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与能源”博士论坛策划方案 -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地探博士培养方案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作为国家重点学科, 博士研究生教育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瞄准国际一流大学, 坚持质量第一,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作为毕业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深入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专门知识。
具有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研究方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如下几个方向:1、应用地球物理;2、数学地质与综合信息矿产预测评价;3、应用地球化学;4、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5、资源环境评价与信息处理;6、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学位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40学时,2学分)(2)第一外国语(120学时,4学分)(3)基础理论课(下列课程可任选2门)应用地球物理反演理论应用地球物理解释理论非线性物理学现代信号处理元素存在态理论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数量化理论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地质统计学3S技术及其应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矿产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专家系统原理(4)专业课(下列课程可任选1~2门)应用地球物理学专论应用地球化学专论综合信息矿产预测资源环境系统正反演模型方法国土与环境遥感应用专论高级人工智能智能测控系统设计专论高等地震波成像理论近代电磁波成像理论2、选修课:(下列课程可任选1~2门)地球科学进展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进展非线性理论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成分海洋科学进展科学可视化算法及系统近代电磁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概论环境化学地球动力学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地学中的定性数据分析理论灰色系统理论近代数值方法理论近代数值方法理论地学应用专题地学中的非线性理论地球环境与地质灾害大系统理论及应用科学思维与科技写作第二外国语;其它(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具体情况可申报另行开设其它选修课)。
能源化工论坛策划方案

能源化工论坛策划方案1.引言1.1 概述概述:能源化工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工生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能源化工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本文旨在对能源化工进行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深入了解当前能源化工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将提出能源化工论坛的策划方案,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思路。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能源化工的定义和背景、文章结构以及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将围绕能源化工的定义和背景、当前能源化工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能源化工的重要性展开讨论。
结论部分将总结能源化工的前景与机遇,提出能源化工论坛的策划方案,以及展望未来能源化工的发展。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能源化工领域的相关议题,为读者提供了解和思考的基础。
1.3 目的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能源化工的定义、背景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突出能源化工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同时,提出能源化工论坛的策划方案,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搭建行业合作平台,推动能源化工领域的发展。
通过展望未来能源化工的发展,本论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能源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正文2.1 能源化工的定义和背景能源化工是指利用化学工程原理和技术,以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或其他能源作为原料,生产各种化工产品的过程。
能源化工产业以化学工业为基础,与能源产业结合,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复合性产业。
能源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炼油、化学燃料、石油石化、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等领域。
能源化工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意义。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能源和化工产品,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工业的进步。
同时,能源化工产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如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培养方案(新版)

地球科学学院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1951年,根据发展需要,国家决定在长春建立东北地质专科学校,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任校长。
1952年,院系调整,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及东北工学院物理系(部分)合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并设立地质矿产勘查系。
1958年,东北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矿产勘查系也随之改称地质系。
1997年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地质系和能源系合并成立地球科学学院。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五校合并,成立新的吉林大学,保留地球科学学院的设置和名称。
著名地质学家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祎同教授、地质与矿床学家张秋生教授等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以及领导工作。
在学院学习过的刘嘉麒教授、康玉柱教授、翟裕生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教师10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50人(博士生导师29人),副教授33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产资源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
现有六个本科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10个硕士授权学科和8个博士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承担建设的学科中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海洋地质学)。
经过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基础地质研究和油气远景评价、油砂油页岩的评价、岩石圈演化的物质记录、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预测评价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各层次人才,产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方案

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方案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和油藏资源。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能源资源,制定一项总体规划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方案进行深入探讨,包括规划目的、工作内容、实施步骤等方面的内容。
一、规划目的本规划旨在科学合理地规划鄂尔多斯盆地的能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工作内容1.能源资源储量调查与评估: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煤炭、天然气和油藏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根据资源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能源开发利用规划,明确资源开发的方向、重点和步骤。
3.技术支撑与市场分析:结合技术支撑和市场需求,推动鄂尔多斯盆地的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4.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能源开发利用规划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生态保护措施和恢复方案,确保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的协调发展。
三、实施步骤1.制定总体规划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组织机构,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制定总体规划工作方案。
2.能源资源调查评估:开展资源调查评估工作,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编制:根据资源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确定规划实施的方案和措施。
4.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结合生态环境现状,划定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保资源开发与生态环保的协调发展。
5.规划审核与实施:组织专家组对规划进行审核,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完善规划内容,最终确定规划并组织实施。
四、总结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开发利用基地,本规划工作方案的制定对于进一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博士论坛活动实施方案

博士论坛活动实施方案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士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促进博士生之间的交流与学术合作,我们计划举办一场博士论坛活动,旨在搭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博士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活动目的1. 促进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合作;2. 推动博士生在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交流,提高学术水平;3. 拓展博士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术创新。
三、活动内容1. 学术报告:邀请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分享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2. 学术交流:组织博士生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学术问题,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合作;3. 学术竞赛:组织学术竞赛,激发博士生的学术创新潜力,提高学术研究能力;4. 学术展览:举办学术成果展览,展示博士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四、活动组织1. 组织机构:由学校研究生院、学术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共同组织;2. 组织人员:设立组织委员会,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3. 活动宣传:通过学校官网、学术期刊、校园广播等渠道进行活动宣传,吸引更多博士生参与。
五、活动保障1. 资金保障:学校提供活动经费支持,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2. 场地保障:学校提供活动场地,满足活动的举办需求;3. 人员保障:组织委员会成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活动评估1. 学术成果:评估活动后,对学术报告、学术交流、学术竞赛和学术展览进行评估,总结活动的学术成果;2. 参与反馈: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见,了解活动的优缺点,为今后活动的改进提供参考;3. 活动效果:评估活动对博士生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促进作用,总结活动的效果。
七、活动总结通过本次博士论坛活动,旨在促进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博士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拓展博士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术创新。
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够为博士生搭建一个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博士生的学术成长与发展。
博士论坛活动方案

博士论坛活动方案1. 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博士学位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
然而,博士生活往往孤独而枯燥,缺乏与其他学者交流的机会。
因此,为了促进博士生之间的互动和学术交流,我们计划举办一次博士论坛活动。
2. 活动目标•提供一个平台,让博士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
•帮助博士生建立专业的学术网络,拓展他们的学术影响力。
•鼓励博士生提升学术能力,促进他们在研究领域的创新。
3. 活动细节3.1 时间和地点•活动时间:2022年5月15日至16日•活动地点:学校会议中心3.2 活动内容•学术报告:邀请知名学者就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行学术报告,并安排时间进行问答环节。
•专题讨论:分组进行专题讨论,让博士生有机会深入探讨他们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
•学术展示:博士生可以准备海报或口头展示,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学术竞赛:组织学术竞赛,鼓励博士生展示他们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思维。
3.3 主题选取为了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学术价值,我们将根据以下主题进行活动内容的选取:1.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2.生物医学与健康科学3.物理学与材料科学4.经济学与管理科学参与活动的博士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选择相应的主题进行参与和展示。
4. 活动组织和筹备4.1 组织机构•活动主办方:学校研究生院•活动协办方:各研究领域相关学院或学术社团4.2 筹备工作•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与学术报告嘉宾进行邀请和安排。
•设计并印刷活动宣传海报、手册等宣传材料。
•招募志愿者,负责活动现场的组织、接待和协助工作。
•确定活动期间的餐饮安排和茶歇时间。
•准备学术展示和竞赛的评审标准和奖项设定。
5. 活动宣传和参与报名5.1 宣传渠道•校内宣传渠道:校内电子公告栏、社交媒体平台等。
•校外宣传渠道:学术期刊、研究机构官网等。
5.2 参与报名•活动报名方式:参与者需要通过在线报名系统进行报名,并提交相关资料。
博士论坛活动实施方案

博士论坛活动实施方案1. 背景介绍博士论坛活动是为了促进不同领域的博士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设立的。
通过举办论坛活动,可以让博士生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进一步拓展视野,促进学术研究的合作与交流。
2. 活动内容•主题演讲:邀请领域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演讲,探讨前沿研究方向。
•学术论坛:设立不同专题的学术论坛,让博士生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
•学术竞赛:举办学术竞赛,鼓励博士生们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
•交流会:安排时间让博士生们自由交流,建立学术联系。
3. 活动流程3.1 开幕式•9:00-9:30:开幕致辞•9:30-10:00:主题演讲•10:00-10:30:茶歇3.2 学术论坛•10:30-12:00:分论坛讨论•12:00-13:30:午餐•13:30-15:00:综合论坛3.3 学术竞赛•15:00-17:00:学术竞赛3.4 交流会•17:00-18:00:自由交流4. 活动组织4.1 组织机构•策划组:负责整体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安全组:负责活动现场的安全保障•宣传组:负责活动的宣传与推广•摄影组:负责活动的纪录与拍摄4.2 人员分工•策划组:组长、执行成员•安全组:组长、安保人员•宣传组:组长、宣传人员•摄影组:组长、摄影人员5. 活动准备•活动场地:选定宽敞明亮的场地,确保能容纳所有参与者。
•活动物资:准备会议桌椅、投影仪、话筒等活动必备物资。
•活动人员:提前邀请主讲专家、组织志愿者,并分配工作任务。
•活动宣传:通过校园网络、宣传栏、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活动宣传。
6. 活动执行•确保活动流程有序进行,按计划进行每个环节。
•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鼓励参与者积极交流交流互动。
•注意安全保障,保证活动现场秩序。
7. 活动总结•成功举办博士论坛活动,并对活动进行总结,收集意见反馈。
•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
以上是博士论坛活动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促进博士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大学博士联谊会活动策划方案范文策划方案

大学博士联谊会活动策划方案范文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作为高校博士研究生,我们肩负着学术研究的重任,同时,也渴望拓宽人际交往,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为此,特策划举办此次大学博士联谊会,旨在搭建一个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友谊发展的平台。
二、活动目标1.促进各学院博士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2.拓展博士研究生的社交圈子,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活动主题“携手同行,共创未来”四、活动时间2023年10月20日(周六)9:00-18:00五、活动地点学校会议中心六、活动对象全校博士研究生及博士生导师七、活动内容1.开幕式活动开始,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邀请校领导致辞,然后进行全体合影留念。
2.学术论坛邀请各学院博士研究生代表进行学术分享,内容涉及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
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思维。
3.互动环节(1)破冰活动:通过趣味游戏,增进参与者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2)主题沙龙:针对特定话题,开展小组讨论,激发思维碰撞。
(3)茶歇时间:提供茶点、水果,让参与者放松身心,交流心得。
4.资源对接会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实习、就业、学术合作等资源对接平台,助力个人发展。
5.闭幕式八、活动组织1.主办单位:学校研究生会2.承办单位:各学院研究生会3.协办单位:校团委、校学生会九、活动宣传1.制作宣传海报、易拉宝,在校内张贴、摆放。
2.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线上宣传。
3.发放活动邀请函,邀请校内外相关人员参加。
4.开展预热活动,如线上话题讨论、问卷调查等。
十、活动预算1.场地费用:10000元2.餐饮费用:15000元3.宣传费用:5000元4.活动用品费用:3000元5.其他费用:2000元总计:35000元十一、活动效果评估1.活动现场参与人数及满意度。
2.学术论坛成果转化情况。
3.参与者对资源对接会的评价。
4.活动结束后,对参与者进行跟踪调查,了解活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地与能源”博士论坛
第一号通知
随着近几年我国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大,国家对能源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担负着21世纪中华复兴大业的高校学子,尤其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国家的需要,为国家的发展补充血液和能量。
但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我们整个行业学子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为了给各高校各研究院所石油及相关专业学子能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并进一步增进研究生与油公司间的相互了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与研究生院发起组织全国高校石油专业“盆地与能源”博士论坛,本次论坛将于2005年4月23-24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届时将邀请各高校、研究院所、油公司领导及专家莅临指导。
本次会议经费由主办方筹措,与会者免交会务费,而且,主办方还将免费提供与会期间的食宿,交通费用自理。
论坛宗旨:
活跃研究生科研、学术氛围,带动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加强各高校各研究所间石油类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研究生间相互探讨、学习的平台,增强研究生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论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
承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研究生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科技协会
协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论坛专家指导委员会:
主任:李思田
副主任:姚书振王焰新殷坤龙马昌前
成员:(以拼音字母为序)
蔡忠贤杜远生关振良郝芳何生胡祥云
焦养泉陆永潮吕新彪梅廉夫任建业王华
吴冲龙解习农姚光庆叶加仁庄新国
论坛组委会:
顾问:王华吕新彪陈金银郭秀蓉
主席:刘晓峰
副主席:姜涛单华生沈传波肖军
委员:毕金龙杜学斌史忠生武强
张成廖远涛赵忠新杨智
论坛组委会秘书处:
秘书长:姜涛
副秘书长:毕金龙杜学斌史忠生武强
成员:(以拼音字母为序)
陈少平程涛崔涛蒋恕李桂菊
李祥权廖远涛刘军王斌王敏芳
吴立群杨智张成张青林赵忠新
论坛主题:
1.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新领域、新技术
2.盆地动力学研究新进展
3.隐蔽油气藏及深水油气勘探理论与实践
4.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
5.盆地流体与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新进展
6.储层建模与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新进展
7.油藏描述及提高油气采收率新方法、新技术
8.煤成烃、天然气水合物等其它与盆地有关的能源矿产研究新进展
届时欢迎全国各高校、各研究院所油气勘探与开发及相关专业研究生踊跃投稿,具体要求如下:
一.征稿对象为全国各高校、研究院所石油类及相关专业博士后、博士和部分优秀硕士研究生;
二.最新科研成果,字数5000—7000(包括图表),具体格式见附件一;
三.发到指定邮箱并提交A4打印稿一份;
四.论文将请全国知名专家审阅,评审意见及时通知作者。
论文将正式出版,而且优秀论文将在《地质科技情报》(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2期以
专辑形式发表(要求作者必须参加会议);
五.主办单位将为每位参加者发送相关材料、论文集、纪念品等;
六.截稿日期:2004年12月31日;
七.投稿和咨询E-mail:fluid@
“盆地与能源”博士论坛组委会
2004年10月
附件一
“盆地与能源”博士论坛投稿要求与格式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文眼,应当简明精炼,准确表达文章信息。
长度最好不要超过22个字,去掉"研究、分析、探讨"等词,
二、摘要
摘要和标题能成为一篇独立的文章,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要求准确、简洁、量化,可读性、逻辑性强。
摘要中不要写本学科领域中常识性的内容,只写自己的新发现。
长度限制在200-300字之间。
三、量和单位的使用
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GB 3100-93),采用国际单位制(SI 单位)。
四、图、表要求
(1)图表名必须有中英文对照。
(2)表中所有数据必须注明单位、测试者、测试手段、测试条件、测试精度及误差范围。
(3)所有的图件要求用CORELDRAW8.0,9.0,10.0绘制,并提供CDR图形文件。
(4)照片或图版需提供照片,若采用扫描,则提供JPG或TIF文件,精度不低于500dpi。
(5)地质图中必须有比例尺、方向或标注经、纬度。
(6)坐标图中,必须标注纵、横坐标名称以及国际单位。
五、参考文献的著录
参考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即按作者姓氏的首字母顺序排列。
文内的文献必须与文后的文献一一对应。
在文献中若有3个以上作者,在文内仅列出一个作者再写"等",若有两个作者,在文内必须全部列出。
英文文献中期刊名用斜体表示,姓用全称,名用缩写。
为方便前后文献对照检查,在投稿时作者最好在文内的右上角标注序号,文后的参考文献也对应地标上序号,以免重复或漏掉文献。
示例如下:
1. 期刊:张克信,赖旭龙,丁梅华,等,1995.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牙形石序列及其全球对比.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6): 669-676.
Zhang,K.X.,Lai,X.L.,Ding,M.H.,et al.,1995.Conodont sequence and its global correlation of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in Meishan Section,Changxing,Zhejiang Province.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6):669-67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 专著、译著:王尚彦,殷鸿福,2001.滇东黔西陆相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88.
Wang,S.Y.,Yin,H.F.,2001.Study on terrestrial Permian- Triassic boundary in eastern Yunnan and western Guizhou.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Wuhan,88 (in Chinese).
3. 论文集中析出文献:Searle,M.P.,1996.Cooling history,erosion,exhumation,and kinematics of the Himalaya Karakoram Tibet orogenic belt.In:Yin, A.,Harrison,T.M.,eds.,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sia.Cambridge Univ.Press,New York,37-110.
4. 报告Zhang,Z.S.,2001.Water rock interaction in the Bakki low temperature geothermal field,South west Iceland.Report 17.In:Geothermal training in Iceland 2001.UNU
G.T.P.,Iceland,405-434.
六、其他注意事项
1.作者单位的中文必须与英文对照,结构如下
大学或研究所院系,省市邮编
示例: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2)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19--),职称,研究方向或主要工作,E-mail,Tel.
(3)提供基金项目的名称和项目号。
示例: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No.96-B02-03-04)
(4)提供WORD文档和CORELDRAW8.0,9.0,10.0的图形文件。
(5)注明投稿者的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和E-mail。
附件二
“盆地与能源”博士论坛
回执
注:回寄地址:杜学斌廖远涛张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盆地所, 武汉市鲁磨路388号, 邮编:430074
E-mail: fluid@
*回执复印有效。
*欢迎网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