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和《赠别》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完整版)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愁杀渡江人。
数声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试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④(是握别诗)2.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注释】①淮(hu i):扬州。
②扬子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参考】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古诗词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 ~2题。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 ,诗人则北向京城长安。
B.前两句中,诗人用牵人衣襟的柳条、惹人愁绪的杨花,营造了离别的背景,加重了离愁。
C.诗中的“愁"是诗人自身的哀愁,包含着与好友分离的不舍,漫漫旅程的孤寂,以及漂泊天涯的忧虑。
D.结句以两个“向”字说出诗人与友人彼此分往南北而去,将越来越远,不言情而深情悠然。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写景,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风笛等一系列物象,烘托离别的氛围,反映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B.短短的四句中,诗人用了两个“江”字,两个“杨”字,两个“向”字,这种有意的重复,有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
C.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转到离亭别宴,侧而抒写离别情景。
D.末句看似直白的道别语,而用在结尾,则产生了一种情意悠长、涵泳不尽的效果,令读者感到余音裊裊。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3 ~4题。
从军行○1[唐]骆宾王平生一顾重○2,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3,唯当死报君。
[注释]①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
②顾:受人举荐或知遇。
重:看重。
③“不求”句:典出班趣《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诗人经人举荐,得以从军,感到意气风发。
B.三、四两句写敌军雄壮的军容:戈矛林立,在阳光下反照生辉;剑光闪烁,与满天繁星相辉映。
C.五、六两句以拉满弓弦、马践胡尘写想象中征战沙场、踏平顽敌的战斗场面。
淮上与友人别诗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诗词阅读答案
淮上与友人别(4分)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23.(2分)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4.(2分)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
答:▲
23.D(是握别诗)(2分)
24.“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一点1分,共2分)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唐代)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译文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注释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同音字(扬、杨)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和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广西玉林市中考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苗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常借依依杨柳表达依恋、挽留之意。
“渡江人即将乘船远行的作者和“友人”。
“离亭”,驿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故称离亭。
B.在美好的春天时节,诗人却要在扬子江头渡口与友人分手作别,更添离别之苦。
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水湘水之地(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京城长安。
C.风轻气爽的春天,出门远行的渡口,青青缠绕的柳丝,随风飘荡的杨花,盛情设宴的离亭,远处传来的凄怨笛声,阵阵吹过的晚风,在诗中都有特殊的意蕴,烘托出二人之间浓重的离情别意。
D.诗中的“愁”是两人的离情,是好友分离的不舍,是南北远隔的思念,是漫漫旅程的孤寂,是漂泊天涯的忧虑。
同是朋友离别,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中”情怀,则显得乐观而豁达。
答案:
(1)C
译文:
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高中古诗词阅读】《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淮上与友人别》比较阅读及赏析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淮上与友人别》比较阅读及赏析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 8 分)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试比较两首送别诗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点。
(4分)(2)《淮上与友人别》一诗是如何表达别情的?(4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4.⑴韦庄诗感情基调明朗一些,借“明月”“帆风”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
郑谷诗感情基调凄清伤感一些,既通过景物渲染离情,又在颔联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伤感愁绪。
⑵①即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渡头柳丝、飘荡的杨花牵曳着惜别的深情,惹动着渡江人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②渲染烘托。
诗人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饯别、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表达别离的愁绪。
③以乐景衬哀情。
首句以青青柳色、江头春光的美景来反衬末句离人的各奔东西、各向天涯、南北异途的懊恼和漫长旅途中的无边寂寞之情。
④对照。
末句“君”“我”对举,“潇湘”和“秦”对照,南北异途增添了临岐握别的黯然伤魂。
(答对两点并有具体分析给4分)【诗歌赏析】《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2024年赠别阅读答案

2024年赠别阅读答案赠别阅读答案现如今,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赠别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起来看看吧。
赠别阅读答案1赠别友人卢纶愁听干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
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貂归上国,应怜贡禹未成名。
注释:卢纶:唐朝天宝末年举进士,—生坎诃,仕途不达。
貂:y的,古代轻便的马车。
贡禹:西汉时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
1. 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A. "相思”一句表明友人远行,诗人孤独地在月下行走,以此排遣心中的思念。
B. 颌联通过写暗草重霜、寒山明月,表达出—种不离不弃、缠绵诽侧的情感。
C. 颈联指诗人客居他乡多年,数亩田园已经荒芜,只剩多病之躯,生活清苦。
D. II更送'一句写朋友乘车归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引发了无限的感慨。
2. 本诗中“秋”是“悲戚哀伤之秋”。
下列关千秋的诗句中清感不同于“悲戚哀伤'的一项是(3分)A.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元稹《菊花》)B. 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
(文天祥《又三绝》)C. 一夕秋风蕙草摧,何当燕婉向泉台。
(屈大均《哭华姜》)D. 枕前人去空庭暮,又见芭蕉白露秋。
(刘言史《病中客散复言怀》)3. 下面这首诗与卢诗都是送别诗,请比较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
(6分)送狄宗亨王昌龄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鸣皋:河南省嵩县东北,朋友要去的地方。
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4分)@本诗开篇即写''愁',但也有很多诗歌是间接表现愁闷之清的如李清照《声声慢》:",、晚来风急"。
@卢纶在诗中写了自己客居多病的经历杜甫在《登高》中也有类似经历的两句是:"赠别友人阅读答案1.B(3分)2.A (3分)3.(6分)相同:都对朋友的导念之清(2分)', I 0不同王诗感情单—卢诗感情复杂。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淮上与友人别》阅读及答案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淮上与友人别》阅读及答案《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淮上与友人别》阅读及答案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唐·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试比较两首送别诗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点。
(4分)(2)《淮上与友人别》一诗是如何表达别情的?(4分)参考答案:⑴韦庄诗感情基调明朗一些,借“明月”“帆风”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
郑谷诗感情基调凄清伤感一些,既通过景物渲染离情,又在颔联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伤感愁绪。
⑵①即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渡头柳丝、飘荡的杨花牵曳着惜别的深情,惹动着渡江人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
②渲染烘托。
诗人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饯别、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表达别离的愁绪。
③以乐景衬哀情。
首句以青青柳色、江头春光的美景来反衬末句离人的各奔东西、各向天涯、南北异途的懊恼和漫长旅途中的无边寂寞之情。
④对照。
末句“君”“我”对举,“潇湘”和“秦”对照,南北异途增添了临岐握别的黯然伤魂。
(答对两点并有具体分析给4分)赏析:《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郑谷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上与友人别》和《赠别》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赠别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
(4分)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4分)
参考答案
(1)惜别——愁闷——伤感——寂寞(4分)(答出三种情感就可满分,两种3分,一种2分)
(2)郑诗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2分)杜诗结句“卷上珠帘总不如”用十里扬州的女子与友人对比,突出了友人的美丽。
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2分)
对比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郑谷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
行反复渲染,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的表达。
《赠别》
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
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
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
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
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
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
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
“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
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
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
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
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
《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
”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
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
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
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
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