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上《羚羊木雕》word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3羚羊木雕》word教案 (1)

3、羚羊木雕
一、学习目标确定依据:
1、新课标: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中招考点: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品味词语感情形象
3、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首先要接触的文章,对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有深远影响。
本课是一篇“价值与友情”的文章,反映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父母的不同态度,主要体现了孩子与家长在价值观上的不同,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进取、自信而快乐的人生态度。
4、学情分析:学生刚升入初中,对于语文的学习要有新的方法,比如字词的识记,段意的概括等都需要学习与练习。
学生处于十二三岁,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这就需要在课堂上通过课文对学生引导。
二、学习目标:
1 能够结合工具书,会认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 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3、通过品析语言,能说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工具书的帮助,识记新课中的生字词,做好检测题。
2.针对目标二,设计一个活动:通过阅读与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分段概括段意,并梳理情节,
3.针对目标三,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析语言,能说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羚羊木雕》教案 (新版)鄂教版-(新版)鄂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羚羊木雕》是一篇很适宜少年儿童将遇良才的文学作品,文章选取了家庭生活中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向读者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
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
他们重视友情,珍惜友情,另一方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有时却忽视了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忽视了对子女的尊重。
作品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情节,情节简洁分明,开头直入故事,结尾反问句式内涵丰富,插叙手法运用巧妙自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内涵。
作品通过语言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使得人物的内心活动直面读者易于引发读者的阅读感应,拨动学生情感琴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识记“脸颊、怦怦、逮、树杈、攥着、寒战”等词。
2.分角色朗读,梳理课文的情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抓住课文关健,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2.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中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难点:1.口味赏析文中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
2.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1.分角色朗读法;本文人物对话内容较多,人物说话的情态、声调、动作等描写细致,学生容易把握。
分角色朗读增添阅读兴趣,容易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2.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焦点访谈式的对话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话直面文章中的人物和故事矛盾,探究家庭成员的矛盾根源的解决矛盾和谐相处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马克思说:“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对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好考验。
这段话是说人生中真正的友谊是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在朋友面前,你是否能够讲信义,就是你是否具有美好的性格、高尚品德的见证,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3羚羊木雕》word教案 (5)

到有的放
要知所以体资料。
领悟课文
二、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巧妙的
著本《霹雳贝贝》、童话集《野猪的首领》
、请用不同的符号将文中所涉及的人物的语言、
备
格特点一
语速
写
中间一件事在叙述中运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
对角色品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
六、深入探讨,拓展延伸
?
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解、吃透。
碰撞让你的生活中产生了分歧、
多不好。
”奶奶的话有何作用?
?
④“没有卖……我送人了。
”
.我觉得自己声音有些发抖。
.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①他静静地点燃了一支烟,。
《羚羊木雕》教案优秀3篇

《羚羊木雕》教案优秀3篇羚羊木雕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重义轻财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读出人物形象,明确是非。
2、难点:点拨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教学前的准备: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从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并大胆质疑设疑。
教学过程及内容:提问:在这场矛盾中,谁是谁非?学生书面准备陈诉理由,教师巡视课堂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一、礼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来?讨论明确:除非特殊情况,不能拿回!因为有悖诚信(引《韩非子》中“曾子杀猪,以信教子”为例)什么是特殊情况呢?讨论明确:在家人不知晓的情况下,送出去的礼物对家人有重大意义或对家庭将产生重大影响(礼物对朋友只是“锦上添花”,对自己的家庭却是“雪中送炭”)。
那么,文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特殊情况?讨论明确:木雕是父亲从非洲带回来的,但父母看重的不是它的纪念意义,文中一再强调的是“贵重”,所以排除了某些同学所谓的“传家宝”的意义。
另外,父母也不靠木雕维持生计,木雕只是一件贵重的摆设,把木雕送出去后,“我”不会倾家荡产,父母也绝无沿路乞讨的危险,不存在部分同学所说的“孩子把存折送给朋友,难道也不能要回来吗?”这样的情况。
结论:“我”不该拿回礼物,同样爸爸也不该向我要会这个礼物。
二、礼物该不该送?讨论明确:首先,“我”不是随便送礼,送的对象是“我”的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曾经为“我”做出过“牺牲”!“我”把木雕送给好朋友,并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馈赠,所谓“借花献佛”,难道送给好朋友的东西应该是不好的吗?其次,“我”送万芳木雕,并不是因为木雕价值贵重,而是因为万芳“特别喜欢”(万芳“特别喜欢”,不是因为木雕的价钱,而是因为木雕造型美观)!所以“我”和万芳互换礼物,不会导致友情深浅以金钱来衡量的后果。
三、“我”不知道木雕“贵重”而送给了朋友,现在我知道了“贵重”却要向朋友讨回(当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与朋友的情谊不如木雕贵重吗?这就引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讨论明确:古人说,为朋友,抛头颅撒热血,在所不辞(当然,不能没有原则,陷入“江湖意气”的误区)。
羚羊木雕教案(优秀6篇)

羚羊木雕教案(优秀6篇)羚羊木雕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意的启示。
教学设计:一、导入你在悄悄的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样一个故事,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整体把握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万芳,被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很伤心。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
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
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精读赏析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
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
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调整后不好。
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
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七年级上册语文《羚羊木雕》原文及教案

《羚羊木雕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羚羊木雕》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关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点句型。
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三、教学准备1.课文《羚羊木雕》原文及注释。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
2.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羚羊和木雕。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展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
2.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用生字词造句。
(四)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分段落概括大意。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生字词。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
(二)课文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提供写作话题,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2.布置作业:仿写一篇关于自然和生命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羚羊木雕》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在生字词学习环节,学生通过跟读、造句等方式,有效记忆了生字词。
在课文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通过仿写,提高了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3羚羊木雕》word教案 (22)

《羚羊木雕》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课型及课时]1.讨论课2.一课时[媒体设计]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
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
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
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
”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四、探究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
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
\"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
初一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三篇

初一上册语文《羚羊木雕》教案三篇篇一【设计理念】1.立足小说故事内容,紧扣小说情节发展,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分角色朗读,在对话中感受人物形象,说出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3.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4.注重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守住语文教学的根。
5.在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练笔”,让学生有话想说、能说。
【教学目标】1.根据课文语境,说出“自作主张、仗义、形影不离、合二为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这些词语。
2.分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描写,评说文中人物,推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说出文章运用插叙手法的作用。
3.用自己的话说出读课文后的感受或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评说文中人物,推想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学难点】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1.教法:朗读法、启发式、问题法、推断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圈点勾画做批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弄清生字读音、字形、意义;弄清词语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诗句导入。
友谊是冬日的一缕阳光,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友谊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看到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的歌谣,让孤苦无依的人获得慰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友谊引发的一个故事——《羚羊木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⑴孩子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检查检查。
⑵提出问题:全文一共有多少自然段?抽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课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试着回答或有回答的*。
)二、研读课文1——10自然段1.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妈妈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我”说的话,并注意“我”和妈妈的神态、动作。
2.分角色朗读课文1——10自然段,读后说出写什么?⑴学生读课文。
⑵说出该部分写什么:妈妈追问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诉她送给万芳了。
(PPT:追问木雕)3.评说文中人物。
你从文中的语句中读出妈妈怎样?我怎样?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第一册《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孩子“重义轻财”的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
2、难点从故事中分析人物
三、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探究
四、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羚羊木雕》一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要好的朋友?(生:有)那么,你们有没有因为朋友而与父母发生过矛盾呢?矛盾又是如何解决的呢?(生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羚羊木雕》,看它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启示?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课文围绕什么展开?
明确:羚羊木雕
2、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①查问木雕
②赠送木雕
③取回木雕
3、这符合正常的叙述顺序吗?
明确:不符合
4、用了什么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明确:插叙补充说明万芳确实是一个仗义的朋友
四、课文解读
1、卷入这里边的人物可以分为几类?他们各持什么观点?
明确:万芳、“我”、奶奶不要回木雕
万芳妈、爸爸、妈妈要回木雕
2、你赞同那一种?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
3、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看法,课文中的爸爸、妈妈却不是象我们这样想的,因而事情的处理对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那么,要怎样才能使这件不愉快的事情不发生呢?请以“如果------就不会发生这件不愉快的事情了。
”造句。
五、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遇事要多想几个“如果”,尽最大可能处理好事情六、板书设计见课件
六、作业设计
写一篇读后感
七、教学后记
开始学生有一些拘束,经老师一再引导之后都积极了起来。
特别是有几个问题的讨论很是激烈,尤其那个造句更是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也受益匪浅。
只是有个别问题设计还不够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