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直解

合集下载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稽首唯识性1 ,满分清净者2 。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3 。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皈依致敬证唯识性、说唯识理的佛,皈依致敬造《三十颂》、显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是为了使所有众生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 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 “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成唯识论直解2

成唯识论直解2

第二章论第八识【解题】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和论证第八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论述第八识的性质,二是论证第八识的存在。

第八识可以说是唯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同时又是一个超出了人们经验范围的概念,故而本论对第八识作了详尽的论述。

首先,佛典中给予此识众多的名称,本论对其中最重要的若干名称,如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各自代表的涵义及性质分别作了阐述。

这些名称代表了第八识的最主要性质,即现行的此识是先前世各种善恶业所引生的果;此识能保存和储藏有漏七识等一切有漏事物的种子,使之长存不坏;此识中的种子能生起现行有漏事物,同时,现行事物也在此识中熏成了自己的新种,此种相生相熏的过程使因果链相续不断,无有尽期;此外,此识还被污染的第七识执着为内在的自我,成为众生与生俱来的我执的根源。

在对第八识的名称论述的过程中,本论还对种子的各种性质,如种子的含义,种子的起因,种子的特征,以及熏习成种等,作了论述。

此外,本论还阐述了第八识的其余性质:如第八识作为识,有其现行活动作用,有其认识对象,还有伴随其而产生的一些心理活动。

另外,第八识在保存储藏善恶事物的种子时,本身也有特定的伦理属性,即无覆无记性。

另外,第八识作为因果链的本体,乃至作为众生和世界的本体,既有其相续不断的性质(非断),也有其非始终不变的性质(非常);第八识的这种“非常非断”性,既使因果律、生死轮回等佛教理论得以牢固确立,又使唯识学所说的第八识不同于外道所说的实我实法。

最后,唯识学作为一种佛教理论,其特定的目的也是为佛教修行服务,而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要除去掉一切污染的东西,证得其完全清净的本性。

根据唯识学的观点,一切污染的根源在于第八识中污染的种子。

第八识中有清净的种子也有污染的种子,唯识学修行的目的就是断除第八识中的污染种子,使第八识转变为完全清净的识。

故而何时制伏污染的现行,何时断除污染的种子,本章也有专论。

由于第八识的概念超出了人们的经验范围,所以本论对第八识的存在进行了论证。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1成唯识论源于佛教,是一种关于心识境界的学说。

这个学说的主要思想是关于先验认识存在的观点,即我们可以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来获得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这篇文章将对成唯识论的主要思想进行简要介绍。

灵觉经验成唯识论中最核心的观点是,人类有一种基础的认识能力,被称为“灵觉经验”。

这种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的意识状态,并且能够注意到这种状态的变化。

它是所有知觉和认识的基础。

四真理成唯识论的知识体系基于四个真理,这些真理描述了我们所能知道的东西以及我们可以对它们做出的描述。

1.世间事物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2.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不是随意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其过去和未来的因果关系决定的。

3.事物的虚妄性指的是我们对现实存在的认知,并非意味着现实不存在。

虚妄性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实质有别,称为五蕴.4.解脱成佛是可能的,但它需要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精神上的修行,以及对自我的超越。

8识成唯识论还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识的分类体系,称为8识。

它将心识分为下列八个部分:1.眼识:视觉意识。

2.耳识:听觉意识。

3.鼻识:嗅觉意识。

4.舌识:味觉意识。

5.身识:身体感觉意识。

6.意识:思考和理解意识。

7.思识:用于构建想象和宏观概念的意识。

8.识识:直接觉知自身的存在。

这些识别标志着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从基础的感觉到复杂的思考和自我意识。

8识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灵觉经验的工具。

自性成唯识论还讨论了“自性”这个概念。

这指的是一些事物或现象的固有本质。

按照正理(常理)因果关系,一切事物均没有自性,但是识别器识别东西时,会因缘生起或缘分直接相应,而形成“境”与“识”的互相依赖相应的现象,即执“自性”之见,这是烦恼之首。

综上所述,成唯识论是关于如何识别世界的一种理论,它认为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可以获得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

通过对8识的理解和对自性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并达到解脱和悟道的目的。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最新版)
目录
1.成唯识论简介
2.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
3.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
正文
成唯识论,又称瑜伽行派,是印度佛教大乘佛教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这一学派主张“万法唯识”,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接下来,我们将从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实践与应用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一学派。

成唯识论的核心观点是“万法唯识”。

这一观点主张,世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

也就是说,外在的世界是由内心所构建的。

这一观点与佛教的“空”观有密切的关系,都旨在揭示现象世界的虚幻性。

在成唯识论中,心识分为八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前五种识是指我们通过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认知,意识是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末那识是我们的潜意识,阿赖耶识则是我们的根本识,是万法唯识的根本。

成唯识论的实践与应用主要体现在瑜伽修行上。

瑜伽行派主张通过禅修等方式,实现对心识的控制和超越,从而达到解脱的境地。

瑜伽行派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包括禅修、观想、持戒、念佛等。

这些修行方法都是为了实现对心识的控制,从而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总的来说,成唯识论是一种以“万法唯识”为核心观点,以瑜伽修行为实践途径的佛教学派。

第1页共1页。

成唯识论直解

成唯识论直解

成唯识论直解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稽首唯识性1 ,满分清净者2 。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3 。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皈依致敬证唯识性、说唯识理的佛,皈依致敬造《三十颂》、显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是为了使所有众生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 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 “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成唯识论文档

成唯识论文档

成唯识论1. 引言成唯识论是佛教众多宗派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由中国唐代高僧成唯识所创立,为解释佛陀的教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成唯识论的核心思想是“唯心唯识”,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由意识构成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本文将介绍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并探讨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2. 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成唯识论源于佛教的心识学说,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2.1 唯心成唯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都是通过心识进行的。

心识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总称。

成唯识论认为,一切外部现象都是由心识产生的影像,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2 唯识成唯识论进一步强调,心识是唯一存在的。

一切外部现象都是心识的产物,包括感知、思考、情绪等等。

因此,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心识的。

唯识的观念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哲学观念,强调了人类意识活动的重要性。

2.3 因果律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

成唯识论通过解释因果律,试图揭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因果律成为了佛教徒实践解脱的重要方法和道路。

3. 成唯识论的起源和发展成唯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中国。

唐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众多僧侣对佛陀的教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成唯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创建的。

成唯识论在唐代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佛教和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成唯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持续至今,并在其他东亚国家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成唯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观念的思维模式,它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几个主要影响:4.1 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这一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外界事物的執著,从而达到解脱和安宁的境界。

成唯识论直解3

成唯识论直解3

成唯识论直解3成唯识论简介成唯识论是一种佛教思想,它是由唐朝大智禅师陈那所创立的。

《成唯识论》是其代表作,意为“达成唯识之理”。

成唯识论中的“唯识”指的是“只有识”的意思。

根据成唯识论,心识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源。

因此,了解唯识,就能从根本上了解世间万物的真相,并最终实现菩提。

成唯识论直解识与心的关系在成唯识论中,识和心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识是心的运作:成唯识论认为,心是由八种识运作构成的。

这八种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

这些识产生于人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心可以察觉识的存在:尽管心和识是相互依存的,但心能够感受到识的存在。

心通过察觉识的运作,可以了解识产生的过程,从而认知世间万物的真相。

识的分类八种识是成唯识论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不同的识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本质,它们分别是:•眼识:能够产生光明和昏暗的感觉;•耳识:能够感觉声音和静音;•鼻识:能够感觉香味和臭味;•舌识:能够感觉甘味、酸味、苦味、辛味和咸味;•身识:能够感受触觉,包括冷、热、滑、粗糙等;•意识:能够产生认知过程;•末那识:负责感受快乐、痛苦、喜、怒、悲等感觉;•阿赖耶识:是种种识所在的基础,根据成唯识论,所有胜义的经验都来自于阿赖耶识。

具足二十种事成唯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具足二十种事”。

这是指我们人类对世间万物的了解可以分为二十个方面,包括了解“名”、“句”、“为别”、“为独”、“识”等等。

其中,对“名”的认知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名称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了解它们的性质。

总结成唯识论是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现代还有很多人信仰和研究。

该理论从最根本的角度,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本质,旨在帮助人们实现菩提并解脱苦难。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对如何实践成唯识论的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稽首唯识性1 ,满分清净者2 。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3 。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皈依致敬证唯识性、说唯识理的佛,皈依致敬造《三十颂》、显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是为了使所有众生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 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 “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稽首唯识性1 ,满分清净者2 。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3 。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皈依致敬证唯识性、说唯识理的佛,皈依致敬造《三十颂》、显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是为了使所有众生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 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 “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3 有情:与众生同义,早期译为众生,玄奘译为有情。

考虑到众生一词更为通俗流行,本书的译文均作众生。

【评析】此颂通常称为序颂,并非世亲的《唯识三十颂》原有,而是护法所造。

对此颂可作多种理解。

颂中的第一句“稽首唯识性”,其中,“稽首”,形式上是指叩首的礼节,意义上则与归命同义,意谓皈依并致敬。

然而皈依致敬的对象究竟为何者?对此最一般的理解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并向三宝致敬。

即将“满分清净”中的“满清净”,即完全清净,理解为佛,在三宝中指佛宝;“分清净”,即部分清净,理解为菩萨,在三宝中指僧宝。

“唯识性”则指法宝。

但在文章开始皈依致敬三宝是一般佛论的通例,而在此部讨论唯识学的专著中,对此颂则可作更为特定的理解。

即“满清净”是指完全证得唯识真实本性、并宣说唯识教理的佛;“分清净”则指颂主,即造《三十颂》、弘扬唯识教理的世亲。

今造此论,为于二空1 有迷谬2 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3 故。

由我法执4 ,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5 ;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6 。

【今译】现在造这部论,是为了使那些对我空和法空的道理全然不解或持有谬见的人,能产生正确的见解;产生正确的见解,是为了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由于具有我执和法执,上述二障便都产生;如果证得我空和法空,那二重障随即断除。

断除二障是为了证得二种殊胜的果:即由断除使生死相续的烦恼障,而证得真正的解脱;由断除能障碍正确见解的所知障,而证得大菩提。

【注释】1 二空:指我空和法空。

2 迷谬:据《成唯识论述记》(以下简称《述记》),“迷”指对二空之理全然不解,“谬”指对二空之理持有谬见。

3 二重障:指烦恼障和所知障。

4 我法执:“我执”,指不明我空之理而对实在自我产生的执着。

“法执”,指不明法空之理而对事物的实在本体产生的执着。

5 真解脱:即涅pan 。

6 大菩提:指佛的无上觉、无上智慧。

【评析】此处以下论述本论的宗旨,此处首先说明唯识学之“所悟”、“所断”及“所得果”。

唯识学之“所悟”为二空:我空与法空。

我空,也称人我空、人无我或生空,意谓众生身心都由各种因素(即所谓的五蕴)组合而成,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众生的身心中,找不出始终不变的因素可作为自我。

小乘一般只是停留在这种“我空”的认识上,大乘则进一步指出“法空”。

法空,也称法无我,意谓一切事物、包括组成众生身心的五蕴,本身也空,不存在始终不变的因素可作为它们的本体。

唯识学之“所断”为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

烦恼障是指由我执而产生的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因各种烦恼能成为证涅pan 的障碍,使众生流转生死轮回。

所知障是指由法执而产生的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因各种烦恼能障碍菩提妙智,使众生不能了解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

唯识学之“所得果”为涅pan 与大菩提。

菩提意谓觉或智慧,大菩提指能断一切世间烦恼而证得涅pan 的智慧,这是佛的智慧,有别于二乘的智慧,具体包括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佛教的小乘与大乘,以及大乘内的各宗,其理论有异有同。

大略地说,小乘与大乘理论的相同处在于破我执,悟我空,证解脱;而大乘理论的特异之处在于破法执、悟法空,形成以大悲心为基础的菩提心。

但大乘内各宗关于空的理解,在共同性中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唯识学所说的法执等概念有其特定的涵义,由此也影响到法空、空有之中道等观念,从而形成了唯识学特定的理论体系。

本论下文对此将作详尽的讨论。

又为开示谬执我法1 、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

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2 。

为遮此等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

【今译】造这部论也是为了开导指示那些错误地执着〔存在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心外〕事物、对唯识的道理全然不解的人,使他们能通达我空和法空,对唯识的道理如实地了知。

又有一些对唯识道理全然不解或持有谬见的人,他们或执着外境如同内识,并非不存在;或执着内识如同外境,并不存在;或执着各种识作用不同,主体相同;或执着只有心是存在的,心所并不存在。

为了否定诸如此类的种种异端认识,使人们对唯识深刻微妙的道理能获得如实理解,所以造了这部论。

【注释】1 法:即一切事物。

2 心所:全称为心所有法,指伴随精神主体(即心)的活动而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

【评析】此处是破除佛教内外对“我”“法”的种种错误认识。

第一段“谬执我法、迷唯识者”是指凡夫和外道的错误认识。

第二段“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是指古印度佛教内部的一些错误认识,其中,“执外境如识非无”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观点,“执内识如境非有”是大乘中观派的清辨等学者的观点,“执诸识用别体同”是某些大乘佛教学者的观点,“执离心无别心所”是小乘经量部的观点。

第一、第四种观点是对唯识全然不解,第二、第三种观点是对唯识持有谬见。

对这些观点,下文将一一破斥。

二、总破二执“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1 说有我法?”《颂》2 曰:“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3 。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4 。

”【今译】〔问:〕“如果只有识,为什么世人以及各种佛教典籍都说有自我有各种事物?”《三十颂》云:“依据虚假的认识或假设,〔世人与佛典〕说有‘我’与‘法’存在,由此便有与之相应的种种现象产生。

这些与“我”、“法”相应的现象都是由识所变现,那能变现现象的识只有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以及了别境识。

”【注释】1 圣教:指佛与一切圣者的教导,即经、律、论三藏的典籍。

2 颂:此处开始为世亲所造的《唯识三十颂》。

3 转:《述记》释为“起”,即生起。

4 异熟等二句:“异熟”,指异熟识,即第八识;“思量”,指思量识,即第七识;“了别境”,指了别境识,即前六识。

【评析】此处以下论述破我执和法执,此处引用《三十颂》的第一颂和第二颂的前半颂,阐述了“实我”、“实法”的由来。

唯识学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们明明看到有各类众生,有各种事物,佛典中也有相应的概念,那样的话,“唯识”(即只有识存在)之说何以能成立?此处引用的颂文对此作了回答:通常说的自我与事物只是一种假说。

如再严格地加以区分的话,世人与佛典对自我与事物的假说,依据并不相同。

世人说“我”、“法”,是基于虚假错误的认识,即将由识所变现的种种现象,认作是心外的真实存在,《述记》称为是“无体随情假”。

佛典中说的“我”、“法”,是基于假设,即将由识所变现的种种现象,假设性地建立相应的概念,《述记》称为是“有体施设假”。

因此,只有识真实存在(但这仅是一种简单的说法,严密完整的说法见后文),其余各种现象均由识所变现。

论曰: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1 。

我谓主宰2 ,法谓轨持3 。

彼二俱有种种相转。

我种种相,谓有情、命者等4 ,预流、一来等5 。

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6 ,蕴、处、界等7 。

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今译】论云:世人以及佛典说有“我”有“法”,只是由假说而设立〔“我”和“法”的名称〕,并没有其真实的主体。

“我”是指〔不依赖任何条件而〕独立自主地对身心起支配作用〔的实体〕,“法”是指保持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因而具有可认识性〔的事物〕。

这二者都“转”而产生出种种现象。

“我”的种种现象,有〔世人所说的〕众生、命根等,也有〔佛教所说的进入圣位的〕预流、一来等。

“法”的种种现象,有〔胜论所说的〕实体、性质、运动等,也有〔佛教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

“转”而产生就是指根据各种情况设立不同名称。

【注释】1 性:唯识学中,“性”与“体”常能通用,故“性”表示本性、本体、主体等含义。

2 主宰:“主”指独立自在、即不依赖其它条件而存在;“宰”指能起支配作用。

3 轨持:“轨”,轨范或规范,即事物具有确定的规范,因而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理解的;“持”保持,即事物能保持自己的性状,也就是具有确定的质的规定性。

4 命者:即寿命。

有情、命者均是“十六知见”(指没有获得正见的世人基于实我而产生的种种相关看法)的部分内容。

5 预流、一来:“预流”是二乘圣者四级果位中的初级果位,此位圣人最多只要在欲界的人间与天界往返各七生,就必定能证得阿罗汉果。

“一来”是二果圣人的名称,此位圣人只要再在欲界的人间与天界往返受生一次。

6 实、德、业:“实”,即实体;“德”,即性质;“业”,即运动。

这是古印度胜论学派所确定的六种主要范畴中的三种。

7 蕴、处、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佛教概括出来用以说明众生与世界万物的基本范畴。

【评析】此处以下阐释颂文,此处是对我执和法执进行总体性的批驳,下文将进而对我执和法执分别进行详细分析和批驳。

本论认为:通常说的“我”与“法”,仅是假说。

因为通常所说的自我,具有“常”(始终不变)、“一”(纯粹单一,不能分解剖析)、“主宰”(能不依赖他物而独立存在,能自主地对身心起支配作用)等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