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直解2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佛教唯识学派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代表人物就是道宣大师。
唯识学派强调人的心识具有广阔无边的特性,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心识的作用而产生的。
一、心识的特性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不仅能够感知外界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心识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同时感知到多个不同的对象。
同时,心识还具有变异的能力,可以随着人的修行而逐渐提高。
二、唯识的意义成唯识论认为,人的心识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因素,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
唯识学派通过探究心识的本质和作用,试图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超越表面现象的迷惑,达到真理的境界。
三、唯识学派的主要观点1. 缘起性:唯识学派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三性:唯识学派将一切现象分为三性:依他性、依自性和中道性。
依他性是指事物依赖其他因素而存在,依自性是指事物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本质,中道性是指事物既不绝对存在,也不绝对不存在,而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3. 六识: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每个识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4. 出世间法:唯识学派强调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出世间法包括离欲、离见、离修和离生的修行方法。
四、成唯识论在今日的启示成唯识论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日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成唯识论强调人的心识具有无边无际的特性,这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其次,成唯识论提出的缘起性观点,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相互利益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以和谐共处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成唯识论主张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物质财富的心态。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
摘要:
1.成唯识论简介
2.历代名注汇编的意义
3.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的内容
4.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的价值
正文:
成唯识论,全名《成唯识论释》,是佛教唯识宗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唐代玄奘法师翻译并注解。
本书主要论述了佛教的认识论,对心识的构成、功能和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是研究佛教哲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的重要资料。
历代名注汇编,是对成唯识论的重要注释的汇集。
它不仅包括了玄奘法师的《成唯识论释》,还包括了后来各代的著名学者对《成唯识论释》的注释。
这些注释不仅丰富了《成唯识论》的内容,也使《成唯识论》的深奥义理变得易懂。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成唯识论》的原文、玄奘法师的注释以及其他历代学者的注释。
这些注释详细解释了《成唯识论》中的每一个名词、每一个句子,使得《成唯识论》的内容更加明了。
同时,这些注释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学者对佛教的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
成唯识论历代名注汇编的价值不言而喻。
首先,它是研究佛教哲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的重要资料。
其次,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学者对佛教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佛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它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我们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唯识三十论直解

唯识三十论直解世亲菩萨三藏法师玄奘译蕅益沙门智旭解护法等菩萨。
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此玄奘师叙述之辞也。
按佛灭后九百年。
世亲菩萨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
作三十颂。
同时有亲胜火辩二师造释。
又二百年。
次有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八大论师相继造释。
而护法立义最为周足。
奘师宗之。
故云护法等菩萨也。
今略标所以。
谓此三十颂中。
初二十四行颂。
明唯识相。
次一行颂。
明唯识性(此诸法胜义等四句)。
后五行颂。
明唯识行位(乃至未起识已下也)。
就二十四行颂中。
初一行半。
略辩唯识。
相次二十二行半。
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以答。
颂曰。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此即略辩唯识相也。
世间说有我相。
谓有情命者等。
圣教假说我相。
谓预流一来等。
世间说有法相。
谓实德业等。
圣教假说法相。
谓蕴处界等。
外人问意。
以为既唯有识。
别无实我实法。
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
释彼说有二字之疑。
问意谓无则不宜说。
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问意谓说有不应无。
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既无实我实法。
但是由于假说。
所以随情施设。
妄有种种相转。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
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然此能变之识。
虽有八种。
以类别之。
则唯有三。
谓一者第八名异熟识。
二者第七名思量识。
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次二十二行半。
广辩唯识相者(此中前十四行半。
广明三能变相。
次有八行。
广明所变唯识)。
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
今广明三变相。
且初能变。
其相云何。
颂曰。
初阿赖耶识(一自相门)。
异熟(二果相门)一切种(三因相门)。
不可知执受。
处了(不可知三字。
四不可知门。
执受处三字。
五所缘门。
了字。
六行相门)常与触。
作意。
受。
想。
思。
相应(七心所相应门)唯舍受(八受俱门)。
是无覆无记(九三性门)。
触等亦如是(十心所例王门)。
恒转如暴流(十一因果法瑜门)。
阿罗汉位舍(十二伏断位次门)。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一名阿赖耶识者。
成唯识论直解

成唯识论直解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稽首唯识性1 ,满分清净者2 。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3 。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皈依致敬证唯识性、说唯识理的佛,皈依致敬造《三十颂》、显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是为了使所有众生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 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 “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二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第二蕅益沙門智旭述(卯)五破諸有為相二。
初徵答破斥。
二結申正義。
(辰)今初。
~s 2復如何知。
諸有為相。
異色心等有實自性。
契經說故。
如契經說。
有三有為之有為相。
乃至廣說。
~d 1此亦大乘徵。
而餘乘答也。
三有為。
即下文所云定有法略有三種。
一現所知法。
如色心等。
二現受用法。
如瓶衣等。
如是二法。
世共知有。
三有作用法。
如眼耳等。
由彼彼用。
證知是有。
此三攝盡一切有為諸法也。
有為相者。
即生住異滅四相。
謂色。
心。
瓶。
衣及眼。
耳等。
無不各有生住異滅相故。
~s 3此經不說(生住等相)。
異色心等有實自性。
為證不成。
非(八轉聲中)第六(屬)聲。
便表異體。
(以)色心之體。
即色心(生住異滅之相)故。
非(生滅等)能相(之)體。
定異(於色心等)所相。
勿堅相等。
(亦可)異地等故。
(又)若(使生滅等)有為(之)相。
異(色心等)所相(之)體。
(則無生無滅等)無為相(之)體。
(亦)應異(於真如虛空等)所相(乎)。
又生等(四)相。
若(其)體俱(是實)有。
(則)應一切時(中)齊興作用。
(即生即住即異即滅)。
若(以四相)相違故。
(而)用不頓興(者。
則四)體亦(復)相違。
如何(可)俱有(哉)。
~d 2此下皆大乘破斥也。
八囀聲者。
一體。
二業。
三異。
四為。
五從。
六屬。
七於。
八呼。
今契經所云。
三有為之有為相。
此一之字。
乃是詮所屬義。
正即第六屬聲。
明其離有為法。
無有為相。
即於色心諸法體上。
而辯生住異滅。
非表能所。
各有異體也。
假使生。
住。
異。
滅。
定異於色。
心諸法。
則堅。
濕。
煖。
動。
亦可定異於地。
水。
火。
風乎。
又若生。
住。
異。
滅之相。
果異色心諸法之體。
則不生不滅等相。
亦可異於虛空真如等體乎。
又生。
住。
異。
滅。
若各有體。
則應一切時中。
各齊興用。
若用相違。
故不頓興。
則體亦相違。
安得俱有乎。
~s 4又(體既不俱。
則)住。
異。
滅(三)用。
(亦)不應俱(為現在實有。
若謂生滅等)能相(與色心等)所相體俱本有。
(則)用亦應然。
(以用與體)。
無別性故。
成唯识论文档

成唯识论1. 引言成唯识论是佛教众多宗派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由中国唐代高僧成唯识所创立,为解释佛陀的教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成唯识论的核心思想是“唯心唯识”,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由意识构成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本文将介绍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并探讨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2. 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成唯识论源于佛教的心识学说,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2.1 唯心成唯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都是通过心识进行的。
心识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总称。
成唯识论认为,一切外部现象都是由心识产生的影像,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2 唯识成唯识论进一步强调,心识是唯一存在的。
一切外部现象都是心识的产物,包括感知、思考、情绪等等。
因此,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心识的。
唯识的观念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哲学观念,强调了人类意识活动的重要性。
2.3 因果律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
成唯识论通过解释因果律,试图揭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因果律成为了佛教徒实践解脱的重要方法和道路。
3. 成唯识论的起源和发展成唯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中国。
唐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众多僧侣对佛陀的教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成唯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创建的。
成唯识论在唐代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佛教和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成唯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持续至今,并在其他东亚国家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成唯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观念的思维模式,它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几个主要影响:4.1 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这一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外界事物的執著,从而达到解脱和安宁的境界。
明末清初《成唯识论》注疏考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明末清初 《成唯识论》注疏考
逾五载,地隔千里,余亦恐大法之就湮也,勉述
《观心法要》。而新师刻且垂成,忽移柬以征夙
”⑩ 壬午即崇祯十五年
愿,谊不容辞,不揣为序。
(
1642),智旭首次见到大真未完成的 《合响》草
一篑功亏,忽尔西迈。于是及门高上各出手眼,
如辩音基师之 《疏》,灵源惠师之 《自考录》,亦
既各竭精思殚才力。然皆升堂有余,入室未足。
故使学斯宗者无由诣极,惟新伊真师,绍师嫡
胤,执侍最久,闻薰独深,遂能继志述事,博学
详说,依 《开 蒙》为 指 南,搜 《宗 镜》《大 钞》
为证据,遡源于 《瑜伽》《显扬》诸论而成 《遗
·佛教研究·
明末清初 《 成唯识论 》 注疏考
潘家猛
提
要:明末清初 《成唯识论》的注疏研究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高峰。从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
《成唯识论》的研究学者计20余人,注疏多达16部,现已佚失4部,藏内见存6部,藏外见存6部。
其中,学界对广伸 《成唯识论订正》、乘时 《成唯识论讲录》等藏外新材料尚无专文深入研究。本文
对明末清初 《成唯识论》的藏内外注疏及其特点进行考察,以补充明清唯识研究之阙如。
潘家猛,南京大学哲学系2015级宗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主题词:明末清初
成唯识论
注疏考
关于明末清初的 《成唯识论》注疏,韩廷杰
曾说到:“至明代,唯识宗又兴盛发达起来,关
于 《成 唯 识 论》 的 疏 释 比 中 国 佛 教 的 鼎 盛 时
音响补遗》与 《成唯识论音响述义》。可见,绍
觉 《音义》虽未完稿,未能刊 行,但 其 影 响 深
成唯识论本文抄第七卷(大正藏2262部)

成唯识论本文抄第七卷(大正藏2262部)论第七卷本文抄二十六目次不定段(上)于善染等悔谓恶作灭定惠故一门转故如余盖缠无明盖欤非思惠想不深推度依于寻伺或退不退瑜伽无相故随念摄唯除第七_论第七卷本文抄二十六不定段(上)问。
论中释不定心所总名云于善染等皆不定故(文)大师如何释给耶。
论云。
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
非如触等定遍心故。
非如欲等定遍地故。
立不定名(云云)。
疏云。
于善染等皆不定者。
一解。
显不定义。
此界性识等皆不定故。
二解。
简前信等贪等。
此通三性。
性不定故。
彼类非一。
故说等言。
若尔。
应遍行摄。
论非如触等定遍心故。
述曰。
于五七八识及上二界全。
多分无故。
此先举触。
作用先故。
如前已说。
既不定善染。
不遍一切心。
应是别境。
论是别境。
论非如欲等至立不定名。
述曰。
此界系属。
亦非无漏。
此但举地。
故非别境。
由不同前余五位法。
立不定名(云云)。
义演云。
疏一解显不定义界性识等皆不定故者。
此解意。
通约诸门显不定义。
以等中摄识界故。
兼是别简三性染净性心故。
若对善染。
即唯性门。
不遍界识也。
第二解以体对所简善染。
疏云彼类非一者。
解等字也。
即举性等界识。
类非一故言等。
或可等取无记。
或以善染各类非一故云等也。
意说。
四不定皆通三性。
悔眠二法唯欲界。
寻伺欲界及初禅。
于八识中四种唯在第六识。
余识皆无(云云)(文字极恶能可正之)。
忠安记云。
论于善染等者○今谓。
等者等取无记(云去)。
西明疏云。
谓悔第四于善于染及等三种。
皆不定故。
立不定名。
善谓十一。
染二十六。
等言等取遍行别境。
此中意说。
善定唯善。
染定是染。
遍行于心。
别境于地。
皆悉决定。
悔眠等四非如善等。
立不定名。
非如触等至立不定名者。
逐难重释。
虽已略说于善染等显不定义。
而善及染定义已了。
所说等言为显何义。
故今重释。
谓遍行五定遍八识。
若别境五定遍九地。
悔眠等四非如二位。
故名不定(云云)。
以此释意可知。
疏初释委细也。
忠安记引本疏并西明。
广难之了。
今谓等者取无记(云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论第八识【解题】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和论证第八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论述第八识的性质,二是论证第八识的存在。
第八识可以说是唯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同时又是一个超出了人们经验范围的概念,故而本论对第八识作了详尽的论述。
首先,佛典中给予此识众多的名称,本论对其中最重要的若干名称,如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各自代表的涵义及性质分别作了阐述。
这些名称代表了第八识的最主要性质,即现行的此识是先前世各种善恶业所引生的果;此识能保存和储藏有漏七识等一切有漏事物的种子,使之长存不坏;此识中的种子能生起现行有漏事物,同时,现行事物也在此识中熏成了自己的新种,此种相生相熏的过程使因果链相续不断,无有尽期;此外,此识还被污染的第七识执着为内在的自我,成为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的根源。
在对第八识的名称论述的过程中,本论还对种子的各种性质,如种子的含义,种子的起因,种子的特征,以及熏习成种等,作了论述。
此外,本论还阐述了第八识的其余性质:如第八识作为识,有其现行活动作用,有其认识对象,还有伴随其而产生的一些心理活动。
另外,第八识在保存储藏善恶事物的种子时,本身也有特定的伦理属性,即无覆无记性。
另外,第八识作为因果链的本体,乃至作为众生和世界的本体,既有其相续不断的性质(非断),也有其非始终不变的性质(非常);第八识的这种“非常非断”性,既使因果律、生死轮回等佛教理论得以牢固确立,又使唯识学所说的第八识不同于外道所说的实我实法。
最后,唯识学作为一种佛教理论,其特定的目的也是为佛教修行服务,而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要除去掉一切污染的东西,证得其完全清净的本性。
根据唯识学的观点,一切污染的根源在于第八识中污染的种子。
第八识中有清净的种子也有污染的种子,唯识学修行的目的就是断除第八识中的污染种子,使第八识转变为完全清净的识。
故而何时制伏污染的现行,何时断除污染的种子,本章也有专论。
由于第八识的概念超出了人们的经验范围,所以本论对第八识的存在进行了论证。
论证分为两部分。
一是引用大乘经和小乘经中关于第八识的直接或间接的说法,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
二是对第八识的存在从理论上提出了十种证明,而其论证的原则是“圣言量”,即以佛经的说法为准。
论证的过程一般是先提出佛经中有关说法,然后进行论述,指出如果没有第八识,则这些说法不能成立。
第一节第八识综述一、第八识的主体与种子1 第八识的主体性状虽已略说能变三名,而未广辩能变三相。
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论曰: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1 ,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2 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3 ,摄持因果为自相故。
此识自相,分位虽多4 ,藏初5 过重,是故偏说。
【今译】虽然已经简略地说了三类能变识的名称,但还未详细辨析三类能变识的性状。
且说第一能变识,它的性状如何呢?颂云:“第一能变识即阿赖耶识,也称异熟识和一切种识。
它的〔认取对象〕‘执受’和‘处’以及〔现行活动的作用〕‘了’,凡夫都难以知道;与它始终相应的心所有触、作意、受、想、思;〔而受心所中,〕与它相应的只有舍受;此识的伦理属性是无覆无记性。
触等五种遍行心所〔与阿赖耶识一样,〕也具有上述各种性质〔但不是一切种〕。
阿赖耶识如暴流,始终不断地生起而又前后不同地转变,只有到阿罗汉位才舍弃。
”论云:第一能变识〔即第八识〕,大乘与小乘都称之为阿赖耶识,因为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含义。
即此识与一切有漏事物相互作为缘,众生将它执着为内在的自我。
这些特点就显示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自身性状,因为它是以保持因果作为其自身性状。
第八识的自身性状,形态虽然很多,但藏识的名称在证果时最先舍弃,且执藏的作用过失最重,所以偏重藏的含义而说第八识为阿赖耶识。
【注释】1 阿赖耶:意思是藏。
阿赖耶识或藏识,是第八识众多名称中的一个重要名称。
2 “杂染”:“染”,指烦恼;“杂染”,则指包括善、恶、无记一切性质的事物,是一切有漏事物的总称。
3 自相:即自身性状。
4 分位:即表现形态。
5 初:《藏要》作“识”,《观心法要》作“初”,而《述记》释此句时,也说了“最初舍”与“过失重”二义,故本书从《观心法要》。
【评析】此处以下是论述第八识的性状,此处论述阿赖耶识的自相。
“相”,在唯识学中有时与“性”通用,此处的“相”,既指性质,也指表现状况。
所以,“自相”,即自身性状,或特性。
第八识的自相表现在阿赖耶识的名称中。
第八识有众多的名称,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种名称: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
阿赖耶是藏的意思,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其中,能藏和所藏是相对成立的。
阿赖耶识能保持一切有漏事物的种子,就此种情况来说,阿赖耶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
另一方面,阿赖耶识是一切有漏事物的“所熏”和“所依”,即有漏事物在阿赖耶识中熏成自己的种子,并以此识为根本依托对象,就此种情况来说,有漏事物是能藏,阿赖耶识是所藏。
这就是论中所说的“与杂染互为缘”。
最后,阿赖耶识始终被第七识执着为内在自我的本体,这是其执藏的含义。
由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能生起一切事物,而一切事物在现行活动时又在阿赖耶识中熏成了自己的种子,所以,阿赖耶识是以保持因果作为其自身性状、即自相。
阿赖耶识的性状除自相外,还有果相(作为果的性状)与因相(作为因的性状)。
三相中,自相是总体,果相与因相是自相的两侧面,自相包含果相与因相,或者说自相就表现为果相与因相。
下文将对果相和因相详加论述。
此是能引诸界、趣、生1 善、不善业异熟果2 故,说名异熟。
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
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异熟宽、不共,故偏说之。
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
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
此识因相虽有多种,持种不共,是故偏说。
初能变识,体相虽多,略说唯有如是三相。
【今译】这第一能变识,是由能引导众生生于三界、六道、四生的种种善业与不善业所引生的异熟果,所以称为异熟识。
离开这异熟识,众生的寿命、各类众生的共性等始终连续的殊胜的异熟果,就不可能有。
这异熟识的名称,就表明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作为果的性状。
此识的作为果的性状虽有许多形态许多种类,但异熟果的含义最宽并且不用于表示其它事物,所以偏重这些特点而称此识为异熟识。
这第一能变识能保持一切事物的种子,使之不丧失,所以称为一切种识。
离开这一切种识,要想再找到其它的东西能普遍地保持一切事物的种子,就不可能找到了。
这一切种识的名称,就表明了第一能变识所具有的作为因的性状。
此识的作为因的性状虽有许多种类,保持种子是它与前七识的不同之处,所以偏重这一特点而称此识为一切种识。
第一能变识的主体性状虽然很多,但简略地说只有这样三种性状。
【注释】1 界、趣、生:即三界、五趣、四生,详见第一章注。
2 异熟果:指由先前世的善恶业所感招的、作为报应的后世的果。
【评析】此处论述第八识的果相与因相。
根据果相说,第八识也称异熟识。
所谓异熟,早期译为果报,玄奘译为异熟,指根据过去善恶业而得的总报(指果报的总体状况,如是生而为人,还是为畜生等),不同于别报(指果报的具体状况,如人的贫富、智愚等),别报只是异熟生。
具体地说,第八识是异熟,前六识是异熟生。
异熟有三种含义:一是异时熟,即由因至果必隔世而成熟。
二是变异熟,即由因至果必经变异而成熟。
如造杀业而堕地狱,地狱果报成熟时,杀业已变异而不存在,此众生已不能再造杀业而是纯受苦。
所以杀业变异消失而地狱报成熟。
三是异类熟,即果报与业因的性质属不同类型,业因有善、恶、无记性,而果报只是无记性。
在这三种含义中,唯识学取第三种含义。
第八识的果相有“多位多种”。
“多位”指三位或五位。
三位:一是我爱执藏位,此位的对象包括凡夫、二乘有学、从初地到七地的菩萨,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
二是善恶业果位,此位的对象包括以上众生再加二乘的无学和从八地到十地的菩萨,即除佛之外的一切众生。
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异熟识。
三是相续执持位,此位的对象包括从凡夫到佛,从无穷的过去到无尽的未来,此位中的第八识称为阿陀那识。
五位则指凡夫位,二乘有学位,二乘无学位,菩萨位,如来位。
“多种”指四果或三果。
四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
三果是上述四果除士用果。
第八识的果相,用异熟识表示最为恰当,因为上述诸位中,善恶业果位可包括我爱执藏位,二乘有学位可归入凡夫位,所以阿赖耶识可以归入异熟识,故而异熟识这一名称的范围最宽。
此外,上述四果中,异熟果外的其余三果可通用于其它事物,异熟果则只能表示第八识,这是其“不共”的意义。
根据这些特点,第八识被称为异熟识。
根据因相看,第八识也称为一切种识,因为第八识能保持各种事物的种子,这是其余识所不具有的功能。
第八识的因相也有多种,在六因中,第八识有同类因、俱有因、相应因、能作因四种因。
2 种子的含义一切种相,应更分别。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
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
“此与诸法,既非一、异,应如瓶等,是假非实。
”若尔,真如应是假有,许则便无真胜义谛。
然诸种子,唯依世俗说为实有,不同真如。
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见分恒取此为境故。
诸有漏1 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
诸无漏种,非异熟识性所摄故,因果俱是善性摄故,唯名为善。
“若尔,何故《决择分》说:‘二十二根2 ,一切皆有异熟种子,皆异熟生。
’”虽名异熟,而非无记,依异熟故,名异熟种。
异性相依,如眼等识。
或无漏种,由熏习力,转变成熟,立异熟名,非无记性所摄异熟。
【今译】对一切种识的性状,应作进一步分析。
这里究竟是什么东西称作种子?这就是第八识中能直接生起各自果的各种功能。
种子〔即功能〕与第八识及所生的果,既非同一也不相异。
因为第八识是主体,种子是功用;种子是因,所生是果;理应既非同一也不相异。
种子与上述二者虽然既非同一也不相异,但种子是具有实体的存在,〔能作为生起一切事物的真实原因;而有为法的生、住、异、灭四种现象中的生,虽与所生的事物非一非异,但它们是没有实体的〕假象性存在,如同虚无,不具有因缘的性质。
〔责难:〕“〔生这种现象与所生事物不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与种子不一样,但〕种子与一切事物既然非同一非相异,那它们应该象瓶等物体,是假象性的存在而非具有实体的存在。
”如果是这样,那真如〔与一切事物也是非同一非相异,〕也应是假象的存在,而如果同意这种说法,那就没有真胜义谛了。
但一切种子,只是依据世俗谛说是真实的存在,所以与真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