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导学案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导学案)---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整体学习1.积累本单元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3.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4.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能知人论世解读经典,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抱负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孟子>二章》2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周亚夫军细柳》1课时《诗词五首》2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了解古人的品格和志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首先各篇应该逐字逐句地读懂,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知能力,背诵全文或经典片段,以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词汇,并对实词中的几种特殊情况(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进行梳理归类,对几种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乃、焉、于、则等)能梳理其用法和意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再次,梳理和掌握一定的文言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特点,能更好地疏通和理解句意。
学习本单元,重点是强调朗读与背诵,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要了解先秦诸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或故事来发议论、讲道理以及采用对话或问答的方式等艺术特点。
2.授课技巧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
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磨难对于个人成就大业的重要性,类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治国主张。
文章气势充沛,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可多让学生朗读这些排比句,体会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的特点。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部编版】2018年秋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时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一、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相关资料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
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
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
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
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2、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畸.形()不逊.()匿.名()血.管()深恶.痛疾()诘.责()挟.着()教诲.()杳.无消息()瞥.()二、问题点拨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2、“东京也无非这样。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3 “飞天”凌空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则特写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背景透视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
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
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凌( )空翘( )首酷( )似屏( )息敛( )声眼花缭( )乱悄()然3.解释下列词语。
悄然:轻盈:潇洒: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吕伟站在10米高台,准备跳水第二部分:()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二、探究案1.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2.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这句中“托”字有何表达效果?3. 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三、达标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她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B.还没等观众从眼花撩乱中反映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
C.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màn jì huìfēi pōu jīyǎo piē wǎnxùn nì jié2、驿站: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休息和住宿的地方。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逊:傲慢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托辞:找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
恶,厌恶。
疾,憎恨。
3、文中集中的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4、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5、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A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B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C 关心实习情况——热情诚恳。
D 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求实精神。
E 临别送照片——真诚友好。
6、(1)肖像角度:黑痩,八字须,戴着眼镜。
(白描手法)(第6段)(2)生活习惯的角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第9、10段)(3)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第16、17、23等段)(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
(11〜15、21、22、32〜35等段)7、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
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合作探究案【合作展示】事件: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庸俗生活;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重)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难)【预习检测】听写:【文学常识】一【文体常识】一【字词积累】“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芜湖(wG 摧枯拉朽(1)溃退(ku i)荻港(d i)锐不可当(d a ng)泄气(xi。
)要塞(s d i )签(qi a n)订歼(ji a n)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整体感知】2.分别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找出两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合作探究】1.默读勾画消息一,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表达了怎样的新闻主题?2.消息二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军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如: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第1页共2页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巩固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芜(w S)湖摧枯(g⑴拉朽B溃(ku i)退繁他川昌・・・・C获(hu o)港锐不可当(d a ng)D歼(ji G n)灭要塞(s G i)• ・・・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扣的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2018新教材)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一、设计思想:新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文体,电视、报纸、网络都是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并没有真正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和结构,所以,我想通过让学生模拟新闻播报的形式,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去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结构明显,容易分辨。
再由学生模拟“天气预报”讲解员来讲解各路军的渡江经过,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明、准确的特点,感受这则消息给当时中国军民的巨大鼓舞作用。
印象会更加深刻。
并以此文为例文,学习消息的写作,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特点和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战争,要和平的深挚愿望。
这则新闻是第一篇课文,《课标》上要求只需初步了解新闻文体,学会读新闻,体会课文洋溢的胜利激情。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也初步具备了,因此,我想更多的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3、理解本则新闻的巨大鼓舞作用五、重点难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2、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4、难点,体会这则消息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学生引导学生,学生挑战学生,合作讨论,共同总结。
七、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预习朗读指导: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
关键在于把握节奏。
2、教师:研读教材,立足文本,力求问题深入浅出、准备投影仪、小教鞭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找班上朗读较好的男女生各一名,模拟《新闻联播》的新闻主播,播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到导语部分,停止。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导学案说课稿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诺贝尔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评价。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品析简洁语言。
3.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触伟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背景透视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
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
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
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项发明也获得专利。
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
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逝世后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士。
这就是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
★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现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颁发()仲裁()遗嘱()巨额()渗透()钞票()3.形近字辨析。
授()颁()抄()援()频()钞()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整体学习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结合背景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有感情地朗读、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要素、结构和特点。
3.学习阅读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内容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4.结合作品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阅读消息的能力,学习写作消息,报道身边小事。
《消息二则》2课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课时《“飞天”凌空》1课时《一着惊海天》2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新闻”,着重了解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的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培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对于消息的阅读可以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概括全文内容。
可以通过抓标题、看导语等方法快速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对于特写和通讯,阅读时可抓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关键语句以及每个自然段开头的语句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
2.授课技巧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消息二则》这是第一次接触新闻这一题材,可采用先朗读新闻的方法,要求学生听读,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然后再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继续巩固消息这一题材的阅读方法,注意与《消息二则》的区别。
《“飞天”凌空》是一则新闻特写,注意和消息的区别,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描写。
《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了解通讯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导入一(由时代背景导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我们今天学的这两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两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导入二(配乐朗诵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撰写的两篇新闻。
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2.知识链接了解新闻有关知识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②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③新闻的基本结构: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外,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3.积累字词(1)注音溃.退(kuì) 歼.灭(jiān) 督.战(dū)芜.湖(wú) 签.订(qiān) 荻.港(dí)要塞.(sài) 摧.枯拉朽(cuī) 锐不可当.(dāng)(2)解释词语①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②泄气:泄劲。
③督战:监督作战。
④要塞: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
⑤业已:已经。
⑥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⑦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一)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两则新闻各报道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设置此问题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尝试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4月22日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二)深层探究1.大声地朗读课文,分别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2.重点研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设计意图:设置此题目的目的是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交流点拨】 1.(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篇末,具体记叙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朗读与默读相结合,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新闻消息的结构特点,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总结阅读新闻消息的方法。
第二课时1.有关新闻消息的常识。
2.阅读新闻消息的方法。
(一)深层探究(学生默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思考下列问题。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设计意图:设置这三个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
结合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二)品析语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交流点拨】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平淡。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地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深了我们对新闻的了解,掌握了一些新闻常识,另外,还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更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回报祖国。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级里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或发生在你身边的新鲜事。
要求:①拟出恰当的标题。
②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③要简洁明了,字数在300左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叙(略)衔接紧密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详)过渡自然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叙(详)结构严谨(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导入(故事导入):2018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