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之临床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护理技术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护理,注重预防和保健,采用多种技术手 段,如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以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患者康复
中医护理技术能够针对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性 化的护理方案,促进患者 的康复进程。
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技术在改善患者 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 果,如针灸治疗能够缓解 疼痛、改善睡眠等。
国际化与交流
中医护理技术逐渐走向国 际,与世界各地的医学体 系进行交流与合作,为全 球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02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 用
针灸护理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针灸护理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护理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疼痛、神经系统疾病、消化 系统疾病等。
拔罐护理
总结词
通过负压吸引作用,刺激穴位和经络,达到舒筋活血、散寒 止痛的目的。
详细描述
拔罐护理是利用负压吸引作用,使罐具吸附在皮肤上,刺激 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舒筋活血、散寒止痛的目的。拔罐护理 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肌肉疼痛、关节炎等疾病。
推拿护理
总结词
通过手法按摩,促进气血流通,缓解 肌肉疲劳和疼痛。
中药护理
总结词
通过内服或外用中药,调整人体机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药护理是中医护理技术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内服或外用中药,调整人体机能,以达到预防和治 疗疾病的目的。中药护理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疾病、虚证等的治疗和调理。
03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挑 战与解决方案
中医护理的优势与临床应用

中医护理的优势与临床应用近年来,中医护理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与西医护理相比,中医护理独具一格,其优势在于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旨在促进人体健康的平衡和和谐。
本文将探讨中医护理的优势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首先,中医护理在保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以及身心的和谐,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比之下,西医护理更偏向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中医护理通过针灸、中药熏蒸和按摩等手段,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其次,中医护理在慢性疾病治疗中有独到之处。
慢性疾病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而中医护理的特点是综合调理,注重整体治疗。
中医护理师会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实现疾病的根治。
相比之下,西医护理更侧重于对症治疗,有时只能缓解病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外,中医护理在病后康复中扮演重要角色。
对于手术后、疾病康复期和长期卧床患者而言,中医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中医护理通过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来说,中医护理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在这方面,西医护理往往无法提供同样的效果。
此外,中医护理在妇科、儿科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妇科中,中医护理可调理女性生理周期和内分泌功能,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对于孕妇和产后妇女来说,中医护理师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缓解妊娠反应、促进乳汁分泌和子宫恢复。
在儿科方面,中医护理可通过中药调理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帮助孩子增长健康。
此外,中医护理在心理健康领域也有其独到之处,通过中医药及针灸等方式,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总之,中医护理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护理以其综合调理、整体治疗的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护理的优势与临床应用

中医护理的优势与临床应用护理作为医疗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与中医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已成为趋势。
中医护理在设备和技术之外,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整体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具有许多优势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中医护理的优势1.1 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医护理秉承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在护理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全面情况,包括体质、饮食、情绪等方面,与患者建立起“人文关怀”的沟通和互动,使患者在身体和心理上得到有效的满足和治疗。
1.2 注重整体护理中医护理强调“包治百病”的整体观念,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维度,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促进患者整体健康的恢复。
与西医疾病的症状治疗相比,中医护理的整体护理方式更加全面,能够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
1.3 强调个性化护理中医护理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都存在差异,因此,中医护理注重护理计划的个性化。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护理设计,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护理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
1.4 运用中医疗法中医护理在临床应用中广泛运用中医疗法,如针灸、艾灸、推拿等,以刺激经络和穴位,调整患者的气血流通,从而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这些中医疗法通过刺激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二、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2.1 慢性病管理中医护理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采用中医疗法和中药治疗,结合整体护理和个性化护理,帮助患者调整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2.2 康复护理中医护理在康复期的患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疗法可以促进患者的气血流通,恢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功能。
同时,中医药特有的调理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心的平衡,提升康复效果。
2.3 疼痛管理中医护理在疼痛管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疗法如针灸、推拿等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整疼痛区域的气血流通,缓解疼痛,减少对西药的依赖性,提升患者的疼痛忍耐力。
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价值体会

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价值体会1. 引言1.1 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价值体会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康复进程。
在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医护理方案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和调理体质的方法,制定出符合患者个体特点的护理计划,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病程进展、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实际操作中注重节律、整体性和个体化,通过推拿、按摩、针灸等手法,调理患者的气血津液,疏通经络,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调节患者情绪,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结合现代医疗模式,推广中医护理方案和操作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治病,更可以调理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为医疗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的研究和实践,将有望为中医传统文化在现代医学中的发展贡献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是中医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在制定中医护理方案时,首先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质特点,以及其当前的身体状况和诊断结果。
通过中医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等,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机,并结合中医理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在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医师的指导和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这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调理等各种中医疗法的应用,以及对患者生活方式和饮食的指导。
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护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护理服务。
2.2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估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估是评价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医护理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1. 引言中医作为我国独特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批评。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医的优秀传统,中医护理技术的创新与临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护理技术的创新与临床应用,以期提高中医的疗效和临床前景。
2. 技术创新与研究中医护理技术的创新是推动中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经典文献、整理传统医案和临床经验,中医学者们不断发掘和创新出新的护理技术。
例如,传统中医讲究脉诊,通过研究脉搏的规律和特点,中医学者研发出了“龙之道”的脉诊仪器,可以更加精准地诊断和辨证。
此外,中医学者还对传统的针灸疗法进行了改进,开发出微针灸和电针灸等创新技术,提高了针灸疗效和安全性。
3. 护理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在康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复是指在疾病或意外事故后,通过一系列的治疗和护理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技术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的概念和技术,为康复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例如,在中风康复中,中医护理师可以利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脑功能,改善肢体协调能力。
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可以在骨伤康复和精神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4. 护理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慢性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中医护理技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慢性病往往是多因素引起的,以“治未病”为主要方法,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心理状态,减少诱发疾病的因素。
例如,在糖尿病管理中,中医护理师可以利用中医药、针灸和饮食疗法,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护理技术在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疾病治疗和康复,还可以在健康促进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生活方式、体质特点和环境因素等,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

中医护理技术可以提供全面的护 理服务,包括身体、心理、社会 等方面,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护理技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 护理方案,满足患者的需求,促 进与患者的合作。
中医护理技术可以加强医护人员 的协作,提高医疗团队的效率和 工作质量。
YOUR LOGO
THANK YOU
起源:古代中医护理技术的形成 发展:中医护理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创新:现代中医护理技术的突破与进步 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运用
中医护理技术的特点
整体观念: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 念,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相互联系,需全面考虑患者 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
预防为主:中医护理强调预防为 主,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 情志调护等手段,提高患者身体 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中医护理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提高 临床治疗效果。
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在操作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及时调 整护理措施。
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掌握中医护理技术的适 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良反应。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操作前应确保治疗环境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 染。
操作后的护理
观察病情:对患者的 病情状况进行密切观 察,及时发现异常情 况并处理。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妇产科的优势 中医护理技术在妇产科的具体应用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在妇产科的应用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在妇产科的未来发展
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价值体会

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价值体会1. 引言1.1 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意义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方案和操作技术能够有效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加强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护理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通过运用中医经络学、五行学等理论,结合病情特点和个体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理、穴位按摩、气功调理等多种方法。
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则是指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掌握中医经络、穴位和手法技巧,配合适当的药物或草药,进行针灸、拔罐、推拿等操作,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患者调理身体,加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也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的理念,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减少疾病发生。
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意义不可忽视,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2. 正文2.1 中医护理方案的核心内容1. 中医辨证施护:中医护理方案首先要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护。
通过对患者的舌苔、脉象、病史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再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2. 中医药物施护:中医护理方案中通常会包含中药调理的内容。
中医药物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理中可以通过药物的内服或外用来调理患者的病情,促进康复。
3. 中医按摩施护:中医护理方案中常常包括中医按摩的技术。
中医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穴位、经络来调理气血,调和阴阳,起到促进循环、消除疲劳、调节情绪的作用。
4. 中医饮食施护:根据中医养生理论,中医护理方案中会包含对患者饮食的调理。
通过合理的膳食安排,可以帮助患者调养身体,提高免疫力,加快康复进程。
5. 中医心理疏导:中医护理方案中也会考虑到患者的心理因素。
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1. 引言1.1 中医护理技术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性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临床应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医护理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疗法,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方式,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能够起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作用,提高综合疗效。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缓解病症,还可以起到预防保健的作用。
尤其在慢性病、康复期的疾病治疗中,中医护理技术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复发。
因此,加强中医护理技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对于促进中医传统医学的发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深入探讨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医护理技术作为中医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分析政策法规限制、医院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和技术水平不足、以及患者接受程度不高等方面对中医护理技术发展的影响,为中医护理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发展,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满意度,推动中医护理技术的全面发展,为中医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政策法规限制政策法规限制是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当前我国对中医护理技术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许多不明确、不统一的规定。
这给中医护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我国对中医护理技术的立法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服中成药
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 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3、拔罐法
【原理】
拔罐这是一种以杯罐作的工具,借 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 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 疗法。
功效
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 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 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 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替 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
5、穴位贴敷法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 0.2~0.3cm为宜,并 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 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 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外用中药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 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 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 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 慎用。
02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
/01
1、耳穴贴压法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
2、艾灸法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 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 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 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 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 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 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 加剂量。 11. 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 等情况。
炎性疾病及部分传染病;功能 紊乱疾病;过敏和变态反应 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各种慢性疾病等。
【原理】
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准确地 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 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 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 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1、耳穴贴压法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贴压,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7、刮痧法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 2.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体质和皮肤情况,体型消瘦者慎用,局部皮肤瘀斑、水泡、疤痕、炎症、破 溃、有出血倾向等情况者禁止刮痧。 (2)评估患者证候表现,遵医嘱辨证选择刮痧油及刮痧方向。 (3)评估患者耐受能力,确定手法轻重。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室温保持在22~24℃,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和隐私保护。 4.刮痧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局部皮肤发红或有紫色痧点为宜,但不强求出痧,禁用暴力。 5.刮痧时不可过饥过饱,宜饭后1~2小时后刮痧。 6.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7.糖尿病患者皮肤耐受性差,血管脆性增加,刮痧的力度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时间不 宜太长。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者,宜从下往上刮。 8.刮痧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称为晕痧,应立即 停止,迅速让其平卧,饮一杯糖盐水,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告知: (1)操作前:刮痧时局部可有疼痛、灼热感。 (2)操作中: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等情况,应及时告知。 (3)治疗后:刮痧部位可出现痧点或瘀斑为出痧,出痧后 1~2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 痒,属正常现象。刮痧后局部注意保暖,多喝热水,避风寒,3小时内避免洗浴。 10.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 急慢性腰肌劳损,肌肉疼痛等。
3、拔罐法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 (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 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 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 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 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 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 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6、中药熏洗法
【原理】 使用药物的蒸气,在体表的某个特定 部位熏洗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 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 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腰酸背 痛症、肩周炎、颈椎病、落枕、骨关 节炎、肌腱炎、筋膜炎、促进痔术后 伤口愈合、熏眼部治疗角膜炎。
6、中药熏洗法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 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 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 37~40℃时, 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 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 者感受等。
中医护理技术 之临床应用
主讲人:
目录
0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02 中医特色技术应用
0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01
01 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内服汤剂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 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 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 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 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 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4、穴位按摩法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 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 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 间及患者感受等。
谢
谢
7、刮痧法
?【原理】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 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 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 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 血点等 出痧 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 作用
?【适应症】适应于 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各 科,其中对因痧引起的中暑胸闷?恶心呕吐 ?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食欲不振?骨关 节病?疼痛性疾病等有独特的疗效,对消除 亚健康人群的常见症状如头痛?失眠?健忘 ?疲劳等也有一定的作用,也可以用于严重 脏腑功能失调?骨关节明显变形等病症的 辅助治疗?
4、穴位按摩法
标题
?【原理】
?以经络穴位按摩为主,其手法渗透力强, 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 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 阴阳。
?【适应症】适应于各科疾病。如頚椎病、落枕、 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术后肠 粘连、下肢静脉曲张、乳痈;胃脘痛、失眠、 头痛、感冒、久泄、中风后遗症、尿潴留;月 经不调、慢性盆腔炎;小儿厌食、腹泻、哮喘、 遗尿;鼻炎、耳聋、耳鸣、近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