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什么是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什么是茯苓甘草汤
1.收敛作用:茯苓具有收敛作用,可以减轻体内湿气引起的湿疮、水
肿等症状。
2.利尿作用:茯苓甘草汤可以促进排尿,有利于排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对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理气作用:茯苓甘草汤中的茯苓能够舒缓肝气郁结的症状,如胸闷、胁肋疼痛等。
4.缓解痛经:茯苓甘草汤还可以缓解痛经,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除了上述的几点功效和作用,茯苓甘草汤还有以下作用:
5.抗炎作用:茯苓和甘草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的发
生和发展,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养心安神:茯苓甘草汤对于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
作用,能够调节心脏功能,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7.护肝作用:茯苓甘草汤中的茯苓和桂枝具有一定的保护肝脏功能,
可以减轻肝脏负担,保护肝细胞。
8.健脾益胃:茯苓和甘草都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以增强消化功能,
促进食欲。
9.清热解毒:茯苓甘草汤对于一些热毒引起的症状,如口腔溃疡、疮
疖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10.抗过敏:茯苓甘草汤对于皮肤过敏等症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能够减轻过敏反应。
不过,茯苓甘草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以及具体症状来选
择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最好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免出现
不良反应。
总之,茯苓甘草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汤剂,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包括
收敛、利尿、理气、缓解痛经、抗炎、安神、护肝、健脾益胃、清热解毒、抗过敏等作用。
但是,使用茯苓甘草汤时需要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合理使用药物。
茯苓配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茯苓配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邵璐曹峰刘杨侯曦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07期摘要: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 是中国传统药材,中药茯苓不仅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养心安神的功效,同时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中,茯苓配方如茯苓甘草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厚朴温中汤等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通过对国内往外相关文献的查询,对茯苓配方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行汇总介绍。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茯苓配伍中图分类号:R8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7-0-02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生活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症状包括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不适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不适等或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消化功能异常(经胃镜检查)。
而上述症状已经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切合诊断标准才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最新罗马Ⅳ标准,FD包含两个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部综合征[1]。
目前的研究表明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胃肠动力障碍、精神心理因素、脑肠轴功能障碍与胃肠激素的改变、感染与炎症相关因素、内脏高敏感性、特定基因型改变与遗传易感因素、生活应激[2]。
现有较多文献资料表明,茯苓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更好的了解茯苓的功效,本文通过对近些年茯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研究并分类总结,为茯苓在临床的深入应用做可行性参考。
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 是多孔菌科卧菌属真菌的干燥菌核,又被称为茯菟、云苓、松苓等。
它的成长多寄生于赤松或马尾松的根茎部,在泥土下20~30cm生长而成,产地多在云南、安徽、湖南等地。
茯苓首次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它是传统的药食同源材料,也是一种重要的药材,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养心安神的功效。
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枣甘汤之区别

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枣甘汤之区别水饮为病,可出现在人体任何部位,下面的一个病例很有代表性。
茯苓甘草汤治水胃病我看过一个50多岁的女性患者,有浅表性胃炎几年了,还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她一喝水或稀粥就胃胀,而且胀得非常严重,叩一叩肚皮就像敲鼓一样,晚上影响睡眠,所以她再渴也尽量忍住不喝水,喜欢吃一些干燥的食物,如烧饼、油条等。
她来就诊时开始不说话,只是摇晃身子,让我听她胃里的水声,果然有“咣当咣当”的声音。
伸出舌头一看,舌面上尽是水,她告诉我有时不自觉地流出口水。
这都是水停在胃的表现,《伤寒论》指出,水停在胃的特征是“心下悸”。
心下是指胃;悸,就是悸动不安。
心下悸就是胃里悸动不安,有嘈杂的感觉,甚至胃里会听到振水音。
当然,水饮为病,舌苔多是白滑的,舌面有好多水。
临床上见到,属于水饮型的胃病(俗称“水胃”,病人自觉胃中有水)还真不少,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甚至消化道溃疡,都会有这种表现。
茯苓甘草汤是治胃虚水停的有效方剂,凡是水饮停胃的各种胃病,均有良效。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组成,和苓桂术甘汤只相差一味药物,就是生姜和白术的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用于脾虚水停、胃虚水停的不同。
方中白术入脾,有健脾燥湿的功能,所以苓桂术甘汤治脾虚水停;生姜,就是我们厨房里使用的调味品,性温热,主入胃经,有和胃、暖胃、开胃、解表的效果,古人把它称为“止呕之圣药”,通过自身的温热发散效应,可以很好地温化、发散胃中的水饮。
茯苓甘草汤里用量最大的就是生姜,所以这个方子治水停在胃。
刚才说的这个病例就是水饮在胃的典型表现。
我就开了茯苓甘草汤,重用生姜到24克,并加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的药物。
服用一周,她胃中的振水音就基本消失,也敢喝上一碗粥了,一个月后,症状全部消除,饮水、吃饭均正常,检查幽门螺旋杆菌也为阴性。
苓桂枣甘汤治奔豚病另外一个治水饮的方子也很好,叫茯桂枣甘汤,是治疗奔豚病的良方。
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关于《茯苓甘草汤》,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薏苡仁在绿色植物里边归属于一种食用菌,它的模样会很象红薯的模样,可是不必将它和别的甘薯的绿色植物搞混在一起哦。
薏苡仁的味儿较为的香甜,味儿很平平淡淡,拥有健胃消食益脾的作用。
甘草关键的主要用途是做为中药材绿色植物,味儿有一点甜,而且会出现独特的味儿,关键的作用是清热去火,也是有作为于制做糖块。
茯苓甘草汤是一款较为普遍的汤,在普通百姓的家里会经常看到。
尤其是在炎炎夏日里边,这款汤能够给人清热去火,减轻一天的疲劳,让心身都越来越更为的舒适,也有消暑的实际效果呢。
特异方名生产茯苓甘草汤(清热利湿之剂,水饮悸厥《仲景》) 特异构成生产薏苡仁、桂枝二两,甘草一两,姜片三两。
特异主冶生产治伤寒水汽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先治其水,却治其厥,不尔,水迹入胃,必作利也。
太阳光证饮用水过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
亦治伤寒汗出不渴者。
经曰:伤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
汗而不渴为邪热未入里,故但补虚利湿而兼中和。
亦治膀光腑咳,咳而遗溺。
特异方论生产此足太阳光药也。
淡能渗漏,甘能宁心温补肾阳,故用薏苡仁;辛能散饮,温能出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能够水处理,甘平能补气血中和,故用甘草。
按:悸证,经历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者,有气虚而悸者。
惟饮之为悸,高于它邪,以水停心下,没有不进,侵于肺则咳,传于胃为呕,溢于皮肤为肿,渍于肠间为利。
故经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
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理,况病之浅者乎。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芳香化湿,健脾胃止咳化痰,滋阴养血,败毒防癌。
药效平静,清热利湿而不伤气正。
适当服用可做为春夏季湿冷时节的调理上品能冶疗小便不畅、水肿撑胀、痰浊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频繁遗精、淋浊、惊悸、记忆减退等症。
所含薏苡仁酸具备提高免疫力、抗肿瘤及其镇定、降血脂等的功效。
上边为大伙儿详细介绍了详细介绍了一下茯苓甘草汤的专业知识,由于这二种关键的原材料在销售市场上都是较为非常容易购到,并且制做的方式也是非常简单,也是很令人钟爱。
茯苓甘草汤的新思考

,
’
休克 早期 伴 胃肠功 能的低 下 。 的理 解 多 为外 有 表证 , 胃有水 饮 , 本方 的 功效 为 解表 化 饮 。笔 者 质 为 : 中药 药理 研 究 :现代 中药 药 理研 究 证 明桂 枝 中所 含 的桂 皮 认 为此 种 理解 不 够准 确全 面 。 桂 皮醛 、 桂皮 酸能使 血 管扩 张调节 血液 循 环 , 促 使 血液流 向体 古今 医家 之所认 为本方证 的病机 为外有 表证 , 胃有水饮 , 本 方 油 、 使 体表 和末 梢 毛 细血管 的血流 畅 通 , 对 体 内脏 器 也能 增 加血 的 功效为解 表 化饮 ,是 因为五苓 散和茯 苓甘 草汤均有 小便不 利的 表 , 能使 犬 的冠脉 和脑 的血 流量 增加 血管 阻力 下降 。桂枝 的水 临 床表 现 , 此外 方 中有解 表 利水 的桂 枝 、 茯 苓 两药 , 3 6 5 条 中有 宜 流量 , 结 核杆 菌 、 大肠 杆菌 等 多 种细 菌 和病 毒 有 先 治水 等语 言表 诉 ,所 以想 当然 的认 为本 方 的功效 为解 表 化饮 , 和醇 提取 物对 金葡 菌 、 此 外桂枝 还有 健 胃抗过 敏 和镇痛 抗惊 厥作 用 。在体 外 但 如果 系统 全面 的联 系《 伤 寒论 》 的前 后 条文就 会发 现 , 这种 理解 抑制作 用 , 桂枝 能完全 抑制 凝血 酶促 进纤 维蛋 白原 变为 纤维 蛋 白的 还 是有 可商 榷 之处 的 。首 先 , 从7 3 、 3 5 6 、 及相 关 的 7 1 、 7 2 、 7 4条可 试验 中 , 并 能显 著 延长 牛凝 血 酶凝 聚人 体纤 维 蛋 白原 时 间 , 有显 著 以发现 , 五苓 散和茯 苓 甘草汤均 为外 感病 发汗 大汗 出后发 病, 试 问 作 用 , D P所 诱导 的血 小 发汗 后为何 会 导致 水饮 内停 2 0 条: “ 太 阳病 发汗 , 遂漏 不止 , 其人 抗凝 血作 用 ;桂 枝提 取物 可显 著抑 制胶 原及 A 肾上 腺皮 质激素 样作 用 ,甘草 所 含 的甘草 甜 恶风 , 小便 难 , 四肢微 急 , 难 以屈伸者桂 枝 附子汤 主之 。” 本 条 同样 板 聚集 。 甘 草具 有 。 此外 甘草 还有抗 为外 感 后 发 汗导 致大 量汗 出小便 不利 且其 汗 出量 比茯 苓甘 草 汤 素 和甘草 次酸具 有抗 利尿 促进钠 水潴 留的作 用 。 由桂枝 和 甘草组 还要 大 , 为 何却并 没有导致 胃中停 饮 , 所 以五苓散 和茯苓 甘草汤 的 炎抗 免疫抗 消化道 溃 疡及解 毒解 痉镇痛 的作 用。 该方 即可改 善心 肌血 供强 心 义 小便 不利 口渴 等临床表 现 , 是大 量汗 出后 津液受 伤所致 。其次 , 桂 成 的复方 具有抗 心 衰的 良好 作 用 , 茯 苓对 家兔 的 枝不 但 有解 表的 功效 , 还 有健 脾温 中 的功效 , 《 本 经》 谓牡桂 “ 主上 可 扩张外 周血 管减轻 心脏 前后 负荷从 而纠正 心衰 。 可 使肠 平 滑肌收 缩振 幅减 小 张力 下 气 咳逆 , 结气 , 利关 节” 可 见早在 汉代 之 前 已认识 到桂 枝有 治疗 腹 离 体肠管 有直 接的松 弛作 用 , 其利 尿作 用于 其所 含 的钾盐 无 中结 气 和通 利关 节 的功效 , 近现 代 医家 如曹颖 甫 、 胡希 恕等也 通过 降。茯苓 的利 尿作用 弱起 效缓 慢 , 临床 实践 , 体会 到桂枝 有健脾温 中 的功 效。 同样 , 茯苓 不但具 有利 关 , 茯 苓所 含 的茯 苓多 糖具 有 明显 的 免疫 增强 作 用 , 能显 著 增 强 小便 的作用 , 还有 治疗大 便 溏薄 、 脘 腹胀满 的功 效 , 如《 本 经》 谓茯 小 鼠腹 腔吞噬 细胞 的吞 噬功 能 .显 著改 善炎症 大 鼠的全身 症状 。 苓“ 主 心下结 痛 , 寒热烦 满 ” 后世 医家 常 以茯苓 于与 术 、 党参、 山药 生姜 所含 的 挥发 油 和辛 辣成 分 ( 姜酚 姜烯 酚 ) 直接 刺 激 胃粘 膜 引 使 胃液 分 泌增 加 胃肠 蠕动 增加 , 增 强 胃肠 相伍 治 疗大便 溏薄 、 脘 腹胀满 的病证 。 由此 , 笔者认 为 : 茯苓 甘草汤 起局部 血 液循 环 改善 , 张力和 蠕动 , 促进 胃肠积 气 的排 出 , 增加 人体 唾 液淀粉 酶 的作 用 , 的病机 为伤寒 汗后 , 表证未解 , 汗 出津 伤 , 脾 胃虚寒 。 促进食 欲和 消化 吸收 。此外姜 酚 、 姜烯 酚还 能使 血管 扩张 血行 旺 如果 从 现代 医学 病理 生 理学 、 中药 药理 学 、 临 床 角度 思 考本 兴 奋猫 的血管运 动 中枢 和呼 吸 中枢 。综 上所 述在 桂枝 生姜 的 方 的病 机 和功效 可 以更好 的理解 本方 。 中医学 的辨证 过程其 实质 盛 , 作用 下 消化 腺分 泌增 加 胃肠 蠕 动增 强 , 吸收 功能 增 强 , 消 化道 对 就是 症状 学 的鉴别诊 断过 程 , 所 以首 先必 须确 切 的了解 茯苓 甘草 汤的 全部 临床表 现 , 才能准 确 的概括 茯苓 甘 草汤 的病机 。从 以上 水和 电解质 的吸收 增加 。 消除 由于感染 和大量 出汗导致 的水 电解 7 3 条 的条 文可 知 仲景 为 了更 好地 对 比五 苓散 和 茯苓 甘 草的 临床 质 的紊 乱 。 在桂 枝生 姜和甘 草的综 合作 用下冠 脉 和脑 以及 内脏 体 表现 特 意省 略 了二者 的相 同点 , 而 重点 突 出二 者 的不 同 点 , 从伤 表 的血 流 量增 , 心 肌 收缩 力 增 强 , 外周 血 管 扩 张 , 使 心 输 出量 增 寒 论 原文 7 1 条 太阳病 发汗 后大 汗 出 , 胃中干烦 躁 不得 眠 , 欲 得饮 加 , 同时 由于水 钠滞 留和消 化道 对水 和 电解 质 的吸 收增 强 , 使 循 水者 , 少 少与 之 , 令 胃气 和 者愈 。 若 脉浮 , 小便 不利 。 微 热消渴 者 五 环血量 增加 血压升 高 , 使 休 克导致 的机 体微 循 环障碍 和器 官灌 注 苓散 主之 。7 2条发汗 已脉 浮数 , 烦 渴者 , 五苓 散主之 。 7 3条“ 伤寒 不 足得 到纠正 。 同时 由于茯苓 的利尿 作用 是 肾脏 的血流 量增 加 汗出 而渴者 五苓 散主 之 , 不 渴者茯苓 甘 草汤 主之 。7 4 条 中风发热 使小便量增加。 此外本方具有抗病毒抗菌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六七 日不 解而烦 , 有 表里证 , 渴 欲饮 水 , 水 人 则吐 者五 苓散 主之 。 的作 用 , 这些 都 有利 于 消除 休克 的始 动 因素 , 对 胃粘膜 的保 护作 可知 五苓 散 的 临床 表 现为 脉浮 、 发 热汗 出、 微 热 消渴 、 水入 则 吐 , 用可 以很好 的预 防应激 性溃 疡 的发 生 。 通过 以上 分析 , 可 以发现 , 而茯苓甘草汤的临床表现为: 四肢厥冷 、 心下悸 、 小便不利, 口不 茯苓甘 草功 效 的实 质为抗 休克 和健 胃。 综 上 所述 ,茯 苓 甘草是 治 疗 外感 热 病 发汗 后 大量 汗 出 导致 渴, 从该方 中有生姜可知其临床还有呕吐或恶心。 应用现代病理生理学知识可 以很好的解释以上茯苓甘草临 早期休克伴有胃肠功能低下的有效方剂 。正确认识本方证的病 床表的发生机制: 在休克的早期 即休克的缺血性缺氧期 , 由于感 机 和功 效 , 对 于 全 面 准确 的理 解《 伤 寒论 》 中 其他 治 疗 水 气病 的 染 和 大 量 的出 汗导 致 机体 的有 效循 环 血量 减 少 ,导 致 交感 一 肾 方 药也 是大 有裨 益 的 。 上 腺 髓 质 系统 兴奋 儿茶 酚 胺分 泌量 大 量增 加 ,由于 皮 肤 、骨骼 参 考文 献 肌、 内脏 、 肾 脏 的受 体密 度 高 , 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高 , 收 缩 明 【 1 】 陈主 初 , 王树 人. 病 理 生理 学【 M 1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0 0 1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73条

【每⽇⼀诵】伤寒论第73条第73条伤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草汤主之。
上四味,以⽔四升,煮取⼆升,去滓,分温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汗出⽽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渐传⾥也,五苓散以和表⾥。
若汗出不渴者,邪⽓不传⾥,但在表⽽表虚也,与茯苓⽢草汤和表合卫。
茯苓、⽢草之⽢,益津液⽽和卫;桂枝、⽣姜之⾟,助阳⽓⽽解表。
清·吴谦《医宗⾦鉴》此申上条或渴⽽不烦,或烦⽽不渴者,以别其治也。
伤寒发汗后,脉浮数,汗出烦渴,⼩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今惟⽈汗出者,省⽂也)。
渴⽽不烦,是饮盛于热,故亦以五苓散主之,利⽔以化津也。
若不烦且不渴者,是⾥⽆热也。
惟脉浮数汗出,⼩便不利,是荣卫不和也,故主以茯苓⽢草汤和表以利⽔也。
郑重光⽈:伤寒本⽆汗,汗因发⽽出也。
上条烦⽽渴,此条但渴不烦,⾥证较轻,治亦不殊;若更不渴,则内⽆燥,⾥病少⽽表证犹多也。
故⽤桂枝汤之三,五苓散之⼀,⽰三表⼀⾥之意,易名⽈茯苓⽢草汤者,乃桂枝五苓之变制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汗出下当有“⼼下悸”三字,看后条可知。
不然汗出⽽渴,是⽩虎汤症;汗后不渴⽽⽆他症,是病已瘥,可勿药矣。
⼆⽅皆因⼼下有⽔⽓⽽设。
渴者是津液已亡,故少⽤桂枝,多服暖⽔,微发其汗;不渴者津液未亡,故仍⽤桂加减,更发其汗。
上条⾔症⽽不及治。
此条⾔⽅⽽症不详,当互⽂以会意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浮升,故作燥渴。
其渴者,湿邪较甚,故⽤五苓。
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草汤,苓、桂、姜、⽢,泻⽔⽽疏⽊,和中⽽培⼟,防其湿动⽽⽣⽔瘀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发汗,汗出,淋巴管中⽔液。
随阳⽓尽发于外,故有脉浮数⽽烦渴者,亦有不待发汗,汗出⽽渴者。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湿气填塞医案举隅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湿气填塞医案举隅引言:笔者2008年以来专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理论进行临床验证,该书阐述了古中医的“生命宇宙整体观”,提出了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理论框架。
下面以茯苓杏仁甘草汤治湿气填塞医案,探讨研究圆运动古中医理论原理。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茯苓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
治胸中痞塞短气,脉象濡短者。
此润肺金以降气除湿之法。
肺金下行为顺。
肺气下行,胸中宽舒,故不痞塞。
短气者,气不下行,呼吸上迫,非短少之短。
此病乃湿伤肺家津液,气不下行。
方用茯苓去湿,杏仁润肺行气以除湿,甘草养中也。
此方仅用生甘草一钱,甘草生用,其性清凉,较麦门冬汤之补中药,不及四分之一。
因湿之为病,以至痞塞,已成有形之物,不可重用补中药以增加其滞塞。
此方妙处,全在杏仁润肺之功。
如无杏仁,肺家津液被茯苓耗伤,湿不能去也。
此证湿伤肺家,中气虽虚,却不可大补。
此方治胸痞,有形之痞也。
此证之短气,乃湿凝而吸不能深也。
脉象褥短,濡为湿象,短为肺气不降之象。
去湿补津液的意义[1]。
医案:患者刘某,男,62岁,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3+月,加重伴行走不稳1+月”入院,患者症见:左侧肢体麻木无力,行走不稳、向右侧偏斜,酒醉步态,头晕,视物昏花旋转,恶心欲吐。
爬坡上楼气喘,喉间痰鸣,咳嗽,咯白粘痰,量多。
颈腰部酸胀痛,双膝关节疼痛,久行加重。
精神尚可,纳食起居异常,夜间饱食肥甘、眠少,晨间不食、多睡,二便调。
既往20年咳嗽咯痰气喘病史;10高血压病史;6年心动过速病史,长期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控制心律在88次/分左右。
查体:T36.5℃,P88次分,R20次/分,BP150/90mmHg,形体肥胖,舌淡胖,苔薄白,脉弦滑。
胸廓对称成桶状,肺气肿征,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界叩诊不大,HR85次/分,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颈部各向活动受限,颈椎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叩顶实验(+),双臂丛牵拉试验(+),双椎动脉扭曲实验(+),腰部各向活动受限,腰椎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双膝关节周围压痛,磨髌试验(+)。
第九节-苓桂剂类

【提要】蓄水证的辨治。
主症:
脉浮微热 ——外邪不解。
口 渴 ——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小便不利 渴欲饮水
——膀胱气化失司 ,水蓄下焦。 ——水饮内停,气不化津。
水入则吐 ——水饮上干胃腑,胃失和降,拒而不纳。
病机:表邪未尽,邪气入里, 影响膀胱气化,
致水气内停。
【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分。
病 机 里有蓄水,外有表邪
治
法 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用 方 五苓散
胃虚水停证
胃中津伤证
口不渴
欲得饮水
小便利
心下悸
手足厥冷 胃虚水停中焦
烦躁不得眠 胃中津伤
温中化饮
饮水疗法
茯苓甘草汤 少少与饮之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 分。
4、猪苓汤证
【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猪苓汤主之。(223)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分。
5.各类眩晕证: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脑震 荡后遗症眩晕等。
6.其他:如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输卵管积液、特 发性水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干渴症”等。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分。
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主治】心阳虚欲作奔豚证
【原文】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
第九节 苓桂剂类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分。
苓桂剂类(4方)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五苓散
3、茯苓甘草汤
4、猪苓汤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八分。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