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成唯识论直解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稽首唯识性1 ,满分清净者2 。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3 。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皈依致敬证唯识性、说唯识理的佛,皈依致敬造《三十颂》、显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是为了使所有众生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 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 “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玄奘法师《制恶见论》考

玄奘法师《制恶见论》考傅新毅《制恶见论》是玄奘在印度游学期间所撰写的影响最大的一部论书,为玄奘赢得了声震五印的极高荣誉,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本文通过对《成唯识论述记》等相关记载的梳理,认为《制恶见论》的主要内容至少有三项:一是论证大乘经真是佛说;二是证成阿赖耶识;三是改进“带相说”,证成唯识。
“唯识比量”应是《制恶见论》的一部分。
关键词:玄奘制恶见论唯识比量阿赖耶识挟带大乘经真是佛说作者:傅新毅,1970年生,哲学博士,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教授。
据《玄奘法师行状》、《续高僧传》本传、《慈恩传》等记载,玄奘在印度游学期间曾撰有三论:为回应中观学者师子光对瑜伽行学说的非难,玄奘撰写了《会宗论》三千颂以会通瑜伽、中观二宗;为破斥小乘正量部学者般若毱多(Praj āgupta,意译“慧藏”)在其所撰《破大乘论》中对大乘的毁谤,玄奘撰写了《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而最后,玄奘又在东印度的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邦西部),为国王拘摩罗王撰写了《三身论》三百颂,用来阐扬佛陀的功德。
现在不清楚玄奘归国时是否带回了这三部论的梵文本,从窥基所撰的《成唯识论述记》来看,至少窥基对《制恶见论》的大体内容还是了解的,而在慈恩宗三、四传之后,灵泰在《成唯识论疏抄》中曾提到,“想和尚曾向西京诸处,不见《制恶见论》”①,可见,即便这三部论曾传到国内,不久也散失了。
一、《制恶见论》的相关背景玄奘在印度所撰写的三部论书中,影响最大的是《制恶见论》,这直接导致了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之根瑙杰)论辩大会,而正是在这次大会上,玄奘声震五印,获得了极高的荣誉。
关于这次大会的论辩内容,窥基就提供了两个表面看来不同的说法,在《成唯识论述记》中,窥基说论辩的是《制恶见论》,而在《因明大疏》中,窥基又说论辩的是唯识比量。
至于《行状》、《续高僧传》本传、《慈恩传》等都取前说,而同为玄奘弟子的靖迈在《古今译经图纪》中则说,论辩的除了《制恶见论》外,还有《会宗论》。
唯识宗难以传承之原因分析

唯识宗难以传承之原因分析法相唯识宗作为中国佛教哲学的一大宗派,曾在南北朝时期初传入华,接着由唐玄奘自印度再次传入中土,并盛极一时。
唐玄奘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被梁启超称为?千古学者之模范?,被鲁迅颂为?中国人的脊梁?之一。
然其开创的学术事业,后来者却难以为继。
法相唯识宗亦好景不长,仅仅是三四十年的光景,就折入了一道衰弱不振的曲径。
对于法相唯识宗的盛衰过程及其历史命运的认识,似乎已成为一段公案,结论如陈寅恪所言:?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
……其故匪他,以性质与环境互相方圆凿枘,势不得不然也。
?①然而,仔细考察法相唯识宗与中国历史、中国佛教的因缘际合,除了陈寅恪所论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社会、历史因素在发生作用。
一 ?道问学?与?尊佛性?的冲突佛性问题是中国佛教形成及其发展的关键。
中国佛教,实乃中国佛性论的构成。
所以,佛教中国化的路径,贯穿着一道文化主线,即以中国人如何成佛为中心,展开自己的信仰进路。
法相唯识宗在中国的历史命运,恰好就是中国佛性论论争激烈的一个思想的和信仰的焦点。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主体,自其形成伊始,就致力于德性的讲求和德行的生活实践,即如《中庸》所言:?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尽管就儒学思想的体系而言,它也将问学与德性相提并论,但是,它的价值核心却是在于德性之尊,重于德性之尊而轻于问学之道。
在其更高价值追求层面上,儒学则是将问学和德性统括在以圣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当中。
正因为如此,儒学的价值追求,可以说是在宋明理学之前,基本上是集中在 ?尊德性? 的层面上。
与此相应的是,儒学的认识论追求,体现为重体认、重直觉,直将?德性之知?臵于?闻见之知?之上,所以其哲学特点和文化信仰则以成圣做贤为核心,主张?人皆可为尧舜?。
魏晋时代之后直至唐王朝,虽然其学术文化的发展,呈现为道、玄、佛诸学盛行,但是就儒家思想整体的知识旨趣而言,依然是重于德性之尊,轻于问学之道。
唯识分量决(1卷)〖日本善珠撰〗 (1)

No.2321唯識分量決感得記唯識分量決者。
秋篠先德善珠僧正所撰。
釋唯識論中。
四分及比量義。
實為斯學祕鍵也。
然流布已絕故。
學者咸謂逸亡不傳焉。
以為憾久。
但松室私記間間引文。
廑窺其一班耳。
然予會獲半珠。
而未能完璧。
今也善緣。
得見全寶。
歡喜曷堪。
聊記緣由以述感懷。
顧明治癸巳夏。
洛巽隨心院門主智滿老寄書于予曰。
醍醐寺經庫中。
有分量決一卷釋四分之義。
實係寶龜四年山階寺僧壹應所書也。
冀欲聞壹應傳矣。
所示文簡。
未示四分何。
竊思或是四分律乎。
後經數年。
一日有閑。
偶見京都帝室博物館。
古文書室中有籤云唯識分量決山階寺僧一應書。
那智律師先所問者即是此本矣。
不勝珍敬之至也。
若弘通于世。
則益學者蓋大焉。
而未果也。
迨明治壬子春謀之道友卍藏書院達慧中野君。
居士欣然贊之。
乃作複本以見送于予。
予接書歡喜無極。
然蠹食如網。
魯魚亦不尟。
校讎三四稍得解讀。
如佛果緣三緣四二說正不學者猶豫。
千歲未決。
松室記中引此書評文。
惜哉印本有所誤。
猶未足為指南。
今見本書始知祖釋正旨矣。
豈不大幸。
其書題曰分量決。
注云四分義掌珍量之言。
然本文唯有四分義。
無有掌珍量。
存疑久矣。
滿老記云。
分惠其後半。
茲修裝前半而返還。
永為兩寺寶。
依此觀之。
今所見四分決但其前半。
非全篇也。
乃再謀之居士。
居士曰。
其後半存于洛北神光院。
代乞院主大圓僧正郵寄。
予始見全寶。
喜何可言。
閱之第一以五門決掌珍比量。
第二以六門決唯識比量。
卷末題云成唯識論分量決卷一。
又有寶龜寬治二跋。
可謂珍中之珍也。
嗚呼此靈篇祕襲醍山庫中幾百載矣。
今併獲前後幸為完璧。
於是四分比量二篇具備。
題意明明。
宿疑永釋。
冥鑑所加法幸何加焉。
古人解題云。
決四分三量義。
恐未知所從來也。
松室仲算曾撰四分義極略私記。
後菩提院藏後製唯識比量抄。
二德先蹤亦以可知有其據也。
末學依此而學焉。
庶幾鉤法門之幽乎。
再檢真本更施傍注而致之居士。
收日本大藏經藉以傳不朽云爾。
大正三年仲秋十月初八日南京法隆學問寺貫主法相探題佐伯定胤識唯識分量決(四分義掌珍比量□□□□)開發論端二門分別。
《成唯识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成唯识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成唯识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
成唯识论

第一卷成唯识论稽首唯识性。
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
利乐诸有情。
今造此论。
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
生解为断二重障故。
由我法执。
二障具生。
若证二空。
彼障随断。
断障为得二胜果故。
由断续生烦恼障故。
证真解脱。
由断碍解所知障故。
得大菩提。
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
令达二空。
于唯识理如实知故。
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或执外境如识非无。
或执内识如境非有。
或执诸识用别体同。
或执离心无别心所。
为遮此等种种异执。
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
故作斯论。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论曰。
世间圣教说有我法。
但由假立。
非实有性。
我谓主宰。
法谓轨持。
彼二俱有种种相转。
我种种相。
谓有情命者等。
预流一来等。
法种种相。
谓实德业等。
蕴处界等。
转谓随缘施设有异。
如是诸相。
若由假说。
依何得成。
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
识谓了别。
此中识言亦摄心所。
定相应故。
变谓识体转似二分。
相见俱依自证起故。
依斯二分施设我法。
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或复内识转似外境。
我法分别熏习力故。
诸识生时变似我法。
此我法相虽在内识。
而由分别似外境现。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
缘此执为实我实法。
如患梦者患梦力故。
心似种种外境相现。
缘此执为实有外境。
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
但随妄情而施设故。
说之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
虽有而非实我法性。
然似彼现。
故说为假。
外境随情而施设故。
非有如识。
内识必依因缘生故。
非无如境。
由此便遮增减二执。
境依内识而假立故。
唯世俗有。
识是假境所依事故。
亦胜义有。
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
实我实法不可得故。
如何实我不可得耶。
诸所执我略有三种。
一者执我体常周遍。
量同虚空。
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
随身大小有卷舒故。
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
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初且非理。
所以者何。
执我常遍量同虚空。
应不随身受苦乐等。
又常遍故应无动转。
如何随身能造诸业。
又所执我。
一切有情为同为异。
唯识四分

【唯识四分】四分是唯识家为阐明诸识作用的各方面,根据唯识义理来区分的。
四分是:一、相分,二、见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
唯识家说一切有为无为法(即宇宙万有)皆非离识别有自性。
识的意义是了别,就是分别了达(也就是认识),所了别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叫作境(或事物);能了别山河大地等境的作用,叫作识或者心。
能了别和所了别皆不离识,所以说是唯识。
诸识的心王心所起了别对境的作用时,其自体必定起四种差别,叫它作四分。
分是分限区域的意思,即心心所发的自体生起时,皆变现似所缘和似能缘二相,所变现的似所缘相,叫它作相分(就是对境);所变现的似能缘相,叫它作见分(就是认识作用);相见二分所依的自体有证知见分的功能,叫它作自证分;证自证分有证知自证分的功能,叫它作证自证分。
四分说是唯识一家独特的主张,也是唯识家精密的学说之一。
一、相分。
相的意义是相状,就是境界的相状(也就是外界的事物映现在认识主观之前的相状),例如眼识缘取色境有显色形色等相状,耳识缘取声境有合意不合意等相状,鼻识缘取香境有香臭等相状,舌识缘取味境有甘辛等相状,身识缘取触境有坚湿等相状,第六识缘取法境从而有色心等相状,第七识缘取第八见分带我法的相状,第八识缘取种子、五根、器界也各带其相状。
二、见分。
见是照知,是说对于境相识知分别的功能,例如眼识别色、耳识别声、鼻识别香,八识见分各识对所缘境,能够各别照事明白,所以把它叫作见。
三、自证分。
证是证知,所谓自,指前见分,见分是第三分缘外之用,体即第三分,非他物,所以叫作自;此第三分,更证知前见分的作用,所以叫作自证分。
例如自知见色闻声等,即证知见分所已经分别者的作用。
四、证自证分。
自证指前自证分,更确证前自证分的作用叫作证自证分,即是从自证分更起能缘的作用返照前自证分。
但证知这个证自证分的作用,仍是自证分,所以第三第四两分,互为能缘所缘。
四分虽然都是识自体的作用,然而其中第三自证分是诸识的自体,相见二分所依,所以它对其余的三分,又叫作自体分。
成唯识论白话讲记(2)

成唯识论⽩话讲记(2)第⼆章 释难破执.破实我论⽂⼀: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讲解:这是假藉问难的因缘,以引起颂端的话。
唯识的主旨,在于说明⼼识之外,没有实我,也没有实法,这称做‘唯识⽆境’。
但是外⼈不以为然,他们以为这世界上明明有圆颅⽅趾的‘我相’,和芸芸众⽣;也明明有⼭河⼤地,房舍器物的‘法相’,何以说‘唯识⽆境’,没有我、法呢?于是世亲菩萨,假借外⼈质疑之词,说明万法唯识的道理。
外⼈质问⽈:‘如果照你们唯识家所说,万法唯识,识外⽆境,为什么世⼈皆说有我有法呢?纵然世⼈迷昧,说的不对,可是你们圣教中不是也说预流、⼀来等的我,和四谛、五蕴等的法吗?’外⼈这⼀问,问的⾮常尖锐。
如果说有我相法相,唯识义就不能成⽴;如果说万法唯识,就不该说我相法相。
准此以论,唯识家的⾔论犯了两种相违的过失:⼀者,世⼈皆说有我有法,你们唯识家说⽆我⽆法,就犯了‘世间相违过’;⼆者,你们唯识家说万法唯识,⽽圣教中⼜说我相法相,就犯了‘圣教相违过’。
唯识家怎么回答呢,我们看下⾯的颂⽂。
论⽂⼆:颂⽈: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论⽈: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实有性。
我谓主宰;法谓轨持。
讲解:针对外⼈的质问,唯识家作下⾯的回答:不错,世间凡夫以及圣教,确都说过有我有法。
但他们所说的我、法都不过是假名施设安⽴的名相,并没有实在的体性。
于此,我们把‘我’和‘法’做⼀解释。
什么叫做我呢?我,梵名Atman,⾳译阿特曼,原意为‘呼吸’,引伸为⽣命,⾃⼰、⾃我、⾃性等。
这是印度婆罗门教、⾃四吠陀时代即使⽤的名词。
我有四义,⼀者恒常存在(常);⼆者独⼀个体——不是集合体(⼀);三者中⼼之所有主(主);四者⽀配⼀切(宰),所以称我者,有常、⼀、主宰之义。
梵书时代,婆罗门教以‘梵’为宇宙最⾼原理,以我为为个⼈⽣命原理,故有‘梵我⼀如’之说,此即佛教经典中所破的‘神我’。
本来,‘我’只是五蕴因缘和合的集合体,不是常、⼀、主宰的实体,故称假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整理】成唯识论掌中枢要No. 1831 [cf. No. 1585]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大慈恩寺翻经沙门基撰第一卷今解论文略作五门分别一叙古?一叙说一明时? ?二斥非二述今?一述文一明时益? ?二示教一叙文?一叙别二明益??? ?二会文二属教?一立宗二属教二异宗?一外道一辨宗??? ?二小乘二同宗?一边宗二辨宗体? ?二中道一异体?一外道二辨体??? ?二小乘二同体?一边体二中体一叙名?一叙古一归名??? ?二叙今二归名?一名归三归名乘? ?二意归一叙乘?一叙异二归乘??? ?二会同二归乘?一辨义二正归一叙藏?一异计一摄藏??? ?二自宗二摄藏?一义辨四摄藏分? ?二正归一叙分?一叙相二摄分??? ?二纯杂二摄分?一义办二摄分一叙因?一叙时五叙因释? ?二叙生二正释?一正料二正释又解论文初以三门分别一轮益先异计一教益有殊? ???后大乘二义益先异计后大乘一叙古初叙说二时利差别? ???后斥非二述今初述文一彰论同异? ???后示教一异宗初外道三诠宗各略? ???后小乘一同宗?初边宗后中宗一异体初外道四体性不同? ???后小乘二同体初边体后中体一叙名先古名一归名? ???后今名二归名先归大后归末一叙藏初叙异二归藏? ???后大乘二归藏初义解二归教所在? ???后正归一叙分先叙相三归分? ???后纯相二归分初义辨后正归一叙乘初叙异四归乘? ???后同会二归乘初义辨后正归一叙因缘一叙本因二叙末因二叙年主一叙年三叙释所因? ????二叙主三释分段一本分二末分四释论文一释本二释末然初五门(十义仍以三门总勒。
一彰论同(异。
二教归所在。
三叙释题(文彰同(异中略复开三。
一为对异宗显自宗别。
二为对异教显自教体。
三为被机感广说时机教归在中复开为三。
一十二分教。
何分所摄。
二二(三藏等。
何藏所摄。
三一(二乘等。
何乘所摄释题文中又开为三。
一叙论年(主。
二释论题目。
三解论本文又解此论三门辨释。
一叙论所因。
二解论题目。
三判释本文叙论所因者。
瑜伽论释略作是言。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
于法实相无知僻执。
起惑发业轮回五趣。
如来出世随宜为说处中妙理。
令诸有情了达诸法非空非有。
远离疑执起处中行随应灭障。
各自修满得三菩提证寂灭乐。
佛涅槃后。
因彼大天部执竞兴多着有见。
龙猛菩萨证极喜地。
采集大乘无相空教造中论等。
究畅真要除彼有见。
圣提婆等诸大论师。
造百论等弘阐大义。
由是众生复着空见。
无着菩萨亦登初地证法光定。
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请说此论。
理无不穷。
事无不尽。
文无不释。
义无不诠。
疑无不遣。
执无不破。
行无不修。
果无不证。
正为菩萨令于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
勤修大行证大菩提。
广为有情常无倒说。
兼为余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证。
所以中宗五分盛行于四主。
相应十丈传流于五印时有筏苏畔徒菩萨。
唐言世亲。
无着菩萨同母弟也。
位居明得道邻极喜。
亦博综于三乘。
乃遍游于诸部。
知小教而非极。
遂回趣于大乘。
因闻诵华严十地品(阿毘达磨摄大乘品。
悔谢前非流泣先见。
持刀截舌用表深衷。
其兄处远三由旬。
遥舒一手止其自割说以利害。
汝虽以舌谤法。
岂截舌而罪除。
早应赞释大乘以悔先犯。
菩萨敬从兄诺。
因归妙理。
兄乃嘱以十地经。
制以摄大乘本。
令其造释。
故此二论菩萨创归大乘之作。
既而文蕴玄宗情恢奥旨。
更为宏论用畅深极。
采撮幽机提控精邃。
遂着唯识三十颂。
以申大乘之妙趣也。
万象含于一字。
千训备于一言。
道超群典誉光众圣。
略颂既毕广释方陈。
机感未符杳从冥往后有护法等菩萨。
赏翫颂文各为义释。
虽分峰崑岫疏干琼枝。
而独擅光辉颖标芳馥者。
其惟护法一人乎。
菩萨果成先劫位克今贤。
抚物潜资随机利见。
春秋二十有九。
知息化之有期。
厌无常以禅习。
誓不离于菩提树。
以终三载之年。
禅礼之暇注裁斯释。
文迈旨远智旷名高。
执破毕于一言。
纷解穷于半颂。
文殊水火则会符胶漆。
义等江湖则疏成清浊。
平郊弭弭耸层峰而接汉。
堆埠峨峨夷穹嶐以坦荡。
俯钻邃而无底。
仰寻高而无际。
疏文浅义派演不穷。
浩句宏宗陶甄有极。
功逾千圣道合百王时有玄鉴居士。
识凤鸡之歛羽。
委麟龙之潜迹。
每磬所资恒为供养。
深诚固志物竭积年。
菩萨诱掖多端。
答遗兹释。
而试之曰。
我灭之后凡有来观即取金一两。
脱逢神颖当可传通。
终期既渐奄绝玄导。
菩萨名振此洲。
论释声超彼土。
有灵之类谁不怀钦。
朝闻夕殒岂吝金壁。
若市趋贤如岳叠货。
五天鹤望未辄流行大师叡发天资识假修谒。
无神迹而不瞻礼。
何圣教而不披讽。
闻斯妙理。
慇俯谛求。
居士记先圣之遗言。
必今贤之是属。
乃奉兹草本并五蕴论释。
大师赏翫犹睹圣容。
每置掌中不殊真说。
自西霏玉牒东驰素马虽复广演微筌。
赏之以为祕决。
及乎神栖别馆景阻炎辉。
清耳目以渊思。
荡心灵而绎妙。
乃曰。
今者方怡我心耳。
宣尼言。
我有美玉蕴柜藏之。
谁为善估。
我今沽诸基夙运单舛。
九岁丁艰。
自尔志托烟霞。
加每庶几缁服。
浮俗尘赏幼绝情分。
至年十七遂预缁林。
别奉明诏得为门侍。
自参预三千即欣规七十。
必谐善愿后承函丈。
不以散材之质。
遂得随伍译僚。
事即操觚餐受此论。
初功之际十释别翻。
昉(尚(光(基四人同受。
润饰(执笔(捡文(纂义。
既为令范务各有司。
数朝之后基求退迹。
大师固问。
基慇请曰。
自夕梦金容晨趋白马。
英髦间出。
灵智肩随。
闻五分以心祈。
揽八蕴而遐望。
虽得法门之糟粕。
然失玄源之淳粹。
今东出策赉。
并目击玄宗。
幸复独秀万方颖超千古。
不立功于参糅。
可谓失时者也。
况群圣制作。
各驰誉于五天。
虽文具传于贝叶。
而义不备于一本。
情见各异禀者无依。
况时渐人浇。
命促惠舛。
讨支离而颇究。
揽初旨而难宣。
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
揩定真谬权衡盛则。
久而遂许。
故得此论行焉。
大师理遣三贤独授庸拙此论也。
括众经之祕。
苞群圣之旨。
何滞不融。
无幽不烛。
仰之不极。
俯之不测。
远之无智。
近之有识。
其有隐括五明披扬八藏。
幽关每权。
玄路未通。
嘱犹豪毳岳盈投之以炎烁。
霜冰涧积沃之以煨景。
信巨夜之银煇。
昏旦之金镜矣。
虽复本出五天。
然彼无兹糅释。
直尔十师之别作鸠集犹难。
况更摭此幽文诚为未有。
斯乃此论之因起也释题目者。
梵云毘若底(丁尔反识也)摩咀刺多(唯也)悉提(成也)奢萨呾罗(论也)应云识唯成论。
顺此唐言成唯识论。
梵音成唯识于女声内以呼之。
或毘若底摩呾剌多毘输度迦(净也)奢萨呾罗。
应言识唯净论。
今云净唯识论。
此论第十卷末解云此论三分成立唯识。
故此论名成唯识论。
则本名唯识。
释论名成。
然依世亲三十论本。
于题目下别注之。
云此论亦名成唯识论。
以三十论教成立唯识也。
如说无垢称经佛告名云说无垢称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
然经题云说无垢称经。
题下别注云亦名不可思议解脱。
此亦如是。
别亦名成。
且如天亲所造二十唯识下末颂。
云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亦名成唯识。
然今护法所造之释。
多与本论立名不同。
二十唯识释名唯识道论。
此论名成释论之称。
故论末云此本论名三十唯识又云此论三分成立唯识。
故知唯识本论之名。
今释名成。
成非本称。
但取本论正名。
不取别注名也。
或有唯本非释名。
如辨中边。
或有唯释非本名如唯识道论。
或有本(释二名。
如杂集论。
今唯释名。
或是通名其成唯识。
唯识之成。
苏漫多声中第六属主者。
则八转声。
其此声论辨此声中。
苏字居后。
漫多是后义。
则是苏字居后声也。
底彦多声有十八啭。
辨此声中。
底字居后。
彦多(是后义。
则是底字居后声也。
为简此声言苏漫多。
杀三磨娑释中依主释也。
杀者六也。
三磨娑合也。
则六合释。
初离后合故因论生论。
一字既无诠表。
如何杀言可是六也。
今依梵本有沙咤多三字。
合之方成杀言。
故非一字有诠表也成乃能成之称。
以成立为功。
唯识所成之名。
以简了为义者。
安教立理名之曰成。
识谓能了。
诠五法故唯有三义。
识诠五有。
唯简二空。
唯谓简持。
有心空境是唯义也。
简去境持取心故说简持是唯义也。
亦决定义。
及显胜义了谓了别。
诠辨作用是识义也。
了别于境是识用故此言唯者。
安惠一分唯。
难陀二分唯。
陈那三分唯。
于中有实有假二说。
护法四分唯。
论多依三分。
教(理有四分释唯识名。
如章中解。
合有十义释成唯识一经言唯识。
论解名成二本论名唯识。
释论名成三经及本论俱称唯识。
今释名成四宗称唯识。
因(喻曰成。
论本略举所立名宗。
今义广成故名因(喻。
具述所以引同异法以成所立。
二十论云。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陈那释云。
因(喻成宗名为安立。
此中名成义亦同也五体名唯识。
义释名成。
本论略标其体未识差别。
今广明义具显差别故名为成六略名唯识未解深义。
广曰能成具陈指实。
此后二解依瑜伽论摄释分解。
凡释经法。
初体后义。
初略后广故七以教成教八以教成理九以理成教十以理成理问此后四释依何得知答论末颂云已依圣教及正理。
又云此论三分成立唯识。
故知能成通教及理。
论初颂云我今释彼说。
说则本论所立之教。
或所说之理。
二义皆通。
论末又云以三十颂显唯识理极明净故。
颂云分别唯识性相义。
义则是理。
故知所成亦通教(理论者俱舍云。
教诫学徒故称为论。
瑜伽释云。
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称为论初解依悲。
利众生故。
后解依智。
辨诸法故。
成唯识则论。
成唯识之论。
准义应知何故此论名成唯识不名成余。
亦成余义故欲令证得唯识理智而成立之。
如瑜伽论。
此通教(理。
从多唯识为名或复今者无倒成立唯识妙理。
如成实论。
亦通教(理从所诠为名或破执实心外有境。
不能信学唯识妙理而成立之。
如成假论。
亦通教(理。
成是立义或复此论依于唯识甚深理智而成立之。
如水陆华。
对法论等依彼起故或恐唯识妙理散灭。
今者略摄广散义故成立之。
如摄大乘又一切法中心最为胜。
如华严云心如工画师。
画种种五蕴。
一切世间中。
无法而不造等。
所以成立问准下正宗。
或分为二。
一因二果。
或分为三。
如疏中解或分为四。
初一颂半总标纲要分。
第二十四颂半广陈能变分。
第三有九颂结释外难分。
第四有五颂依修获益分或分为五。
前第三分中开一颂为重陈变义分。
如是诸释则是成立随所应义何故但名成唯识论答从初所明为名。
彼依识所变故。
如瑜伽论。
又从初二段为名。
中分亦有唯识言故。
谓是诸识转变等也或从初中后所明为名。
第三段云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等故。
或后二段意欲解释初略标故。
或虽所明通一切法无非唯识。
故不名余。
又本欲成立唯识义故。
此上立成唯识名之意归也释题目中。
有五唯识为所观。
三惠为能观。
又境(教(理(行(果五种唯识。
如章中解。
境唯识中处处经中就机种种异说。
或依所执。
或就杂染。
或随所执及有为。
或但随有为。
或随指事。
或随空有一切诸法以明唯识。
各有诚文。
义如章说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识中。
此论有义但明境唯识。
舍离外取境。
一切境不离心故。
如文具显有义但说教唯识。
成论本教释彼说故有义但取理唯识。
成立本教所说之理。
分别唯识性相义故有义但取行唯识。
明五位修唯识行故有义但取果唯识。
求大果故。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身故今依正义五种皆是。
虽依第三分。
云已依圣教及正理。
分别唯识性相义。
及云我今释彼说唯取教(理。
说依教(理成彼性相。
性相则摄一切尽故。
一切皆取于理为胜问何故四依劝依智不依识。
此论名唯识。
不名唯智耶。
问余三依亦如是如唯识章释名中释又释论名法。
如宗轮述记说所被机中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