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运动规律第二章基本的运动形式
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制作节奏规律)

速度
所谓“速度”,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快慢。按物理学的解释,是指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在通过相同的距离中,运动越快的物体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越慢的物体所用的时间就越长。在动画中,物体运 动的速度越快,所拍摄的格数就越少;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慢,所拍摄的格数就越多。
速度变化
按照物理学的解释,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质点所通过的路程都是相等的,那么,质点的运动就是匀速 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质点所通过的路程不是都相等的,那么,质点的运动就是非匀速运动。(在物 理学的分析研究中,为了使问题简化起见,通常用一个点来代替一个物体,这个用来代替一个物体的点,称为质 点。)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人物、角色的基本运动规律 第三部分动物的基本运动规律 第四部分自然现象的基本运动规律
谢谢观看
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制作节奏 规律)
动画制作节奏规律
01 动画介绍
目录
02 人物运动规律
03 动物运动规律
04 自然现象
05 其它因素
06 图书信息
基本信息
动画运动规律,是研究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处理好动画中动作的节 奏的规律。
动画介绍
动画介绍
在动画影片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要让他们活起来,首先要让他们动起来,说到动,就要动的合理、自 然、顺畅,动的符合规律。这里我们单从人和动物两方面来看他们的运动规律
爬行两栖
爬行类可以分为有足和无足两类 有足类运动规律是: 爬行时四肢前后交替运动,有尾巴的随着身体的运动左右摇摆,保持平衡 无足类运动规律是: 以蛇为例,超前运动时,身体向两旁作S型曲线运动。头部微微离地抬起,左右摆动幅度较小,随着动力的 增大并向后面传递。越到尾部摆动的幅度越大。 两栖类: 以青蛙为例,运动特点是: 陆地上以跳跃为主,水中时,以后腿的屈蹬作为前进的动力,注意脚蹼的变化和续力的时间掌握。
动画运动规律的教学课件2、3、4章

第二节 人的转面
一、转面的空间观念 动画依据物体运动过程,可分为平面运动的动画和立体运动的动画。 平面运动的动画可以靠找中间线的方式来完成动画任务,但是立体 运动动画就不能用这种方法。这类运动会根据立体结构产生透视运 动变化,比平面运动的动画复杂得多。
人的转面
二、各个面的造型
1、侧面的造型 (1)人的额头至鼻子到嘴巴 这条头部的中心线变成了外轮廓。 (2)眉弓的长度和眉弓带耳朵 前沿再到枕骨后端是三等分。 (3)注意眼睛的由上至下向内倾斜。
将一球抛向空中,其运动的是以物体的重心为枢轴有规律的转动, 其重心则沿着抛物线运动,运动的速度在抛物线上也不是等分的, 在上抛发力时,物体因为受空气阻力影响,渐渐变慢,接近抛物线 顶部时,球的间距越密,而向下时又速度加快,间距增大。
加速度 减速度
加速度 减速度
加速度 减速度
1、加速运动:两张关键画之间的中间画的距离是由大变小的, 即速度的变化是由慢变快的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加速运动。例 如物体自由落体、角色的挥拳出腿等都是加速运动
4、转面时应注意的问题 (1)转面时有一个支点,
即顶骨的高点。在平 行转面过程中,它是 不变的。
(2)注意眼角到鼻子的距离变化
(3)眼珠的变化 眼珠必须先朝转头的方向移动,而不是直接中割位置。
三、平行转面的绘画过程
1、平行转面的绘画步骤 (1)先画正面和背面。背面就是正面轮廓的反面再拷贝。 (2)其次画侧面,注意侧面额头至鼻子再到下颌的线条轮
这两张画面身体形状很相近,只是朝向不同。只要将原画一的 躯干和手脚的左右互相替换一下,头部的转动改变一下,就可 以得到原画二。
2、接着原画一原画二的中间过渡张——第7张 (1)第7张的高度和第1张、第13张的高度相同。 (2)第7张是单脚着地 (3)第7张的两脚与身体几乎成直线,两脚都是弯曲的。
动画运动规律 (2)

动画运动规律1. 引言动画是一种通过制作一系列图像并快速播放以产生运动效果的艺术形式。
在现代的电影、电视剧和游戏中,动画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动画的运动规律对于创作出更加逼真和吸引人的动画作品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画运动规律,包括平移、旋转和缩放。
2. 平移运动规律平移是指物体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沿着直线路径移动。
在动画中,平移是通过改变物体的位置来实现的。
通常,平移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也就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
然而,为了增加动画的真实感,可以使用缓动函数来模拟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移动的速度不同。
常见的缓动函数有线性、二次、三次和弹性等。
3. 旋转运动规律旋转是指物体围绕一个点或轴线进行旋转运动。
在动画中,旋转是通过改变物体的旋转角度来实现的。
旋转的速度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
为了制作更加流畅的旋转效果,可以使用插值函数来控制旋转角度的变化。
常见的插值函数有线性插值、贝塞尔曲线等。
4. 缩放运动规律缩放是指物体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变化大小的运动。
在动画中,缩放是通过改变物体的尺寸来实现的。
缩放的速度可以是恒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
为了制作更加逼真的缩放效果,可以使用缓动函数来控制缩放的变化速度。
常见的缓动函数有线性、二次、三次和弹性等。
5.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动画运动规律,下面以一个简单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假设有一个球体在空中自由运动,我们希望制作一个动画来模拟球体下落和弹跳的运动。
首先,球体将沿着垂直方向进行平移运动,即下落过程;然后,当球体接触到地面时,它将发生反弹,即反方向的平移运动;最后,球体将继续进行下落过程,这个过程类似于自由落体。
通过调整球体的平移速度、旋转角度和缩放比例,我们可以制作出一个逼真的下落弹跳动画。
6. 总结动画运动规律是制作动画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介绍了平移、旋转和缩放三种常见的动画运动规律,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这些规律在实际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动画运动基本规律

动画运动基本规律动画作为一门精细的艺术形式,运用了众多技巧和规律来呈现生动有趣的画面。
在动画中,物体的运动是关键要素之一,运动的自然与流畅对于展现角色的特点以及表达故事情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动画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速度、重心、曲线运动等方面。
1. 速度速度是动画中展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因素。
在动画制作中,可以通过控制图像播放的帧数来调整物体的速度感。
快速的运动需要更高的帧率和更少的间隔,而慢速的运动则相反。
此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变换图片的大小以及不同的帧速率来表现出加速度或减速度的效果。
通过恰当地利用速度,可以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动画效果。
2. 重心重心是决定物体运动形状和姿态的关键因素。
物体在动画中的重心位置对于呈现出平衡与运动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物体在运动中保持平衡时,其重心位置相对固定,而当物体进行倾斜、摆动或跳动等动作时,重心位置则会发生变化。
在制作动画时,通过准确掌握物体的重心位置,可以使角色和物体的运动更加真实和自然。
3.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动画中常见的一种动画运动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往往是沿着曲线路径进行的,这也是为什么曲线运动在动画中能够更加真实和自然的原因。
曲线运动主要通过贝塞尔曲线来实现,可以通过调整曲线的控制点和轨迹来控制物体的速度和曲线的形状。
通过巧妙运用曲线运动,可以为动画增添更多的动感和美感。
4. 力学规律物体在运动中受到力学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重力、惯性、摩擦力等。
在制作动画时,需要准确地模拟和表现这些力学规律,以使物体运动更具真实感。
例如,当物体受到重力作用时,会产生下落的动作,而当物体在运动中受到摩擦力时,则会停止或减速。
通过适当地运用力学规律,可以使动画更加逼真、动态。
总结起来,动画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速度、重心、曲线运动和力学规律。
这些规律是动画制作中必备的要素,只有准确地把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才能使动画呈现出更加生动、自然的画面效果。
动画运动规律教程

动画运动规律教程一、缓入缓出缓入缓出是指动画中物体进入和退出一些特定状态时,速度需要慢下来或加快,使得过渡更加平滑。
这种运动规律模拟了现实世界中物体的运动惯性。
例如,当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加速到运动状态时,它的速度应该逐渐增加,这样才符合物理规律。
同样,当一个物体停止运动时,它的速度也应该逐渐减小,而不是突然停止。
通过运用缓入缓出的原则,可以使得动画更加自然、流畅和有趣。
二、重量与质量物体的重量和质量决定了它的运动方式。
重量较大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更大的阻力,所以它们的加速度较小,速度变化也较为平缓。
相反,重量较小的物体会更容易改变速度,所以它们的加速度较大,速度变化也较为剧烈。
在动画中,通过模拟不同物体的重量和质量,可以使得动画更加真实和逼真。
三、抛物线运动抛物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空中时沿着抛物线形状的路径运动。
抛物线运动最常见于被抛物线轨迹的物体,例如抛出的球或跳跃的人。
在动画中,抛物线运动可以通过调整物体的速度和角度来实现。
速度的大小和角度的斜度决定了物体运动的轨迹和高度。
抛物线运动能够增加动画的动态感和视觉效果。
四、反射反射是指物体在碰撞或触碰到其他物体时的反弹或反弯方向。
在现实世界中,物体碰撞时会受到力的作用,因此会发生反弹或反弯的现象。
在动画中,通过调整物体的速度、角度和时间来模拟反射效果,使得动画更加真实和逼真。
五、延迟和重叠延迟和重叠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一些部分比其他部分先动或动作更为流畅。
这是因为不同部分受到的力和阻力不同,所以它们的运动效果也不同。
在动画中,可以通过延迟和重叠的运动来模拟物体的弹性和柔软度,使得动画更加生动有趣。
六、节奏和节拍节奏和节拍是指动画中不同物体或角色的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变化。
通过调整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停留时间,可以在动画中创建出不同的节奏和节拍效果。
快速的运动速度会使得动画更加紧张和激烈,而缓慢的运动速度会使得动画更加轻松和舒缓。
动画中的运动规律

动画中的运动规律动画是一种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静止图像的方式创造出运动效果的艺术形式。
在动画中,物体的运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以使观众获得真实感和流畅的视觉体验。
本文将探讨动画中的运动规律,包括物体的速度、加速度、质量和摩擦力等。
一、速度和运动路径在动画中,物体的速度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才会改变速度。
因此,在动画中,物体的速度通常是通过外部力量驱动的。
为了使动画看起来更加真实,物体的速度通常不是匀速的,而是会根据物体所处的环境和情境而变化。
例如,物体在受到重力影响下下落时,速度会逐渐增加,直至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而在受到反作用力影响时,速度会减小或改变方向。
与速度密切相关的是物体的运动路径。
在动画中,物体的运动路径可以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设计和调整。
运动路径可以是直线、弧线、螺旋线等,它不仅能够增加动画的美感,还能够传递特定的情感和意境。
因此,动画师需要根据剧情和角色性格等要素来选择适合的运动路径,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二、加速度和变速运动加速度是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
在动画中,加速度常常用来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可以使动画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观众的体验感。
例如,在一辆汽车启动时,它的加速度会逐渐增大,直至达到最大速度;而在刹车时,加速度会逐渐减小,导致速度降低。
通过合理调整加速度,可以使动画中的物体运动更加接近真实世界的情况。
三、质量和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它决定了物体对外力的抵抗能力。
在动画中,给物体赋予适当的质量可以使其运动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物体质量较大时,它需要较大的力才能改变其速度;而当质量较小时,同样的力会导致速度的较大变化。
因此,在动画中,物体的质量需要根据其大小、材质等因素来进行合理设定。
四、摩擦力和阻力摩擦力是指物体在与其他物体接触时受到的阻碍运动的力量。
在动画中,摩擦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影响。
当物体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时,运动会受到一定的阻力,速度会减小或者改变方向。
《动画运动规律》

《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教案第一章人的运动规律第一节人的运动规律-走路人走路时左右两脚交替向前,双臂同时前后摆动,但双臂的方向与脚正相反。
脚步迈出时,身体的高度就降低,当一只脚着地而另一只脚向前移至两腿相交时,身体的高度就升高,整个身体呈波浪型运动。
脚的局部变化在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处理好脚跟、脚掌、脚趾及脚踝的关系会使走路更加生动。
除了正常的走姿,不同年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走路姿态。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走姿:正常的走姿昂首阔步的走蹑手蹑脚的走垂头丧气的走踮着脚走的走跃步在动画镜头中,走的过程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向前走,一种是原地循环走。
直接向前走时,背景不动,角色按照既定的方向直接走下去,甚至可以走出画面。
原地循环走时,角色在画面上的位置不变,背景向后拉动,从而产生向前走的效果O画一套循环走的原动画可以反及使用,用来表现角色长时间的走动。
第二节人的运动规律-跑步人跑步与走路的姿态有很大不同,跑动时身体前倾,双臂向上提起,双手握拳,双脚跨步较大,通常跑步时,双脚几乎没有同时落地的过程。
在大步奔跑时,双脚会有一个同时离地的过程。
双臂的摆动也因跑动速度的不同而变化,跑动时,身体高低起伏的波浪型幅度较正常走路时大。
除了一般的跑姿,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及不同的情节,会有不同的跑步姿态。
常见的有快跑、跑跳步等。
一般的跑姿快跑跑跳步与行走相同,跑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向接前跑,一种是原地循环跑。
第三节人的运动规律一跳跃人的跳跃通常由三个基本动作组成。
即:下蹲、腾起、落下。
身体下蹲时腿呈弯曲状、臀部不能下沉太低、双臂向后摆动;身体腾起时,双臂快速向上前方摆动、同时身体立起、双脚后跟抬起;身体落下时,双腿一般呈微曲状,落地时身体下沉后再立起。
在动画镜头中,跳也因不同的情节呈现出不同的跳跃姿态。
如原地弹跳、向前跳跃、边走边跳等。
原地弹跳向前跳跃边走边跳第四节人的运动规律-表情动画角色的表情刻画,要从角色性格、具体情节出发,抓住面部有代表性的结构与线条即表情线,对五官进行归纳、概括与夸张,表达角色的面部表情与特征。
动画运动规律

动画运动规律概述动画是一种通过在连续的帧中呈现静态图像的方式来制作运动的视觉效果的艺术形式。
动画运动规律是指在动画中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行为的演示。
了解动画运动规律对于设计和制作动画非常重要,可以使动画更加真实和生动。
基本运动规律在动画中,物体的基本运动规律包括匀速运动、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
1. 匀速运动在匀速运动中,物体沿着一条直线或曲线以相等的速度运动。
匀速运动的特点是物体在每个相等间隔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相等。
匀速运动可以通过设置相同的帧间隔来实现。
2. 加速运动在加速运动中,物体在每个相等间隔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逐渐增加。
加速运动可以通过逐渐减少帧间隔或逐渐增加每个帧之间的距离来实现。
3. 减速运动在减速运动中,物体在每个相等间隔的时间内移动的距离逐渐减少。
减速运动可以通过逐渐增加帧间隔或逐渐减少每个帧之间的距离来实现。
弹跳效果弹跳效果是常见的动画效果之一,它模拟了物体在受到重力的作用下跳动的行为。
物体受力分析在弹跳效果中,物体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
重力使物体向下运动,而弹力使物体反弹回弹跳的高度。
运动规律弹跳效果的运动规律可以用以下步骤来描述:1.物体下落阶段: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向下加速运动,速度逐渐增加。
2.着地阶段:物体碰撞到地面,受到弹力作用,速度反向,逐渐减小。
3.上升阶段:物体向上运动,速度逐渐减小,直到停止。
实现方法为了实现弹跳效果,可以通过调整每个帧之间的距离和帧间隔来模拟物体的运动。
轨迹运动轨迹运动是指物体在动画中按照特定轨迹进行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轨迹运动形式之一。
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可以是水平或垂直方向。
要实现直线运动,可以通过依次调整物体在每个帧之间的位置来模拟。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轨迹运动形式。
物体沿着曲线运动,可以是二次曲线、三次曲线或其他曲线。
要实现曲线运动,可以使用贝塞尔曲线或其他曲线算法来计算物体在每个帧之间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设创作中不考虑角色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视重力的作用,那么物体和角色 最后就会看起来是在飘来飘去一样。重量感会使动画更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精选课件
11
讨论:重量感的概念、重量感的特性以及实现 它的相应方法和手段有哪些?
精选课件
12
两个球的对比与探讨
标准的橡皮球弹跳运动的过程
接触点
重量感是决定角色运动形态的因素之一。
精选课件
15
在球刚接触地面之处放入接触点,然后球再压缩,这样看起来比较生动。回弹得 时候就不用了,只要在刚刚接触得时候即可,你掌握了其中得变化,球再度弹开。
接触点
接触点
精选课件
16
二、重量感的体现
经验:制作动画的过程中,用运动着的物体给周
围环境带来影响,或者用空气阻力和地心引力对该物 体影响,来明示重量感。
精选课件
接触点
接触点
13
炮弹球
反作用力 接触点
接触点 接触点 接触点
结论:两球质量不同,炮弹球质地坚硬切没有弹性,落入地
面也不会反弹很高。橡皮球运动受地心引力所带来的强劲向
下的力量,落回速度比炮弹球精快选课。件
14
如右图所示,如果在画弹 弹球的时候, 在圆弧轨迹的顶部所画的 画更密集而在 底部的时候画得更疏离一 些的话,弹弹球 看上去会更有重量感如果 球落到最底部的时候,把 球画得有点挤压感,那么 整个画面就有弹跳的感觉。 拉长这个球的两边,可以 使动作更加流畅、有动感。
总结 向前之前要向后 向上之前要向下 向前倾之前要向后仰
• 做“前期动作”之前要先回缩
呼气之前要吸气
拉伸之前要蜷缩一下
手向下之前要向上
膨胀之前要收缩
感情流露之前要压抑感情
精选课件
34
ANTICIPATION
预备动作
精选课件
35
MORE ANTICIPATION 更多例子
精选课件
36
作业练习:
1、画出面粉袋的不同动态。 2、运动中重量感体现图。 3、根据作业2用手机拍摄一组行走的重量动态 图。(5步,标出两个极端,接触点,上位、下位及 经过位置)
精选课件
19
如果我们画出生动的动作步法, 效果却不怎么好,使得动作有 一些漂浮的感觉。没有人确切 知道这是因为什么,但是我们 增加了上下的动作,强调或夸 大了上下动作后,此时效果就 出来了。身体的上下位置,赋 予了重量感。身体重量往下时, 我们感受到了重量感。 身体朝下的时候腿部跟着弯曲, 身体重量也跟着往下,我们在 此处感受了重量。
精选课件
25
三、运动中重量感的体现⑥
把示意图再画夸张一些。
精选课件
26
要点①:重量的转移
跨步行走时,重量会从一只脚转移到另外一只脚。 我们每次抬脚时,将体重向前推移,在转向另外一只脚。 肩膀大都与臀部和胯部关节相对。
精选课件
27
重量的转移
略微夸张的重量转移示意图
很明显,角色承载的质量越重,跨腿前伸时,承载的腿部弯曲更明显。
精选课件
22
三、运动中重量感 的体现③
将小原画连接,此处腿 部弯曲,带来重量感。
精选课件
23
三、运动中重量感 的体现④
下一步,我们插入上位。
脚部抬高,导致盆骨上 抬,身体与头部到达最 高点。另外一只腿自动 抬出,以避免我们在接 触地面前跌倒。
精选课件
24
三、运动中重量感的体现⑤
所以在标准的步法中,身体在跨步。下位:接触之后往下沉;上位,身体在经 过之后,往上抬。
精选课件
17
面粉袋
精选课件
18
如过去在迪士尼进行实习培训,
学生们被要求画一些“面粉袋” 情节,即帆布质地、松垮的口
袋,里面装着低筋面粉。目的
是在动作制作之前,考虑物体
本身的性质(重量、质感和弹
性)
右图的装了一半面粉的面粉 袋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表 明了任何可以制作成动画的 形状中的相等容积。这个例 子也很有力地证明了,用最 简单的形状也可以表达出角 色的态度。
精选课件
37
精选课件
38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5
如何制作动画?姿势对应?一气呵成?关键图? 讨论: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呢?
精选课件
6
关键,也就是叙述故事的画面,或者呈现发生情形的位置。
精选课件
7
接下来呢? 必须出现在镜头上的其他画面。显而易见,人物往前走, 所以我们制作脚接触地面时的接触位置。
如果我们以动作来表达一切,可能发现画面中人物走了五步到达粉笔处,然后弯腰。
精选课件
20
三、运动中重量感的体现①
在我们分析以上效果产生的 原因之前,先看看标准的步 法。 我们做出两个接触位置。在 传统的步法中,双臂与双腿 呈现相反的方向,以保持平 衡。
精选课件
21
三、运动中重量感 的体现②
接着,我们放入中间位 置。就是中间帧。
此时腿部成垂直状,盆 骨处准备抬高。身体和 头部略高。 然后是下位。
精选课件
31
不同性别、年龄、性格等因素的角色的重量感不同
年长女性的步法
怀孕妇女,具有母亲的骄傲,而且十分谨慎 精选课件
轻快的女性步法
32
四、预备动作
动画原则是让角色更有效的朝一明确的方向 运动。通过事先在反方向上的一点点移动来使 整个过程看上去更具有动感和质感。
精选课件
33
预备动作
任何的动作,在其发生之 前设定一个快速的反方向 动作,都可以强化原来的 动作,使其更有张力。
精选课件
8
接下来呢? 我们开始细分,大略画出经过位置或者中间画。
精选课件
9
经验: 综上所述:先制作关 键画面,然后放入极 端,接着细分。 一般原则为:你在完 成首要的整个事件后, 再做一次。一次做一 件,然后全部合在一 起,最后进行修饰。 以图示的形式,可以 表示如右图。
精选课件
1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重量感的表现
精选课件
28
要点②:腰带线
一般而言,腰带 线随着放下的脚 下滑,随着抬起 的脚上移。
精选课件
29
要点③:反作用力
夸张的反作用力,以胖子为例。啤酒肚随着体重向下而向上抬。
精选课件
30
要点:反作用力 规则:角色向上时,服装、头发等柔软物体则向下。
同样的,采取夸张的画法:臀部、胸部和头发与身体的上 下摆动相反。
动画运动规律
授课教师:
精选课件
1
上节课教学重点内容回顾:
动画运动规律的概念(week1) (定义,历史,特性)
关于动画运动规律的一些基本概念 原画(关键帧) 中间画 小原画
速度标尺的概念及画法
精选课件
2
原画
小原画
中间画
原画
小原画
精选课件
3
速度标尺
精选课件
4
第二章 基本的运动形式
第一节 预备动作 第二节 重叠与跟随动作 第三节 流动性和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