疫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

(3)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病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追踪,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

四、鼠疫的紧急处置措施1. 现场处置:在发现鼠疫疫情时,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对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治疗,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情传播途径和范围。

鼠疫防病知识培训资料

鼠疫防病知识培训资料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患者是否去过疫区, 是否有鼠疫接触史,以及 与患者接触过的人是否有 类似症状。
临床症状
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咳嗽 、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状 ,以及淋巴结肿大、白细 胞减少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采集患者的血液、痰液、 淋巴结穿刺液等样本进行 培养和检测,以确诊鼠疫 。
鼠疫的治疗方案
隔离治疗
抗菌治疗
报告内容
需要报告病例的基本信息、出现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等信息,以便于疾 控部门进一步调查和处理。
疫情处理和防控措施
01
02
03
隔离治疗
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及 时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 病毒传播。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 例的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 理,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 和封锁。
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教育等方 式,加强公众对鼠疫的认 知和防护意识。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现场调查
对疫情进行现场调查,包括对 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病例的 密切接触者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如血液、痰液等。
数据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如描述性统计、聚 类分析等,对疫情进行定量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应用
疫情监测
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可以用于 疫情监测,如监测疫情的传播
呼吸困难
感染鼠疫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 困难,如咳嗽、气促等症状。
出血
感染鼠疫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 症状,如鼻衄、咯血、便血等。
02
鼠疫的预防措施
减少接触疫区
了解疫情信息
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疫情动态 和警示信息,避免前往疫情高
发区域。
减少不必要出行
尽量避免前往疫区或人员密集 场所,如必须出行应佩戴口罩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一、什么是鼠疫,鼠疫有哪些危害?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100%。

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二、鼠疫的传播1.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2.传播途径(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3.易感人群:人对鼠疫普遍易感。

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三、临床表现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型比较少见。

(1)腺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

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四、鼠疫预防治疗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鼠疫的病死率。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带口罩,勤洗手;(3)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4)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

鼠疫防治知识培训

04
CATALOGUE
鼠疫的治疗与护理
鼠疫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治疗
鼠疫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如 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等。 早期、足量、联合、持续的抗生 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
率的关键。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退热、止痛、镇静等。
支持治疗
保证患者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 ,维持电解质平衡,提高机体免
疫情报告
发现疑似鼠疫病例,应立即向当地疾 控部门报告,确保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防止疫情扩散。
隔离治疗
对确诊患者及时隔离治疗,使用有效 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 病死率。
接触者追踪
对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观 察,及时发现潜在感染者,阻断疫情 传播链。
消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菌
对确诊患者居住环境、接触物品等进 行全面消毒灭菌,杀灭病原体,防止 疫情扩散。
制作和发放宣传材料
制作宣传海报
设计并制作包含鼠疫防治 知识的宣传海报,以图文 并茂的形式吸引公众关注 。
制作宣传手册
编写包含鼠疫基本知识、 防控措施、应急处理等方 面的宣传手册,便于公众 随时查阅。
制作宣传视频
制作简短易懂的鼠疫防治 知识宣传视频,通过媒体 和网络平台广泛传播。
开展培训和讲座,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影响
鼠疫的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一旦爆发很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此外,鼠疫还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 影响,如旅游、贸易等受到限制,大量捕杀啮齿动物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加强鼠疫的预防和控制工 作至关重要。
02
CATALOGUE
鼠疫的预防和控制
鼠疫的预防措施
环境卫生改善
鼠类防控

鼠疫防病知识培训资料

鼠疫防病知识培训资料

01
02
03
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 物,如旱獭等。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耶尔森氏菌普 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 免疫力。
地理分布
鼠疫主要分布在亚洲、非 洲和美洲的某些地区,我 国也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之一。
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
季节分布:鼠疫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与鼠类繁殖和活动有关,一般春夏 季为高发季节。
定期使用安全有效的灭鼠剂进行灭鼠,降 低鼠类密度,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食品安全管理
疫苗接种
储存食品时要确保食品不被鼠类污染,避 免食用被鼠类啃咬过的食物,预防鼠疫通 过食物链传播。
根据当地疫情和医生建议,接种鼠疫疫苗 ,提高个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鼠疫的疫情报告和处置
疫情报告
发现疑似鼠疫病例时,应立即向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提 供详细病情和接触史,以便专业
鼠疫的康复和随访管理
康复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开展康复治疗, 包括康复训练、理疗、中医中药等,以 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VS
随访管理
对于康复出院的患者,应建立随访档案, 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可 能出现的复发或后遗症。同时,加强健康 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05
挑战分析
分析未来鼠疫防控工作可能面临的 挑战,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 、国际交流增多等因素对鼠疫传播
的影响。
A
B
C
D
公众参与
强调公众在鼠疫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防控意识等方面的建 议。
跨界合作
讨论如何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国界的 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鼠疫威胁。
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XXX学校二年级鼠疫是自然疫原性疾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法定的甲类一号传染病。

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鼠疫流行,也曾经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鼠疫防控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逐步了解和掌握了鼠疫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当前,我国的鼠疫疫情与世界疫情走势一样,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步扩大;二是有些鼠疫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三是鼠疫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四是鼠疫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

尤其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毒力强、侵袭力高,疫情形势更为严峻。

随着航空、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便利,拉近了大城市与各鼠疫疫源地间的距离,加大了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的可能。

一旦感染鼠疫,将会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各个城市,严重危害当地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同时也给当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2009年我省湟源县发生了鼠间鼠疫现疫流行,经过及时采取得力的处理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到目前为止,未再发生鼠间鼠疫疫情。

由于鼠疫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决定了鼠疫的危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鼠疫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全面加强鼠疫防控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

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骚。

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二、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以跳骚为传播媒介在宿主和其它动物间传播,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这种现象称为鼠疫自然疫源性。

具有这种自然医源性的地区就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三、鼠疫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的鼠疫流行情况,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1号传染病,并先后制定了《国家鼠疫控制应急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鼠疫地区猎捕和处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法防控鼠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防控鼠疫的基本原则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依靠群众,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制定长远防控规划,依靠科学,加强监测,长期预防,坚持不懈。

落实以灭鼠灭蚤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大幅度降低主要宿主密度。

五、鼠疫容易发生的季节人间鼠疫的流行季节主要取决于各类疫源地内啮齿动物鼠疫流行季节变动。

南方黄胸鼠疫源地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北方一般以4—10月为主要发生季节。

六、鼠疫的传播流行的特点在我国家鼠、旱獭为鼠疫的主要传染源、黄鼠、沙鼠为重要的传染源。

野生动物狐、野兔、藏黄羊,家养动物狗、猫等也不容忽视。

鼠疫患者也可成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

人间鼠疫流行前,一般先有鼠间流行,可见鼠类成批死亡。

鼠蚤市主要传播媒介。

“鼠→蚤→人”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人可因直接接触病人的痰液、血性分泌物或并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黏膜受染。

猎取或剥食旱獭是常见的直接接触感染途径之一。

续发或原发性肺鼠疫可以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等,借助飞沫经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可迅速造成肺鼠疫流行。

鼠疫可由疫区借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鼠疫的流行季节多在6—9月份,这和鼠、蚤的繁殖季节有关。

七、鼠疫的防控措施1、灭鼠、灭蚤:控制鼠疫发生与流行,必须开展经常性灭鼠、灭蚤工作。

灭家属时居室要同时灭蚤。

对家养猫、狗实施灭蚤,犬要栓养管理。

实施灭鼠、灭蚤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保证安全有效。

2、提高警惕,监视鼠疫疫情。

在疫源地的群众要做到“三报三不”。

3、鼠疫防控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

疫源地的广大群众要在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卫生专业人员工作,听从指挥和支持有关处理措施的实施。

共同努力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与流行。

八、哪些动物会感染鼠疫根据调查我国有85种动物可以感染鼠疫,常见的有牧区草原上数量最多的旱獭、黄鼠及多种鼠类,还有狐狸、狗、猫、猞猁、黄羊及多种动物等。

这些动物能把鼠疫传给人。

九、鼠疫的传播途径1、从动物→跳蚤→人的传播,多为腺鼠疫,鼠蚤吸入病鼠血液后,鼠疫杆菌在蚤的前胃内大量繁殖。

当疫蚤再叮咬其它鼠或人时,病菌即注入人或鼠体,构成感染。

2、通过人—人的空气飞沫传播造成肺鼠疫。

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及尘埃经呼吸道传播,造成人间鼠疫流行。

3、经皮肤黏膜传播,接触剥食染疫的鼠类及其它啮齿动物的皮肉、内脏、血液和病人的痰液、脓血分泌物,均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4、疫鼠疫蚤还可随交通工具传到外地造成鼠疫流行。

十、跳蚤的传播全世界已发现感染鼠疫菌的蚤类约200余种。

我国有37种自然感染鼠疫菌。

跳蚤传播鼠疫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叮咬动物或人时将带有鼠疫菌的血液倒流到宿主或人的体内,造成动物及人感染鼠疫。

十一、人对鼠疫的易感性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十二、怎样预防人间鼠疫1、在鼠疫疫源地区的居民,严禁打猎,严禁剥食鼠、狐狸、旱獭、野兔等动物,禁止小孩玩鼠。

2、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如在外发现病死鼠或其他动物,发现症状与鼠疫相似或原因不明的高烧昏迷病人,应及时报告就近的卫生院、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就地隔离治疗。

3、对已判定为“疫区”的地区,要做好预防接种,积极做好疫区处理(消毒、灭鼠、灭蚤)和家屋及周围环境的灭鼠灭蚤,并搞好环境卫生。

十三、鼠疫的潜伏期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多为2~3天。

肺鼠疫、败血型鼠疫1~2天。

接种鼠疫菌苗者发病可延长到7~12天。

因剥食染疫动物经皮肤伤口感染的潜伏期比染疫蚤叮咬者要短。

十四、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提高警惕作为一种由动物传给人的疫病,鼠疫在发生前会有明显的先兆。

疫区出现不明原因成批鼠类死亡时,应高度重视,这说明当地可能有鼠间鼠疫发生。

病前10日内到过鼠疫流行区,接触疫源动物,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的病人,应警惕其罹患鼠疫的可能性。

第一例病人的及时发现与确诊,对本病预防与控制极为重要。

生态环境变化,易造成新的疫源地产生。

如兴建大型水库,开发矿山,修筑铁路,建立大型工厂等,可使鼠类等宿主动物迁移。

发生鼠疫后首先应认识到鼠疫是可有效防控的疾病,只要诊治及时,多能治愈。

其次树立战胜鼠疫的信心,发生鼠疫时冷静应对,消除恐惧心理,做好各类医疗物资准备。

第三要提高鼠疫防护意识,把防控鼠疫当作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把鼠疫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十五、发现鼠疫病人后怎么办鼠疫虽然凶险,但它是一种可用特效药治愈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战胜鼠疫的重要措施。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应严密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

同时按甲类传染病上报疫情。

病人应但间隔离。

病区必须做到无鼠无蚤。

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衣服消毒)。

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

工作人员护理和诊治病人时,应穿连衣裙的“五紧”防护服,戴纱布口罩或N95口罩,穿长筒胶鞋,戴胶薄手套及防护眼镜。

严禁探视和病人之间相互来往。

死亡者应火葬或深埋。

十六、发现病死鼠后怎么办动物鼠疫是人间鼠疫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来源,及时发现动物鼠疫流行,并且处理好动物鼠疫疫区,市防止人间鼠疫发生的重要措施。

接到连续或大批疫源动物死亡的报告后,除应立即对送检材料进行检验,查明死因外,如属人口密集地区,还应组织人员对该地区进行保护性灭鼠、灭蚤。

无论在城镇或农村,凡人口较密集地区,在居民点内发现病死鼠,均应等同于发现人间鼠疫患者的可能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严格的疫区处理。

如在人烟稀少的牧区发现病死鼠时,以预防为主,及时对该地区进行严格处理,也是完全必要的。

十七、健康人接触鼠疫病人后怎么办在九日内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健康隔离留验。

如已去外地,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每日测体温2次,用链霉素等抗菌素进行预防性服药,诊治病人及解剖尸体参加者必须事先服药。

十八、鼠疫患者的临床症状鼠疫患者的一般症状表现为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发病急剧,恶寒战栗,体温突然上升至39℃~40℃,头痛剧烈,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意识不清,昏睡,狂躁不安等症状。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

(一)腺鼠疫:占85~90%,是鼠疫临床上最多见的病型。

主要以受侵袭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以腹股、腋、颈等部位淋巴结多见,淋巴结呈弥漫性肿胀,增大的速度极快,边缘不清,比较坚硬,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因疼痛剧烈,患侧呈被迫姿势。

(二)肺鼠疫: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

该型起病急骤,寒战,发展迅速,高热达39~41℃,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

如抢救不及时,多在2—3日内,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之一,可原发或续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急速。

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黏膜出血、呕吐、便血或血尿、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

病死率高达100%。

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四)轻型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

血培养可呈阳性,多见于家鼠疫源地或预防接种者。

(五)皮肤型鼠疫(六)脑膜炎型鼠疫(七)肠鼠疫(八)眼鼠疫(九)扁桃体鼠疫十九、鼠疫诊断的主要依据人类鼠疫病例的诊断以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细菌学和血清学进行综合诊断。

流行病学:对疑似鼠疫病例必须查清传染来源。

应考虑病人感染发病地点是否在鼠疫疫区,是否为鼠疫流行季节,有否接触病、死旱獭、鼠类及其它动物。

若非疫区发现疑似鼠疫病例,要对病人在发病前10天是否去过鼠疫疫区接触过鼠疫病人,捕食旱獭或接触过皮毛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临床症状:临床医生与鼠防人员应掌握鼠疫的一般知识及各型鼠疫的主要症状,特别是对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咳血性痰,有急性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出现被迫姿势等更应该注意。

细菌学诊断:鼠疫细菌学诊断,是判定鼠疫的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