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汇报课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二、课文内容解析——读译解析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 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 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教学目标
1.师生合作,完成“承天寺夜游”的叙事解 读。
2.赏读文中写月佳句,。感受月景之美,培 养学生的文化审美情趣。
3.品读苏轼丰富的情感世界,领悟苏轼乐 观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说教学重点
该课例设计的教学重点是:从苏轼的人物背景和文 章的叙事入手,设置情境,让学生跨越时空,回到北 宋王朝,回到苏轼的人生经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 读理解支架,化难为易,在简易有趣的交流中,引发 学生对苏轼的经历和心境的关注理解,也借此引领他 们走进传统文化丰厚的蕴藏。
从“叙事”到赏景,到品情,到悟道,四个环节由浅入深,步步推 进, 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
说教学方法
一.以读贯穿课堂,用听读齐读个读等不同诵读形式,引导 学生解读文本,渲染课堂文化气氛,激发学生新的课堂感悟。
二.设置不同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美妙的意境,体 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理解支架,借助改写、对比、补写等活 动支架,借助比较、联想和想象等,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发 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了月 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是正面写月;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是从侧面写月。这两句,一正写 ,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 界。这个透明的境界也表明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2024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篇)

2024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积累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讨论。
(一)导入新课: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
(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1):解释以下加点字词的含义(1) 欣然起行:(快乐的样子)(2) 念无与为采者:(考虑、想到)(3) 月色入户:(门)(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 怀民亦未寝:(睡)(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抢答题(2):翻译以下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通用7篇)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通用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通用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及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说明。
一、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展开。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片小品文,主要写了元丰六年,苏轼因时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表露出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本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运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意,在此基础上,使用讨论法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恰当适用引用资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和点拨法,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学情: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10篇文言文,而本文的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了解全文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
合作。
交流。
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情导入法。
美读感知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采取”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记承天寺夜游》观课报告

《记承天寺夜游》观课报告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观课报告《记承天寺夜游》观课报告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许多老师不愿意教,大多数学生他们不愿意学。
因为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
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既能轻松学到知识,又能让他们欣赏到文言文的美,喜欢上文言文呢?而范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缕清风给我送来了丝丝凉意,让我倍感轻松愉悦。
对文言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也对上好文言文有了信心。
《记承天寺夜游》不是一篇很长的文章,并不难理解,可是要把苏轼当时的那种处境与文章联系起来再从此看到他的大智慧、大胸怀就真的不容易了。
很佩服讲课的老师能够把这些都呈现出来。
原来即使相隔近千年,依然会有人有共同的心境,激发出同病相怜或志趣相投的共鸣。
范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内容丰富,领悟文本,知文识人。
整堂课严谨密实,深深吸引了我。
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现在我们面前:一、课前备课准备充分。
导入很精彩,范老师激情洋溢的开场白,铿锵有力的排比句式,展现了范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也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大体的印象。
为学习文章做了铺垫。
二读贯穿整个课堂。
先是朗读,学生试读,然后是听名师范读。
学生示范读,老师指导读,齐读,多角度的读。
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语感。
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三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会赏析语言、咀嚼品味情感。
这都得益于老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着的作用。
课堂上的精彩的地方是当教师问到:“此情此景,你想对苏轼说点什么?”时,课堂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学生几乎是抢着发言。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苏轼
卜算子
弯弯的月亮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
苏轼
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 天边身影缥缈的孤雁。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中有无限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遗憾却无人能理解。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文化苦旅》)
拓展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 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感叹天地广大,光阴易逝,人生短暂,欢乐甚少。“古人秉烛夜游”,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欢快心情; 显示了作者俯仰古今的广阔胸襟。
内容
探“记”之事
时间
地点
人
事
景
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苏轼 张怀民
月色入户 寻张怀民 夜游承天寺 步于中庭
竹 月 柏
内容
探“记”之事
请用一句话概括 文章内容; 划分出三层。
——《苏东坡传》林语堂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读出节奏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节奏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作品。
2. 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和词汇。
2. 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展示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介绍。
2. 准备一些关于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PPT展示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介绍,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轼能够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3. 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读音和语气、语调等方面的错误。
3. 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记叙了什么事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从文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变化的?(3)文中有些语句难以理解,请找出这些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4. 让学生交流讨论以上问题,并尝试回答。
5. 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 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重点探究以下问题:(1)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这种情感是如何产生的?(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3)文中有些语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请找出这些语句并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
2. 学生分组探究以上问题,并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课堂,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3.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
教师进行总结和归纳。
4.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词语和句子,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小结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 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 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 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让诗和远方照亮自己 的人生行程,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知识链接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2.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要停顿。 3.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4.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应该停顿。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山川 美景
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学习目标
01 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02 品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03 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
导入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犹如一颗璀璨夺 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 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流,而在 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他怎样的人生况味呢?
预读先学
【一】
知人论世识体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 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学习目标
1.积累实词、虚词,疏通文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匠心独运的布局,提高鉴赏文学作品 的能力。 3.把握作者情感,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 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其诗题材广 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并称“苏辛”。代表作品有《赤壁赋》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有 什么启示?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 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保持良好 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
中心主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 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罢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①因为月色很美。 ②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 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 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作简要赏析。
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 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美文、正确译讲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边对照课 下注释练习翻译,4分钟后比谁能解释重 点词并能正确译讲。 译讲方法:一人译讲一句。先读一句原 文,再解释重点词,并把它圈出来,人 名地名、年号、时间不必解释,最后翻 译整个句子。
解释重要词语和翻译句子
当 堂 检 测
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相与步于中庭 6、庭下积水空明 7、水中藻荇交横 8、盖竹柏影也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念无与乐者。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 盖 竹柏影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层次背诵法。(叙事、写景、抒情)
以《记承天寺夜游》例
时间(年、月、日、夜),解衣……, 月色……,欣然……。念……者,遂 至……。怀民……,相与……。
庭下……,水中……,盖……也。 何夜……?何处……?但少……耳。
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月”的诗句; 2、请同学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 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 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 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 皆情语”。
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作者微妙的心境 参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当堂训练:比比看谁背得快
1.背诵文言文的口诀:先理解,后记忆 ,多回顾,效率高。
2.“三抓”背诵法:此法在理解的基础上 ,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 句”,以达到背诵目的的方法。
读懂作者、体味情感
自学指导三: 思考: (1) .划出描写景物的句子,读一读,想 一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 受? (2). 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提示: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反复读 最后三句,体会作者的微妙心情。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
八月,被捕入狱。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内容 2、掌握重要词句 3、体味作者情感
自学指导一:
1、诵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 楚,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2、2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读准字音 suì
遂
qǐn
寝
yǔ
与
zǎo
藻
xìng
荇
héng
横
bǎi
柏
wú
吾
节奏停顿(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朗诵\《记承天寺夜游》视频朗读.f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