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文及赏析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文及赏析导读:《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译文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注释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
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
凤歌笑孔丘:孔子适楚,陆通游其门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不要做官,以免惹祸。
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政治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
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
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此处泛指中国名山。
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
古天文学家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古时以地上某些地区与天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
这里指秀丽的庐山之高,突兀而出。
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峦叠如屏而得名。
影落:指庐山倒映在明澈的鄱阳湖中。
青黛(dài代):青黑色。
金阙(què确):阙为皇宫门外的左右望楼,金阙指黄金的门楼,这里借指庐山的石门——庐山西南有铁船峰和天池山,二山对峙,形如石门。
庐山草堂记原文与翻译

庐山草堂记原文与翻译庐山草堂记原文与翻译庐山草堂记(节选)白居易【原文】:匡庐奇秀,甲天下山。
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翻译】: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
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
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原文】:明年春,草堂成。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 纳阳日,虞祁寒也。
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翻译】: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
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的)面积宽度和长度,体积高低和大小,合于心意,适于财力。
打开北面的小门,使阵阵凉风吹进来,可以躲避酷暑;敞开南边的天窗,纳入温暖的阳光,又可以防寒气。
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古琴一张,和儒、释、道各家书籍呀,随意摆了几本!【原文】: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
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
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翻译】: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斜看这里的竹啊!树啊!云啊!石啊!从早到晚,应接不暇。
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
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的样子,而跟万物融合无间。
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反正就是会这样就是了!【原文】: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是唐代伟大诗人晚年的作品。
此诗浓墨重彩地描写庐山的景色,不仅写出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的美好风物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笔势错综变化,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多姿,极富抑扬顿挫之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作者: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解:(1)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
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2)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
(3)凤歌笑孔丘:孔子适楚,陆通游其门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不要做官,以免惹祸。
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政治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
(4)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
(5)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山。
此处泛指中国名山。
(6)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
古天家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古时以地上某些地区与天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
这里指秀丽的庐山之高,突兀而出。
(7)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丸叠如屏而得名。
古诗行经庐山东林寺翻译赏析

古诗行经庐山东林寺翻译赏析《行经庐山东林寺》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离魂断续楚江壖,叶坠初红十月天。
紫陌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眠。
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
他岁若教如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
【前言】《行经庐山东林寺》是由晚唐杰出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语言清新俊爽,意境恬淡高远,表现了杜牧对国事的忧虑,对仕途的厌倦和追慕范蠡功成身退的情怀。
【注释】无。
【翻译】在这落叶缤纷的十月天,随着长江的千徊百转,游子惆怅的心绪也是时断时续。
在京城这些年,事务繁多,难得休息;这一路南下,有青山相伴,倒是好好睡了几觉。
才想着到京城谋个一官半职,过几年富贵的日子呢;如今却落得想找间静室修习禅法也难了。
什么时候有了范蠡那样的成就,我也一定携得美人,泛舟五湖,过过逍遥的神仙日子。
【鉴赏】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逐渐演进,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士大夫阶层率先理解、接受了佛法思想,再逐渐伸展向社会各个阶层。
佛法之所以深受文人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文人对人生的体验较常人为切,对境遇的感悟较常人为深,而佛法的微妙教理,如因缘果报、无常苦空、三世轮回等思想,阐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正可以解开他们对人生的迷惑,满足他们追求真理的饥渴,并且开阔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与创作空间。
不过,当佛法成为主流思想后,比如唐代,佛法在更多的时候却成为文人附庸风雅的手段。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许多文人的作品是以寺院为创作背景、创作题材,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却仍是对五欲六尘的贪恋不舍。
我们可以想像,当年从长安出发,行至浔阳地界,几个月的逆旅生活已让杜牧对帝京繁华的眷恋有所淡化,以往的豪气也有所收敛。
可是,一个有着家学渊源和文韬武略的旷世奇才,不能居庙堂之高,有功于家国,却被迫以幕僚之身,居江湖之远。
这种抑郁之志不得抒发,贪淫好色的习气就让他转而对偎红倚翠的境界充满了向往。
故而,范蠡那种大贵、大富、大艳福的人生历程就成了此时小杜最羡慕的人生境界。
【写庐山的古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写庐山的古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写庐山的`古诗句1、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李白《别东林寺僧》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3、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4、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
——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韵》5、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曹德《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6、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7、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
——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8、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
——贾岛《寄白阁默公》9、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白居易《宿东林寺》10、高人往来庐山远,隐士往来张长公。
——李颀《送刘四赴夏县》11、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
——杜荀鹤《题庐岳刘处士草堂》1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望庐山瀑布》13、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14、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勒移文。
——白居易《别草堂三绝句》15、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1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17、腰悬竹使符,心与庐山缁。
——韦应物《郡内闲居》18、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白居易《庐山桂》19、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
——韦应物《寄黄、刘二尊师》20、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白居易《庐山桂》21、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
——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22、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23、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宋之问《寒食江州蒲塘驿》24、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李白《望庐山五老峰》25、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张继《江上送客游庐山》26、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庐山瀑布》27、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庐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庐山记
《庐山记》,古代中国宗教人文地理志。共三卷,附《庐山纪略》一卷。封面及书名页题“四库全书所收守山阁丛书残本、日本大正刊大藏经所收大谷大学藏本及元禄十年刊本合教本”书题:“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教本”、“重修庐山志副刊品”。►0条名句
序卷一·叙山水篇卷二·叙山南篇三·山行易览卷四·古人留题篇卷五·古碑目
古诗庐山东林杂诗翻译赏析

古诗庐山东林杂诗翻译赏析《庐山东林杂诗》作者为宋朝诗人释慧远。
其古诗全文如下: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赏析】开首四句写东林胜景:奇峰突起,山岚云蒸,恍然仙境。
首句“崇岩”,当指香炉峰。
慧远《庐山记》云:“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棼氲若烟。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云云与慧远首句,实同咏一景。
“吐清气”与“生紫烟”俱指山岚袅袅上升之貌,传写出庐山特有胜景,名僧诗仙,虽异代而有同工之妙。
次句“幽岫栖神迹”,绾合庐山掌故。
据慧远自道:“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崖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
[2] 可见山中的紫气祥云在这位高僧看来并非偶然,而是此地神踪仙迹的显现。
由此山间的气象亦不同凡境,“希声”二句极写山中之静,但这种寂静,并不是无声的沉默,而是动之极、响之极。
虽听之无声但此中却有群籁奏鸣,此是天地宇宙间最大最广泛的声响。
正如《老子》说:“大音希声”,“听之不闻名曰希。
”在无声之中有万窍号呼,于寂静之中有生命的律动,谙通佛理的慧远懂得动静相生的辩证法,于是他在描写了大音希声的山中寂静后,又平添了几声山流(溜)的涓滴,令读者想起六朝诗人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中的意趣。
但是,云游此地的慧远,虽寄兴与神仙之庐,其目的并不是寓情山水,留连光景,而是“怀仁山林,隐居求志”。
弘扬佛法大道。
所以,作者的意趣所向,并不是山川风光本身,而是通过身游佳境,抒发从中感悟到的玄理妙道。
因此“有客”以下十句,全是即景述怀,借机谈玄。
诗中之客,当是作者自谓。
这位高僧独行山林,神思冥冥,探幽索隐,在思味人生宇宙妙谛玄机。
当时名士支遁《咏怀诗》云:“道会贵冥想,罔象摄玄珠。
”名僧与高士都讲究内心的参省,通过神游无极而探骊得珠。
《七律-登庐山》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七律·登庐山》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所作。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毛泽东于6月29日清晨登上庐山,站在襟江带湖的庐山顶峰,纵目远眺,水色山颜,尽收眼底。
极富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毛泽东神驰目极,手心相应,又为庐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
这首诗以景写意,虚实结合,动静相应,既写登高望远的景致,也写极目远眺的情怀。
庐山的雄伟突兀,长江的恢宏壮阔,透过诗人丰富的情思、雄健的笔力,显得气势磅礴,意气昂扬。
作品原文: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品注释:⑴跃上葱茏四百旋: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这里指山顶。
四百旋:庐山盘山公路三十五公里,有近四百处转弯。
旋:盘旋。
⑵冷:冷漠。
⑶江天:江和天。
⑷九派:见《菩萨蛮·黄鹤楼》九派注。
《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禹贡》“九江”注:“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
”明李攀龙《怀明卿》:“豫章(今南昌)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
”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
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⑸浪下三吴:浪下:江水流下。
古代指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某些地区,具体说法不一。
这里泛指长江下游。
毛泽东在1959年12月29日同一封信上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⑹陶令:陶渊明。
曾作彭泽令88天。
⑺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
作品译文:庐山凌空挺拔屹立长江岸边,在一路青翠中我驱车盘旋登临。
以冷漠的目光朝向大海展望世界,暖风吹来了雨滴又洒向江面。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