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复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测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人体的司令部是()。
A. 心脏B. 大脑C. 手脚2.下列行为中可能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是()。
A. 大量吸烟B. 暴饮暴食C. 经常熬夜3.( )不是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
A.有充沛的精力B.眼睛明亮,反应敏锐C.经常猛吃猛喝4.下列行为不利于健康的是( )。
A.饭后做剧烈运动,帮助消化B.多运动、增强体质,抵抗传染病C.不经常吃太甜的食物,保持牙齿清洁5.如果儿童每睡眠的时间不足7小时,那么他的学习效率将()。
A. 提高B. 降低C. 不变6.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在()。
A. 头部.四肢B. 头部.内脏C. 躯干.四肢D. 头部.躯干7.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是()。
A. 向一个方向,速度快B. 无固定方向,速度慢C. 方向不明,速度快D. 方向明确,速度慢8.吸烟有害健康,伤害最大的就是( )。
A. 心脏B. 肺C. 肝脏9.对我们的心脏和血管的健康不利的习惯是。
A. 均衡饮食B. 抽烟喝酒C. 锻炼身体10.运动不当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B. 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C. 运动前要吃饱喝足11.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次。
A. 80-120B. 60-90C. 60-10012.晚上刷牙的主要目的是()。
A. 牙龄变白B. 容易睡觉C. 保持口腔健康13.雾霾严重时,我们应该( )。
A. 清晨去公园跑步B. 多到室外锻炼身体C. 减少室外活动,尽量留在室内14.心脏收缩时,把血液压入( )A. 动脉血管B. 静脉血管C. 毛细血管15.下面做法不科学的是( )。
A. 长时间看书、写字B. 反复练习可以提高大脑反应能力C. 上完语文课后再安排一节音乐课二、判断题16.学校课程表把不同学科交替排列,能保证学生科学用脑。
()17.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对身体的管理是同侧关系。
()18.我们每天的体育运动应该项目多样,运动量适宜。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附思维导图(两套)

新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最新整理共两套含思维导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①正在发光;②自身发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因此我们站在幕前能听到幕后说话的人的声音。
3.光的传播实验现象: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能直接穿过小孔,在纸屏上出现1个光斑;稍微移动其中一张卡纸,使它和其他纸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的光斑消失。
4.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晚上舞台上的灯光;夜晚汽车前车灯的灯光;透过丛林、树梢的阳光看上去都是直的。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3.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我们会看见一个小光点,借助烟雾让激光笔的光路可见,能清晰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
4.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子。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
6.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传播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3.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4.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水池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线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二课: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当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改变的条件只有一个。
第三课:1、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空间、土壤提供的养料等。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第四课:1、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需要,如空气、水、空间、食物等。
3、动物在形态、结构、习性上都有它适应环境的本领。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第五课: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健康生活》单元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复习教案第4单元健康生活【教材简析】本单元在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建模等活动了解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各器官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及保护身体健康的意义。
单元教学内容从学生检测与评估自己的身体情况开始,到学生为自己制订健康生活计划终止,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建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认知,树立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意识,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
本单元共7课,编排逻辑如下。
第1~5课指向“我们的身体”侧重于学习人体运动活习惯。
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相关知识,认识身体各系统器官及其功能,理解保护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健康的意义;第 6~7 课指向“管理自己”,侧重于引导学生提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状态的意识和能力。
第1课“我们的身体”组织学生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为依据,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与评估,通过研讨交流进一步了解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关注心理健康,提升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第2课“身体的运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在移动哑铃的过程中上肢各部分的变化,认识骨、关节和肌肉,构建骨、关节和肌肉协同配合完成运动的肢体运动模型,了解保护运动器官的重要性,知道体育运动对促进骨、关节和肌肉的健康生长有着重要作用。
第3课“心脏和血液”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跳动维持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通过比较不同学生运动后恢复正常心跳需要的时间,感悟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通过阅读资料、研讨交流,提升关注心脏健康的意识。
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引导学生学习脑的结构特点,通过日常活动和游戏体验了解脑的功能,并在研讨交流中进一步增强科学用脑、爱护脑、保护脑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 5课“身体的“联络员,”在第 4 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扔、接乒乓球的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体会人脑与神经是怎样工作的,从而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以及神经系统对身体健康和学习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和能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对比实验中,我们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这样才能准确地找出这个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二、绿豆芽的生长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土壤等。
2、绿豆芽在黑暗的环境中会长得细长,茎是白色的;在有阳光的环境中会长得粗壮,茎是绿色的,并且叶子会展开。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候鸟会根据季节迁徙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3、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五、生态瓶1、制作生态瓶时,要考虑放入的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要让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够生存下去。
2、减少水和增加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瓶的平衡。
六、改变生态瓶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这是因为水中的氧气减少了。
2、增加生态瓶里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
七、维护生态平衡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人类的活动会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比如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单元光一、光和影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要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2、光源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影子方向和长短的变化。
二、阳光下的影子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早上太阳在东边,影子在西边,影子较长;中午太阳在南边,影子较短;傍晚太阳在西边,影子在东边,影子较长。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科学《知识点归纳》五年级上册精简版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五上知识整理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大多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 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好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假如〔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假如〔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严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开展做出了宏大奉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的关系
运 动 方 向
运动方向
实验一:气嘴向下
实验二:气嘴朝左
画出下图中船和小车的运动方向
哪些物体也是利用反冲力的运动的?
(喷气式飞机、火箭、鞭炮等)
回顾做过的实验,思考:小车的“运动”和“力”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关系?(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 小车运动的方向与气球反冲力的方向是 相反的 。
小车靠什么力运动起来? (弹力)
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 状容易发生改变,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 复原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形状改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弹力在什么时候产生?什么时候消失? 产生形变时产生 恢复形状时消失 生活中哪些物体利用弹力工作?
弹簧秤
扩 胸 拉 力器
弹弓
思考:汽车行驶和刹车时轮胎与地面 的摩擦形式一样吗?
行驶时是滚动摩擦,刹车时是滑动摩擦。
滚动轴承是一种将 滑动转变为滚动的 装置
• 摩擦力对我们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 鞋底做上花纹、车子轮胎上做花纹、楼梯上的防滑条、 汽车防滑链、体操运动员比赛前擦镁粉等 生活中减少摩擦力的例子: 往锁孔中加润滑油、轮滑鞋、车子的轴用上滚珠轴承、 给物体加润滑油等
• 小车运动的方向与橡皮筋缠绕的 方向 有关。
• 小车运动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的
圈数 有关。 施加力
•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
• 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 施加更大的力
• 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 施加阻力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生活中常常 被叫做 弹簧秤。 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 “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 大小。 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用 “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 “牛”, 用“N”表示。 1牛≈10物体向下滑动 物体静止
G
重力
物体向下滑动
画出摩擦力
物体向右运动
摩擦力
摩擦力
画出弹力
画出拉力
拉力
弹力
拉力
小车为什么会运动起来? 垫圈的重力产生的拉力
垫圈重力
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地球上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举例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现象?
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重量有无关系
哪些条件不变? 接触面 测力计 运动方式
哪些条件不一样?
重量
我们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吗? 我们的猜测: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相同的条件: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接触面的大小,运动方式 不同的条件:物体的重量 实验步骤: 1、在小车里放上一个钩码,放在木板光滑的一面, 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重复做三次。 2、在小车里放上三个钩码,放在木板的光滑一面, 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重复做三次。 3、在小车里放上五个钩码,放在木板光滑的一面, 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重复做三次。 4、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弹簧秤的构造
提环
指针 刻度板
弹簧
挂钩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调零
1. 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 是指在“0”位置。如果不在零刻 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 标出的最大值。 特别提醒:
最大测量值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 时候,首先要看清它 的量程,也就是它的 测量范围.加在弹簧 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 过它的最大测量值, 否则就会损坏弹簧测 力计.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运动方式(滚动或者滑动)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哪些条件一样?
车子 重量 测力计 运动方式
哪些条件不一样? 接触面粗糙程度
每种情况做三次,取平均值。
我们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吗? 我们的猜测: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相同的条件: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大小,运动方式、测力计 不同的条件: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木板的粗糙一面,用测力计匀速拉动, 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重复做三次。 2、把小车放在木板的光滑一面,用测力计匀速拉动, 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重复做三次。 3、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运动和力
第一部分: (1~3课) 第二部分: (第4课)
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用这些力 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动力的 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牛”。 为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做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 些因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7课) 第四部分:动手制作,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辆 小车。 (第8课)
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物体落回地面、 水往低处流、滑滑梯上往下滑、跳高落回地面、 喝水
怎样能使小车运动的更快呢?为什么? 实验:拉力的大小与小车的运动关系 实验中 要注意:(1)确定起点和终点 (2)确定好绳子的长度
(小车到达终点绳子不碰到地为宜)
(3)多个增加垫圈(2、4、6) (4)实验做多次,取中间数。
弹簧秤为什么能测力的大小? 工作原理: 在一定的限度内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 伸长就越长
伸长长度1
伸长长度2
读出下面各弹簧秤 的示数
0.5 ________N
1 ________N
1.5 ________N
什么是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总会发生摩擦,运 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 个力叫摩擦力。
1、把橡皮筋一端固定 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 在车轴上。
2、转动车轮,让橡皮 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 手,车轮就会转动。
思考: 1、小车运动的方向与什么有关? 与橡皮筋缠绕的方向有关:橡皮筋往 后绕,小车向前运动; 橡皮筋往前绕, 小车向后运动。 2、怎样使小车运动的更远?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 小车行驶的路程越远。
我们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方式有关吗? 我们的猜测:物体滑动,摩擦力大;物体滚动,摩擦力小。 相同的条件: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不同的条件:物体的运动方式(滑动或滚动) 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木板的光滑一面,正常前进(滚动)时, 用测力计匀速拉动,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重复做三次。 2、把小车放在木板的光滑一面,将轮子固定(滑动) 或者将小车没有轮子的一面放在木板上,用测力计匀 速拉动,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重复做三次。 3、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拉链不灵活了,涂点石蜡 自行车的刹车橡皮
摩擦力增大
摩擦力减小
足球鞋的有很多鞋钉
鞋子穿旧了容易打滑
滑冰运动员的冰刀鞋
轮胎很宽,可 以增大摩擦力, 避免打滑。
要设计力量很 大的发动机。
车身重心很低,轮与 轮之间的距离较宽, 可以使行驶稳定。
设计流线型车身,使 空气阻力减到最低。
弓箭
在一定限度内,橡筋拉的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大。
大量气体往下冲, 产生往上的力, 火箭往上运动。
大量气体往后冲, 产生往前的力, 摩托车往前运动。
利用什么材料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气球) 气球靠什么驱动小车?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 的推力,叫反冲力。
反冲力的运动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