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肺炎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其中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轻重不一,一般表现为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医生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处理,以确保及时有效的治疗。
一、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诊断:一般情况下,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应该考虑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
2. 肺部影像学检查:x光片、CT等检查可以显示肺部病变情况,通过检查肺部阴影的性质、分布、大小、形态等因素,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可能。
3. 实验室检查:对于病情较重或有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支原体抗原检测、支原体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存在。
二、治疗方法1. 抗生素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
由于肺炎支原体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抗生素不敏感,因此常用的药物包括利福平、阿奇霉素等。
治疗时间通常为2-3周左右。
2. 对症治疗:对于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退烧药、止咳药等缓解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采取相应的支持性治疗。
3. 预防和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传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加强室内通风等。
总之,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全面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支原体肺炎的病例诊断与临床鉴别

支原体肺炎的病例诊断与临床鉴别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其病例诊断及临床鉴别对于正确治疗和预防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等方面论述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鉴别。
一、临床表现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多呈现急性起病,常伴有咳嗽、咳痰、咳痰稀薄、咳痰带有黏液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发热、头痛、乏力、胸痛等全身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支原体肺炎在早期症状上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相似,因此仅凭临床表现很难进行确诊。
二、实验室检查1. 支原体核酸检测支原体核酸检测是目前诊断支原体肺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提取患者呼吸道样本中的核酸,运用PCR等方法检测是否存在支原体的DNA或RNA。
该方法准确性高、敏感性强,能够快速确定患者是否被感染,并提供治疗方案的参考。
2. 血常规检查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血常规检查常表现为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虽然该结果不具有特异性,但对于区分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和其他细菌感染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可以判断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支原体感染,并且可以区分新感染和既往感染。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法存在交叉反应和时间窗口等问题,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三、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支原体肺炎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支原体肺炎的胸部X线表现常为双肺散在性片状、斑点状浸润阴影,以及肺纹理增粗等。
需要指出的是,胸部X线检查结果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确诊依据,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四、支原体肺炎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鉴别1. 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鉴别肺炎支原体是支原体家族的一种,其引发的肺炎症状与支原体肺炎相似。
鉴别时可通过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区分,如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查等。
2. 与病毒性肺炎的鉴别病毒性肺炎是呼吸道感染的另一类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与支原体肺炎有相似之处。
鉴别可依靠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等方法进行。
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型和分级诊断

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型和分级诊断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其临床表现各异,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支原体肺炎,医学界对其进行了临床分型和分级诊断的研究,以便科学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本文将对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型和分级诊断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分型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类型。
1. 轻型支原体肺炎轻型支原体肺炎患者一般表现为咳嗽、咳痰、乏力、低热等症状,肺部体征轻微,常伴有鼻塞、喉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X线胸片显示肺部炎症轻微,通气功能、血氧饱和度正常。
2. 中型支原体肺炎中型支原体肺炎患者症状相对明显,常伴有高热、寒战、咳嗽、咳痰、乏力等全身症状,肺部体征增强,X线胸片显示肺部炎症明显,通气功能、血氧饱和度下降。
3. 重型支原体肺炎重型支原体肺炎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常伴有高热、持续寒战、咳嗽、大量黏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肺部体征明显,X线胸片显示双肺广泛渗出,通气功能、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
二、支原体肺炎的分级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指标,可以对支原体肺炎进行分级诊断,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1. 轻型支原体肺炎轻型支原体肺炎的分级诊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病程短暂(一周以内),呼吸道症状轻微,无呼吸困难,X线胸片显示肺部炎症轻微,通气功能、血氧饱和度正常,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2. 中型支原体肺炎中型支原体肺炎的分级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程较长(一周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可出现呼吸困难,X线胸片显示肺部炎症明显,通气功能、血氧饱和度下降,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
3. 重型支原体肺炎重型支原体肺炎的分级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程较长(数周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且加重,呼吸困难明显,X线胸片显示双肺广泛渗出,通气功能、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炎症指标升高等。
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和诊断方法

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和诊断方法一、症状:1.呼吸道症状:在支原体肺炎发作初期,患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喉部不适、咽痛、咳嗽、声嘶等。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咳嗽加重、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2.发热:支原体肺炎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
发热通常持续较长时间,超过1周。
3.肺部症状:患者可有胸闷、气促、乏力等。
体检时,可闻及少许散在性干啰音或湿啰音。
4.全身症状:患者可有全身不适、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
注意:支原体肺炎患者大多数为适应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症状多为渐进性,一般不会出现中毒症状。
二、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如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等,结合是否有流行病学暴露史(如经过人群密集场所),可以初步考虑支原体肺炎的可能性。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痰涂片检查:常检测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DNA。
(3)血清学检查:可以利用ELISA、PCR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支原体IgM/IgG抗体。
(4)其他检查:胸部X线和CT检查可见肺部炎症表现,如斑片状、小叶网状、斑片状阴影等。
需要注意的是,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不能只依靠一项检查,而是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全面评估。
三、治疗:此外,对于治疗支原体肺炎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充足休息和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
2.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促进痰液排出。
3.忌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4.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5.治疗期间注意监测体温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主要包括呼吸道症状、发热、肺部症状等;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和患者年龄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并注意个人卫生和营养支持。
如有症状出现,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体会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体会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
本文将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通过分析个人经验和相关研究结果,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该病的详细信息和临床经验。
一、诊断方法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的。
1.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等。
体征方面,患者可出现肺部湿性啰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为肺炎支原体肺炎。
2. 实验室检查a.病原学检查该方法通过采集患者的咽拭子或气管吸引物等样本,进行肺炎支原体的分离培养和荧光免疫检测,来确诊肺炎支原体肺炎。
b.血液学检查通过血液学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变化,例如白细胞增加。
此外,还可以检测C-反应蛋白、血清脂多糖和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等指标,有助于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
3.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胸片的表现,可以看到肺部炎症的范围和病变情况,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二、治疗体会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1. 抗生素治疗针对肺炎支原体的敏感性,可选择使用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治疗期间,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药物,并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的合理配比。
2. 对症支持治疗除了抗生素治疗外,还需要对症治疗,包括必要的解热、镇咳、润肺等措施。
此外,患者还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如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
三、诊疗体会根据个人经验,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早期发现与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发现与治疗非常重要。
一旦发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以避免病情加重。
2.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进行抗生素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选择,并注意用药剂量和疗程,以免出现因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的耐药情况。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疗指南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疗指南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肺炎,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起病突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咽痛、喉痛等上呼吸道症状。
下面将为您介绍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疗指南。
1. 临床表现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咽痛等。
一般情况下,患者会出现胸痛、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有些患者还会有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肺炎或细菌性肺炎相似,因此在确诊时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2. 诊断要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表现。
在实验室检查中,可以通过分离和鉴定肺炎支原体来确认诊断。
此外,还可以进行血常规、血培养、胸部X线或CT等检查,以帮助诊断和评估肺炎的严重程度。
3. 治疗原则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措施,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目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有阿奇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等。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避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
对症治疗包括退热、祛痰、止咳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此外,患者还需要休息、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量,并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4. 预防和控制为预防和控制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和流行,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一些预防措施:4.1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等;4.2 增强免疫力,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等;4.3 在公共场所使用口罩,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4.4 定期进行相关疫苗接种,如肺炎球菌疫苗等。
5. 注意事项在诊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5.1 对于有高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5.2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个体化用药,严格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避免滥用抗生素;5.3 对于病情较重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及时转入专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和监护。
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论文

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论文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并对儿童和老年人等易感人群造成较大威胁。
本文将探讨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以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一、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评估: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喉咙痛和气促等。
医生可以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来初步诊断支原体肺炎。
2. 实验室检查:支原体肺炎的诊断需要依赖实验室检查。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采集患者咽拭子或鼻拭子进行PCR检测,以检测支原体的DNA。
此外,还可以进行支原体抗体检测和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检查。
3. 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或CT扫描能够帮助医生观察支原体肺炎患者的肺部情况。
通常,在胸片上可以见到肺部炎症灶和渗出表现。
4. 临床评分体系:利用临床评分体系(如CURB-65、PSI等)可以辅助医生对支原体肺炎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抗生素治疗:支原体感染对常规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不敏感。
目前,巴龙霉素、阿奇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过敏史和药物耐受性等因素。
2. 对症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可适当应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症状。
此外,对于发热的患者,可给予退热药物。
3. 支持性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支原体肺炎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重点监测患者的呼吸状况、氧合指数和电解质平衡等,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吸氧、补液等。
4. 预防措施:支原体肺炎的预防非常重要。
人们应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和充分休息。
此外,注重通风换气,避免长时间待在密闭的环境中,也是有效预防支原体肺炎的措施之一。
结论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并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支原体肺炎确诊金标准

支原体肺炎确诊金标准
支原体肺炎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相似,因此确诊支原体肺炎需要依靠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下面将详细介绍支原体肺炎的确诊金标准,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这一疾病。
首先,临床表现是支原体肺炎确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般来说,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气促等症状。
这些症状虽然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相似,但结合患者的病史和流行病学史,可以对支原体肺炎进行初步的判断。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支原体肺炎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支原体肺炎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支原体DNA检测、支原体抗体检测和支原体培养。
其中,支原体DNA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确诊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支原体的存在。
此外,影像学检查也是支原体肺炎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胸部X线检查和CT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肺部病变,如肺实变、斑片状阴影等,从而对支原体肺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支原体肺炎的确诊金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临床医生在诊断支原体肺炎时,应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
同时,患者在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也应及时就医,接受相关检查,以便早日确诊和治疗。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支原体肺炎的确诊标准,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空军总医院刘春灵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型性、能通过滤菌器、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迄今分离到的支原体已达150余种,已确定与人类疾病关系最大的有3种,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 MP)是其中的一种。
MP在国内外都是儿童和成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导致肺炎,所有肺炎的15-20%,约50%的儿童和青少年肺炎是由MP引起的.因此MP肺炎(MP pneumonia,MPP)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但迄今为止,MPP仍缺乏快速、可靠的诊断试验,因而临床确诊困难。
MPP的诊断包含两个层面:临床诊断(经验性)和结合了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的确定诊断。
一、MPP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辅助检查等特点经验性综合判断而出。
MPP有着不同于一般感染性疾病的的特点:一般肺炎多发于冬季,MPP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临床症状大多只有发热和咳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不高;疾病早期X线检查即可出现肺炎,约10%-20%的病例会出现肺不张;因MP无细胞壁,临床常用的、作用于细胞壁的、安全性高的治疗肺炎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对其无作用;因此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肺炎。
综合上述特点,可作出初步的经验性临床诊断。
二、实验室病原学诊断:包括直接病原体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或经典的MP实验室诊断方法。
(一)直接病原体检测:主要有MP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P-DNA。
检测用标本可取自可疑患者呼吸道的痰、咽拭子、鼻咽吸出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水等。
1、MP分离培养与鉴定: MP很挑剔,培养基的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生长速度慢,较一般细菌难培养;分离培养需要10-14天,而通常需要2-5周才能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通过生化反应和免疫学方法进行鉴定。
还有其它影响因素,如MPP无细胞壁,对环境的影响更为敏感,易被灭活;标本采集后接种到培养基的过程也是培养可能失败的一个环节。
由于其费时、费力、阳性率低,实际临床已经弃用此方法,目前主要用于研究性项目。
2、PCR法检测MP-DNA:PCR是一种模拟体内DNA复制的体外扩增法,以其灵敏性、特异性高,检测所需时间短,能够直接从标本中检出病原体并可定量及分型,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如SARS、禽流感、A/H1N1流感的确诊都主要用此方法。
常用于MP检测的是双引物两次扩增反应的套(巢)氏PCR(nested PCR,nPCR)和基于荧光能量传递技术的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其中实时定量PCR可以检测到少于5个基因拷贝的MP。
美国1996年的一次MP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对部分患病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以PCR检测MP-DNA阳性率为57%,同样患者的MP培养阳性率仅5%。
3、直接镜检:MP没有细胞壁而没有固有型态而呈高度多型性,且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因此难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二)血清学检测:检测MPP患者血清抗体有多种方法,传统、经典和常用的有4种,为冷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冷凝集试验(CA): MP感染后患者血清中产生一种非特异性冷凝集素(IgM型),可能是MP作用于红细胞Ⅰ型抗原,使其变性后产生的自身抗体。
将患者的稀释血清与人O型红细胞混合,4℃过夜,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放37℃后其凝集现象消失,故称为冷凝集试验。
Garrow建立了一种快速方法:取0.2ml 全血,加0.2ml 3.8%枸橼酸纳混合,置于0-4℃冰箱中15-30秒取出,倾斜试管观察凝集情况,如有粗大絮状颗粒是为阳性。
仅有50%左右的MPP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一般在发病一周末或第二周开始时出现,2-3月后消失。
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感、风疹、腮腺炎、腺病毒感染和其他病毒性疾病也可出现低效价阳性,因此冷凝集试验的特异性不高,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2、补体结合试验(CF):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传统的免疫学技术,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
如试验血清中不含抗体,则补体不被结合,在指示系统中能引起溶血;如有抗体存在,则指示系统不发生溶血。
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
CF的优点是:①灵敏度高:补体活化过程有放大作用。
②特异性强:各种反应成分事先都经过滴定,选择了最佳比例,出现交叉反应的机率较小。
但是补体结合试验参与反应的成分多,影响因素复杂,操作步骤繁锁并且要求十分严格,稍有疏忽便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果,所以多已被其他更易被接受的方法所取代。
对于MPP患者,补体结合试验检测的主要是MP-IgM抗体。
3、间接血凝试验:是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
其原理是将吸附了MP抗原的鞣化绵羊红细胞与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作用,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间接凝集反应具有快速、敏感、操作简便、无需特殊的实验设备等特点。
间接凝集试验又称被动凝集试验。
我国应用最多的商业血清学诊断试剂盒是日本富士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被动凝集法)(SERODIA-MYCOⅡ);也称为“微量颗粒凝集试验试剂盒(PA)”,原理是用明胶粒子代替动物红细胞作为载体,是间接血凝试验的改良产品。
厂家在国内外都称检测的是MP-IgM抗体。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它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可进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测定。
酶是一种有机催化剂,很少量的酶即可诱导大量的催化反应,产生可供观察的显色反应现象,以及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的特异性,使ELISA 具有高敏感性、特异性强的特点,还有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是免疫学检验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但ELISA 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必须的酶标仪价格不菲,可能因此制约了ELISA法在医院常规MP抗体检测中的普及性应用。
(三)、病原学检测结果的临床解读:MP感染与一般的感染性疾病有很多不同,上述任何一种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方法的一次检测的阳性结果都不能确定提示MP急性感染。
1、直接自病灶中检出病原体被认为是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诊断方法.但MP 感染有所不同,存在无症状MP呼吸道携带者等,以及患者病愈后数周至数月其痰中仍可培养出MP,辛德莉等报道即使正规抗生素治疗痊愈后口咽部带MP最长达4.5个月。
因此呼吸道分泌物的MP分离培养和PCR检测MP-DNA的阳性结果也可见于既往感染者和MP携带者。
不是检验方法的问题,是呼吸道分泌物标本MP 的存在与机体MP感染疾病状态的不一致,导致了金标准的MP培养及快速、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PCR方法检测结果的临床不可靠性。
2、传染病急性感染时IgM抗体首先出现,在血液中存在一般不超过3个月,尤其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如麻疹患病后获终身免疫不会得第二次麻疹,因而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即可确诊为急性感染。
但多个研究表明,MP感染后MP-IgM可持续存在1年最长可达9年;而很多人尤其儿童一年可多次呼吸道感染,因此单次MP-IgM阳性并不能区分哪一次呼吸道感染是由MP引起的而无实际临床意义。
在我们对儿童MPP的研究中发现,3例3个月到3年后复查MP抗体仍>1:1280,提示单份血清抗体高滴度也不能确定提示急性MP感染。
3、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是感染性疾病最可靠的病原学确诊方法之一,以往常取急性期血清及发病2-3周后的恢复期血清平行检查,因此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
由于MP感染的特性,双份血清MP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无论何种方法)在目前是急性MP感染唯一可靠的实验室病原诊断方法,确定是全身性急性MP感染(包括隐性感染)。
近几年国内外权威机构逐渐认可了这个情况并写入教科书、国家级指南及应用于了相关研究中[1-5]。
我们曾以此方法对确诊的成人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呈现出了规律性[6],临床对MP 感染的经验性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提高。
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双份血清方法临床应用的局限性过大与第二份血过于强调在恢复期采集有关。
我们发现以间接血凝试验检测MP抗体,成人最早起病第6天;儿童最早起病第8天采集第二份血清检测MP抗体即可出现抗体滴度的4倍及以上升高而确诊MPP.而患者(儿)大多在起病4-5天门诊治疗效果不佳而做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炎时住院,因此双份血清的方法有实用性。
病例的确诊对临床诊治也有比较大的帮助的,首先在面对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多日仍持续高热与病毒性肺炎难鉴别时,因MP是儿童和青少年非典型肺炎最常见病原体之一,而病毒性肺炎大多缺乏临床实验室检测手段,因此反复检测MP抗体,确认或否定MP感染的诊断对鉴别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利,尤其对于感染了大环内酯类耐药MP菌株的儿童,能够确诊MPP而给予正确的治疗可能会避免一些病情严重患儿的死亡。
第二,即使确诊时患者已处于恢复期,一线临床医生因此得到了正确的经验,提高了经验型诊治水平。
第三,由于MPP可能复发,尤其是儿童,确诊后可以适当延长抗生素治疗时间,可能也因此会减少一些病愈后呼吸道带菌者和降低带菌浓度,减少疾病的传染源。
总之,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无论何种方法)是MP现时感染最可靠的、在目前是唯一的实验室确诊方法。
MP抗体检测方法中以ELISA法和间接血凝试验敏感性、特异性较好且操作简便而较适宜临床应用。
尽早采血标本进行第一次MP抗体检测,儿童在起病8天后、成人在起病6天后即可第二次采血复查MP抗体。
参考文献1.David Schlossberg.Mycoplasmal infection.In: Lee Goldman,Dennis Ausiello,eds. Ceciltextbook of medicine. 22th,ed. America Philadelphia:Saunders,2004.1770-17742.Lionel A. Mandell,Richard G. Wunderink,Antonio Anzueto,et al.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 44:S27–723.Kenneth Mclntosh. Community-aquired pneumonia in children.N Engl J Med,346(6):429-4374.赵铁梅,刘庆锋,刘又宁.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检测及嗜肺军团菌血清型分布.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7(6):347-3495.黄海辉,张婴元,汪复等. 亚洲地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8(2):89-93页6.刘春灵,纪树国,张波,等.成人肺炎支原体现时感染的临床表现.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7):1187-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