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原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释】肾着之病,为寒湿着于腰而不去也。
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皆寒湿所致也。
小便自利亡津液,本当渴,以病不在胃,故今反不渴,饮食如故。
因水气在下焦,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也。
此病多由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而得之。
以甘姜苓术汤主之。
<注>这个肾着是照部位说的,指腰部,它不是肾脏的病,与肾无关。
其人身体重,就是组织里有湿有水,所以身子发沉。
腰中冷,如坐水中,水性寒,水停在哪儿,哪儿就有冷的感觉。
水停在腰部,则感觉腰中冷,如坐在冷水中。
水停于胃部,则对着胃的背部,有寒冷感(后面痰饮咳嗽病第十二,有“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的条文)。
形如水状,有时有点肿,像水肿的样子。
反不渴,小便自利,一般水气病都小便不利,旧水不能排出,新水也不被消化吸收,影响了正常的代谢机能,所以口渴。
但本条病水和一般的水气病不同,它反是小便自利,而且不渴,这个小便自利当作小便频数解,就是老想尿但又尿不痛快,也就是人的自然良能,已不能正常的将水通过小便排出于体外,这和小便不利的结果是一样的,也会造成病水。
这个病水不在胃而纯属下焦,所以饮食如故,也不渴。
《伤寒论》中说这个病是因为“身劳汗出,衣里湿冷,久久得之”,这是有道理的。
劳作就易出汗,出了汗不能换衣服,人就被衣里湿冷相侵;如果是汗未出透,后面该出的汗也出不来了,就含在了皮肤之下。
若久久如此,必致水湿之病。
病在腰以下则又冷又痛,病在腹部的水气,则使肚子发沉像带五千铜钱似的。
此以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方解>茯苓、白术排水气,甘草、干姜温中祛寒。
本方虽苓术并用,因含甘草干姜汤,反治小便频数(所谓胃虚不能制下者,即论中所说的小便自利)。
甘姜苓术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甘姜苓术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原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
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组成与用法】甘草二两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功效】温脾胜湿。
【医案】1.带下初诊:2006年10月30日。
项某,33岁,带下量多如水,色微黄,反复发作5个月。
月经周期基本规则,经量正常,5天净,经期无不适,纳佳,二便正常,性冷淡。
生育史:1-0-0-1。
末次月经10月11日来潮。
舌偏红,苔薄腻,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治法:温补脾肾,清热燥湿。
方剂:甘姜苓术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甘草6g 炒白术12g 干姜5g 茯苓10g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15g 白芷10g 防风10g 半夏10g,5剂。
二诊:2006年11月6日。
带下减少,质转稠,色白,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11月15日。
带下已除,月经11月12日来潮,经量正常,有血块,今未净,舌脉如上。
治法:温补脾肾,清热燥湿。
方剂:薏苡附子败酱散合肾气丸。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15g 淡附片3g 桂枝3g 熟地12g 山茱萸10g 淮山药15g 茯苓12g 泽泻10g 丹皮10g,7剂。
四诊:2006年11月24日。
带下未再增多。
2.妊娠恶阻初诊:2006年10月21日。
厉某,25岁,妊娠45天,恶心2天,多涎,泛酸,小腹隐痛,二便正常。
舌稍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温胃和中降逆。
方剂:桂枝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6g 炙甘草6g 生姜5片大枣6个半夏10g 陈皮10g 煅瓦楞子30g,4剂。
漫谈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漫谈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又称“甘姜苓术汤”。
《千金方》则称之为“肾著汤”。
《金匮》以该方用治“肾著病”,临床表现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反不渴,小便不利,饮食如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文中“肾著”的“著”,注家也有作“着”的。
二者的音义相同,都是留滞附着的意思,因此可以互用。
又,“腹重如带五千钱”句中,“腹”作“腰”,也可取。
在临床中,病人往往主诉“腰腹重坠”,因此,两种说法是可以并存的。
关于肾著病的成因,《金匮》说是:“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并强调“病属下焦”。
说明由于体力劳动,腠理开泄,汗出浸衣,阳气易虚,而衣里湿冷,黏附于腰部,以致寒湿留着于肌肤,反复日久,遂形成肾著病。
《内经》说:“清(寒)湿袭虚,病在于下。
”所以说肾著病位在下焦。
本病所以称为“肾”著,是因为寒湿著之于腰部,而腰为肾之外府。
并非湿著于肾的本脏。
肾著病的主症是腰以下冷痛、身体重、如坐水中。
其病机与寒湿的性质有关。
即,寒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湿性重浊黏滞,阻碍气机。
由于寒湿之邪阻滞经络肌肤,阳气被郁,脉络瘀阻不通,故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由于湿困气机,阳气不能布达,故四肢困重,转动不灵,腰部沉重如带重物。
寒湿在肌肤而未及本脏,所以小便自利,口不渴,饮食如故。
而肾著的治法自然也不必温肾散寒除湿,只宜温阳散寒,健脾利湿之剂,肾著汤正是为此而设。
肾著汤的组成是:甘草、白术各二两(现处方6克),干姜、茯苓各四两(现处方12克),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3次温服。
方中干姜辛温散寒,振奋阳气,为君药;茯苓淡渗利湿为臣药。
二者配伍,散寒利湿,以除病本。
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祛湿之力为佐;甘草健中益气并调和诸药为使。
四药相伍,共奏祛寒除湿之功。
寒湿去、阳气振,则肾著可愈。
本病在下焦,而治用温脾利湿的中焦药,是因为脾主湿,又主肌肉。
故除湿必须要健脾,脾气健则湿可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中医治法与方剂》)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要略》)【组成】甘草10g 干姜20g 茯苓20g 白术10g【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
【主治】脾不胜湿,寒湿为患。
身体重,腰部冷、重、痛,口不渴,小便自利者。
【证析】腰以下冷重痛,是本方主证脾不胜湿,寒湿留著,是此证病机;口不渴,小便自利,是辨证依据。
腰为肾脏所在部位,此证见于腰部,所以《金匮要略》称为“肾著”,其实并非肾系病变,而是寒湿留著肌肉所致。
何以知之?从小便自利知之。
须知疼痛见于腰部应该首先思考是否属于肾系病变。
此证小便自利,说明肾系正常,病不在串.,自属肌肉病变。
故小便自利是鉴别此证在肾还是在脾的要点。
痛而且重,是湿留肌肉之象;重而且冷,口又不渴,病性自然属寒,故是脾不胜湿,寒湿留著肌肉机理。
【病机】脾不胜湿,寒湿为患。
【治法】温中除湿法。
【方义】本方体现温中除湿法则,用治寒湿留著肌肉,较为适宜。
方用干姜温中祛寒,振奋阳气,白术运脾除湿,茯苓淡渗利湿,合甘草培中健脾。
俾湿去则腰重证象得除,寒祛则冷痛证象可解。
【应用】1.腰冷重痛,审其小便正常,口不渴者,可用此方。
妇人阴唇水肿,小便淋沥等证,亦可选用此方。
2.本方加杏仁治孕妇浮肿,小便自利,腰体冷痛;加红花,治妇女久年腰冷带下;加附子、鹿角霜,治老年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冷痛,男女遗尿至十四、五岁犹不已者。
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除湿汤(即本方)治冒雨著湿,郁于经络,血溢作衄;或脾胃不和,湿著经络,血流人胃,胃满吐血;头疼加川芎二钱,最止浴室中发衄。
此方所治吐衄,自然属于脾虚不能统血机理。
若加人参,即理中汤加茯苓,理中汤既可治疗吐衄,此方亦当有效。
【歌括】《金匮》甘姜苓术汤,温中除湿是其长,寒湿著腰冷重痛,痛除始信效佳良。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着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着汤)【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炙)、白术各二两(6克),干姜、茯苓各四两(12克)。
【用法】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主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湿,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者。
【方解】本病为寒湿着于肾之外府而并不在肾之中脏,故不用温肾之剂,而主以甘姜苓术汤。
以干姜温中散寒,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利水,所谓“暖土以胜水”之法。
若以肾中寒而用桂、附温肾以散寒,则反伤肾之阴。
【应用】下焦寒湿腹泻:下焦寒湿腹泻是指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之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经久不愈,反复发作。
祖国医学认为,是寒湿之邪侵于下焦所致。
症见腹泻,多年不愈,伴有腰以下冰凉者,可用本方加猪苓、泽泻治疗。
用本方暖中焦以胜水寒,加猪苓、泽泻以分别清浊。
中焦暖,水邪驱,清浊分,其病自愈。
病案举例张某,男,42岁,甘谷县人,汽车司机。
1978年4月20日初诊。
患者腹泻十年余,一日二三次,便中无脓血。
经钡剂透视、大便化验和细菌培养,均无异常改变。
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细问其证,得知患者有腰部发凉感。
脉沉沿无力,舌苔薄白。
方用本方加猪苓、泽泻治之。
方药:茯苓12克,甘草(炙)6克,白术6克,干姜12克,猪苓9克,泽泻9克。
水煎分二次服。
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已能成形,腰中也感温和。
舌脉同上。
再继服上药三剂。
三诊:大便每日一次,成条状硬便。
又用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9克)调养。
四诊:患者服上药后,大便次数反又增多、变稀。
故又改用前方,再服三剂。
五诊:患者服上药后,病情又好转,大便为条状,一日一次。
停药观察数月,再未复发。
体会:本病以腰中冰冷为特征。
腰为肾之外府,腰部冰冷为寒邪所侵;肾又司二阴,肾为寒邪所侵,肾阳不能鼓动津液上升,反而下注为泻。
一般腹泻多从中焦治之,而本证属下焦寒湿,故从中焦治之不能取效,须用本方以治下焦之寒湿方效。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转)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0g、白术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
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证]1.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
3.腹泻或便溏。
4.舌质淡或淡红,苔多白腻,或白滑,或根部厚腻。
[现代应用]1.以身体下部寒冷、沉重、肿胀、酸痛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肾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盆腔炎、妊娠浮肿、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
2.其他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急慢性湿疹、皮炎、肛瘘、小儿遗尿、自汗、盗汗、厌食症等也有使用机会。
[经验参考]“腰为肾之府”,故本方又名“肾着汤”,以腰部感受寒湿而冷痛沉重为使用日标。
《方极》说:“治心下悸,小便自利,腰中冷如坐水中,若疼痛,形如水状者”。
大部分的注家认为其病位不在肾之脏而在肾之府,如此看来腰肌劳损之类的疾病应当占有主流席位了。
不过,根据临床报道,盆腔的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更容易出现本方证,也符合“腹重如带五千钱”的特征。
如《千金要方》载肾着汤治妊娠浮肿,小便自利,腰体冷痛,喘咳者。
《古方便览》载治腰冷如坐水中,精液时泻不自禁,心下悸。
《类聚方广义》说:治老人平口小便失禁,腰腿沉重冷痛者。
又,男女遗尿,至十五岁犹不已者,最为难治,此方加反鼻(腹蛇霜也),能奏效,宜随症加附子。
“小便失禁”与经文所说的“小便自利”含义类同,临床表现为小便不能自控,见到水,听到水声,甚至听人说“水”也会想排尿。
遗尿则是“小便自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多见本方证。
胡希恕用本方治疗一16岁女性患者,自8岁遗尿,久治无效,自感无特殊不适,唯腰稍酸沉,苔白润,脉细缓,投本方两剂证已(《经方传真》)。
杨志一治疗一29岁男性患者,患输尿管结石施行手术后,右小腹经常胀闷不舒,腰际亦作牵引酸痛,腰以下冷而沉重,大便秘结,小便频而混黄,口不渴,食欲睡眠均差,脉沉细而涩。
苓桂术甘汤与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甘姜苓术汤)

苓桂术甘汤与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甘姜苓术汤)苓桂术甘汤: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剂量仅供参考,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功效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来简单解释一下这个病机:中阳不足,不能温化水饮,意思就是,中焦的阳气虚弱不足以气化水湿,就好比炉子烧水火太小,水一直无法烧开变成水蒸气。
那这些水湿就会停留在心下的位置,也就是肋骨下面的三角区域。
有水湿停留在胸胁,就会阻滞气机的流动,该升的清气升不上去,该降的浊气降不下来,因此会出现头晕目眩,或者恶心想吐。
如果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就会出现心悸。
要是饮邪犯肺的话,还会导致肺失宣降,胸闷、或喘或咳。
这类型的头晕、心脏病、咳喘症,说到底,都是因为中焦的阳气不足和水湿停聚导致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整体辨证。
因此用药并不需要针对头、心脏和肺,只要温阳和化湿就好了。
苓桂术甘汤中,茯苓健脾利湿,桂枝温阳化饮。
白术健脾燥湿,常常和茯苓配伍,加强培土制水的功效。
炙甘草温中益气,又可调和诸药。
用了这个方子后,可能会出现小便增多的现象,其实就是停留的水湿从小便排出去了。
一旦中阳恢复,痰饮得化,津液正常输布,那么所有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
用此方的辨证要点为: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组成甘草、白术各6g,干姜、茯苓各12g。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温脾胜湿。
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
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出处《金匮要略》[1]化裁方之间的鉴别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在组成上仅一味之差。
苓桂术甘汤以茯苓配桂枝一利一温,成温阳化饮之剂,以祛水饮为主,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本方以干姜温中祛寒,伍以茯苓、白术除湿健脾,重在温中散寒祛湿,以祛寒湿为要,主治寒湿下侵所致之肾著病,症见腰重冷痛。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药】甘草白术各二两(各6克)干姜茯苓各四两(各12克)【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十六)【解说】本方主治肾着之证。
肾着,由寒湿痹着于腰部所致,因腰为肾之外府而得名。
本病证多起于身劳汗出之后,感受寒湿之邪,以腰以下冷痛、沉重为发病特点。
虽“形如水状”,但并非水气内停之病,故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其治疗,亦不必温肾,但去其在经。
之寒湿即可。
甘姜苓术汤用干姜、甘草温中散寒,以茯苓、白术健脾除湿,正与本证合拍。
本方又名肾着汤,临床广泛用于呕吐、泄泻、子肿、遗尿、妇女腰冷带下、寒痹、痿证等病的治疗,疗效颇佳。
【运用】一、肾着杨志一医案:刘某某,男,29岁,干部。
1958年患输尿管结石施.行手术后,患部(右小腹)经常胀闷不舒,腰际亦作牵引酸痛,腰以下冷而沉重,大便秘结,小便频而混黄,I:I不渴,食欲睡眠均差,舌-白腻而粗,脉沉细而涩。
小便检查:蛋白(+++),红细胞(+++),上皮细胞(+)。
一再住院治疗,并陆续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1960年12月14日会诊,据上述脉证,认为湿伤腰肾,病名“肾着”,拟甘姜苓术汤。
炙甘草6克,炮姜6克,云苓9克,白术9克,当归9克,杜仲9克,每日1剂。
连服24剂,腰腹舒适,已无酸胀之感,下肢转觉温和而轻快,大便恢复正常,沉涩之脉见起,精神、饮食、睡眠均大有进步,小便检查已无异常发现。
(江西医药杂志1962;(7):22) 按语:本案表现符合肾着病特征,故经用甘姜苓术汤治疗。
以其脉来沉细而涩,故加杜仲、当归以补肾活血。
二、缩阴侯在士医案:1974年5月17日诊治杨某,男,52岁,觉腰下寒凉,腰以上无病,饮食正常,小便清白,全身倦怠无力,阴茎向内回缩1/3以上,已经四、五个月不能参加劳动,病人甚感苦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
用量
导语: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可以说是医者喜用,患者乐意接受的一味方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可以说是医者喜用,患者乐意接受的一味方剂,但运用不当,服食方法不对,疗效会减弱。
下面来谈谈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主要功效与服用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
【别名】甘姜苓术汤(《金匮要略》卷中)、肾着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处方】甘草白术各6克干姜茯苓各12克
【功能主治】温脾胜湿。
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肾着,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腰中即温。
【备注】肾受冷湿,着而不去,而为肾着。
然病不在肾之本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方中干姜辛热,温里散寒,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利水为臣;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别名】甘姜苓术汤、甘草汤、肾着汤、除湿汤、苓姜术甘汤、茯苓干姜白术甘草汤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