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教师招聘历史学科知识——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二
研究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历史知识点

研究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经济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经济与文化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经济历史知识点1.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耕文化深植人心。
农耕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迭代升级,对于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民在土地开垦、种植、灌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2. 商品经济: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起步较早,主要表现为物物交换和货币的使用。
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和市场。
丝绸、茶叶、陶瓷等中国特色的商品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
3. 科技创新:古代中国发展了众多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大大提升了文字工作的效率,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等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都市经济:古代中国的都市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都市经济的兴起使得商业活动更加活跃,物质生活得到了提高。
大城市如长安、洛阳等成为了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历史知识点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诚信和孝道等传统美德,并倡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2. 佛教传入: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影响了中国哲学、艺术和社会伦理,催生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3. 诗词文化:古代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诗词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唐代是中国诗词的黄金时期,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文化财富。
4. 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小说和戏剧成为重要的文学形式,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高考历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二)古代经济一、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战国是例外: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生产关系或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注意:这是王朝初年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3、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
4、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6、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等。
二、古代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名为国有,实为周王所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②发展过程:商朝时期开始出现,西周时期广泛实行,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破坏和瓦解。
③实行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④受田者的义务: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分封制的义务:贡献财物并派兵随周王作战)⑤耕作方式:奴隶的集体耕作⑥瓦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私田主人改变剥削方式(私田主人→封建地主;耕种人→封建农民)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
⑦和分封制的关系: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两者是土地和义务的关系)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
确立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起决定作用,消亡于1950---1953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即《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
但往往导致土地兼并,与国家争夺土地和人口。
B,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隋唐沿用。
意义:a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受田者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b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经济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经济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家经济之一,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知识和经验。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农业经济1. 农业生产方式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农民采用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如稻、麦、豆等,在农耕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如耕作技术、灌溉系统、农作物育种等。
2. 农村社会组织古代中国农村社会组织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农民公社、村落和家族制度。
农民公社是一种基于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村落是农村居民聚居的地方,家族制度在农村社会起到了维护家族利益和传承家族财产的作用。
3. 农产品交流与贸易古代中国的农产品交流与贸易主要以农村集市为平台,农民将农产品集中销售,在交易中使用以谷物为基础的货币。
同时,随着交通和商业的发展,一些重要的农产品如茶叶、丝绸等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商品。
二、手工业经济1. 工艺技术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以人工作坊和家庭作坊为主要形式,手工业生产中的工艺技术十分发达,如陶瓷、纺织、铜器、漆器等。
古代的瓷器、丝绸、漆器等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2. 分工合作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中存在分工合作的现象,工匠们根据各自的专长负责不同的工序,通过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种分工合作也促进了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创新。
3. 工商业组织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工会、商会、行会等。
工会是手工业工人自发组成的组织,致力于保护工人利益和传承技艺;商会是商人自发组成的组织,致力于促进商业贸易和合作;行会则是由同行业的工匠组成的组织,致力于行业监督和规范。
三、商业经济1. 路线与交通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离不开交通和运输。
古代中国发展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商业交流和贸易提供了通路。
在交通工具方面,古代中国采用了陆路和水路交通,如车辆、船只等。
2. 货币与市场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中采用了自己的货币形式,主要是铜币和纸币。
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

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一、古代经济古代经济主要指的是农耕经济。
在农耕经济时期,人们主要通过种植和养殖来获取食物和物资,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家庭成员。
在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它决定了社会的生产、消费和交换。
古代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人们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生产和消费,几乎没有市场交换活动,交换的对象也主要是食物和日常用品。
在古代经济中,贸易活动也开始逐渐兴起。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贸易来获取他们需要的物品,这也使得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逐渐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古代的贸易活动主要以东西方的贸易为主,随着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活动的增加,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和经济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古代经济的重要特点是自给自足和生产方式的简单化。
在古代,经济活动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生产方式也相对简单,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生产工具。
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相对较低,经济活动的范围也比较狭窄,社会的总产出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二、封建经济封建经济是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义者通过对土地的控制和剥削,形成了一种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的生产关系。
封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土地私有制和封建政权的官僚管理。
土地所有权是封建主义者的神圣和与生俱来,土地主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是通过土地所有权来体现的。
所以在封建经济中,土地主是封建经济社会的核心和基础。
在封建经济中,土地的使用和利益分配主要以地租和农业产品为纽带。
封建主义者通过对农民的剥削,征收地租来获取丰富的利益,而农民则依靠土地的种植和养殖来维持生计。
封建主义者通过对土地的控制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通过地租和农产品来获取财富,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私有制的稳定性和封建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封建经济是一种相对封闭和闭塞的经济形态。
在封建经济中,农业生产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相对较慢,贸易活动主要以自给自足和本地交易为主,市场化程度较低。
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历史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揭示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农业经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形态,基本农民社会为主体,农业生产是当时经济的支柱。
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如下:1. 种植技术: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植技术逐渐改进和完善,如水稻的引种、改良和农业耕作工具的使用等。
2. 农业生产组织:古代中国的农业部门分为自耕农、细作和佃农,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生产日益细化和专业化。
3. 农业税负:古代的朝代对农民实行的税法多种多样,有时甚至压得过重,征收方式有以粮食为主的田赋和苛捐杂税等。
二、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也有较为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下:1. 市场与货币:古代中国有繁荣的市场,商品交换的方式主要是商品交换和粮食交换。
货币体系起初以物品作为交换媒介,逐渐演变为使用铜钱和其他货币形式。
2. 商业组织:古代中国的商业组织形式多样,包括行商、商帮、商行等。
这些商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3. 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和文明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经济,促进了商品、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三、手工业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与手工业相关的知识点:1. 制陶业:中国古代的陶器制作工艺精湛,制陶业在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汝窑、哥窑等瓷器种类享誉世界。
2. 编织业:中国古代的编织业技术非常先进,丝绸和棉布是当时的主要产品之一。
丝绸业在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3. 金属冶炼:古代中国的金属冶炼技术相当先进,铜、铁等金属的冶炼为古代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财政经济中国古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与财政经济相关的知识点:1. 赋税制度:古代中国实行多样化的赋税制度,如田赋、兼带课税等,这些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知识提纲: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高考考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①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原始社会后期,“刀耕火种”或“火耕”,使用简陋的石器、木器、骨器,过着“居无定所”的迁徙生活。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知道治虫、除草、沤肥、排水;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生活。
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可分为集体劳作和个体农耕。
2、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包括耕作技术的发展(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耕作制度的变化(两汉一年一熟、宋以后有些地方一年两熟或三熟);生产工具的改进(耧车、曲辕犁);灌溉工具的发明(翻车、筒车)水利工程的兴修(都江堰、郑国渠、白渠、龙首渠、漕渠、坎儿井)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①②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③地位作用(评价认识):一方面,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另一方面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到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成长。
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例1.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4、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井田制具有农村公社土地关系与领主土地关系的双重色彩。
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分考点知识整理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锄耕;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技术,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犁耕技术:西汉出现耦犁,东汉出现一牛挽犁,隋唐出现出现曲辕犁。
水利技术:战国秦蜀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汉代关中创造的“井渠”。
灌溉技术:曹魏的翻车;唐创制了筒车和高邮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4)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
③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考点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冶金: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制瓷: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和粉彩。
纺织:汉代开辟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结构复杂精密。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④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⑥长期领先于世界。
高中历史老师招聘必背提纲

高中历史教师招聘必背提纲(人教版)(一)古代部分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考点详解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2、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①分封制:A、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B、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C、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D、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②宗法制:A、内容:宗法制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制度B、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C、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D、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②神权与王权结合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21年2、皇帝制度:①内涵(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②影响: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僭越3、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①官职设置: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未任命,自掌军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历史学科知识——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二
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的兴起
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2.商业的繁荣
宋朝: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
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
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
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
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⑤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2.清朝发展
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
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使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2.原因:
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
3.推行目的: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内容:
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则进行抑制
5.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
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税;④禁止对外贸易
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
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③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内容: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危害: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