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以及治疗研究进展
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诊治进展

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诊治进展摘要]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MP逐渐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肺炎支原体全球感染率达9.6%~66.7%不等,已被认为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第三位病原体。
临床医学上,MP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非典型肺炎,在时间不断推移的情形下,疾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发展的趋势,并对儿童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
近几年时间内,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率逐年上升的情形下,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逐渐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热点。
临床上,肺炎支原体感染通常是一个良性且自限性过程,在经大环内酯类治疗的情形下大多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近年来发现,部分患儿虽经正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周甚至1周以上的历程,但其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仍无明显改善,部分患儿出现病情加重、迁延不愈、严重的后遗症临床表现,同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MPP)的发生。
本文主要就RMPP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能够为临床医学上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治疗提供建议。
[关键词]难治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诊治进展?在国内外学者对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关注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相关文献资料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目前尚未对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有确切定义[1]。
基于临床结果可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定义共识包括以下内容:大环内脂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病程一般大于3或4周时间较长、患儿合并肺外多系统并发症、病情重[2]。
在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会对儿童身体健康有较为不利的影响[3],就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诊治进程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分析,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关于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定义,某日本学者的观点内容为:患儿在连续一周或以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情形下,仍然表现发热、临床症状及影响学表现继续加重[4]。
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最全最新)

2、诊断中注意三个“不平行”
• 症状与体征不平行 ---症状重,肺部体征不明显;
• 肺部体征与X线改变不平行 ---肺部体征不明显,X线改变明显;
• 病理改变与临床及X线改变不平行 ---X线改变不明显,气管镜下病变严重。
3、肺外并发症
• 临床症状轻微(甚至缺如); • 以肺外并发症起病; • 多种并发症同时存在且突出,掩盖原发
病表现。
4、关于病原学诊断(1)
• 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 ---抗原检测法 ---核酸检测法:灵敏度高,可用于早期诊断,技术条件要 求严格,尚未广泛开展。
4、关于病原学诊断(2)
• MP-IgM抗体检测
➢感染后1周可升高,2~3周达高峰,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故MPIgM 增高虽可证实为近期感染,却不一定意味当前感染。
•潜伏期2-3周 •起病形式多样,多数患者 仅以低热、疲乏起病 •部分患者可以突发高热并 伴有明显的头痛、肌痛、 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
•呼吸道症状以干咳最突 出,常持续4周以上,多 伴有显著咽痛,偶有胸 痛、痰中带血; •呼吸道以外的症状中, 以耳痛、麻疹样或猩红 热样皮疹较多见
•阳性体征以显著的咽部充 血和耳鼓膜充血较多见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 粒细胞比例多正常,有些 患者可升高
伴有SIRS等) 、难治病例增多; X线改变出现早,多样,无特异性; 混合感染多见:支原体与衣原体、支原体
与腺病毒、支原体与细菌等; 常年散发。
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l pneumonia)
X 线表现 一、肺纹理增粗、模糊,同时与网状阴影并存,提
示有间质性炎症。 二、可有单或多灶性密度较淡斑片状阴影,呈肺段
初次感染,近期感染:可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有发热及呼 吸道症状,以前未查MP-IgM者,发病时滴度可达l:80、 1:160、1:320或以上(高者有达1:1280者),应给予大环内酯 类药物治疗。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肺炎支原体肺炎是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类型之一。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临床表现多样,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提高对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水平,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病原学特点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呈多形性。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定植和增殖,引起炎症反应。
肺炎支原体的基因组较小,但具有较高的变异性,这也是导致其耐药和感染反复的原因之一。
二、流行病学肺炎支原体肺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成人,但以年轻人更为多见。
其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高发。
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军队、养老院等,容易发生聚集性发病。
此外,免疫功能低下者、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更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
三、临床表现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头痛等。
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数周。
部分患者可伴有咽痛、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体征通常较轻微,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
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重症肺炎、心肌炎、脑炎等。
四、实验室检查1、病原学检查核酸检测:是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重要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实时荧光定量 PCR 等。
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如 IgM 和 IgG 抗体。
IgM 抗体一般在感染后 1 周左右出现,3 4 周达到高峰;IgG 抗体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培养:肺炎支原体培养难度较大,耗时较长,临床应用较少。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3、炎症指标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可轻度升高。
4、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部的浸润影,多为间质性改变,也可呈实变影。
五、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可做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报告与分析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报告与分析摘要:本文报告了一起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例,通过对病例的详细分析和讨论,总结出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引言: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引发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
本文报告的病例为一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通过对该病例的全面观察和分析,旨在增加对该疾病的认知,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0岁,主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已持续1周。
既往病史中未见明显不适。
体格检查显示体温37.8℃,呼吸音粗糙,肺部听诊可闻及干罗音。
血常规及炎症指标检测显示白细胞计数稍高,并伴有C反应蛋白升高。
胸部X线片示双侧肺野散在浸润阴影。
通过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检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
病例分析:1. 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较轻,且常伴有轻度鼻塞、喉干等上呼吸道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等呼吸系统症状。
本例患者症状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典型表现。
2. 诊断方法: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特异性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CR等。
本案例中,通过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检测确诊了此次感染。
3. 治疗策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对于症状较重、合并其他感染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
针对性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常被选择。
本例患者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该病例的症状观察、诊断服务以及治疗情况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由于症状较轻,肺炎支原体感染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
总结: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本文通过一例病例的分析,揭示了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信心在未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支原体肺炎专家共识

医院内应设立隔离病房,对疑似 患者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避免
交叉感染。
疫苗接种与预防
01
目前尚无针对支原体肺炎的特异 性疫苗,因此无法通过接种疫苗 来预防该病。
0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 洗手、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等,有助于预防支原体肺炎的发 生。
临床治疗建议与指导
对于疑似支原体肺炎患者,应 尽早进行痰液检查和肺部影像 学检查,以便早期确诊和及时
01
02
03
实验室检查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进行抗体检测,以确定是 否存在支原体感染。
胸部X光检查
X光检查可以发现肺部是 否存在炎症或浸润影,以 辅助诊断。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医 生经验,结合实验室和影 像学检查结果,可以进行 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在临床 表现上相似,但病毒性肺炎通常 具有自限性,且不会出现肺部实
治疗。
治疗应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 ,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 同时可配合使用对症治疗药物 ,如解热镇痛药、止咳药等。
对于重症患者,应及时采取机 械通气等支持治疗措施,维持 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在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 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 状况,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 疏导。
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建立了更为准确 的诊断标准和方法。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支原体肺炎的疫苗研究
目前尚无针对支原体肺炎的疫苗,因此开展疫苗研究是未来重要 的研究方向之一。
支原体肺炎的药物治疗
虽然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治疗支原体肺炎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 于耐药病例的治疗仍是一个挑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
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分型与病程进展

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分型与病程进展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肺炎,其病理分型和病程进展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该疾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本文将就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分型和病程进展进行讨论。
一、病理分型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轻型、中型和重型。
1. 轻型:轻型支原体肺炎的特点是症状较轻、一般无感染毒素产生。
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咳粘稠痰液等症状,常无肺部实质病变。
X线胸片检查结果一般为正常或仅有少许弥漫性间质纤维化表现。
2. 中型:中型支原体肺炎患者症状较为明显,常有全身感染毒素产生。
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胸痛、全身不适等症状,肺部实质有炎症块状浸润,肺泡周围间质出现纤维化和水肿。
X线胸片检查结果可见肺部浸润病灶明显。
3. 重型:重型支原体肺炎患者症状严重,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部分患者可合并其他器官受损。
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肺部实质有弥漫性浸润,肺泡间质严重纤维化和结节形成。
X 线胸片检查结果显示肺部浸润病灶广泛且明显。
二、病程进展支原体肺炎的病程进展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发病期、高峰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 发病期: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期一般为起病后3-5天,患者开始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
此时,支原体已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开始繁殖。
2. 高峰期:高峰期通常为起病后1-2周,患者症状达到最严重的阶段。
患者发热、咳嗽、呼吸急促、胸痛等症状明显,肺部实质炎症和纤维化进一步发展。
3. 恢复期:恢复期一般为起病后2-4周,患者症状逐渐减轻,体温回到正常。
肺部炎症逐渐消退,间质纤维化得到缓解。
4. 后遗症期:少数支原体肺炎患者在病程结束后出现一些后遗症,如肺部纤维化、肺间质病变等。
这些后遗症可能导致患者气促、咳嗽、乏力等慢性症状。
总结起来,支原体肺炎的病理分型可根据病情轻重和肺部病灶的严重程度来划分。
而病程进展主要包括发病期、高峰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和实验室检测方法

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和实验室检测方法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常见呼吸道感染。
准确的诊断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以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为医务人员提供参考。
一、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咽痛等。
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对于高度疑似支原体肺炎的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来确诊。
二、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根据中国呼吸病学会的指南,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如下:1. 临床表现符合:包括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
2. 影像学表现符合:胸部X线或CT表现为肺部感染的表现,如肺实变、支气管扩张等。
3. 实验室检测结果符合:支原体核酸检测阳性。
同时,要排除其他导致类似症状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如流感病毒、鼠疫杆菌等。
三、支原体肺炎的实验室检测方法1. 支原体核酸检测:支原体核酸检测是目前诊断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核酸检测方法包括PCR、荧光定量PCR等,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存在。
2. 细菌培养:细菌培养可以检测支原体的生长情况,但其繁琐和时间耗费较多,目前在临床应用中较少使用。
3.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法等,它们可以检测人体内特异性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然而,免疫学检测在实验室技术要求上较高,结果也较为复杂,因此在诊断中使用较少。
4. 血常规检查:支原体感染时,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通常会升高。
血常规检查可以作为支原体肺炎的辅助诊断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室检测之前,需严格按照标本采集和保存的规范操作,避免污染和误差的发生。
同时,在实验室报告结果时,需要注明诊断阳性与阴性的界限值,以免产生误解。
总结: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方法相结合。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①持续剧烈咳嗽,X线所见远较体征为显著。如在年长 儿中同时发生数例可疑为流行病例,可早期确诊。②白细胞 计数大多正常或稍增高。但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都 升高。Coombs试验阳性。③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药无效。 ④血清冷凝集素(属IgM型)大多滴度上升到1:32或更高, 阳性率50%~75%,病情愈重阳性率愈高。此为非特异性 反应也可见于肝病、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等,但其滴度一般不超过1:32[6]。⑤血清学诊断:MP检 测方法中被誉为诊断金标准的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依然较 低,目前临床上多用MP抗体检测,而对MP急性感染诊断 当属MlylgM检测。有补体结合试验(CFT)、免疫荧光试 验(IFA)、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等。只作MP定性试验不作滴度检测是不可取 的,其他法区分近期MP急性感染和既往感染,无法区分带 菌状态和患者,客观上容易导致过度治疗。此外,即便有滴 度检测,在抗体阳性判定标准上目前国内并不统一,这会直 接影响到对MP流行病学的评估和资料间的相互比较。近 年来多采用颗粒凝集法(PA)测定MP抗体,值得注意其所 测得的抗体80%~90%为MP-IgM,但也包含了10%~ 20%左右MP—IgG。确诊MP急性感染应强调双份血清 (间隔2周)恢复期抗体滴度上升4倍或下降至原来的1/4
9杨藻宸.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0高玉娥.肺炎支原体肺炎遗留皮肤色素沉着1例.中国实用 儿科杂志,2008,23(8):585. 11周晓薇,刘群清.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神经系统损害17例临 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8):616—617. 12马红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万方数据
・7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以及治疗研究进展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MP)引起的以间质病变为主的急性肺部感染,多为散发病例,约3~6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其临床表现上与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有明显区别,且β-内酰胺类和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效果差,故临床上又将其与嗜肺军团菌、立克次体及肺炎衣原体等其他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统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因MP所导致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逐年增加,且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肺外病症,极容易误诊,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本文就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肺炎支原体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及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易在学校、幼儿园及军队等人员比较密集的环境中集中发病[1],最近病原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占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12%[2]。
与大多数国外地区相比,我国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可能更高。
研究显示,亚洲地区CAP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占12.2%,而我国上海和北京两地CAP中MP肺炎的比例分别高达26.7%和22.3%[3]。
MP肺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青壮年、无基础疾病的CAP 患者中所占比例更高,我国全国性的成人CAP调查结果表明,50岁以下年龄的MP感染率远高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4]。
1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1.1临床表现及一般实验室检查潜伏期为2~3周。
一般起病较慢,但部分患者可突发高热,并伴明显的头痛、肌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刺激性咳嗽最为突出,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常持续4周以上,偶可出现胸痛、痰中带血。
呼吸道以外的症状中,以耳痛、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较多见,极少数患者可伴发神经、心脏、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病变及溶血性贫血、多关节炎。
少数患者可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肺部在病程中常无阳性体征,少数患者呼吸音减弱及闻及干湿性啰音,一般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少数患者可升高。
1.2肺部影像学及病原学诊断MP肺炎的重要临床特点为肺部阳性体征少而影像学表现较明显。
因其影像学改变多样化,故影像学诊断特异性较差。
表现多为密度较低的边缘模糊浸润影,从肺门向外周肺野放射,也可呈大片实变影。
而部分病例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网状及结节状间质浸润影,胸腔积液少见。
MP 肺炎多累及上肺或同时累及双肺,与普通细菌肺炎表现的下肺单一的实变影或片状浸润影相鉴别,且病变吸收较慢,部分患者完全吸收需要4~6周。
目前MP 感染的实验方法有冷凝集试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支原体培养等,但由于其特异性差、敏感性低且费时等问题,使在临床应用价值受限。
以前血清冷凝集试验是MP感染诊断的重要方法,但其阳性率仅为50%左右,目前认为这一方法只能作为过筛试验,并不适合于MP肺炎的确认。
国内外一致认为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是目前诊断MP肺炎的主要手段。
检测肺炎支原体血清特异性抗体的传统方法为颗粒凝集(particleagglutination,PA)试验和补体结合(complement fixation,CF)试验,但无法区分IgG和IgM。
酶免疫测定试验(enzyme immunoassays,EIA)或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t assay,IFA)可以分别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G和IgM,其中特异性IgM对早期诊断更有价值,在感染
后第1周即可出现,但部分反复MP感染的成年患者,特异性IgM可能持续阴性,因此MP特异性IgM多次阴性,也不能排除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
采用何种检测方法,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标本中,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时,均可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标准。
MP体外培养困难且生长缓慢,近年来人们设计了快速培养鉴定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基颜色的变化来早期发现肺炎支原体的生长,缩短培养时间且提高了诊断阳性率,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尚待进一步研究。
PCR检测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简便快捷、有存在交叉反应的特点,现被广泛用于MP的诊断,在早期的MP感染,可检测MP-DNA,有助于及时诊治,但基因扩增时污染及感染后肺炎支原体的持续存在、无症状的肺炎支原体携带都可能造成假阳性。
近来用于MP感染的早期诊断,以标记特异性荧光探针为特点的荧光定量PCR技术,明显减少扩增产物污染的机会,提高检测特异性[5]。
2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2.1抗生素治疗根据MP微生物的特征,选用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用药物。
抗感染治疗的疗程通常需要10~14 d,部分难治性病例的疗程可延长至3周左右。
在上述三类抗菌药物中,因氟喹诺酮类药物町能对骨骼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及四环素类药物可引起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副作用,所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作为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鉴于红霉素对胃肠道的刺激大,并可使血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以阿奇霉素及克拉霉素等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口服易耐受,半衰期长、用药次数少、穿透组织能力强及最低抑制浓度小等特点,临床应用更有优势。
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问题。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有些学者就发现,接受过大环内酯类治疗的患者中可分离出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支原体菌株[1]。
2001年,日本学者最早证实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与23S rRNA基因上的点突变有关[6]。
在我国北京、上海两家医院,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已经超过了80%[7,8],最近,北京朝阳医院报道的一组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中,肺炎支原体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也达到了69%[9]。
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仍对MP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在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中,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好的肺组织穿透性和较高的吞噬细胞内浓度,是治疗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理想药物。
虽然环丙沙星对肺炎支原体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考虑到部分支原体肺炎可能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10,11],且其肺组织穿透性和吞噬细胞内浓度与呼吸喹诺酮类药物相比没有优势,因此,也不推荐常规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12]。
2.2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目前认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肺外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故在急性期病情较重或肺部病变迁延不愈患者,或合并有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者,推荐短期内使用激素,但应注意激素所副起的副作用。
因此,可根据病情使用激素,针对不同并发症,采用不同的对症处理办法。
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所导致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起病不典型,病情进展快,多合并严重并发症。
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因此,重视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和治疗进展,更好地为临床治疗和疾病控制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曹玉璞,叶元康.支原体与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6-120.
[2]Arnold FW,Summersgill JT,LaJoie AS,et al.A worldwide perspective of atypical pathogens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7,175(10):1086-1093.
[3]傅永文,刘桂英,张玉乾,等.婴儿沙眼衣原体肺炎病原学和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5,30(4):590-594.
[4]刘又宁,赵铁梅,陈民钧,等.中国城市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665例病原学多中心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3-9.
[5]糜祖煌,秦玲.支原体科病原体分子检测方法学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2):10.
[6]Okazaki N,Narita M,Yamada S,et al.Characteristics of 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strain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and induced with erythromycin in vitro[J].Microbiol Immunol,2001,45(8):617-620.
[7]陆权,陆敏.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41-243.
[8]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655.
[9]韩晓华,刘立云,敬宏,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炎性相关因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4):347-350.
[10]刘又宁,赵铁梅,姚婉贞,等.北京地区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27(1):27-30.
[11]黄海辉,张婴元,黄绍光,等.上海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调查[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6):321-324.
[12]Suzuki S,Yamazaki T,Narita M,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mnoniae[J].Anf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6,50(2):70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