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高热患者的护理及目标体温的管理
目标体温管理在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015数百年来研究者一直在寻找重大疾病与创伤后的脑损伤疗法,大脑受损时脑组织(特别是神经元)的功能受损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后遗症。
既往的脑损伤治疗多为避免脑组织继发损伤和感染的支持性治疗,但治疗效果欠佳。
大脑处于颅骨封闭环境中,对能量代谢需求高且神经元受损后不可再生,因此,脑细胞的机械损伤以及心搏骤停和脑卒中时产生的代谢性损伤,均可影响脑功能。
发热可影响脑功能,而开展体温管理预防发热是颅脑损伤的循证护理重点。
通过治疗性低体温,在大脑易损状态的急性恢复期降低体温从而保护神经功能,但该疗法可引起并发症,需要监测并提供相应治疗。
本文将对低体温护理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界定临床常用体温管理术语,介绍低体温神经保护机制,对低体温治疗应用人群、降温方法、并发症及管理进行综述。
1低体温治疗的历史通过调节体温来治疗疾病已有数百年历史。
最早的低体温治疗记载在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EdwinSmith 莎草纸[1]上。
据记载希波克拉底是最早推荐使用低温治疗的医生之一,包括将患者包裹在泥、雪和冰中以减少出血、肿胀和疼痛[2]。
低体温对生理的积极影响于1650年被偶然发现,18世纪初期经过不同体温对生理生命体征影响的系统试验后,低体温被用于辅助治疗[3];19世纪末低体温被用于治疗伤寒;DOI :10.3761/j.issn.2096-7446.2020.05.020作者单位:15261美国匹兹堡大学护理学院急危重症护理系Sheila A.Alexander :女,博士,副教授,E -mail :中文翻译:高雯,E -mail :2020-04-17收稿目标体温管理在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Sheila A.Alexander【摘要】体温管理是促进健康与康复的传统实践疗法,降低体温有神经保护作用。
目前临床应用目标体温管理来将患者体温降至目标水平并维持一定时间,随后缓慢恢复至基础体温,以保护脑组织,改善心搏骤停患者预后和严重脑损伤患者(尤其是卒中和脑外伤)结局。
脑卒中发热患者目标体温管理35页PPT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脑卒中并发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脑卒中并 发中枢性高热是一种 常见 的危重症 , 由于急 性 是
脑血管病波及丘脑而影 响体温 调节 中枢 所引起 的一 种持续 高 热 。患者往往在发病 4 8小时体温 可骤然 升高 至 3  ̄ 9C以上 。 20 07年 1 一 0 8年 6月 , 院收治 2 月 20 我 8例脑卒 中并发 中枢 性
2 1 亚低温治疗仪持续降温 本 组患者人 院后 即给予亚低 温 . 治疗仪持续降温。方法 : 冰帽戴 在患者 的头部让 脑部处 于低 温
环境 , 以降低脑细胞 的代谢 , 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 。使用前用 薄 毛巾垫于冰帽内层 , 以防颈部 、 耳廓等部位皮肤冻伤 。两耳用 脱
进血液循 环。保持二便通畅 , 同时做好导尿 管的护理。给昏迷
患者保留导尿 , 定要 严格无 菌操 作及 时更换 , 多不超 过 1 一 最 周, 定期清理尿道 口。对尿失禁 的患者 , 量不给予导尿 , 尽 以防
止 尿 道 感染 。
3 结 果
脂棉花塞住 防止水流入耳内。将干燥 毛巾包好 的冰袋置于体 表
大血管处 , 如颈部、 腋下 、 腹股沟等部位 。使用 时间为 1 3 5— 0分 钟 。需要定 时更换部位 , 观察皮肤情况 , 防止冻伤。冰袋 内的冰
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06 2 6 20 .0— 0
[ ] 李春华 , 2 祝建东, 尹淑君.0 20例健康成人指 血与静脉血细胞 多参
数检测对 比f ]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9 7 2 ( )4 . J 19 ,0 1 :6
[ ] 毕燕玲 , 5 陈汉红. 健康人血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 巴细胞 比值潜在 淋 的变化 [ ] 广东药学院学报 , 0 , ( )3 2 J. 2 31 4 : 0 9 7 [ ] 陶义训 . 6 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 [ . M] 北京 : 民卫生 出版社 , 9 . 人 1 9 9
脑卒中病房的护理规范

脑卒中病房的护理规范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脑卒中病房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护理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卒中病房护理规范的内容,包括患者评估、护理计划、护理操作、药物管理和患者教育等方面。
一、患者评估1. 详细记录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包括脑卒中的类型、发作时间、病因等。
2. 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活动度等。
3.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二、护理计划1. 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康复目标、护理重点和护理措施等。
2. 确定患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安排合理的护理时间表,确保患者得到持续的护理服务。
三、护理操作1. 确保患者的安全,包括床边护理、防跌倒措施、防压疮等。
2. 提供适当的体位护理,包括翻身、坐位、卧位等,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3.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漱、进食、排便等。
4. 定期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药物管理1. 根据医嘱合理给予患者药物,包括抗凝、抗血小板、降压药等。
2. 注射药物时,注意正确的剂量和方法,并记录药物的使用情况。
3. 监测患者的药物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
五、患者教育1.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预防、康复等。
2. 教授患者和家属如何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如饮食、运动、药物管理等。
3.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六、护理记录1. 每日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措施和效果等。
2. 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3. 记录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等。
脑卒中病房的护理规范是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基础,护士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护理工作。
脑卒中护理管理制度

脑卒中护理管理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加强脑卒中患者的护理管理,提升医院脑卒中护理水平,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适用范围为本医院全部涉及脑卒中患者的医疗部门和护理岗位。
二、术语定义1.脑卒中:指因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包含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2.脑卒中护理: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的全面护理,包含但不限于病愈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
三、脑卒中护理管理1.患者评估与护理计划 1.1 对每位脑卒中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护理所需。
1.2 依据患者评估结果订立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1.3 护士长负责审核和引导护理计划,并进行必需的修订和调整。
2.护理操作规程 2.1 护士执行护理操作前,必需了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2 护士执行护理操作时,应遵从无菌操作规范,保证操作安全。
2.3 护士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掌握最新的护理操作技术和知识。
3.定期病愈评估 3.1 每位脑卒中患者在入院后,需进行病愈评估,评估内容包含生活自理本领、语言沟通本领、运动功能等。
3.2 护士负责定期进行病愈评估,并及时记录评估结果。
3.3 依据病愈评估结果,订立个性化的病愈护理方案,定期进行病愈训练。
4.饮食护理 4.1 依据脑卒中患者的饮食禁忌和偏好,订立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4.2 护士负责监测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保证患者获得合理的营养。
4.3 护士应与营养师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饮食需求及调整建议。
5.心理护理 5.1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变动,护士应进行及时的察看和评估。
5.2 护士应采取有效的心理干涉措施,如倾听、关怀、劝慰等,帮忙患者调整心理状态。
5.3 护士应与心理医生合作,供应相互支持,帮助患者克服心理困难。
6.家属教育 6.1 护士应向患者家属供应相关脑卒中知识和护理技巧的教育。
6.2 护士应引导家属正确理解脑卒中的病情和治疗进程,并供应必需的生活引导。
6.3 护士应鼓舞家属乐观参加患者的护理和病愈训练,供应支持和鼓舞。
脑卒中合并高热如何治疗

脑卒中合并高热如何治疗
出血性脑血管病有80%~90%的患者合并发热,缺血性脑血管病有21%~40%合并发热。
高热原因主要有中枢性高热、感染性发热、吸收热及脱水热。
中枢性高热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常采用物理降温。
常用方法如下。
(1)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如脑出血者应降颅内压;蛛网膜下隙出血者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给予止血药。
(2)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支持,多饮水。
(3)物理降温可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
乙醇或温水擦浴,乙醇蒸发或局部血管扩张带走热量,擦浴时可先上肢后下肢,一侧擦完换另一侧,最后擦腰背部。
但在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体温下降、寒战、面色苍白、口唇发缙等征象时,应立即停止擦浴,并应盖上被子保暖。
也可用冰袋或冰帽降温,将冰块放入塑料袋内,系紧口,将冰袋放置于大血管处,即两侧腋下、大腿根部、颈部及头部,1小时更换1次,还可采用头戴冰帽,较冰袋效果好,用冰袋或冰帽时注意用纱布保护耳朵,防止冻伤。
(4)患者若无严重心、肝、肾等内脏疾病及急性感染时,可用人工降温机降温。
经物理降温后,体温仍不下降者则用药物进行人工冬眠
疗法。
患者高热期间护理措施

患者高热期间护理措施1. 导言高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的状况,通常被定义为体温超过38℃(100.4℉)。
在患者出现高热的情况下,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病情,减轻不适感,促进康复。
本文旨在介绍患者高热期间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护理人员提供恰当的护理服务。
2. 环境调节在患者高热期间,适宜的环境调节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温度调节:将室内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通常为22℃-25℃(72℉-77℉)。
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以确保患者舒适度。
•湿度调节:维持适宜的湿度,通常在40%-60%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可能会对患者的呼吸道和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闷热的环境。
定期开窗通风能有效降低室内湿度和温度。
•降噪:减少环境噪声对患者的干扰,以提供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
3. 舒适性护理高热的患者通常会感到疲倦、不适和焦躁。
为了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以下护理措施是必要的:•床上用品:使用柔软、吸湿透气的床上用品,确保患者的皮肤得到良好的呼吸,避免过度出汗和不适感。
•衣着: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确保患者的皮肤得到良好的空气流通。
•身体清洁: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个人卫生,包括洗手、擦拭体表、更换床单等,以保持身体清洁和舒适。
4. 饮食护理在高热期间,患者的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水分摄入:保持患者的充足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
饮水应以小口、频次多的方式进行,避免一次性喝大量水分。
•轻食为主: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糊状食物、流质食物和半流质食物。
避免油炸、辛辣和高糖食物,以减轻患者的消化负担。
•常规巡饭:按照规定的时间给予饮食,避免让患者过长时间空腹或饥饿。
5. 用药管理在高热期间,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以下是用药管理的一些建议:•按时用药:确保患者按医嘱规定的时间和剂量服用药物,避免漏服或误服。
•适应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的剂量,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脑卒中发热患者目标体温管理

目标体温管理作用
3 延长溶栓治 疗时间窗
2 控制颅内高压 1 神经保护作用
目标体温管理对脑卒中发热患者的作用
LOGO
1目标体 温管理?
2 脑卒中患者体 温管理的常用措 施及过程?
LOGO
目标体温管理定义
目标体温管理 是一种根据方案进行的体温管理策略
1更好地规范脑卒中患者的体温管理
2降低发热对颅脑损伤及相关并发症 的发生
PART 3
LOGO
目
标
1
药物治疗 (辅助)
体
温 2
管
亚低温治疗(常规)
理
措
施
3 控制常温治疗(新发展)
LOGO
亚低温治疗
脑卒中并发中枢性高热最常用的方法 能迅速降低患者体温和脑组织耗氧量, 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
LOGO
亚低温治疗
局部亚低温治疗:动 脉冰敷、擦浴、冰
水灌肠等
全身亚低温治疗:冰 垫、冰毯、冷空气 循环、静脉内置降
LOGO
神经保护
体温每下降1℃ ,脑组织代谢率降低6 %~7% ,氧代谢率下降6%~9% 可以有效地延缓大脑能量储备耗竭,减少 细胞内酸中毒,减缓缺血细胞的钙内流, 遏制氧自由基产生,改变凋亡信号,抑制 炎症及细胞因子生成,从而促进损伤的神 经功能恢复,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LOGO
目标体温管理作用
LOGO
复温期
复温期 指将患者体温 逐渐恢复至正 常状态的时期
护理重点 控制复温速率, 临床常用复温速 率是 ≤0.25℃/h , 12~20h使患 者体温恢复至 36.5~37.5℃
LOGO
适宜的复温速率是亚低温治疗成功与否的 关键,复温过快易引起反跳性高热、颅内 压增高等并发症,从而加重颅脑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发热患者的目标体温管理脑卒中是由血管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局灶性损害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热是脑卒中后常见现象50%的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会出现发热症状。
美国心脏/卒中协会的卒中指南将体温>37.6摄氏度定义为发热。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体温对脑卒中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
控制高热能有效改善预后,降低颅脑二次损伤率及感染率。
控制性常温是采取措施将顽固性高热控制在36.0~37.5℃,在降低高热患者核心体温的同时,控制或抑制其潜在的不良反应,比如寒战。
相比亚低温,控制性常温实施方便、无需复温,不会发生免疫抑制和凝血功能障碍预防发热还可以预防与发热相关的炎性反应,已成为神经重症治疗领域的新发展方向。
一.病情观察1.体温:除按护理常规测外,还应随时测量,以便准确掌握体温动态变化,有些患者高热时颜面潮红,热退后恢复正常,也可做为观察内容之一。
2 脉搏:高热病人通常脉率快,一般体温增加1℃脉率增加10 次,但有的患者无此规律,其脉率明显少于体温度数,是伤寒病的体征之一。
如果脉搏细弱而快应注意是否合并休克。
3 呼吸:高热病人可能出现呼吸增快,如果过于急促,或伴有发绀,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4 血压;脉搏减弱变化,可间接反映血压正常与否,但应于病人原来的血压比较。
如果脉搏突然变弱或摸不清,多由血压降低所导致,应立即测量血压协助诊断。
5 神志:高热伴有神志改变,如:谵妄、朦胧、嗜睡以及昏迷等,说明病情危重,应随观察及早发现,为医生提供病情。
6 尿量:长期高热对水的需求量增加,可以引起水的代谢紊乱因血容量不足而出现少尿。
当肾脏受累时也会出现少尿,因此护士要详细询问患者每日排尿量。
一旦发现尿少或尿闭,应准确记录24h 液体出入量,供医生诊断参考。
2实施降温措施2.1物理降温2.1.1冷敷降温查无漏水后可放置在枕下、前额、颈部、双腋窝、双胭窝以及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每次放置时间不可超过20 min,以免局部冻伤。
也可以用冷水毛巾敷这些大血管走行处。
每3—5分钟更换1次。
2.1.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给病人擦浴。
部位为四肢、颈部、胴窝、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
擦拭时间应稍长,以助散热。
禁擦前胸、后项以及脚心,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比较敏感。
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
擦拭过程中注意为病人保暖,擦拭后为病人更换衣裤。
半小时后测体温。
2.1.3酒精擦浴可使局部血管扩张。
利用酒精蒸发带走热量。
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
取30%一50%的酒精250 m1.用浸过酒精的毛巾缠在手上,自颈侧面沿上臂外侧擦至手背,再从侧胸经腋窝沿上臂至手心。
边擦拭边按摩,同法擦另一侧。
然后将病人侧卧.自颈椎以下擦拭全背部。
露出下肢从髂部沿大腿外侧擦至足背。
再从腹股沟沿大腿内侧至踝部。
最后从股后经胭窝至足跟.边擦边按摩2—3遍,禁擦前胸、后项、腹部及足心。
擦拭过程中脚部应放热水袋。
2.2冰帽亚低温脑保护在物理降温的同时,应用冰帽进行亚低温脑保护效果更好。
3做好基础护理。
预防并发症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和瞳孔反应以及肢体活动情况,每30分钟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若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同时出现两慢一高,即呼吸、脉搏慢,血压升高。
应及时通知医生。
3.2体温监测体体温监测是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一般情况下,应保持病人肛温在32—34℃为宜。
过低(310c以下)易出现心肺并发症以及因病人反应迟钝而影响观察。
过高(35℃以上)则达不到降温效果。
3.3加强皮肤护理高热病人口腔黏膜干燥,易引起口腔炎,以及黏膜糜烂。
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
清醒病人晨起、饭后帮其漱口。
口干裂时,涂植物油或者甘油;昏迷病人每日彻底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或者间断用洗必泰漱口液棉球。
昏迷病人每2小时翻拍背并且按摩骨突处.以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和压疮,身体褶皱处涂爽身粉。
3.4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与协助病人排痰,为昏迷病人及时吸痰.痰液黏稠不易排出者,给予定时雾化吸入。
每日2-3次。
利用超声波的声能将药液随呼吸进入呼吸道,增加纤毛活动能力.解除支气管痉挛,防止分泌物干涸结痂。
有利于痰液的排出.起到化痰、解痉、抗感染作用。
气管切开患者应置单人病室.有分泌物及时吸出。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每吸痰1次更换l根吸痰管。
保持气道湿化。
气管切开处覆盖湿润的无菌纱布,保持伤口局部干燥。
3.5预防泌尿系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昏迷病人及尿失禁病人留置导尿管。
防止尿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尤其翻身时更要注意。
每2周更换导尿管1次,导尿时一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观察尿液颜色及性质,必要时进行膀胱冲洗,。
病人可以自行排尿时,应尽早更换为外接尿器,以减少感染机会。
每次大便后温水擦洗臀部,涂爽身粉。
3.6营养撮入高热使机体代谢增加,热量消耗增大,水分排出多.易发生营养不良,必须供给充足水分、营养物质等。
高热病人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故应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不能经口进食时,采用鼻饲提供营养。
采用的食物配方为:牛奶、新鲜鸡蛋、食盐、鱼汤、鸡汤、排骨汤、米汤、菜汤、新鲜果汁等。
并做好鼻饲管道的护理。
患者翻身、拍背吸痰等操作完毕后,抬高床头300。
400后再进行管饲.以防误吸。
目标体温目标体温是为实现某种治疗目的,期望机体达到的最佳体温值。
体温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人腋下体温一般为36-37.4摄氏度。
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相对稳定,但易受环境、社会、生理及疾病等多因素影响,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对人体设定目标体温,目的在于将体内环境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以促进机体康复。
目标体温管理维持患者正常体温,防止体温过高或过低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已经成为广大医务人员的共识。
特别是在重症神经科治疗领域,体温的良好控制,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病情的转归。
目标体温管理对心肺复苏患者脑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目标体温管理最常用的方法是亚低温疗法,通过降低脑组织代谢和耗氧量,减轻血脑屏障损伤,减少氧自由基和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产生及释放,是脑保护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应用范围涉及心脏骤停、重型颅脑损伤、脑卒中、新生儿缺血血氧性脑病、肝性脑病等2目标体温管理对脑卒中发热患者的作用2.1神经保护作用神经保护是指直接作用于脑组织,以拯救或延迟尚存活的缺血半暗带细胞发生梗死的疗法,而非对组织进行再灌注。
体温每下降1℃,脑组织代谢率降低6%~7%,氧代谢率下降6%~9%,可以有效地延缓大脑能量储备耗竭,减少细胞内酸中毒,减缓缺血细胞的钙内流,遏制氧自由基产生,改变凋亡信号,抑制炎症及细胞因子生成,从而促进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有文献报道,目标体温管理可改善心脏骤停后的神经功能及促进预后,故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荐目标体温管理为心脏骤停后昏迷患者的首要神经保护治疗策略。
由于许多现有的神经保护疗法对出血及缺、可行,所以理想的神经保护措施应尽早启动。
2.2控制颅内高压颅内压(ICP)增高是指颅内压超过200mmH2O(2.0kPa),是急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积极控制颅内压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目标体温管理被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是控制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较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2.3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在周边区可能形成一个“缺血半暗带”,一般认为“半暗带”在一定时间内可恢复有效灌注,可全部或部分恢复功能,这个时间就是脑卒中溶栓治疗时间窗。
目前溶栓治疗的最大时间窗已经延长至4.h,伍丽红等探讨应用局部亚低温延长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患者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溶栓组,一些超出目前规定时间3脑卒中患者实行目标体温管理的措施3.1药物治疗根据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脑卒中协会发布的脑卒中患者早期干预的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对脑卒中发热患者(体温>38摄氏度),临床医生应根据专业知识判断发热的原因,给予退热药物,降低患者体温。
药物治疗适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未受损的患者,脑卒中患者中存在一部分体温调节受损的中枢性高热患者,实践过程中应加以辨别。
3.1.1常用药物临床常用的退热药物有对乙酰氨酚、布诺芬、阿司匹林等,脑卒中高热患者常用的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
3.1.2目标体温药物降温较难获得恒定的目标体温,体温会根据机体功能、药物作用的不同而有所波动,且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方法比药物治疗更容易达到目标体温。
故在脑卒中患者目标体温管理中,药物治疗一般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
3.2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是国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被用于多种疾病的脑保护治疗,如心肺复苏、心脏手术及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等,也是脑卒中并发中枢性高热最常用的方法,能迅速降低患者体温和脑组织耗氧量,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
3.2.1常用方法根据低温实施范围将其分为局部亚低温与全身亚低温治疗。
局部亚低温治疗包括大动脉冰敷、擦浴、冰水灌肠、鼻内制冷等;全身亚低温治疗包括冰垫、冰毯、冷空气循环、静脉内置降温导管等。
水循环降温冰毯是目前我国临床最常用的亚低温治疗设备,操作简便,且能较准确地控制目标温度。
国外常用水凝胶降温贴及静脉内置导管降温法来获得亚低温,研究发现其降温速率比水循环降温毯更快,且患者舒适度高,特别是对老年患者,但目前国内相关报道较少。
3.2.2目标体温临床上根据目标体温的高低将低温治疗划分为轻度低温治疗(34.0~35.9℃)、中度低温(32.0~33.9℃)深度低温(30.0~31.9℃)、超深度低温(<30℃)。
亚低温治疗包括轻度低温治疗和中度低温治疗,患者的目标体温范围为32~35℃。
最佳的目标体温选择目前仍不能确定,国外实验研究显示,控制治疗温度为33~35℃,其治疗效果与温度低于30℃者在神经保护作用方面相似,但全身并发的发生率更低[7],可作为一个合理的温度选择范围[33]。
3.3控制常温治疗控制常温治疗是近年来神经重症治疗领域的新发展,与亚低温治疗相比,选择常温进行治疗与人体正常状态更接近,实施方便、无需复温,且不会发生免疫抑制和凝血功能障碍,预防发热还可以预防与发热相关的炎性反应。
可选用方法基本同低温治疗,但是具体实施操作时选择的目标体温不一样。
国内习惯将控制常温治疗归入亚低温治疗范畴,故控温范围较宽泛。
一般是采取措施将体温控制在36.0~37.5℃,在降低发热患者核心体温的同时,控制或抑制其潜在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