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佛教唯识学派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代表人物就是道宣大师。
唯识学派强调人的心识具有广阔无边的特性,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心识的作用而产生的。
一、心识的特性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不仅能够感知外界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心识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同时感知到多个不同的对象。
同时,心识还具有变异的能力,可以随着人的修行而逐渐提高。
二、唯识的意义成唯识论认为,人的心识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因素,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
唯识学派通过探究心识的本质和作用,试图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超越表面现象的迷惑,达到真理的境界。
三、唯识学派的主要观点1. 缘起性:唯识学派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三性:唯识学派将一切现象分为三性:依他性、依自性和中道性。
依他性是指事物依赖其他因素而存在,依自性是指事物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本质,中道性是指事物既不绝对存在,也不绝对不存在,而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3. 六识: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每个识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4. 出世间法:唯识学派强调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出世间法包括离欲、离见、离修和离生的修行方法。
四、成唯识论在今日的启示成唯识论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日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成唯识论强调人的心识具有无边无际的特性,这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其次,成唯识论提出的缘起性观点,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相互利益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以和谐共处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成唯识论主张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物质财富的心态。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稽首唯识性1 ,满分清净者2 。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3 。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皈依致敬证唯识性、说唯识理的佛,皈依致敬造《三十颂》、显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是为了使所有众生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 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 “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1成唯识论源于佛教,是一种关于心识境界的学说。
这个学说的主要思想是关于先验认识存在的观点,即我们可以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来获得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这篇文章将对成唯识论的主要思想进行简要介绍。
灵觉经验成唯识论中最核心的观点是,人类有一种基础的认识能力,被称为“灵觉经验”。
这种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的意识状态,并且能够注意到这种状态的变化。
它是所有知觉和认识的基础。
四真理成唯识论的知识体系基于四个真理,这些真理描述了我们所能知道的东西以及我们可以对它们做出的描述。
1.世间事物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2.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不是随意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其过去和未来的因果关系决定的。
3.事物的虚妄性指的是我们对现实存在的认知,并非意味着现实不存在。
虚妄性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实质有别,称为五蕴.4.解脱成佛是可能的,但它需要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精神上的修行,以及对自我的超越。
8识成唯识论还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识的分类体系,称为8识。
它将心识分为下列八个部分:1.眼识:视觉意识。
2.耳识:听觉意识。
3.鼻识:嗅觉意识。
4.舌识:味觉意识。
5.身识:身体感觉意识。
6.意识:思考和理解意识。
7.思识:用于构建想象和宏观概念的意识。
8.识识:直接觉知自身的存在。
这些识别标志着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从基础的感觉到复杂的思考和自我意识。
8识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灵觉经验的工具。
自性成唯识论还讨论了“自性”这个概念。
这指的是一些事物或现象的固有本质。
按照正理(常理)因果关系,一切事物均没有自性,但是识别器识别东西时,会因缘生起或缘分直接相应,而形成“境”与“识”的互相依赖相应的现象,即执“自性”之见,这是烦恼之首。
综上所述,成唯识论是关于如何识别世界的一种理论,它认为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可以获得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
通过对8识的理解和对自性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并达到解脱和悟道的目的。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最新版)
目录
1.成唯识论简介
2.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3.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
正文
成唯识论,又称瑜伽行派,是印度佛教大乘佛教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这一学派主张“万法唯识”,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接下来,我们将从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实践与应用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一学派。
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是“万法唯识”。
这一观点主张,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也就是说,外在的世界是由内心所构建的。
这一观点与佛教的“空”观有密切的关系,都旨在揭示现象世界的虚幻性。
在成唯识论中,心识分为八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前五种识是指我们通过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认知,意识是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末那识是我们的潜意识,阿赖耶识则是我们的根本识,是万法唯识的根本。
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瑜伽修行上。
瑜伽行派主张通过禅修等方式,实现对心识的控制和超越,从而达到解脱的境地。
瑜伽行派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包括禅修、观想、持戒、念佛等。
这些修行方法都是为了实现对心识的控制,从而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总的来说,成唯识论是一种以“万法唯识”为核心观点,以瑜伽修行为实践途径的佛教学派。
第1页共1页。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唯识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佛教瑜伽行派的核心思想。
成唯识论是一部详细阐述唯识理论的著作,由印度菩提流支所著。
它为我们解释了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真实状态,对于我们理解佛教教义和修行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唯识论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心所造,而不是外在的实在存在。
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于种种因缘所生,而这些因缘的形成又与我们的识惑息息相关。
因此,成唯识论告诉我们,要想了悟事物的真相,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识。
成唯识论中提到了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缘识和阿赖耶识。
这八种识分别对应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认知和反应。
通过对这八种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探寻内心的真实面貌。
唯识还强调了因缘的作用。
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因此,我们要学会看待事物的变化,不要执着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要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成唯识论提出了“三性”理论,即依他起性、依自起性和不变性。
这三性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依赖于他者的存在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自身条件的影响,但在变化中又具有一定的不变性。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状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理解自己的修行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成唯识论是一部深奥的佛学著作,虽然内容较为复杂,但它所阐述的唯识理论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有着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成唯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识和世界的本质,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之道。
成唯识论文档

成唯识论1. 引言成唯识论是佛教众多宗派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由中国唐代高僧成唯识所创立,为解释佛陀的教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成唯识论的核心思想是“唯心唯识”,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由意识构成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本文将介绍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并探讨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2. 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成唯识论源于佛教的心识学说,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2.1 唯心成唯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都是通过心识进行的。
心识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总称。
成唯识论认为,一切外部现象都是由心识产生的影像,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2 唯识成唯识论进一步强调,心识是唯一存在的。
一切外部现象都是心识的产物,包括感知、思考、情绪等等。
因此,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心识的。
唯识的观念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哲学观念,强调了人类意识活动的重要性。
2.3 因果律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
成唯识论通过解释因果律,试图揭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因果律成为了佛教徒实践解脱的重要方法和道路。
3. 成唯识论的起源和发展成唯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中国。
唐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众多僧侣对佛陀的教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成唯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创建的。
成唯识论在唐代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佛教和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成唯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持续至今,并在其他东亚国家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成唯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观念的思维模式,它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几个主要影响:4.1 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这一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外界事物的執著,从而达到解脱和安宁的境界。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稽首唯识性1 ,满分清净者2 。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3 。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皈依致敬证唯识性、说唯识理的佛,皈依致敬造《三十颂》、显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是为了使所有众生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 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 “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成唯识论疏翼成唯识论疏翼book1book1卷1G

逸文】——三。
若辗寅我,16能造渠?受果耶?【疏翼】文势第五假言殳外徵释K妨莫隹有三中,第二雒造棠受果徵。
文分卷三:一、外莫隹5二、郤^,三、原攵正。
此即初文。
【述吉己・卷四】此第二段,文有其三I:叙外人辘:若辗^我,辗^作、受;既辗作、受,法ItFg空!Jg立量云:一切有情愿辗作、受。
以辗我故。
如罪毛等。
鼎文】--H- 所我,既瓢燮易,酒如虚空,如何可能造渠、受果?若有燮易,鹰是辗常。
【疏翼】第二4隹造棠受果徵中,第二郤。
【述吾己・卷四】次、l⅛i≡。
此有二量。
我既常有,能作受?言「燮易」者,是醴改傅,辗常之莪。
11「文有其三」四字,《金藏》焦。
量云:汝我鹰不能作棠、受果。
rp熊燮易故;常故。
如虚空等。
言者孰我常,皆罪燮易,今言殳2遮言十,亦得。
若用穗燮令醴辗常,亦得。
若用有燮易,汝所孰我鹰醴辗常。
^用燮易故。
如色磬等。
若破僧怯:令Il亦傅燮,以彼不言午有壤滋故3。
或随卷舒,名悬「燮易」,故鹰熊常,或是言殳遮。
文】——三二然it有情,心、心所法,因^力故,相,造巢、受果,於理辗il。
【疏翼】第二4隹造It受果徵中,第三叙正。
【述言己卷四】此、叙正羲。
文易可知。
「心、心所法因⅛t力」等者,耦由七^熏雪槿子因^力故,阿赖耶^生於l⅛趣,相^辗断。
六^造渠,此第八,亦能受果,於理辗遑。
又心、心所,即第八^自醴4槿子因^力故,其现行相^^ 2 3 42《羲演》牒文、《金藏》作「鼓」,绘作「故」。
3「以」等八字,《金藏》有,绘熊。
4Γ⅛J字,《金藏》决作「静」。
断。
故5此六^有日寺造渠,加典第八亦能受果,於理辗遑。
又八^等心、心所法,各自槿子因⅛t力故,∣⅛趣五蕊相^^ 断。
即此假者,六^作渠,六6、八受果,於理辗遑。
除第七。
项文】-一三三我若^^,t⅛於生死趣?t⅛徨厥苦,求趣涅槃?【疏翼】第三言隹生死解脱徵,文分卷四:一、外黄隹,二、返^,三、金攵正,四、名献结非。
此即初文。
【述言己・卷四】第三段,文有其四:外人^:若有我者,可有H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唯识论直解1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存有严格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成正比的原则分成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成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阐释溃我谓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叩头唯识性1,满分净土者2。
我今释彼说道,利乐诸有情3。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改信致意证唯识性、说道唯识理的佛,改信致意所造《三十颂》、显出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表述世亲菩萨的《三十颂》,就是为了并使所有众生荣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3有情:与众生同义,早期译为众生,玄奘译为有情。
考虑到众生一词更为通俗流行,本书的译文均作众生。
【评析】此赞歌通常称作序赞歌,并非世亲的《唯识三十颂》旧有,而是护法所造。
对此赞歌可为多种认知。
赞歌中的第一句“叩头唯识性”,其中,“叩头”,形式上就是指磕头的礼节,意义上则与归命同义,意指改信并致意。
然而改信致意的对象究竟为何者?对此最通常的认知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并向三宝致敬。
即将“满分清净”中的“满清净”,即完全清净,理解为佛,在三宝中指佛宝;“分清净”,即部分清净,理解为菩萨,在三宝中指僧宝。
“唯识性”则指法宝。
但在文章开始皈依致敬三宝是一般佛论的通例,而在此部讨论唯识学的专著中,对此颂则可作更为特定的理解。
即“满清净”是指完全证得唯识真实本性、并宣说唯识教理的佛;“分清净”则指颂主,即造《三十颂》、弘扬唯识教理的世亲。
今所造此论,为于二空1存有迷谬2者,生Auterive故;生解恩贡寺二重障3故。
由我法执4,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
断障Kendujhar二胜果故:由断断续续生苦恼障故,证真证悟5;由断碍求解熟知障故,得小菩提6。
【今译】现在造这部论,是为了使那些对我空和法空的道理全然不解或持有谬见的人,能产生正确的见解;产生正确的见解,是为了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由于具有我执和法执,上述二障便都产生;如果证得我空和法空,那二重障随即断除。
断除二障是为了证得二种殊胜的果:即由断除使生死相续的烦恼障,而证得真正的解脱;由断除能障碍正确见解的所知障,而证得大菩提。
【注解】1二空:所指我觑和法空。
2迷谬:据《成唯识阐释记》(以下缩写《述记》),“爱好者”所指对二空之理全然不解,“谬”所指对二空之理所持谬见。
3二重障:指苦恼障和熟知障。
4我法执:“我谓”,指未明我空之理而对真的自我产生的执著。
“法执”,指未明法空之理而对事物的真的本体产生的执著。
5真证悟:即为涅pan。
6小菩提:指佛的无上法号、无上智慧。
【评析】此处以下论述本论的宗旨,此处首先说明唯识学之“所悟”、“所断”及“所得果”。
唯识学之“所悟”为二空:我空与法空。
我空,也称人我空、人无我或生空,意谓众生身心都由各种因素(即所谓的五蕴)组合而成,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众生的身心中,找不出始终不变的因素可作为自我。
小乘一般只是停留在这种“我空”的认识上,大乘则进一步指出“法空”。
法空,也称法无我,意谓一切事物、包括组成众生身心的五蕴,本身也空,不存在始终不变的因素可作为它们的本体。
唯识学之“所断”为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
烦恼障是指由我执而产生的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因各种烦恼能成为证涅pan的障碍,使众生流转生死轮回。
所知障是指由法执而产生的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因各种烦恼能障碍菩提妙智,使众生不能了解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
唯识学之“所得果”为涅pan与大菩提。
菩提意谓觉或智慧,大菩提指能断一切世间烦恼而证得涅pan的智慧,这是佛的智慧,有别于二乘的智慧,具体包括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佛教的小乘与大乘,以及大乘内的各宗,其理论有别而同。
大略地说道,小乘与大乘理论的相同处是溃我谓,哉我空,证证悟;而大乘理论的如上所述之处是溃法执、哉法空,构成以大悲心为基础的菩提心。
但大乘内各宗关于觑的认知,在共同性中也存有相同的侧重点。
唯识学所说的法执等概念存有其特定的涵义,由此也影响至法空、觑存有之中道等观念,从而构成了唯识学特定的理论体系。
本论下文对此将并作详细的探讨。
又为开示谬执我法1、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
欤迷谬唯识理者,或谓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谓Vergt无别心所2。
为啰此等种种异执,而令于唯识浅妙理中得如实求解,故作斯论。
【今译】造这部论也是为了开导指示那些错误地执着〔存在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心外〕事物、对唯识的道理全然不解的人,使他们能通达我空和法空,对唯识的道理如实地了知。
又存有一些对唯识道理全然不解或所持谬见的人,他们或执著外境如同内识,并非不存有;或执著内识如同外境,并不存有;或执著各种辨促进作用相同,主体相同;或执著只有心就是存有的,心所并不存有。
为了驳斥诸如此类的种种异端重新认识,并使人们对唯识深刻错综复杂的道理能够赢得如实认知,所以所造了这部论。
【注释】1法:即一切事物。
2心所:全称为心所有法,指伴随精神主体(即心)的活动而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
【评析】此处就是扫除佛教内外对“我”“法”的种种错误认识。
第一段“谬谓我法、爱好者唯识者”就是指凡夫和外道的错误认识。
第二段“欤迷谬唯识理者”就是指古印度佛教内部的一些错误认识,其中,“谓外境如识非无”就是小乘说道一切有部的观点,“执内识如境非有”就是大乘中观派遣的明辨等学者的观点,“执诸识用别体同”就是某些大乘佛教学者的观点,“谓Vergt无别心所”就是小乘经量部的观点。
第一、第四种观点就是对唯识全然不解,第二、第三种观点就是对唯识所持谬见。
对这些观点,下文将一一弘愿。
二、总破二执“若唯有辨,云何世间及诸圣教1说道存有我法?”《赞歌》2曰:“由假说我法,存有种种相转3。
彼依识所化,此足矣唯三:曰随眠思量,及了别境辨4。
”【今译】〔问:〕“如果只有识,为什么世人以及各种佛教典籍都说有自我有各种事物?”《三十颂》云:“依据不实的重新认识或假设,〔世人与佛典〕说有‘我’与‘法’存在,由此便有与之相应的种种现象产生。
这些与“我”、“法”相应的现象都是由识所变现,那能变现现象的识只有三类:即为异熟悉、思量辨,以及篦齿境识。
”【注释】1圣教:指佛与一切圣者的教导,即经、律、论三藏的典籍。
2颂:此处开始为世亲所造的《唯识三十颂》。
3转:《述记》释为“起”,即生起。
4异熟等二句:“异熟”,指异熟识,即第八识;“思量”,指思量识,即第七识;“了别境”,指了别境识,即前六识。
【评析】此处以下阐释溃我谓和法执,此处提及《三十颂》的第一赞歌和第二赞歌的前半颂,阐释了“虚我”、“实法”的由来。
唯识学首先遭遇的问题就是:人们明明看见存有各类众生,存有各种事物,佛典中也存有适当的概念,那样的话,“唯识”(即为只有辨存有)之说道何以能够设立?此处提及的颂文对此并作了提问:通常说道的自我与事物只是一种假说。
例如再严苛地予以区分的话,世人与佛典对自我与事物的假说,依据并不相同。
世人说道“我”、“法”,就是基于不实错误的重新认识,即将由识所增值的种种现象,视作就是心外的真实存有,《述记》称作就是“无体随情骗人”。
佛典中说道的“我”、“法”,就是基于假设,即将由识所增值的种种现象,假设性地建立相应的概念,《述记》称作就是“有体施设假”。
因此,只有辨真实存有(但这仅就是一种直观的观点,严格完备的观点见到后文),其余各种现象均由识所增值。
论曰: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1。
我曰支配2,法谓轨持3。
彼二俱存有种种相转。
我种种二者,曰有情、命者等4,预流、一来等5。
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6,蕴、处、界等7。
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今译】论云:世人以及佛典说道存有“我”存有“法”,只是由假说而成立〔“我”和“法”的名称〕,并没其真实的主体。
“我”是指〔不依赖任何条件而〕独立自主地对身心起支配作用〔的实体〕,“法”是指保持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因而具有可认识性〔的事物〕。
这二者都“转”而产生出种种现象。
“我”的种种现象,有〔世人所说的〕众生、命根等,也有〔佛教所说的进入圣位的〕预流、一来等。
“法”的种种现象,有〔胜论所说的〕实体、性质、运动等,也有〔佛教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
“转”而产生就是指根据各种情况设立不同名称。
【注释】1性:唯识学中,“性”与“体”常能通用,故“性”表示本性、本体、主体等含义。
2主宰:“主”指独立自在、即不依赖其它条件而存在;“宰”指能起支配作用。
3轨持:“轨”,轨范或规范,即事物具有确定的规范,因而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理解的;“持”保持,即事物能保持自己的性状,也就是具有确定的质的规定性。
4命者:即寿命。
有情、命者均是“十六知见”(指没有获得正见的世人基于实我而产生的种种相关看法)的部分内容。
5预流、一来:“预流”是二乘圣者四级果位中的初级果位,此位圣人最多只要在欲界的人间与天界往返各七生,就必定能证得阿罗汉果。
“一来”是二果圣人的名称,此位圣人只要再在欲界的人间与天界往返受生一次。
6实、德、业:“实”,即实体;“德”,即性质;“业”,即运动。
这是古印度胜论学派所确定的六种主要范畴中的三种。
7蕴、处、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佛教概括出来用以说明众生与世界万物的基本范畴。
【评析】此处以下阐释颂文,此处是对我执和法执进行总体性的批驳,下文将进而对我执和法执分别进行详细分析和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