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__学习任务单

合集下载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课题《山居秋暝》




《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居秋暝》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指出“暝”的读音,
释诗题:“山居”:山中的居所。拓展“旅居,隐居”的意思。
“秋暝”:秋天的傍晚。
3.作者介绍: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相思》《鸟鸣涧》《使至塞上》等。
(一)雨后秋山图
(1)首联写出了什么景物?(空山、新雨)
(2)你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3)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呢?(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4)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淡雅。
(二)明月清泉图
完成课课通第一、二题。
一研改进
板书设计
雨后秋山图清新
山居秋暝 明月清泉图幽静以动衬静
浣女渔舟图热闹
教学反思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意: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然可以久留。
4.主题概括。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柔和美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等三首第1课时 (学习任务单)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等三首第1课时 (学习任务单)
2.正确、流利地朗读《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现出的画面,感受古诗中的意象美;有感情学习生字词,读一读书上的注释。
2.读一读《山居秋暝》《枫桥夜泊》。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把诗题读正确,交流理解诗题的意思。
2.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任务二】
1.借助注释和想象读诗句,交流诗句写出的画面。
2.在诵读中体会诗情诗意,交流诗人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现出的画面,体会描写效果,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三】
1.运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枫桥夜泊》。
推荐的学习资源
1.《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词,会写“喧、歇、孙、愁、寺”,结合注释在语境中理解“暝、浣女、歇、王孙”等词语的意思。
2.《诗词中国》 中国出版集团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山居秋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并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并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山居秋暝》全文。

3. 重点词语的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

(2)提问:这些古诗中,你们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2. 初读诗文(1)分发《山居秋暝》全文,让学生自主朗读。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语气、重音等。

3. 理解诗文(1)学生合作探讨,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辅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诗文的美。

5. 背诵练习(1)学生自主背诵,相互检查。

(2)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展示,给予表扬和鼓励。

6. 小结拓展(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培养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山居秋暝》的诗意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练习,使他们在体会诗文韵律美的也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诗文内容。

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难点的引导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案)

《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案)
5.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学会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山居秋暝》深入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魅力。
2.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自然美,激发对大自然和谐之美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手法,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情感体验的传达: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创作技巧的模仿: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创作自己的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个人情感,这对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
举例说明:
-在教学重点中,如“表达技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句诗,讲解诗人如何通过“空山”与“新雨”两个意象,营造出山居秋暝的清新与宁静,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诗的意境。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山居秋暝》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描绘的景色与你的观察有哪些相似之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秋天景色的感受。
-在教学难点中,如“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秋天的山居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呈现的景象,进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心境和意境的深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山居秋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秋天的景色?”(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秋天山居的奥秘。

【新课标】五语上21《古诗三首》核心素养分层学习任务单(含答案)

【新课标】五语上21《古诗三首》核心素养分层学习任务单(含答案)

原创连载,转载出版必究【新课标】五语上核心素养分层学习任务单(含答案)21.古诗三首一、单元阅读主题: 四季之美二、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三、本课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在古诗词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新课标学习任务单。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一(基础性学习单)一.看拼音写词语,完成相关练习。

sūn bó bo tíng bó hé pàn sì miàoduì chóu mián huàn nǚ yú guān guō zào爷爷把船tíng bó在桥下,然后让孙子观察sì miào旁边的yú树上的鸟窝。

小家伙看了以后不禁发了chóu:这hé pàn周围人来人往的,小鸟能安静地生活吗?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浣.女(wǎn huàn)更.加(gēng gèng)风一更.(gēn gēng)哀愁.(cóu chóu)那畔.(pàn bàn)梁山泊.(bó pō)聒.噪.(guō guā)寺庙..(sìshì miāomiào)枫桥夜泊.(bó pō)三、根据解释给“更”字注音。

已经是半夜三更.( )了,天气也更.( )冷了, Array防疫工作人员走进更.( )衣室,穿上工作服,开始连夜值守。

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通用10篇)

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通用10篇)

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枫桥夜泊》《山居秋暝》《长相思》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枫桥夜泊》《山居秋暝》《长相思》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古诗词三首学案教学目标: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习检测、预习环节(课前完成):1、组长组织完成字词的识记理解。

2、熟读古诗。

(二)检测环节(课上完成):谈话揭题:王维的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山居秋暝》。

2、简单介绍作者王维。

3、检测字词。

(1)给生字注音。

浣(huàn )榆(yú )畔(pàn )更(gēng)聒(guō )(2)联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弄清下面词语的意思。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3)教师指导难字、易错字书写。

二、合作探究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结合注释,诵读古诗。

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评价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那我们就一起仔细品味一下吧。

三、展示提升1、展示2、朗读3、质疑四、小结强调:此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柔和美好的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五、检测反馈:默写古诗《山居秋暝》并完成练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诗中“王孙”的意思是诗人自己。

诗句中静态描写的句子是明月松间照。

动态描写的句子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我们还学过王维的那首诗?请写一写吧!(灵活)六、拓展延伸查找有关王维的其他古诗,如《鹿柴》,了解王维。

明月松林山山居之景(动静结合)居清泉岩石留秋浣衣之女清幽(隐居)暝山居之人(以动衬静)渔舟之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枫桥夜泊》词《长相思》预习检测复习旧知,检查背诵《山居秋暝》2、了解作者唐代诗人张继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二、合作探究1、初读古诗词,借助注释了解《枫桥夜泊的》和词《长相思》意思。

《山居秋暝》 学习任务单

《山居秋暝》 学习任务单

《山居秋暝》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大意。

2、分析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4、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他在山水田园诗派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山水田园景色,感受其宁静、优美的氛围。

(2)领会诗人通过诗歌所传达的归隐之心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难点(1)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2)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赏析法对诗歌中的词句进行细致分析,品味其语言之美和意境之深。

3、比较法将《山居秋暝》与王维的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比较,或者与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王维诗歌的独特之处。

4、想象法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对诗歌的感受。

四、学习过程1、预习阶段(1)查阅资料,了解王维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初读《山居秋暝》,标注出生字词,尝试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

2、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3)诗歌解读①逐句解读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关键词语,如“暝”“竹喧”“莲动”等。

②分析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如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松、竹、莲等,感受其特点和营造的氛围。

③探讨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思考他为何在诗中描绘这样的景象,表达这样的情感。

(4)写作手法分析①分析诗歌中的动静结合手法,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静态的明月和松树衬托动态的清泉流淌,使画面更加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诗歌导学(诵读诗歌,解决小题)(时间:8分钟)
1、读题目,说说题目中的信息
2、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诗词鉴赏(组内讨论:5分钟;小组展示:12分钟)
1、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赏析(提示:景?境?情?技巧?)
四、小结、反思
小组:个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背《山居秋暝》2、整理王维的诗句,体会其中的画境
学习札记:
【学习方法】学讲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主先学
(一)知识链接(时间:5分钟)
1、识作者
2、知背景
3、整理山水田园诗的名句
4、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东晋陶渊明,继于南朝“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美景中融注自己的志趣节操和思想情感:或表现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感;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或抒写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课堂检测
1、默写并小组内检查《山居秋暝》(时间:4分钟)
2、拓展练习(时间:6分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
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山居秋暝》学习任务单
学校:贾汪中学
备课人:张萍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能默写诗歌
2、了解山水田园诗歌的特点和体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初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体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