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 4.14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精炼 川教版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主要发生在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分裂为三个主要的政权,分别是曹魏、蜀汉和东吴。
下面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汉灵帝时期:鸿门宴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触发点之一、在汉灵帝时期,曹操在许昌建立了实际上的统治地位,他发动了对董卓的讨伐战役,成功平定了内乱,使朝政重新稳定了一段时间。
然而,曹操的野心和权力扩张使得他与其他势力发生了冲突,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埋下了伏笔。
2.曹操与吕布的战争:吕布是当时著名的武将,他与曹操之间的战争导致了曹操与孙权的联盟。
曹操为了对抗吕布,与孙权结盟,吕布最终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曹操与孙权的联盟使得曹操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也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
3.赤壁之战与刘备登基: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转折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和孙权联合,共同对抗曹操的军队。
最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受重大失败,这场失败使得他失去了对南方的控制,为刘备登基打下了基础。
4.刘备登基: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得到了孙权的支持,成功登上了汉王位,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备的登基使得中国分裂为三个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统一了关中地区,并与孙权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5.曹魏与东吴的对立:刘备登基后,曹操和孙权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
曹操试图消灭东吴,但多次战役都失败了。
这一系列的战争使得曹魏和东吴的对立愈发激烈,使得三国鼎立局面更加稳定。
6.刘备与曹魏的对抗:刘备一直试图攻取中原地区,与曹魏进行对抗,但多次战役都以失败告终。
尽管刘备的势力在西南地区得到了巩固,但是他始终无法攻占中原地区,这使得三国鼎立局面更加困难。
综上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汉灵帝时期的政治动荡开始,经过曹操与吕布的战争、赤壁之战与刘备的登基等一系列事件逐渐形成的。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不仅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课时)
【学习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诸中葛亮的外交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使学生认识推动社会进步、物质进步、制度进步和文化进步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川教版

《三国鼎立》教学案例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该课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两大战役,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得经验,实现开放性教学。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H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创设音影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后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的片头曲呢?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吗?(选择题)下列人物中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让学生选择,四个选项学生都有选,意见肯定不一致。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演义》是一部有许多虚构成分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实并没有称帝建国,他是东汉后期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么曹操与三国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学习本课以后,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推荐2019最新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精品: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同步习题

第 14 课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一、学习导引1.官渡之战年,袁绍与在官渡对垒。
曹军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
2.赤壁之战年,曹操带领大军南下,妄图一举占据南方,一致全国。
一带的长江两岸与曹军睁开激战,结果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3.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年,曹操病逝,他的儿子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建都年,在称帝,国号汉,历史上叫做蜀汉或年,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
、。
构成联军,在。
二、夯实基础1. 东汉末年盘据一方的军阀中有名的有()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刘表A. 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 官渡之战的开战两方是()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3.以下官渡之战的正确表达是A.发生在三国期间B.袁绍三军淹没C. 发生在公元前200 年D.曹操火烧袁绍所有粮草4.208年左右,盘据东汉天下的主要军事公司是()A.袁、曹、刘公司B.曹、刘、孙公司C. 刘、孙、袁公司D.孙、袁、曹公司5.三国鼎峙形成的重点性战斗是()A.官渡之战B. 巨鹿之战C. 淝水之战D. 赤壁之战6.三国鼎峙后,占据湖南、湖北大多数地域的统治者是()A.曹操B.刘备C.孙权D.袁绍7.孙权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的短处,指挥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
该战斗是()A. 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8.三国期间,魏国的成立者是()A. 曹操B.曹丕C.司马懿D.刘备9. 以下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期间的是()A. 曹操B.孙权C.刘备D.诸葛亮10.“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这首诗所归纳的历史与以下哪一位历史人物最为有关?()A. 曹操B.司马懿C.诸葛亮D.孙权11. 东汉结束的标记是()A.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定国号魏C. 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D.孙权称王,后改称帝12. 三国鼎峙场面正式形成于()A.公元200 年B.公元208 年C.公元220 年 D .公元229 年13.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川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word教案 (3)

第1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导入新课。
2.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断,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
4.通过观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主义观,把全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关系【授课类型】新课【教学准备】备课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最熟悉或最喜欢的剧中人物都有哪些?曹操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呀?学生如果答是三国,教师则抓住机会纠正。
老师进一步引导出学生对曹操的评价:有可能说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或者说他多疑、狡诈,是一位奸臣等等,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教师指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人物和历史上的故事人物是有区别的,那么曹操与三国是怎样的关系呢?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出示课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新课:(教师引导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学习主题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1 川教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在军阀中, 著名的有袁绍、曹操等。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
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 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讨伐董卓 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 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 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 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 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 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 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由于战争 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 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 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 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 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 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 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hú
下,得谷百万斛(石)。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 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公元200年,袁绍 与曹操在官渡(今河南 中牟东北)对垒。曹操 抓住战机,亲率精兵偷 袭乌巢(今河南延津东 南),把袁绍的粮草烧 得一干二净。袁军人心 动摇,全线崩溃,被迫 撤退。曹军乘机追击, 以少胜多。官渡之战后 几年,曹操基本统一北 方。
诸葛亮墓
诸葛亮祠
位于陕西勉县城四公里的古战场定军山下
按《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遗命 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 须嚣扬”,可见他葬事从俭的可贵精神。
课堂小结
从官渡之战 到赤壁之战
1.东汉末年的形势 2.官渡之战 3.赤壁之战 4.三国鼎立局面的实际形式
魏、蜀、吴 的建立
生白铠淮势军初关 民骨甲南利合期东 百露生弟使力会有
蒿 遗 于 虮 称 人 不 盟 义
三国鼎立七年级归纳和总结

三国鼎立七年级归纳和总结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三国鼎立时期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政治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展开了争夺中原的斗争。
曹魏以曹操为首,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实行了一系列稳定和强化政权的改革措施。
蜀汉以刘备为主,采取了宽容待人、尊重士人的政策,提倡文化发展和学术研究。
东吴以孙权为首,注重治理水利,加强军事力量,实行严密的防线政策。
在政治上,三国分别建立了不同的政权体制和管理制度。
曹魏实行了丞相制,采取了严格的官僚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权结构巩固了其统治地位。
蜀汉采用丞相制和丞相辅政制相结合,推行了有利于社稷的政策,政府高度重视士人的人才培养和选拔。
东吴则实行了丞相制和丞相辅国制相结合,强化了地方政权的影响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军事在军事方面,三国都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和军事行动。
曹魏注重建立强大的中央军队,并将军事力量集中于中原,实行内外军事联合。
蜀汉主要依靠地形优势和张鲁、刘备的谋略,采取了防御为主的军事策略,尽量减少战争的消耗。
东吴则依靠水运优势和陆路交通的控制,实施了快速反击和外交手段相结合的军事策略。
三国鼎立时期的战争较为频繁,虽然各国之间存在割据和争夺,但同时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战略态势。
各国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各自的作战风格和战术理念。
这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战略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文化在文化方面,三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和优秀的艺术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开放,文人士大夫地位得到了普遍重视。
曹操和曹丕都是优秀的文化皇帝,注重文化的发展和士人的培养。
著名的《三国演义》就是在这一时期被写成的,它成为了后世的经典名著,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鼎立时期的文化也展现了地域特色和风貌。
曹魏重视中原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原地区的文化繁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川教版

屯垦壁画
有犁地的耕者
亦有列队而行的士兵
反映了当时军屯的情况
208年
赤壁之战
赤 壁 之 战 示 意 图
曹
刘 刘 刘
军结 胜果 : 孙 刘 联
特 点 : 以 少 胜 多
定立 作 了局 用 面: 的为 形三 成国 奠鼎
刘
赤壁 208年 之战
刘
鼎赤 立壁 形之 成战 的是 关三 键国
三 国 实 力 比 较
户数 魏 103万 人口 443万 兵力 60万
蜀
吴
28万
52.3万
94万
230万
10.2万
23万
当时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力量对比条件都丧未成熟,这是三 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系统总结:
①一种局面: 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 官渡之战
③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 吴
魏
蜀
④四个人物: 袁绍、曹操、孙权、刘备 ⑤五个时间: 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9年
第 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示意图
作用:为 曹操统一 北方奠定 了基础
10万人
特点:以少 胜多
结果:曹操胜利
官渡 200年 之战
夜袭乌巢, 烧毁袁军 粮草
曹
操
3 、4 万人
曹操 胜
分析官渡之战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谋略得当。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发展生产。 ③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④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9年,孙 权称帝,国 号吴,定都 建业。
三国鼎立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4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选择题
1.曹操在《蒿里行》这首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中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
D.西汉
【解析】选B。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
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
下列人物中,属于这一时期著名军阀的是
( ) ①袁绍②曹操
③孙权④刘备
⑤曹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互相兼并,连年混战,著名军阀有袁绍、曹操、孙权和刘备等。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建魏,开启三国时期,故曹丕并非东汉末年的著名军阀。
因此,本题选A项。
3.电视剧新《三国》再创收视率新高。
在新《三国》中,你能看到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解析】选D。
选项中与曹操有关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官渡之战是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故本题选D项。
4.200年,官渡战役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次著名战役中,被曹操打败的军阀是( )
A.袁绍
B.孙权
C.刘备
D.周瑜
【解析】选A。
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垒,曹操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5.下图所反映的战役,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该战役发生于
( )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9年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史图结合能力。
由图中“赤壁”“孙刘联军”“曹操军”等信息,可判断题中图片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
6.林俊杰演唱的歌曲《曹操》很受中学生的喜爱,其中有句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其中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解析】选D。
赤壁之战后,曹操再无力南下,孙权进一步巩固了在江南的地位,而刘备先据荆州大部分地方,后进入益州,从而实际形成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官渡之战曹操获胜,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由此可排除①,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由
此可排除③,含有①③的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8.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解析】选D。
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当时曹操已病逝。
故本题选D项。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魏定都洛阳,蜀定都成都,吴定都建业,通过地理位置可判断选D。
【思维拓展】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客观方面: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2)主观方面:
①曹操顺应民心,采取了适应统一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政策措施。
②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
③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10.“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国经历秦汉大一统时期后,进入分裂割据的三国时期。
三国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A.魏—蜀—吴
B.魏—吴—蜀
C.吴—魏—蜀
D.吴—蜀—魏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魏建立于220年,蜀建立于221年,孙权于222年称吴王,229年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1.(2013·德州学业考)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