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唯识含义
唯识论讲解白话文

唯识论讲解白话文1. 哎呀,你知道唯识论吗?唯识论就像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地图呀!比如说,当你看到一朵美丽的花,你心中立刻产生了喜欢的感觉,这就是唯识在起作用啦!它告诉我们,一切外在的现象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显现。
这多神奇呀,难道你不想深入了解吗?2. 嘿,唯识论说我们的意识就像一个超级导演呢!想想看,你做的梦不就是意识导演出来的嘛。
就像我们在梦里可以经历各种奇妙的事情,在现实中,我们的意识也在塑造着我们的世界呀!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呢?3. 哇塞,唯识论可真不简单呐!它就好像是解开我们内心秘密的钥匙。
比如说,有时候你莫名地害怕某件事情,其实就是你的潜意识在作祟呀!这就像你突然闻到一种熟悉的味道,会勾起很多回忆一样,神奇吧?4. 嘿呀,唯识论其实就像是一个隐藏的宝藏呢!当你懂得了它,你就能明白为啥有时候你会对一个人一见钟情啦。
那是因为你的意识里早有了某种契合的因素呀!这难道不令人着迷吗?5. 哎呀呀,唯识论讲的东西可太重要啦!好比说,你总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其实可能是你的心态影响了你的认知呢。
这就跟你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美好是一个道理呀!是不是恍然大悟了呢?6. 哇哦,唯识论就像是一本神秘的魔法书。
你想想,为什么你会对某些东西特别感兴趣,而对另一些完全无感呢?这就是唯识论在起作用呀!就好像有人喜欢摇滚,有人喜欢古典音乐一样,多神奇呀!7. 嘿,唯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哟!比如说,你乐观积极,那你的生活也会充满阳光。
这就如同你种下了向日葵,就会收获一片灿烂呀!你还不赶紧好好研究下?8. 哎呀,唯识论说我们的记忆就像一个大仓库呢!有时候一件小事就能勾起很多回忆。
就像你看到一个旧玩具,就想起了小时候的快乐时光。
这就是唯识的魔力呀,难道你不想知道更多吗?9. 哇,唯识论可真是高深莫测呀!但又特别吸引人。
比如你对某个人有特别的感觉,其实是你的潜意识在和你说话呢。
这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虽然遥远但却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呀!10. 嘿呀,唯识论就像是指引我们内心的明灯呀!当你了解了它,你就会明白很多以前不理解的事情。
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意思

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1. 介绍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包含了佛教对于现象和唯心的见解,同时也揭示了唯识的理论。
2. 一切法唯心所现一切法,即一切现象、事物,在佛教中都是由心所显现的。
这里的“心”指的是无明、贪、瞋、痴等心识,它们构成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一切法的存在和显现都是由心所决定的,而非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
3. 唯识所变唯识,是佛教中关于心识的理论,它强调了心识的作用和变化。
唯识认为,一切法的变现取决于心识的运作,心识决定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正因如此,唯识所变的理论再次强调了一切现象的相对性和依存性。
4. 意义和启示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和相对性。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心所显现的,因此不应轻信和盲从。
唯识所变的理论也提醒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心识,从而减少对于世界的执著和贪念。
5. 总结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指出了一切法的依存性和相对性,提醒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和相对性。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修行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如何理解一切法唯心所现一切法唯心所现这一概念,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我们的心所显现出来的。
这里的“心”包括了我们的感知、认知、情绪等心理活动,它是我们对世界进行认知和体验的基础。
一切法的存在和显现都是由心所决定的。
这一概念的提出,首先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世界的相对性和依存性。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并非绝对存在,而是受到我们心识的影响而显现出来的。
不能轻信和盲从,需要通过修行和思考来认知世界的真实面貌。
那么,如何理解一切法唯心所现呢?我们要明白一切法并非自有之法,而是依赖于心识的显现。
没有心识的参与和感知,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正是因为心识的介入,我们才能感知和认知到世界上的一切。
一切法的显现具有相对性和依存性。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佛学经纶中,唯识学可算是最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最有哲学意味的一脉。
本贴将所接触的各位法师、学者的有关唯识学讲义、文章,摘要编辑如下,以便大家对唯识学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前辈不吝指正为感。
在此,向释正刚、郭元兴等法师和前辈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一、唯识大意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山川日月、草木云霞、流水落花、飞禽走兽,本都是无情之物,然而奇妙的是,在诗人或作家的眼中笔下,草木有忧乐,飞星能传情,明月伴人舞,春风知别苦,落红叹流年,流水似浓愁,蜡炬况垂泪……如此等等,这些自然万物,生气洋溢,处处都表现了人的生命与活力,如郑板桥竟与院中翠竹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贵也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
那么,试问,是什么使得这没有性灵的自然事物有了性灵,没有人情的事物有了人情呢?是什么使得大自然仿佛受到一种生气的贯注,成了有灵有肉的生命体?很明显,这是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当时所凸显出来的心理,是人内在的感情向大自然放射的结果。
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及社会人群之中的。
我们对于自然界及他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心来感知来了解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生活了几十年,而这个世界所给与大家的感受,有时是带有负值的极为短暂的喜悦,有时是充满着烦恼与苦痛;其内心,时常受着外在的环境的挤压与煎熬。
于是这就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现实的世界,给了我们如此多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取决于外在环境,抑或我们凡夫的自身的心理问题?关于此问题,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因为绝大多数的环境,在当时,凡夫的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其心,只能随境而转。
然而,唯识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种种感受乃是由于“情执”作祟而出现的产物,具体体现是烦恼心所与有漏的善心所,或者说是人法二执、烦恼障。
这“情执”是凡夫众生的心理,也可以说成是,那能感受的心,附着有污秽的东西,于是都有了种种多样色彩的感受。
佛学里面讲的“唯识”是什么?

佛学中的唯识是什么意思
梵语、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识者心之别名,所谓唯识,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
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
译为: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
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达摩付与禅宗二祖印证心传的楞伽经中就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话。
胡晓光:略述法相义和唯识义之异同

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胡晓光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阻竟无先生说:“一切法(事物)空宗为般若,一切法无我宗为唯识”可见中观的性空与唯识的无我是略有区别的。
过去,有一些中国佛教学者误解佛教两宗的差异所在,认为中观是性宗,唯识是相宗。
性是不变义,体义、本质义;相是现象义。
本质与现象是事物存在的辩证统一的两方面,本不可分离。
说中观从性上立宗,说唯识从相上立宗是不符合逻辑的。
印度佛教义学都是在认识论这个层面立说的,不同于中国佛教义学是从本体论这个层面建立思想体系。
中国佛学者讲真如缘起论,或说性具、或说性起、或说性觉,所以中国佛教才可称为性宗。
印度佛教不存在这个概念的。
从现代哲学的纬度看,中观属于哲学思维学,唯识属于科学思维学。
中观学从理性思维的判断性质—亡来破斥形而上学观念,张扬辩证法精神;唯识学从反思理性思维本性上,来揭示和亲证心思的实相,表现出理智与直觉的有机统一性。
中观与唯识不但学系不同,学理也是不同的。
有宗在建立自宗的理论体系时,是从两方面入手的。
首先是建立法相义,而后建立唯识义。
法相义所及内容是五法三自性,唯识义所及内容是八识二无我。
对于法相与唯识是一是异,近代存有三个著名论点。
一是欧阳竟无先生,主张“法相法性是一种学,唯识法相是两种学,约教相说法相,约观心说唯识”;二是太虚大师,主张“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必摄法相”;三是印顺法师,主张“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这三种论点是依据各自遵崇的学宗而提出来的,各有自身的逻辑性,在其体系范围内是相应的阐释。
欧阳竟无先生、太虚大师、印顺法师堪称近代第一流佛学通家,他们都能够很好地运用佛学固有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佛学思想。
由于三位大师各自学宗不同,采取的纬度取向有异,欧阳是以唯识为宗极,太虚则把真如当圆教,印顺又以中观为究竟。
略述唯识含义

略述唯识含义略述唯识含义马友生一、识有缘境和变境的作用。
契经云:“识所缘,唯识所现。
”是指众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各所具有缘境和现境的作用,佛法叫做功能种子,或功能差别。
如眼识缘色境,是由眼根(视神经)触动外境,引生眼根中的功能种子——眼识,再由眼识缘彼外境,而又随缘所现一份与客观相似境(外境),众生所见及的色境,为眼识所缘所现,故“境由识变,无实外境,只有唯识。
”好比清净的一处河水,水好比眼根,水中所现的水外倒影,好比眼识所缘所现。
说明水就潜藏有一种缘境和变境的功能,这种识对境的认识,又好比猴子下水捞月,只有影像无有形质。
耳识缘声境,鼻识缘香境,舌识缘味境,身识缘触境,意识缘法处所摄色境,末那识缘带质境,阿赖耶识缘种子根身器界,无论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都是自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万法唯识。
二、识有了别境界的作用。
《成唯识论》云:“识谓了别。
”能缘的识与所缘的境,有觉了分别的作用。
如眼识能了别色境(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耳识能了别声境(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俱大种声),鼻识能了别香境(好香恶香平等香),舌识能了别味境(酸甘苦辛咸等),身识能了别触境(冷暖轻重饥渴等),意识能了别法境(极炯色极略色定果色受所引色遍计所执色等),末那识能了别带质境(挟带的是假我质非实我执),阿赖耶识能了别种子根身器界等。
这是因为,有情唯识变境有相见二分:相分(物质)为所认识,见分(精神)为能认识,相见二分俱依自证分起。
如尺量布,布为相分,尺为见分,量的结果为自证分;自证分为尺,见分为布,量的结果为证自证分。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由内识变现幻然一体的似外境现,所了别的随我法分别力,执相分为所取,执见分为能取,起种种颠倒梦想,造种种有漏染业,所计度的实我实法皆无所有。
三、识是各自为体互作增上。
《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性所显真如。
”此义是说,一切有情各有一满分宇宙,各有八识总名为心,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由心造,故一切最胜;与此相应的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和不定心所六位,是心法造业感果的助伴;色法是心法、心所有法变现相见二分的一个影像;心不相应行法是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生起的分位差别假立相;无为法是前四有为法所显的一个真实之性,即我法二空。
南怀瑾先生讲——唯识的八个识(简明扼要)!

南怀瑾先⽣讲——唯识的⼋个识(简明扼要)!南怀瑾先⽣讲——唯识的⼋个识(简明扼要)!前五识和第六意识的关系:“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的先驱,譬如⽤兵,“意识”是全权的指挥官,“前五识”犹如各个不同兵种的前哨。
“第六意识”主要的任务是前通于“前五识”,后接于“第七识”、“第⼋识”。
⼀切思维分别和情绪等等的作⽤,都受它的⽀配左右。
它也相当于现代公司组织的总经理,上⾯接受董事会(第⼋识)和常务董事(第七识)的决策,下⾯指导督促“前五识”达成各种业务。
⼀个婴⼉的⼊胎之初,和⽣下来成为婴⼉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功能虽然存在,但并未成长⽽发⽣作⽤。
到了成童以后,“意识”受“前五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且愈⽼愈形坚固,便构成为固定⼼理形态的⼀种⼒量——“业⼒”。
独影意识是什么:“第六意识”在清醒的时候,它便代⾏“第⼋识”、“第七识”的权能⽽起思维分别等等的作⽤。
如果进⼊睡梦的时候,它就发起“意识”反⾯的潜在功能,不需“前五识”的现场⼯作,只凭借“前五识”原本收集的资料,就可⽣起“独⽴”的潜在作⽤。
因此,唯识学把“第六意识”的这种潜在功能,命名为“独影意识”,⼜叫做“独头意识”。
这种“独影意识”的作⽤,可以脱离“前五识”⽽单独活动。
它活动的最显著的范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作梦时。
(⼆)神经病、精神病,乃⾄因其他的病症⽽进⼊昏迷的情况时。
(三)禅定中某种境界时。
所以从唯识学的⽴场来看,现代⼼理学所了解的“潜意识”,⼜名“下意识”,以及“第六感”等,仅是知道了“独影意识”的作⽤。
第七末那识:但是“第六意识”,它还不是真正的主⼈,它只是活⼈的⼀个账房总管⽽已。
它的后台⽼板,便是“第七识”。
在唯识学上的译名,叫作“末那识”。
这个名词包括了很多意义,在此暂时不多作解释,普通⼀般⼈叫它作“我执”,或“具⽣我执”,也并⽆太不妥当之处。
它是“第六意识”之根,也可以说便是真正“意识”的泉源。
例如⼀个⼈天⽣的个性(秉赋的特性),以及与⽣命俱来⽽莫名其妙的习惯、思想、天才等,就是它的作⽤。
胡晓光: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

略述法相义与唯识义之异同胡晓光印度大乘佛教共有两轮,一是般若中观空宗,二是瑜伽唯识有宗,中观与唯识在研究对象事物时,各自取向不同,中观侧重于对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的阐释,唯识侧重于对事物的特殊性质法则的揭示,著名佛学家欧阻竟无先生说:“一切法(事物)空宗为般若,一切法无我宗为唯识”可见中观的性空与唯识的无我是略有区别的。
过去,有一些中国佛教学者误解佛教两宗的差异所在,认为中观是性宗,唯识是相宗。
性是不变义,体义、本质义;相是现象义。
本质与现象是事物存在的辩证统一的两方面,本不可分离。
说中观从性上立宗,说唯识从相上立宗是不符合逻辑的。
印度佛教义学都是在认识论这个层面立说的,不同于中国佛教义学是从本体论这个层面建立思想体系。
中国佛学者讲真如缘起论,或说性具、或说性起、或说性觉,所以中国佛教才可称为性宗。
印度佛教不存在这个概念的。
从现代哲学的纬度看,中观属于哲学思维学,唯识属于科学思维学。
中观学从理性思维的判断性质—亡来破斥形而上学观念,张扬辩证法精神;唯识学从反思理性思维本性上,来揭示和亲证心思的实相,表现出理智与直觉的有机统一性。
中观与唯识不但学系不同,学理也是不同的。
有宗在建立自宗的理论体系时,是从两方面入手的。
首先是建立法相义,而后建立唯识义。
法相义所及内容是五法三自性,唯识义所及内容是八识二无我。
对于法相与唯识是一是异,近代存有三个著名论点。
一是欧阳竟无先生,主张“法相法性是一种学,唯识法相是两种学,约教相说法相,约观心说唯识”;二是太虚大师,主张“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必摄法相”;三是印顺法师,主张“唯识必是法相的,法相不必宗唯识”,这三种论点是依据各自遵崇的学宗而提出来的,各有自身的逻辑性,在其体系范围内是相应的阐释。
欧阳竟无先生、太虚大师、印顺法师堪称近代第一流佛学通家,他们都能够很好地运用佛学固有的思维方式来研究佛学思想。
由于三位大师各自学宗不同,采取的纬度取向有异,欧阳是以唯识为宗极,太虚则把真如当圆教,印顺又以中观为究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述唯识含义
马友生
一、识有缘境和变境的作用。
契经云:“识所缘,唯识所现。
”是指众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各所具有缘境和现境的作用,佛法叫做功能种子,或功能差别。
如眼识缘色境,是由眼根(视神经)触动外境,引生眼根中的功能种子——眼识,再由眼识缘彼外境,而又随缘所现一份与客观相似境(外境),众生所见及的色境,为眼识所缘所现,故“境由识变,无实外境,只有唯识。
”好比清净的一处河水,水好比眼根,水中所现的水外倒影,好比眼识所缘所现。
说明水就潜藏有一种缘境和变境的功能,这种识对境的认识,又好比猴子下水捞月,只有影像无有形质。
耳识缘声境,鼻识缘香境,舌识缘味境,身识缘触境,意识缘法处所摄色境,末那识缘带质境,阿赖耶识缘种子根身器界,无论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都是自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万法唯识。
二、识有了别境界的作用。
《成唯识论》云:“识谓了别。
”能缘的识与所缘的境,有觉了分别的作用。
如眼识能了别色境(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耳识能了别声境(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俱大种声),鼻识能了别香境(好香恶香平等香),舌识能了别味境(酸
甘苦辛咸等),身识能了别触境(冷暖轻重饥渴等),意识能了别法境(极炯色极略色定果色受所引色遍计所执色等),末那识能了别带质境(挟带的是假我质非实我执),阿赖耶识能了别种子根身器界等。
这是因为,有情唯识变境有相见二分:相分(物质)为所认识,见分(精神)为能认识,相见二分俱依自证分起。
如尺量布,布为相分,尺为见分,量的结果为自证分;自证分为尺,见分为布,量的结果为证自证分。
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由内识变现幻然一体的似外境现,所了别的随我法分别力,执相分为所取,执见分为能取,起种种颠倒梦想,造种种有漏染业,所计度的实我实法皆无所有。
三、识是各自为体互作增上。
《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性所显真如。
”此义是说,一切有情各有一满分宇宙,各有八识总名为心,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由心造,故一切最胜;与此相应的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和不定心所六位,是心法造业感果的助伴;色法是心法、心所有法变现相见二分的一个影像;心不相应行法是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生起的分位差别假立相;无为法是前四有为法所显的一个真实之性,即我法二空。
总之,如是诸法皆不离识。
众生业力不同,识缘境各异。
众生业力相同,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所
起的作用相同。
有情若同证一境,彼此所发生的种种因缘关系,只能互作疏所缘缘,不能互作亲所缘缘,但疏所缘缘可以互作增上缘,增上缘由增上力故,彼此又可引生自识变境又为自识所缘的亲所缘缘。
如甲有情对乙有情来说,乙有情缘甲有情的根身,是乙有情阿赖耶识所变,为乙有情的亲所缘缘;乙有情对甲有情来说,甲有情缘乙有情的根身,是甲有情阿赖耶识所变,为甲有情的亲所缘缘。
有情内识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如前已说眼识缘色境,要靠阿赖耶识所现的本质境为所缘,眼识才能自变一份与客观相似境,又为眼识所缘;意识缘眼识所现的色境为本质境,意识才能自变一份与客观相似境,又为意识所缘;前眼等五识同时所现的色声香味触境,给意识提供的感性认识,意识中的五俱意识同时自变一份与客观相似境,又为意识分别和指挥前五识作增上缘。
因此,有情内识之间虽各自为体是为疏所缘缘,不为亲因缘,但疏所缘缘可以互作增上缘,由增上力故,彼此引生自识所变唯识所缘的亲因缘。
四、唯识缘境要有因缘。
我们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染净事物,都是因缘生法。
如眼识缘色境:1、眼识的自种为生起眼识的亲因缘;2、前念眼识不断引生后念眼识为生起眼识的等无间缘;3、眼根(视神经)为生起眼识的俱有依(有根则有识,根坏则识离);4、境界(外
境)为生起眼识的所缘缘(疏所缘缘);5、阿赖耶识为生起眼识的根本依(含藏眼识种子);6、末那识为生起眼识的染净依(末那识好比通道,眼识好比流水。
眼识染,末那识染;眼识净,末那识净);7、意识为生起眼识的分别依(指挥眼识);8、眼识缘境要有相对的空间(距离);9、眼识缘境必有光明(缘色境)。
识所缘境如同农作物一样,自种为内因,空气、雨水、阳光、大地等为外缘,种子随功能差别才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缺少一缘,则无唯识。
其他诸识缘境,亦复如是。
问:如何入唯识之门?
答:若依玄奘法师倡导的学习方法,根据古印度那烂陀寺的教学方针:基础非常重要!按照世亲菩萨编写的几部教材,加上玄奘法师撰写的《八识规矩颂》,即可入唯识之门。
其宝典是:一《百法明门论》和《五蕴论》是基础的基础;二《八识规矩颂》为大乘佛法画了一幅蓝图;三《唯识二十论》是破学人种种邪见,成立唯识;四《唯识三十颂》(以《成唯识论》和《成唯识论述记》为依)不仅是入唯识之门,又是深入唯识教海必学的重要宝典。
再继学《摄大乘论》和《阿毗达磨杂集论》时,就能很顺利地通过佛三时所说中道了义教,和弥勒所说《瑜伽师地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