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治糖尿病论文

中医理论治糖尿病论文
中医理论治糖尿病论文

中医理论

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运用“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理论,充分发挥整体辩证优势,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认识和了解关于该病的中医科学理论及相关知识,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减少并发症,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中医理论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组糖耐量减少、血糖升高,尿糖阳性为特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是由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其临床多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多尿,形瘦为主症,也有无明显三多症状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致肺燥、胃热、肾虚而成,其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若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若失治误治,护理不当,常可并发雀目、耳聋、疮疡、痈疽、泄泻、水肿、中风等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5种疾病之一。

1未病先防,预防糖尿病发生

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除先天遗传因素外,70%是后天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治在未病之先,即在尚未发生糖尿病的时候就

做好防范措施,将血糖调节在正常阶段。健康宣教如下:

1.1饮食有节

糖尿病患者饮食宜清淡,以少食多餐,不可过量为原则,大饥大饱、饮食偏嗜均能形成疾病。宜进食低糖、高维生素类食物,主食宜少,应以粗纤维食物(如玉米、小米、大麦、燕麦、黄豆、荞麦面等)为主,注意适当滋补,加用瘦肉、蛋类、鱼类、植物油等;多食用含淀粉低的新鲜蔬菜水果(如萝卜、菠菜、白菜、芹菜、冬瓜、黄瓜、杏等),少食土豆以及含淀粉较多的食物;要多吃含铬丰富的食物(如全谷物、香菇、大豆制品);忌食芳香、辛辣、助火的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禁止吸烟和饮酒。做到“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1.2调理情志

“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糖尿病是一种与情感应激相关的躯体疾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情感应激反应有密切关系。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力戒不良情感应激反应,忌大悲、大喜,更不能恼怒发脾气,要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有意识地控制、驾御、调节自己的心神。护理人员应多关心体贴患者,经常与其谈心,了解其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其排忧解难,使患者感到有所依靠,使其心情平静,善待一切,树立起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性情急躁者,可以指导他们通过下棋、赏花、等怡情养性,听一些激扬、豪迈的音乐以调动情绪,防止悲忧和惊恐

等,保持心情愉悦,以利于血糖稳定。对性情忧郁、情绪不稳定者,教育他们多与亲朋好友及同事交谈沟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坦然对待不顺心之事,调节不稳定情绪,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

1.3 生活起居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只有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起居应顺应自然,戒烟限酒。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如选择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方法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运用针灸、推拿、拔罐、药膳等传统疗法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早睡早起,起居有常,节制房事,规律生活,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注意休息,中医认为糖尿病多为虚损性疾病,病人体质下降,疾病乘虚而入。因此,如不能遵循科学的生活规律,轻则会引起人体正气虚弱,重则可引发诸多疾病。

1.4 动静结合

生命在于运动,古往今来对运动保健康的重要性论述很多。运动可以增强肌肉、韧带、骨骼关节的协调性,增强心脏收缩力,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力等等,但是,亦有人认为,“生命在于静止”、“养生在于静”、“静养存精者长寿”等等说法。“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自然界的和谐离不开平衡,动和静应该处于平衡状态。人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动静交替,日出则起,夜临则眠;久坐思立,久立思坐,久动思静,久静思动。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动静结合、阴阳平衡。

2既病防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如果不能及时治愈,其主要危害就在于它的并发症。早期诊治,根据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动态变化,把握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以防止或阻断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及早治疗,有效治疗,防止糖尿病加重,预防并发症发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防止器官和组织损害加重,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

2.1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如果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病重。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化生。食物种类选择得当,又具有相应的食疗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另外注意劳逸结合,慎防劳心、劳力和房事太过,注意休息,如散步、太极拳、按摩脚心、做保健操或户外活动或采用疏通后背膀胱经,按摩肝经、脾经、心包经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排除毒素、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

2.2良好的遵医行为

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针艾治其外”的方针。有病早医,这也是“治未病”的重要思想之一。但药物都是有毒性的,应中病即止。中医认为,“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之谓,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在采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糖等药物,以达到满意地控制血糖,自觉症状消

失。避免血糖忽高忽低、擅自停药、或暴饮暴食增加药量或换药。如血糖控制不理想,需要增加药量或更换药物时,须遵从医嘱。

2.3血糖的自我监测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致残率极高,而且每日的衣食住行都会影响血糖水平,所以让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能在任何情况下正确自我监测是非常重要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是引起糖尿病症状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控制这些代谢紊乱,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糖尿病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目前仍无法根治,只能是控制。对糖尿病良好的控制不仅需要患者本人不断增加防治知识和经验,而且也需要其家属、工作单位领导、同事等社会成员广泛的理解和支持。患者必须长期、严格地遵守饮食控制与医疗保健,自我监测控制血糖、自我调节饮食及药物治疗,及时就诊,预防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居家最好备有血糖监测仪,掌握自行监测血糖的方法及频率,以便了解血糖变化规律,或经常到医院监测血糖。如发生低血糖时进食,若经过自救不能缓解者,应立即就医。

2.4定期健康体检

无论是易患人群还是健康人群应注意根据自身的体质、年龄、生活、工作等状况,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易患因素、及时调理偏颇体质,采取干预措施。

3愈后防复,防止糖尿病病情复发

在糖尿病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维持稳定的血

糖水平,保证并发症不再发展和加重,保证不再出现新的并发症。中医认为“病后防复”要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注意体质调养,改善体质偏颇。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元气恢复,病不复发的目的。

3.1饮食调养

饮食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糖尿病患者要忌食,饮食要有规律,要定时、定量有节制。祖国医学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因此教育患者控制饮食是十分必要的。

3.2 日常起居调养

3.2.1充足睡眠,避免劳累睡眠是一种保护性抑制,是人体恢复健康、养精蓄锐的重要方式,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保证每日有充足的睡眠,按时作息,有规律地安排每日的生活起居。

3.2.2足浴、预防感染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晚期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溃疡甚至肢端坏疽等病变,一旦并发糖尿病足患者非常痛苦,也很难治愈。因此,糖尿病患者每晚临睡前坚持用热温水泡脚,医学上称足浴疗法,能使足部温度升高,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在足部的积累,加速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对四肢末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良性温和的刺激,对防治糖尿病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常以盐水

漱口,注意外阴清洁,以防止感染及并发症发生。

3.3 适当运动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平日宜多在户外新鲜空气中休息或做轻微的体力活动,根据体力情况,可练简化或全式太极拳,每天一次,体力较好的患者,还可参加徒步旅行或划船等活动。

3.4用药指导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生用药。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当患者病情稳定,血糖、尿糖及其并发症得到较好控制后可予以出院回家休养。指导患者及家属测血糖、尿糖、注射胰岛素,教会患者掌握服药及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告诉患者坚持按时服药,随身携带甜食和急救卡,如有头晕、汗出、心慌、饥饿、脉搏增快等低血糖反应时,口服一杯糖水或果汁,若15min内尚未恢复或上述症状加重,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3 体会

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针对糖尿病发生、发展特点,我们利用中医理论,深入浅出、条理分明的进行糖尿病护理健康宣教,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患者对糖尿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血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维持“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使患者自觉改变诱发疾病的不良行为,消除危险因素,以便有效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疾病一旦发生,应积极采取防变措施,控制疾病及逆转疾病对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管的损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监控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防止或延缓疾病恶化及复发,促使机体康复的目的。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大纲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 培训大纲 基础部分 一、中医理论基本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基本内涵 (二)阴阳五行学说 【知识目标】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能力目标】 1.能够对事物和现象进行阴阳分属 2.能够按照五行特性对事物属性进行归类 3.初步具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能力(三)藏象 【知识目标】 1.掌握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及相互关系 2.了解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藏象理论解释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

2.能够理解中西医同名脏器的不同内涵 (四)气血津液 【知识目标】 了解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运用气血津液理论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2.能够初步解释气血津液与脏腑的关系 (五)经络 【知识目标】 1.了解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脏腑络属关系 2.了解督、任、冲、带四脉的走向及基本功能 【能力目标】 能够在人体四肢部位标示出十二经脉的分布 (六)病因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医病因的概念 2.掌握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的致病特点 3.掌握痰饮、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区别不同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七)病机 【知识目标】

1.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变化 2.了解正邪相争与发病的关系 3.了解内生五邪的形成及病理变化特点 【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运用病机理论分析人体的病理变化 2.能够初步运用正邪相争理论阐释人体发病原理 (八)防治原则 【知识目标】 了解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四项基本治则 【能力目标】 能够初步运用治则理论确定常见病证的基本治则 二、中医诊断基本知识 (一)诊法 【知识目标】 1.掌握望神、望色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常见病理舌象(白苔、黄苔、灰黑苔、腻苔、淡舌、红舌、绛舌、紫舌、舌体强硬)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闻诊的主要内容;常见病变声音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常见病理脉象(浮、沉、迟、数、虚、实、弦、滑、涩、细、弱、结、代)及其临床意义 6.了解望形体、姿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讲课稿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 4篇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 (345字) 为加强我院中药知识的培训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药在预防、医疗、保健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特制定本院中药知识学习培训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中药知识培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药剂科及中医药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业的业务能力,培养中药技术骨干,发挥中药防病治病的优势。 二、培训内容 学习中药的性能、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中药的炮制,中药调剂,常用中药的功能用量等。 (797字) 为进一步提高本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提高运用传统中医防病治病能力,护理部根据《中医医院中医

护理工作指南》、《上海市中医病症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及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参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本院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如下: 一、目的 通过对全院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分层学习,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确保本院各级护理人员都能运用中医药的知识与技能服务患者。 二、培训要求 (一)护理部 1.组织安排业务培训,专题讲课等6次/年以上。 2.强化《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护理操作技能培训。

3.有计划分期选派有一定年资的护理人员参加上海护理学会组织的各类学习班、培训班、适任班、中医基础提高班等。 4.中医操作培训项目 (1)基础操作八项:耳穴埋豆、艾条灸法、拔火罐、穴位按摩、刮痧法、湿敷法、涂药法、熏洗法。 (2)专科操作技能:各病区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专科考核项目。 (二)病区 1.月组织2次业务培训,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中医专科专病知识。 2.理查房每月1次,有护士长/责任护士/带教老师主查。 3.操作总带教对本病区护士进行科内培训,每月1次。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参考模板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 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晒干法 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 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 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 求的药材。 四)贮存 a.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 象,导致药材变质。 b.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 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中医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 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药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能力的中医学专门。下面是整理的中医专业毕业论文,欢迎阅读!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 论文摘要:《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影响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今就《周易》 哲学的“天人相应”、“居安思危”、“潜龙勿用”、“反身修德”,与中医养生的“四气调神”、“防微杜渐”、“不妄作劳”、“德全不危”作一浅探,以明《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 贡献。 《周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自古以来,倍受推崇,被尊为群经之首。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 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显而易见,《周易》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古老 文化的奠基石,当然中医学也不会例外。明代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就《周易》与中医养生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应”与中医“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丰卦·彖传》 即蕴涵这一奥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 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气调神”的养生观点。 《内经》认为: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 使志生”;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其气容平,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冬三月,其气闭藏,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志若伏若匿。”经中还告诫人们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至 此我们看到:《内经》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 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则生机活泼,精神焕发,就能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圣人、

中医内科实习报告范文3篇

中医内科实习报告范文3篇

中医内科实习报告范文3篇 中医专业医学生的西医内科实习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实习质量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临床医生的关键之一。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内科实习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中医内科实习报告范文一: 20xx年12月,在老师们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带着新奇与紧张的心情再次来到了大港医院,首先我非常感谢带教老师们的辛勤讲解和传授知识,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自己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实践上,都还需要倍加努力,让我对知识的渴望更加强烈,并提前对自己未来的岗位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尽管时间见习时间很短,但我却收获甚多。 这次我去的主要是内科科室,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与内分泌科。每次老师都冒着严寒来楼下接我们――这让我非常感动。进入科室后,对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有威严和魄力的——护士长,护士长将我们分配给了相应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热情的接待和问候让我们感到倍加温暖,紧张、忐忑、迷茫的心情渐渐被积极的求学欲望给打压下去了。 首先,我知道了科室各岗位护士的相应职责。带教老师们基本上一共都是分为总务班护士、主班护士、责任护士、主管护士、护士长,还有就是护士。她们集体分开着轮流交替的引导着我们。总务班护士老师告诉我们:'总务班就相当于科室的后勤部,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定期定时的整理、清点、检查、归纳和处理物品以及物品的准备齐全'。主班护士老师告诉我们:主班护士就是科室里继护士长之后的第二把手,在整个科室的护理治疗过程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不仅仅是处理、核对、查证医嘱,更主要的是自身具备扎实的理论医学知识。责任护士老师告诉我们:责任护士是跟病人来往最密切的朋友,送去的不仅仅只是来自朋友的关心,更是一个家人的个股,最主要的 是疾病的护理。主班护士老师告诉我们:主班护士在科室里担任着相当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角色,是决定护理治疗有效开始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护理治疗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主班护士的工作就是要做到护理信息及医嘱处理的及时,准确,完整,有效。然后就是护士长老师,在每一次见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护士长老师都会引导着我们在一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 第一章绪论 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 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 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 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 教材特点: 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 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 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 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 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 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特点介绍; 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 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 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00元。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 二、中医学的概念 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 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②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 2、几点说明: ①发源于中国的古代,历史悠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如它的医学术语、生命力、丰富的经验、丰富的医学文献、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等。更新性不快。 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医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④在当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正在世界上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 三、中医学发展概况 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1、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周礼?天官》医学分科的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①《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四大经典之一),简称《内经》。 作者:集体之作。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它对医学的认识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还奠定了中国传统营养科学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②《难经》 四大经典之一,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和发展。 3、两汉时期: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①《伤寒杂病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 意义: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并且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中医营养学的贡献。 ②《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意义: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药性理论;收载药物365种。 4、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不断发展与完善 ①《脉经》 1 / 22

中医药基本特点

业务学习2016年6月27日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一、朴素的整体观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心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肝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等。这种整体性,表现在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临床上就是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辨证论治。 (2)人和自然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律的变化。《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所以《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时,就会发生疾病。 二、辨证论治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

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则治疗方法有异,如水肿(肾炎)患者,初期发热、恶寒、浮肿、小便不利等为“风水证”,治宜宣肺发汗,利水退肿;后期见腰酸、肢冷、畏寒、面白、浮肿等为“肾阳虚衰证”,治当温肾扶阳。不同的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如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病,均属中气下陷所致,皆可用益气升阳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以上两个特点是中医学所独有的。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将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中医内科实习报告范文3篇

中医内科实习报告范文3篇 中医专业医学生的西医内科实习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实习质量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临床医生的关键之一。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内科实习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中医内科实习报告范文一: 20xx年12月,在老师们的组织和领导下,我带着新奇与紧张的心情再次来到了大港医院,首先我非常感谢带教老师们的辛勤讲解和传授知识,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自己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实践上,都还需要倍加努力,让我对知识的渴望更加强烈,并提前对自己未来的岗位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尽管时间见习时间很短,但我却收获甚多。 这次我去的主要是内科科室,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与内分泌科。每次老师都冒着严寒来楼下接我们――这让我非常感动。进入科室后,对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有威严和魄力的——护士长,护士长将我们分配给了相应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热情的接待和问候让我们感到倍加温暖,紧张、忐忑、迷茫的心情渐渐被积极的求学欲望给打压下去了。 首先,我知道了科室各岗位护士的相应职责。带教老师们基本上一共都是分为总务班护士、主班护士、责任护士、主管护士、护士长,还有就是护士。她们集体分开着轮流交替的引导着我们。总务班护士老师告诉我们:'总务班就相当于科室的后勤部,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定期定时的整理、清点、检查、归纳和处理物品以及物品的准备齐全'。主班护士老师告诉我们:主班护士就是科室里继护士长之后的第二把手,在整个科室的护理治疗过程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不仅仅是处理、核对、查证医嘱,更主要的是自身具备扎实的理论医学知识。责任护士老师告诉我们:责任护士是跟病人来往最密切的朋友,送去的不仅仅只是来自朋友的关心,更是一个家人的个股,最主要的 是疾病的护理。主班护士老师告诉我们:主班护士在科室里担任着相当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角色,是决定护理治疗有效开始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护理治疗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主班护士的工作就是要做到护理信息及医嘱处理的及时,准确,完整,有效。然后就是护士长老师,在每一次见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护士长老师都会引导着我们在一

中医药培训资料

中医药培训资料—— 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是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认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为“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历史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草药,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为“神农尝百草”或“食药同源”。在人类生活中,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新石器时代,石器成为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也成了治疗疾病的器械,我们祖先就利用“砭石”、“砭针”切开脓肿腔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砭石疗法”。据《山海经》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说文解字》注目;“砭,以石刺病也。”历次出土的远古文物中,均有矾石发现,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进行类似今日的拔罐疗法之“角法”。这些都属于最早的手术器械,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古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黄帝内经》的问世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特殊疗法,它有着渊源的历史根基,又有着现代人特别是劳动人们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学方法,也有人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二、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有人说什么叫中医“简便效廉”就是中医的概念。 三、分类 1、针法类:“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体针、头针、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等。传统医学对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虚实分清,补泻适宜”。 针法类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疗法、针刀疗法、艾灸疗法、火罐疗法、刮痧疗法等。 2、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熏蒸、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驱邪、行气活血、驱寒逐湿、消肿散结等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法。 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也能够延年益寿。“人于无病时常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神阙等穴,亦可保百余年寿也”。艾灸神厥穴可使人延年健康。 3、按摩疗法也属于“手法类”,其中包括头部按摩、足底按摩、踩跷疗法、整脊疗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按摩疗法、拨筋疗法、护肾疗法、按揉涌泉穴、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够起到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功效。 4、中医外治疗法:也叫外治疗法,包括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灌疗法、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两篇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两篇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两篇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两篇篇一【论文关键词】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发展状况笔者深入调研了建国以来我国有关中医药科技成果4个重要数据来源,分别是国家科技部研制发布的“国家科技成果 网”(NAST)、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撰的《中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以及最近开发的建国以来“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平台”。这4个数据库的建立发展情况如下。1 国家科技成果网1.1 国家科技成果网概况 NAST是由国家科技部创建的以科技成果查询为主的大型权威性科技网,已收录1978-201X年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经省、市、部委等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所认定的科技成果约12万项,库容量以每年3~5万项的数量增加,充分保证了成果的时效性。同时提供方便、快捷的免费上网查询,还可进行全国科研单位、上网科技网站查询,发布科技成果供求信息等。此网站登记在案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共有近万项。1.2 国家科技成果网的板块设置 NAST网的成果总库中,分为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科技人才库和单位库等板块。各板块所能搜索到的字段包括: 成果名称、所属年份、成果类别、所属高新技术领域、成果应用行业、转让范围、推广形式、成果水平、计划类别、所处阶段、成果体现形式等32个字段,较完备地体现了成果各类项目的基本信息属性,从外部和内部对成果信息进行描述,是我国收录信息完备数据量

丰富的权威性最高的成果收集单位。2 《中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以电子文档形式存储数据资料的《中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收编了1978-1999年获得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708项。其收编范围涵盖了国家及各部、委、局;收编奖别网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卫生部、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铁道部等设立的中医药科技奖励,是中医药类成果获奖信息最全的一本获奖项目集成。3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3.1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基本概况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于1999年研制而成,由于各种问题而未公开发行。该成果数据库光盘将1949-1999年在医药领域获得重大国家级奖项的4 033项科技成果收录在案。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根据检索浏览需要,共设置了顺序号、中文项目名、单位邮编、协作单位、任务来源、性质分类、行业分类、申报单位、鉴定部门、鉴定形式、获奖等级、水平、特征词、主题词、类型、关键词、分类号、获奖名称、摘要等23个字段。3.2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的缺点3.2.1 系统落后由于该数据光盘开发于1999年,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语言相对落后,导致系统开发的界面不够友好,系统的稳定性也不稳定。另外,操作和浏览功能设计的也不够人性化,检索界面所展示的信息含量少而单调,因此交互性比较差,不能被用户便利地使用。3.2.2 字段属性设置针对性不强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记录的内容侧重于科研课题项目的介绍,未以科技成果为主线设计结构,对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成果数、产生的科技成果名称以及大量与科技成果相关的字段属性均未明确设置。3.2.3 数据范围不合理该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教学院中医基础理论Z1-11次作业

中医基础理论Z 第一次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1分] 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2.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是 [1分] B.昼 3.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1分] C.五脏 4.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1分] D.《诸病源候论》 5.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洞泄寒中”的季节是 [1分] C.长夏 6. 被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 [1分] B.张子和 7.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风疟”的季节是 [1分] D.秋季 8.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1分]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9. 被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1分] D.朱震亨

10. 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 [1分] E.张元素 1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1分] A.《黄帝内经》 12. 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的著作是 [1分] B.《伤寒杂病论》 13.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1分] B.心 14.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1分]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15. 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 [1分] C.风寒感冒 16. 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 [1分] E.恶寒 B型题: 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 1.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1分] C.心 2.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1分]

3. 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1分] D.朱震亨 4.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 [1分] A.刘完素 5.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 [1分] D.朱震亨 6. 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 [1分] C.李东垣 7.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不同季节多发病不同,春是 [1分] A.善病鼽衄 8.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不同季节多发病不同,冬是 [1分] E.善病痹厥 9.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最重的时间是 [1分] E.夜 10.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加重的时间是 [1分] D.夕

最新中医药基础练习题资料

中医药基础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在中医学中,最早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书是:C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金匮要略》 E.《诸病源候论》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C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择 D.吴又可 E.李杲 3.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A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E.官窍 4、“证”的概念是:D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以上都不是 二、填空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单选题 1.“阴病治阳”的治法适用于:D A.阴的绝对亢盛 B.阳的绝对亢盛 C.阴虚而致阳亢 D.阳虚而致阴盛 E.阴损及阳 2.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B A.对立制约的 B.互根互用的 C.消长平衡的 D.可以转化的 E.感应交合的 3.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B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E.腹部 4.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A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C A.头面部 B.腰背部 C.腹部 D.体表 E.四肢外侧 6.事物的阴阳属性是:B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E.恒定的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2篇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2篇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医学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瑰宝。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一: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缺血性中风是神经系统中较为常见病的一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且给中老年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病症。 近两年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日渐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尽管该病的治疗诊断水平在不断提升,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其致残率却仍然在80%以上。 偏瘫是缺血性中风较为常见的运动障碍,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长时间的痛苦,同时还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可能导致诸多社会问题[1]。 为此,在该病的治疗上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而针灸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成为了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为有效的方法,众多临床报告也纷纷表明针灸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笔者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上采用针灸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21年1月-20XX年1月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中选取5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 所有患者均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中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标准确诊。 其中治疗组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6例,年龄为55-70岁,平均年龄为62.4岁,病程时间为6个月-10年;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3例,男性15例,年龄为56-72岁,平均年龄为62.5岁,病程时间为1-10年。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心力衰竭,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针灸穴位附近有皮肤感染。 两组患者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曲池、合谷、外关、足三里、伏兔、百会、解溪、委中、环跳、肾腧、大椎、心腧、膈腧等穴位,均通过双侧取穴,每次取三对穴位,第一天先取四肢穴位,第二天则取背腧穴位,按照这种方法逐渐推移。 在进行针灸时,首先对穴位周围进行消毒处理,再运用无菌一次性毫针,将其刺入后需以逆转提插的方法完成,得气后用平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 (345字) 为加强我院中药知识的培训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药在预防、医疗、保健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特制定本院中药知识学习培训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中药知识培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药剂科及中医药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业的业务能力,培养中药技术骨干,发挥中药防病治病的优势。 二、培训内容 学习中药的性能、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中药的炮制,中药调剂,常用中药的功能用量等。 (797字) 为进一步提高本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提高运

用传统中医防病治病能力,护理部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上海市中医病症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及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参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本院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如下: 一、目的 通过对全院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分层学习,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确保本院各级护理人员都能运用中医药的知识与技能服务患者。 二、培训要求 (一)护理部 1.组织安排业务培训,专题讲课等6次/年以上。 2.强化《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护理操作技能培训。 3.有计划分期选派有一定年资的护理人员参加上海护理

学会组织的各类学习班、培训班、适任班、中医基础提高班等。 4.中医操作培训项目 (1)基础操作八项:耳穴埋豆、艾条灸法、拔火罐、穴位按摩、刮痧法、湿敷法、涂药法、熏洗法。 (2)专科操作技能:各病区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专科考核项目。 (二)病区 1.月组织2次业务培训,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中医专科专病知识。 2.理查房每月1次,有护士长/责任护士/带教老师主查。 3.操作总带教对本病区护士进行科内培训,每月1次。 三、分层培训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