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进展
支原体肺炎的病原菌耐药性与治疗策略

支原体肺炎的病原菌耐药性与治疗策略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短,易于传播。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支原体肺炎病原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支原体肺炎的病原菌耐药性及其治疗策略。
一、支原体肺炎的病原菌耐药性支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的耐药性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和横向基因转移等途径获得。
目前,支原体对大部分常用的抗生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常见的耐药性包括对大环内酯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等的耐药。
二、支原体肺炎的治疗策略1. 联合治疗由于支原体病原菌耐药性的存在,单纯使用一种抗生素往往难以彻底消灭感染。
因此,联合用药成为支原体肺炎治疗的常规策略。
常用的联合方案包括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四环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的联合使用等。
2. 个体化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例如,对于儿童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红霉素或者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于孕妇患者,应谨慎选择药物以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3. 加强感染控制除了药物治疗,加强感染控制也是支原体肺炎治疗的重要环节。
包括隔离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传播的风险。
4. 预防策略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等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支原体肺炎的发生。
此外,接种相关疫苗也是预防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支原体肺炎的病原菌耐药性不容忽视,而且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为了有效治疗支原体肺炎,提高治愈率,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条件和耐药性情况,采取合理个体化的治疗措施,并加强感染控制和预防措施。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支原体肺炎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和研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以遏制支原体肺炎耐药性的进一步传播。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和药物研发趋势的前瞻

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和药物研发趋势的前瞻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该疾病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尤其在儿童和年轻人中较为常见。
过去几年中,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针对该疾病的药物研发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以及药物研发趋势进行探讨。
一、治疗进展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在抗生素治疗方面,目前广泛应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支原体的生长和复制来治疗感染。
然而,由于支原体的耐药性逐渐增强,传统的抗生素治疗效果有限,因此需要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使用其他药物来治疗支原体肺炎。
例如,利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来增强治疗效果。
抗病毒药物如奈替拉韦和阿那米韦具有抑制支原体繁殖的作用,可以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应用。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和免疫增强剂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清除感染。
这些新型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药物研发趋势除了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外,药物研发也是支原体肺炎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针对该疾病的药物研发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靶向性药物的研究:针对支原体的特定蛋白或酶的药物研发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干扰支原体的关键生物过程,来阻断其感染和繁殖,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例如,针对支原体的DNA螺旋酶、RNA聚合酶等关键酶的抑制剂已经开始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2. 新型药物的开发:除了传统的抗生素,研究人员还尝试开发新型的抗支原体药物。
例如,合成小分子化合物、多肽药物、核酸和抗体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支原体的感染和繁殖。
3. 药物输送系统的改进:为了增强药物的疗效,研究人员开始关注药物的输送系统。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释,提高药物的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进展

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进展支原体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可以引发多种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炎、尿路感染等。
由于支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目前药物研发领域对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案亟待突破。
本文将介绍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进展,以期为未来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现有抗生素的应用局限性目前,支原体感染的标准治疗方案是使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然而,随着支原体对这些抗生素的抗药性逐渐增强,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面临挑战。
尤其是某些耐药系列的支原体,已经对这些抗生素产生高度抗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二、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为了应对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困境,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型抗生素的研发。
一些研究表明,抗感染蛋白质的应用可以有效抑制支原体的生长与传播。
这类蛋白质具有与细菌发生相互作用的特性,可以通过干扰支原体细胞壁的合成、干扰支原体对宿主细胞的侵袭等机制,达到抑制感染的效果。
此外,一些科学家也在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如利用抗细菌肽、抗感染新剂和基因编辑技术等。
这些创新的研究方法为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并有望成为未来的解决之道。
三、药物研发的挑战然而,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由于支原体的高变异性和多样性,使得选择合适的靶点和药物设计变得困难。
其次,由于支原体属于内细胞寄生菌,其研究和培养相对困难,这也增加了研发新药的难度。
此外,治疗方法的临床前研究和药物筛选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四、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推动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我们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研究平台和研发体系。
同时,加强国际协作,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和数据,加快新型药物的发现和开发进程。
另外,相关机构和企业应鼓励投入支原体感染药物研发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以加速药物的研发进程。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支原体感染的监测和预防,减少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总结: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研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策略。
支原体肺炎的药物耐药性和治疗策略

支原体肺炎的药物耐药性和治疗策略支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支原体肺炎。
在许多国家,支原体肺炎已成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然而,随着全球使用抗生素的增加,药物耐药性逐渐成为支原体肺炎治疗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支原体肺炎的药物耐药性问题,并提供一些治疗策略。
一、药物耐药性的形成原因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在接触到抗生素后,对抗生素产生的抗感染能力。
支原体耐药性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1 的药物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治疗支原体肺炎时,医生可能会过度使用某些抗生素,而不充分考虑其对细菌的影响。
这会导致支原体对这些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1.2 不规范用药使用抗生素时,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用药说明进行治疗非常重要。
不规范的用药,例如未完成全程治疗或不按时服药,可能使细菌暴露于抗生素的低浓度环境下,这有助于细菌的适应和耐药性的产生。
1.3 抗生素选择不当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对支原体的抑制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必须根据细菌的敏感性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错误的抗生素选择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耐药性的产生。
二、药物耐药性的临床意义药物耐药性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当支原体耐药发生时,常用的抗生素可能无法有效杀灭细菌,导致治疗失败。
这不仅延长了患者的病程,还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
三、治疗策略针对支原体肺炎的药物耐药性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策略:3.1 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的过度使用是预防和减轻支原体耐药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生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测试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进行合理调整。
3.2 复合疗法复合疗法是通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来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一种策略。
通过不同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可以增加对细菌的杀灭效果,从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3 增强免疫力免疫力的增强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对抗感染。
支原体肺炎的药物耐药性与治疗策略

支原体肺炎的药物耐药性与治疗策略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和年轻儿童。
药物耐药性是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策略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选择及使用方式。
本文将就支原体肺炎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策略进行探讨。
一、药物耐药性的原因药物耐药性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不规范的使用药物:长期、过量或间断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支原体产生耐药基因,从而引发药物耐药性。
2. 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在医学上是一把双刃剑,滥用或不适当使用抗生素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加大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力,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 细菌基因变异:支原体是革兰氏阴性菌,其基因组具有相当高的可变性,这也是药物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治疗策略针对支原体肺炎的药物耐药性,应该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治疗策略:1.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细菌的耐药情况,选择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应遵循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如准确计算剂量、遵循用药时机等。
2. 综合治疗方案:考虑到支原体的多重耐药性,单一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可能有限。
因此,综合治疗方案可以采用不同机制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增加疗效。
3.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耐药性、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进行调整。
此外,在治疗中需要进行中期疗效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加强预防与控制:预防措施包括儿童接种疫苗、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感染源等。
此外,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提高医院和社区的感染控制意识,有助于减少支原体肺炎的发生。
三、未来研究方向针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 发展新型抗生素:面对耐药性的挑战,研发新型抗生素可以是一种解决方案。
活性强、适应范围广的新型抗生素有可能提高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
2. 提高抗生素的使用规范:加强医学人员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的培训和教育,促使医生养成合理、规范的抗生素使用习惯。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研究进展与新药开发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研究进展与新药开发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致病性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极快。
因此,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研究和新药开发一直备受关注。
一、治疗研究进展1. 抗生素治疗目前,抗生素仍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杀灭细菌,缓解感染症状。
然而,肺炎支原体对某些抗生素逐渐产生耐药性,使得治疗难度加大。
2. 免疫治疗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针对肺炎支原体的免疫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使用抗体、干扰素等进行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原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虽然免疫治疗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例如疗效不稳定以及免疫耐受性的问题。
3. 基因治疗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基因治疗通过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中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其潜在的治疗效果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二、新药开发为了更好地应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挑战,科学家们也在积极探索新药的研发。
1. 定向药物定向药物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原体而不对宿主细胞产生明显影响的药物。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多种能够选择性靶向肺炎支原体的药物,这些药物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副作用。
2. 新型抗生素除了已经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外,科学家们还在努力寻找新型抗生素以解决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耐药性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对抗生素的结构和机制进行改进,正在开发出更加高效的抗生素。
3.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类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通过改变机体的免疫状态,免疫调节剂能够增强机体对肺炎支原体的抵抗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三、结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研究和新药开发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不断积累的经验,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新药。
支原体肺炎的药物耐药性及其对治疗的影响实践经验分享

支原体肺炎的药物耐药性及其对治疗的影响实践经验分享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发热等。
目前,抗生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主要药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耐药性支原体肺炎出现,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支原体肺炎的药物耐药性及其对治疗的影响,并分享一些实践经验。
一、支原体肺炎的药物耐药性1.1 耐药性的形成机制支原体肺炎的耐药性主要是由于支原体自身的基因突变和外源性因素的影响所致。
基因突变导致支原体不再对某些抗生素敏感,从而形成耐药株的出现。
同时,外源性因素如滥用抗生素、不完全使用疗程、抗生素残留等也会促进耐药性的发展。
1.2 药物耐药性情况目前,对支原体肺炎的常用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已经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研究表明,耐药性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这给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带来了一定困扰。
二、药物耐药性对治疗的影响2.1 治疗效果下降耐药性支原体肺炎的出现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变得无效,导致治疗效果下降。
患者在使用耐药株的抗生素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症状不缓解、复发等情况,延长了治疗时间和费用。
2.2 增加患者负担耐药性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往往需要更高剂量或更长疗程的抗生素,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同时,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可能需要尝试更多种类的抗生素,增加了患者的不适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2.3 增加医疗资源消耗耐药性支原体肺炎的治疗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包括更多的药物、检测和监测等。
这使得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给医院和患者都带来了经济压力。
三、实践经验分享3.1 合理用药针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我们应该根据耐药性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在临床实践中,建议选择敏感性更高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3.2 完整疗程治疗支原体肺炎时,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完整的疗程,避免中途停药或减量。
这有助于减少耐药性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
3.3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于存在耐药性支原体肺炎的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能够更准确地确定耐药株的类型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支原体肺炎的抗生素耐药性与耐药机制

支原体肺炎的抗生素耐药性与耐药机制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越来越严重。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其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支原体肺炎的抗生素耐药性与耐药机制,并提出一些对策以应对这一问题。
一、抗生素耐药性的现状支原体肺炎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等。
实际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是导致支原体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支原体具有高度变异性和基因转移性,使其更容易获得抗药基因,从而加剧了耐药性问题。
二、耐药机制的研究1.药物靶点突变:支原体感染机制的关键在于它的细胞壁。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方式杀灭细菌,但支原体通过突变其细胞壁合成酶的靶点,降低抗生素的作用。
2.药物排出泵:支原体耐药机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药物外排泵。
该泵可以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的浓度,从而减少其杀菌作用。
喹诺酮类抗生素通常通过该机制失效。
3.酶的产生:支原体可以产生各种代谢酶,这些酶可以破坏抗生素,使其失去杀菌效果。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之一就是通过β-内酰胺酶的产生来破坏抗生素。
三、对策与展望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关键。
医生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指南进行用药。
2. 多重联合疗法:针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多个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可以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同时,联合治疗还可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3. 发展新型抗生素:由于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发展新型抗生素对于应对支原体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合成新的药物结构或者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活性成分,来寻找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新药物。
总结起来,支原体肺炎的抗生素耐药性与耐药机制十分复杂,合理使用抗生素、多重联合疗法以及发展新型抗生素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进展
摘要: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呼吸道健康的病原体,临床上对儿童该
病的干预治疗通常采用的是大环内酯类药物。
本文拟综述近年来肺炎支原体的耐
药情况和机制,并对近年来临床上抗生素治疗该病的进展做一总结分析,以期为
该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耐药,肺炎支原体,抗生素,治疗
前言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严重威胁患儿呼吸道健康的病原体,近年来发现该病的发病率占儿童
肺炎发病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1]。
在治疗中由于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的副作用和对儿童用
药的限制性,临床上多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近年来不断有报告称该病的耐
药株频繁出现,这也迫使医学工作者寻求其他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拟综述近年来肺炎支
原体的耐药情况和机制,并对近年来临床上抗生素治疗该病的进展做一总结分析,以期为该
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和借鉴。
1 肺炎支原体的耐药情况
2001年之前世界各地的医学家肺炎支原体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法国、丹麦、日本等地区
均未有红霉素耐药性菌株的发下。
但在2001年日本的Okazaki等发现有肺炎支原体耐大环内
酯类抗生素菌株出现后,世界多个地区相继出现了肺炎支原体耐药株的出现[2]。
在我国,台
湾地区2010-2011年耐药性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是23.33%,而近年来我国上海、北京、深圳、
杭州等地耐药性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分别达到了90%,98%,63.3%和87.7%[3]。
赵凤云等[4]
调查发现所有耐药性肺炎支原体的患儿伴有高热、干咳和持续性发热等的症状,并有部分患
者出现了肺实变的情况。
多项观察均发现耐药株病原体的入侵增加了患者肺部病变的范围并
增加了患者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且患者发热时间和发病持续时间明显延长[5]。
尽管就肺炎支原体耐药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支原体23S rRNA位点的基因突变。
该位点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抑制支原体的关键性位点,该位点的突变显著削弱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支原体内部蛋白合成的干扰和抑制作用。
2 抗生素的治疗进展
2.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调查表明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的药物仍然是以红霉素等等
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主要药物。
尽管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显示肺炎支原体耐药性的形势
日趋严重,但是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仍然能够有效治愈该病。
且在目前未能找到可以完全
替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物之前,不少医学家仍然建议继续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干
预治疗[6]。
2.2 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对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病情严重的患者,不少国家都有过使用喹诺酮
类或者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成功的案例,且未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但这些案例因为缺乏
足够证据或者对照组而无法论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日本医学家Kawai等[7]发现,在干预治
疗两到三天后米诺环素组肺炎支原体负荷下降明显于大环内酯类组。
日本有关儿童呼吸道感
染性疾病管理部门的指南建议,在高度怀疑肺炎支原体耐药株感染引起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时;若在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两日之后仍有持续发热情况出现则可以使用米诺环素或妥舒
沙星代替之进行治疗干预。
此外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无效或者低效时,以色列学者
和意大利学者分别建议考虑喹诺酮类或者环丙沙星类抗生素进行干预治疗 [8-9]。
3 其他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患者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对于较难以治愈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
具有一定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但目前医学界对于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用药时机以及用药时间
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验证。
静脉给予注射免疫球蛋白通过中和毒素和抑制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可以缓解患者的病情。
除此之外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当属于“肺炎喘嗽”的领域和范畴之内,治疗时应以清肺泄热和通络化痰为主进行中医干预[10]。
我国中药资源良多,且疗效奇特,
副作用较小,因此研究中药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未来。
4 总结
近年来,随着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肺炎支原体株在世界各地的频繁出现,使得该病成
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一大杀手。
但是具有明显疗效的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本身
不适用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且对患儿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继续加大剂量或者延长
时间地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又将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耐药株的耐药性。
因此,除了继续寻求
其他更有效的抗生素途径外,使用免疫学方法或者利用祖国医学理论治疗该病,也具有非常
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付晓燕,辛徳莉,秦选光.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
展[J].山东医药,2015,55(4):96-99.
[2]董艳青,辛德莉.肺炎支原体的耐药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2):3770-3773.
[3]王兰,吴良霞.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5(5):780-784.
[4]赵凤云,陈霞,王小平,等.大环内酯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特征和临床结局[J].安徽
医药,2015,19(4):783-784.
[5]王兰,吴良霞.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5(5):780-784.
[6]张涛,王穗琼.肺炎支原体的耐药机制及治疗[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5):692-695.
[7]Kawai Y,Miyashita N,Kubo M,et al.Therapeutic Efficacy of Macrolides,Minocycline,and Tosufloxacin against 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Pediatric Patients[J].Antimicrobial Agents & Chemotherapy,2013,57(5):2252-2258.
[8]Averbuch D,Hidalgo-Grass C,Moses AE,et al.Macrolide Resistance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Israel,2010[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11,17(6):1079.
[9]Cardinale F,Chironna M,Dumke R,et al.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paediatric pneumonia [J].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11,37(6):1522-1524.
[10]张晓春,吴要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国内文献Meta分析[J].内科,2014,9(4):46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