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控复习题
康-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之一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第一章排水系统概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容量2、排水体制二、填空1、污水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_______ 、 ____ 、_____ 3类。
2、根据不同的要求,经处理后的污水其最后出路有:_、_________ 、____ 。
3、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 ___ 和 ____ 两种类型。
三、简答题1、污水分为几类,其性质特征是什么?2、何为排水系统及排水体制?排水体制分几类,各类的优缺点,选择排水体制的原则是什么?3、排水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用途是什么?4、排水系统布置形式有哪几种?5、排水工程基建程序分为几个阶段?第二章污水管道系统的设计一、填空题1•污水在管道中的水深h和管道直径D的比值称为(),当h/D=1时称为();h/D<1时称为()。
2. 污水管道的最小设计流速为()。
3. 给定设计充满度条件下,管径越大,相应的最小设计坡度值越()。
4. 管道定线一般按()、()、()顺序依次进行。
5. 管道衔接的方法通常有()和()两种。
二、名词解释1. 日变化系数、时变化系数、总变化系数2. 设计流速3. 不计算管段4. 覆土厚度、埋设深度5. 本段流量、传输流量、集中流量三、简答题1. 污水管段定线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是什么?2. 何谓污水管道系统的控制点?通常情况下如何确定其控制点的高程?3. 当污水管道的埋设深度已接近最大允许埋深而管道仍需继续向前埋设时,一般采取什么措施?4城市污水回用工程的意义?回用系统的组成?四、计算题1、下图为污水设计管道示意图,已知1-2管段生活污水设计流量为501/s,工厂集中流量q=30l/s, 2-3管段生活污水本段流量为401/s,求2-3管段的污水设计流量。
2、某肉类联合加工厂每天宰杀活牲畜258t,废水量定额8.2m3/t活畜,总变化系数1.8,三班制生产,每班8h。
最大班职工人数560人,其中在高温及污染严重车间工作的职工占总数的50%,使用淋浴人数按85%计,其余50%的职工在一般车间工作,使用淋浴人数按40%计。
水污染控制工程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
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
2、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
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
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3、生物脱氮生物脱氮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氮和氨态氮转化为N2 和NxO 气体的过程。
其中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
(PPT 版)含氮化合物经过氨化、硝化、反硝化后,转变为氮气而被除去的过程。
(课本版)4、泥龄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又称污泥龄,是指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用的时间,在工程上,就是指反应系统内微生物总量与每日排出的剩余微生物量的比值。
以θC表示,单位为d。
5、污泥比阻单位质量干滤饼的过滤阻力m/kg,比阻抗值越大的污泥,越难过滤,其脱水性能也差。
6、水体自净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7、废水生物处理定义1:利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及转化功能,以废水有机物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被降解、转化,废水得以净化。
定义2:污水的生物处理是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个体微小、代谢营养多样、适应能力强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的处理方法。
8、破乳破坏液滴界面上的稳定薄膜,使油、水得以分离。
9、有机负荷(NS)污泥负荷率是指单位质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BOD5 量,kg BOD5/(kgMLVSS·d)。
10、SVI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静置30min 后,每克悬浮固体所占的体积(mL)称为污泥体积指数(SVI)。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

水污染控制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复习题1.污水根据其来源一般可分为哪几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2.污水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哪几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3.污水物理性质的污染指标主要有哪几种?温度色度嗅和味固体废物4.污水化学性质的污染指标主要有哪几种?有机物无机物5.污水生物性质的污染指标主要有哪几种?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病毒6.什么是水体自净?河流自净过程的机制有哪几种? 描述自净过程。
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受到稀释、扩散和降解等自净作用,污染物浓度逐步减小。
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经历三个阶段竖向混合阶段横向混合阶段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7.什么是氧垂曲线?其特点是什么?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曲线的特点是随着时间变化,溶解氧先下降后上升恢复平稳。
8.解释BOD、COD、TOC、TOD的含义。
BOD:生物需氧量,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COD:化学需氧量,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的氧当量。
TOC:总有机碳,总有机碳是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
TOD: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
9.根据不同的要求,经处理后的污水其最后出路有哪几种?污水经处理后排放水体污水的再生利用10.污水的处理程度有哪几种?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11.目前我国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哪几类?污水排放标准分为哪几种?分为Ⅰ自然保护区Ⅱ生活饮用水一级保护区Ⅲ生活饮用水二级保护区Ⅳ工业用水区Ⅴ农业用水区。
浓度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12.按栅条净间隙的不同,格栅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粗格栅中格栅细格栅13.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性质、凝聚性能及浓度的不同,沉淀通常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

5。
试述好氧塘、兼性塘和厌氧塘净化污水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
好氧塘是一类在有氧状态下净化污水的稳定塘。
其净化有机物的基本原理是塘内存在着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共生系统。
有阳光照射时,塘内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同时,由于风力的搅动,塘表面还存在自然复氧,二者使塘水呈好氧状态。
塘内的好氧型异养细菌利用水中氧,通过好氧代谢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并合成本身的细胞质,其代谢产物CO2则是藻类光合作用的碳源。
兼性塘是指在上层有氧、下层无氧的条件下净化污水的稳定塘.其净化机理:兼性塘的好氧区对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机理与好氧塘基本相同。
兼性区的塘水溶解氧较低,且时有时无。
这里的微生物是异样型兼性细菌,它们既能利用水中的溶解氧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也能在无分子氧的条件下,以NO3—、CO32—作为电子受体进行无氧代谢。
厌氧区没有溶解氧.可沉物质和死亡的藻类、菌类在形成污泥层,污泥层中的有机质由厌氧微生物对其进行厌氧分解。
兼性塘运行管理极为简便,较长的污水停留时间使它能经受污水水量、水质的较大波动而不至于严重影响出水质量。
兼性塘常被用于处理小城镇的原污水以及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一级沉淀处理后出水或二级生物处理后的出水.厌氧塘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净化污水的稳定塘。
其净化机理是:厌氧塘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是由两类厌氧菌通过产酸发酵和甲烷发酵两阶段完成的,即先由兼性厌氧产酸菌将复杂的有机物水解、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再由专性厌氧菌将有机酸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
当厌氧塘作为预处理工艺使用时,其优点是可以大大减少随后的兼性塘、好氧塘的容积,消除兼性塘夏季运行时经常出现的漂浮污泥层的问题,并使随后的处理塘中不致形成大量导致糖最终淤积的污泥层.38.画出生物同步脱氮除磷的工艺流程,并说明各处理构筑物的功能作用?答:其工艺流程为:回流系统进水厌氧缺氧好氧缺氧好氧二沉池出水回流系统称为A-A-O系统厌氧:反硝化氨化释放磷;第一缺氧:脱氮;第一好氧:去除BOD、硝化、吸收磷;第二缺氧:反硝化、脱氮;第二好氧:吸收磷,去除BOD。
水污染控制复习题

《当代水处理原理》复习题一、填空水的生物处理1、废水生物处理体系中微生物对含氮有机物的降解和转化作用主要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2、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的特点,可分为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混合营养型。
3、水处理中常见的原生动物类型有伪足类、鞭毛类和纤毛类。
4、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5、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磷壁酸,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独有的化学成分是脂蛋白。
水的化学处理1、混凝剂可分为无机盐混凝剂和高分子混凝剂两大类。
2、消毒时在水中的加氯量可以分为两部分,即需氯量和余氯量。
3、吸附剂表面的吸附力可分为三种,即分子间引力、化学键力和静电引力,因此吸附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4、膜分离法有电渗析、超滤和反渗析。
5、电渗析所需能量与受处理水的盐度成正比。
水的生态处理1、通过人工曝气设备向塘中污水供氧的稳定塘称为曝气塘,乃是人工强化与自然净化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由于其出水中常含有大量活性和惰性微生物体,一般后续连接其他类型的塘或生物固体沉淀分离设施进行进一步处理。
2、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时,悬浮固体(SS)去处机理为过滤截留作用、沉淀、生物的吸附及作物的阻截作用。
慢速渗滤、快速渗滤系统中SS的去除以慢速渗滤为主。
3、兼性塘处理污水时,其运行效果主要取决于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氧和塘表面的复氧情况。
4、湿地中生长的植物通常称为湿地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
常用的挺水植物有芦苇、灯芯草。
(至少写两个)5、按照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或水在系统中流动方式不同,一般可将人工湿地分为三种类型:表面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垂直流湿地。
水的物理处理1、污水的物理处理一般方法有筛滤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
2、按格栅形状格栅的种类可分为平面隔栅、曲面隔栅。
3、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性质、凝聚性能及浓度,沉淀通常可以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压缩沉淀四种不同的类型。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册复习题

水污染控制工程(上册)复习题水污染控制工程(上册)复习题第一章排水管渠系统一、填空1、污水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3类。
2、根据不同的要求,经处理后的污水其最后出路有:排放水体、灌溉农田、重复使用。
3、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二、简答题1、污水分为几类,其性质特征是什么?答:按照来源的不同,污水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3类。
生活污水是属于污染的废水,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动植物脂肪、碳水化合物、尿素和氨氮等,还含有肥皂和合成洗涤剂等,以及常在粪便中出现的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虫卵和肠西传染病菌等。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中所排出的废水,来自车间或矿场。
由于各种工厂的生产类别、工艺过程、使用的原材料以及用水成分的不同,使工业废水的水质变化很大。
降水即大气降水,包括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一般比较清洁,但其形成的径流量较大,则危害较大。
2、何为排水系统及排水体制?排水体制分几类,各类的优缺点,选择排水体制的原则是什么?答:1.排水系统:为了系统地排除和处置各种废水而建设的一整套工程设施称为排水系统。
2.排水体制:采用不同的污水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也称排水制度。
3.排水体制分类:A.合流制:优点:工程造价投资少,缺点:对水体污染严重。
B.分流制:缺点:工程造价投资巨大,优点:对环境污染很小。
3、排水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用途是什么?答:1.管渠系统:收集和输送废水的工程设施。
2.污水厂:改善水质和回收利用污水的工程设施。
3.出水口:净化后废水排入水体的工程措施。
4、排水系统布置形式有哪几种?答:排水系统的布置形式有:正交式、截流式、平行式、分区式、分散式、环绕式。
5、排水管道材料主要有哪些?答:1.混凝土管2.钢筋混凝土管3.塑料管和玻璃钢管4.陶土管5.金属管第二、三章污水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一、填空题1.污水在管道中的水深h和管道直径D的比值称为(充满度),当h/D=1时称为(满流);h/D<1时称为(非满流)。
(完整版)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一)一、名词解释1、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2、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3、污水的物理处理:通过物理方面的重力或机械力作用使城镇污水水质发生变化的处理过程。
4、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5、气浮法:气浮法是一种有效的固——液和液——液分离方法,常用于对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小于水的细小颗粒的分离。
6、污水生物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是微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
7、发酵:指的是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8、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9、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它包括Ma、Me、及Mi三者,不包括污泥中无机物质。
P-10210、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通常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
P-10311、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
P-10312、污泥泥龄:是指曝气池中微生物细胞的平均停留时间。
对于有回流的活性污泥法,污泥泥龄就是曝气池全池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以天计)。
(网上搜索的)13、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某些成分被富集的过程成为吸附。
14、好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好氧呼吸。
15、缺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缺氧呼吸。
16、同化作用: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氨氮或有机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并以剩余活性污泥的形式得以从污水中去除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二)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二)一、选择题1、下列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中,能在1c ω=处提供最大相位超前角的是:A. 1011s s ++C. 210.51s s ++B. 1010.11s s ++ D. 0.11101s s ++2、一阶系统的闭环极点越靠近S 平面原点:A. 准确度越高 C. 响应速度越快B. 准确度越低 D. 响应速度越慢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1s Ke TS τ-+,其幅频特性()G j ω应为: A. 1Ke T τω-+τω-B. 1Ke T τωω-+4、梅逊公式主要用来( )A. 判断稳定性 C. 求系统的传递函数B. 计算输入误差 D. 求系统的根轨迹5、 适合应用传递函数描述的系统是: A. 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B. 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时变系统;C. 单输入,单输出的定常系统;D. 非线性系统。
6、对于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信号进行( )的元件又称比较器。
A. 微分 C. 加减B. 相乘 D. 相除 7、直接对控制对象进行操作的元件称为( )A. 比较元件C. 执行元件B.给定元件D. 放大元件8、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性能指标中只与阻尼比有关的是()A. 上升时间C. 调整时间B.峰值时间D. 最大超调量9、在用实验法求取系统的幅频特性时,一般是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来求得输出信号的幅值。
A. 相位C. 稳定裕量B.频率D. 时间常数10、已知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呈现出等幅振荡,则其阻尼比可能为()A. 0.707 C. 1B.0.6 D. 011、非单位反馈系统,其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为G(S),反馈通道传递函数为H(S),则输入端定义的误差E(S)与输出端定义的误差*()E S之间有如下关系:A.* ()()() E S H S E S=⋅C.*()()()()E S G S H S E S=⋅⋅B.*()()()E S H S E S=⋅D.*()()()()E S G S H S E S=⋅⋅12、若两个系统的根轨迹相同,则有相同的:A. 闭环零点和极点C. 闭环极点B.开环零点D. 阶跃响应13、已知下列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应画零度根轨迹的是:A.*(2) (1) K s s s-+C.*2(31)Ks s s+-B.*(1)(5Ks s s-+)D.*(1)(2)K ss s--14、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主要取决于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A. 低频段C. 高频段B.开环增益D. 中频段15、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A. 充分条件C. 充分必要条件B.必要条件D. 以上都不是16、以下关于系统稳态误差的概念正确的是( C )A. 它只决定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B.它只决定于系统的输入和干扰C. 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输入和干扰有关D. 它始终为0非线性系统17、当输入为单位加速度且系统为单位反馈时,对于I型系统其稳态误差为()A. 0 C. 1/kB.0.1/k D.18、开环控制的特征是()A. 系统无执行环节C. 系统无反馈环节B.系统无给定环节D. 系统无放大环节19、若已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则它是一种()A. 相位滞后校正C. 微分调节器B.相位超前校正D. 积分调节器20、在信号流图中,只有()不用节点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固体(solids):蒸发烘干温度为103—105℃。
残渣总量称为“总固体(Total So1ids)溶解固体量—“总可滤残渣”悬浮固体量—滤渣(包括悬浮物质和一部分胶体物质)挥发性固体(V o1atile So1ids)固定性固体(Fixed So1ids)总固体=悬浮固体十溶解固体总固体=挥发性固体十固定性固体2. 碱度(A1kalinity):水中的碱度常用中和滴定法来测定,即用标准浓度的盐酸溶液滴定水样,而以酚酞和甲基橙作指示剂。
根据滴定时用去的酸液量,即可测得水样的碱度。
酚酞碱度(P 8.3)甲基橙碱度(T 4.4)重碳酸盐碱度碳酸盐碱度氢氧化物碱度3. 硬度(Hardness):碳酸盐硬度:Ca(HCO3)2=CaCO3 十CO2 +H2O非碳酸盐硬度:设S=碳酸盐碱度十重碳酸盐碱度=2[C032 -]+[HCO3- ],则当S/2<总硬度时,碳酸盐硬度=S/2, 非碳酸盐硬度=总硬度—S/2当S/2=总硬度时,碳酸盐硬度=总硬度,非碳酸盐硬度=0当S/2>总硬度时,碳酸盐硬度=总硬度,非碳酸盐硬度=04、生化需氧量BOD在水温20℃,由于微生物的生化活动,将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来表示有机物的量。
--利用有氧条件下,有机物降解时都消耗溶解氧5、化学需氧量COD对于同一水样:COD是在酸性条件下,利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和H2O所消耗的氧的量,称为化学需氧量。
将强氧化剂折合为氧的当量来表示有机物的量6.细菌总数细菌总数是指一毫升水样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24小时得培养所生长得各种细菌菌落总数.“国标”定为每毫升不超过100个。
7.大肠菌群水中所含大肠杆菌的数量,通常用大肠杆菌群来表示,其意义为一升水中所含得大肠杆菌数。
“国标”规定大肠杆菌3个/L,这在流行病学上是安全的。
8.游离性余氯自来水必须经过消毒,因此有适量的余氯在水中,以保持持续的杀菌能力防止外来的再污染。
“国标”规定,用氯消毒时出厂水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3mg/L ,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mg/L 。
9. 河流中的溶解氧变化存在两种变化趋势:⑴ 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DO 下降;耗氧速率------与有机物浓度成正比⑵ 河流流动过程中,接受大气复氧,使DO 上升。
复氧速率------与亏氧量成正比两种作用的结果------形成氧垂曲线10.格栅(1)格栅:放置在污水流程的渠道或泵站集水池进口处,这样的一组平行金属栅条或筛网。
(2)功能①截留较大的悬浮物或漂浮物②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③保护后续处理构筑物或水泵机组(3)①栅渣量 取决于栅条距离、污水性质含水率:80%,容重:960kg/m 3②清除方式a.人工清除:只适合小型工程b.机械去除:适合大水厂、卫生条件好,栅渣量>0.2m3/d(4)格栅的选择原则11.自由沉淀规律斯托克斯公式d ↗,u ↗提高沉淀效率;T ↗,有利于沉淀。
12.沉降曲线u0:=H0/t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100%被去除的最小颗粒的沉降速度,又称为截留沉降速度。
即在指定时间t内,能从液面恰好沉到水深H处最小颗粒的沉速。
P0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所有沉降速度u小于截留沉降速度u0的颗粒重量占原水中全部颗粒重量的百分率。
给定的沉降时间t内:对于u≥u0的颗粒全部除去;对于u<u0的颗粒可被部分去除。
去处率为13.絮凝沉降的特点:颗粒的形状、d和密度在沉降过程中改变(与SS浓度有关);导致u 、dp也在随时变化,且呈现非线性变化。
14.等去除率曲线绘制:在直角坐标纸上,纵坐标为取样口深度(m),横坐标为取样时间(min),将同一沉淀时间,不同深度的去除率标于其上,然后把去除率相等的各点连接成。
意义:对应所指明去除百分数时,取出水样中不复存在的最小颗粒的最远沉降途径。
(或者取出水样中可100%被去除的最小颗粒的沉降途径)——从平流沉淀池角度考虑其中:深度与时间的比值为指明去除百分数时,可100%被去除的最小颗粒的沉降速度,即相应于该高度和时间的截留沉速。
15.表面负荷Q/A的物理意义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沉淀池单位面积的流量,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用q0表示。
表面负荷的量纲m3/(m2·s)或m3/(m2·h)。
表面负荷q0的数值等于颗粒截留沉速u0(m/s) 。
对于理想沉淀池而言,SS去除率只与该池的表面负荷率——qo有关,即与其他因素如水深、B、L、t无关16.沉砂池(1)沉砂池的功能:从废水中分离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如砂粒,炉灰渣、煤渣等。
要求:对0.20mm的颗粒(ρ=2.65g/cm3)去除率大于95%,沉砂中有机物含量要低。
(2)沉砂池位置:设在泵站及沉淀池之前。
(3)沉砂池作用:A、保护水泵及管道免受磨损;B、使沉淀池中的污泥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防止排放与输送管道堵塞;C、使无机颗粒和有机颗粒分离,便于分别处理和处置。
17.曝气沉砂池曝气的作用:①水力旋流使砂粒与有机物分离,沉渣不易腐败;②气浮油脂并吹脱挥发性物质;③预曝气充氧、氧化部分有机物,防止污水厌氧分解(脱臭)。
18.平流式沉淀池平流式沉淀池是废水从池的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流出,水流在池内作水平运动,池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可以是单个或多个串联。
平流式沉淀池有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和污泥区四部分组成。
(1)、进水区进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分布在整个断面上,尽可能减少扰动。
入口流速小于25mm/s。
为了保证不冲刷已有的底部沉积物,水的流入点应高出污泥层面0.5m以上。
水流入沉淀池后应尽快消能,防止在池内形成短流或股流。
设置整流装置。
(2).沉淀区采用导流墙,对平流式沉淀池进行纵向分格等,均可改善水流条件。
沉淀区的高度(有效水深H)与其前后有关处理构筑物的高程布置有关,一般约3-4m。
沉淀区的长、宽、深之间相互关联,应综合考虑,还应核算表面负荷。
(3).出水区沉淀后出水应尽量在出水区均匀流出。
沉淀池常见出水口布置形式。
(4).污泥区(积泥区和排泥区)及时排出沉于池底的污泥是使沉淀池工作正常,保证出水水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沉淀池排泥方式有斗形底排泥、穿孔管排泥及机械排泥。
目前基本都采用机械排泥,不需留存泥区,池底水平,略带坡度以便放空。
(5)、缓冲区污泥区和清水区之间应有一个缓冲区,其深度可取0.3-0.5m,以减轻水流对存泥的搅动,也为存泥留有余地。
19.竖流沉淀池工作原理竖流沉淀池特点竖流沉淀池水流方向与颗粒沉淀方向相反。
(1)当颗粒发生自由沉淀时,其沉淀效果比平流式沉淀池中低得多。
(2)当颗粒具有絮凝性时,则上升的小颗粒和下沉的大颗粒之间相互接触、碰撞而絮凝,使粒径增大,沉速加快。
(3)沉速等于水流上升速度的颗粒将在池中形成一悬浮层,对上升的小颗粒起拦截和过滤作用,因而沉降效率比平流沉淀池高。
20.浅池沉降理论对一深度为H、体积为V的平流式理想沉淀池,其处理水量:(1)在V、H一定时,若欲得要求的η(即u0一定),处理水量Q 不能随意变化;在给定Q时,η一定。
(2)Q与u0成正比,增大Q,则u0 增大,u0 增大,η降低;反之,若要提高η,需减小u0,处理的流量Q就必须减小。
两者不能同时满足。
(3) 浅池沉速u0′=q0′=q/A=(Q/n)/A =q0/n=u0/n,沉速减少了n倍,从而使效率大大提高。
21.斜板(管)沉淀池的优点:(1)水力条件好。
(2)处理能力比一般沉淀池大得多,表面负荷通常9-11m3/m2.h(设计负荷)。
(3)处理效率高。
22.气浮的基本原理水中颗粒与气泡粘附条件:界面张力、接触角和体系界面自由能气浮法只适宜于去除水中的疏水性颗粒,对于亲水性颗粒(如纸浆纤维、煤粒、重金属离子等),就必须投加合适的药剂(浮选剂),改变颗粒的表面性质(即改善颗粒表面的亲水性能),同样可用气浮法分离。
对于颗粒很细小的微粒,直接气浮效果较差,可投加混凝剂以提高其气浮效果。
加压溶气气浮法的特点加压溶气气浮法与电解气浮法和散气气浮法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1)水中的空气溶解度大2)经减压释放后产生的气泡粒径小(20~100μm)、粒径均匀3)设备和流程都比较简单,维护管理方便。
23.混凝机理(1)压缩双电层加入电解质,形成与反离子同电荷离子,产生压缩双电层作用,使ξ电位降低,从而胶体颗粒失去稳定性,产生凝聚作用。
(2).吸附架桥吸附架桥作用是指高分子物质和胶粒,以及胶粒与胶粒之间的架桥。
高分子絮凝剂投加后,通常可能出现以下两个现象:①高分子投量过少,不足以形成吸附架桥;②但投加过多,会出现“胶体保护”现象;(3).网捕或卷扫金属氢氧化物在形成过程中对胶粒的网捕与卷扫。
所需混凝剂量与原水杂质含量成反比,即当原水胶体含量少时,所需混凝剂多,反之亦然。
24.混凝剂(1).硫酸铝;(2.)聚合氯化铝;(3).三氯化铁;(4).聚合硫酸铁;(5).高分子混凝剂25.影响水混凝的主要因素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①原水性质,包括水温、水化学特性、杂质性质和浓度等;②投加的凝聚剂种类与数量;③使用的絮凝设备及其相关水力参数。
26.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1)活性污泥污水通气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由大量微生物群体构成的易于沉淀的絮凝体。
(2)活性污泥法来源河流自净→启示→人工强化(3)命名根据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存在状态(悬浮,附着)可将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分为活性污泥法(悬浮的有活性的生物絮体)和生物膜法(附着的生物膜),及后来的复合式(悬浮,附着)生物处理技术。
(4)基本流程污水→格栅→泵间→沉砂池→初沉池→活性污泥曝气池→二沉池→消毒a. 曝气池: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反应场所b. 二沉池:泥水分离c. 污泥回流:确保曝气池内生物量稳定d. 曝气:为微生物提供溶解氧,同时起到搅拌 混合的作用。
27.活性污泥数量的评价指标(1)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g/L)MLSS=Ma+Me+Mi+Mii(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g/L)MLVSS=Ma+Me+Mi28. 沉降性与浓缩性评价指标(1) 污泥沉降比:SV%又称30min 沉降比、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 后所形成沉淀污混容积占混合液容积的百分比。
(2)污泥容积指数:SVI静置30min 后,1g 干污泥所占的容积,(ml/g )(3)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污泥负荷的实质是F/M(4) 污泥龄29. 活性污泥反应的影响因素(1). BOD 负荷率这些污泥的干重静沉后的污泥容积混合液经min 30=SVI )/()/(l g Mlss l ml SV =XVQS N S 0=XXV c ∆=θR R X Q X =∆XVQS N S 0=(2). 温度酶的温度活性20~300C(3). DODO↗,↗,↗Se↓运行费用高(4). pH6.5~8.5 pH<6.5,真菌增长利于丝状菌易膨胀pH>9时,菌胶易解体活性污泥凝体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