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是指从具体事实、事物或材料中,抽象出其共同点,从而形成一般性概念或规律。
从本质上来说,归纳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归纳也是我们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常用方法。
而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以便于更好地掌握其中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精髓。
以下我们将探讨如何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中心意思。
一、抓住重点进行归纳与概括,需要抓住文章、书籍、资料等的重点。
一般而言,文章的标题、导言和结论等部分会包含文章核心内容和思想,我们可以优先关注这些部分并根据其内容和表述方式,判断出文章的论点和观点。
同时也需要留意文章中所提到的关键词和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并将其分析归纳,以形成整体性的概括。
二、分析逐字逐句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时,也需要对文章中的每个词句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需要理解并准确把握每个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特别是关键词汇和关键句子。
其次,我们需要将文章中相同或类似的词句进行集中整理和分析,以便于从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特点。
三、总结归纳在分析归纳文章的重点、关键词句之后,我们可以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上述所得到的核心要点和意思进行整理和概括成为一篇简明扼要的归纳论述。
这样的总结归纳不仅对于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十分必要,也是为之后的写作和口头表达提供重要的素材。
四、利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非文本式记录工具,它可以通过图形化的形式和关系图表现出文章、书籍、论文中的思路、主题、论点等,并将其整合总结为清晰可见的概念和思维模型。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主线,清晰地整理出文章的各个要点和细节内容,从而达到更完美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综上所述,进行内容归纳与概括中心意思,需要抓住文章的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每个词句,并进行总结归纳。
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等各种辅助工具也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当我们学习或工作中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概括时,以上方法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获得要点和核心意思,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问题描述怎样理清现代文的结构?怎样归纳文章要点?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二、复习范围1.论述类文章的结构(1)基本结构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
好的引论要简明新颖。
②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③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是解决问题。
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①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②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③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④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论述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知识点回顾1.“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概述。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要点”“中心”,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它们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针对阅读材料的整体内容或部分内容,用几句或--句简明的话扼要地表达出来,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它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或概括,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它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形式。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题型以客观选择题为主。
2023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3.“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着力点。
(1)直接考查全文或某段思路。
(2)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3)文章整体或部分结构的特点及安排理由。
(4)文章段落组织、材料选择的效果。
专项练习(2022·安徽六安·安徽省舒城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77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河南丁彬考点阐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2014年高考考纲针对高中生古诗文分析综合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其能力等级为C级。
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是指通过对文本信息的提炼和综合,梳理文章线索,总结文章大意;“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对文本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以体会作者观点。
要想顺利攻克此类考题,我们必须准确理解词义、句意,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注重细节赏读,做好题目和原文的分析比较。
考题回放(2014年高考新课标一卷第6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
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
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
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
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解析】本题属于考查“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的典型试题。
从文体类型上看,本文属于人物传记类文章,它以时间为线索叙述人物生平,介绍了于休烈的政治成就和精神品格,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可以根据这一文体特征对文段进行分层,总结文本大意,然后依据各选项的次序,找出其在文本中的对应区间,把选项和原文进行分析比对。
最后结合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我们便不难发现A选项中“谨遵职业操守”一句在文本中并无依据,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由此可知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选项。
命题预测从多年来各省市的高考真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考查形式基本不变,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选项的设置则和文本写作顺序保持一致,内容多为文段层次大意的分析概括。
课文总结怎么写

课文总结怎么写一、引言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总结课文的情况。
总结课文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提升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课文总结,以帮助读者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概述课文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概述课文的内容。
在撰写总结时,应该明确主题,并提取出主要观点和要点。
通过概述课文内容,可以为后续的分析和归纳打下基础。
三、分析关键观点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观点。
重点关注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或主题。
细致地解读每个观点,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这样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更好地总结其内涵。
四、归纳要点在分析观点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归纳课文的要点。
将分析过的关键观点和相关实例进行整理和分类,以形成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主要要点。
这样的归纳能够使总结更加有条理,并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五、提出个人见解在总结课文时,我们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不仅可以展示个人思考能力,还可以丰富总结的内容。
可以思考课文对自己的启发和启发,以及与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联系,并给出自己的评价。
六、总结全文最后,我们需要对全文进行总结。
在总结过程中,可以回顾并强调重要观点和要点。
同时,可以简要概括课文的主题和主旨,并再次强调课文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
在总结全文时,应该注意措辞准确,简明扼要。
七、结尾最后,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结尾来结束总结。
可以提供一个鼓舞人心的句子,激励读者在学习中继续努力。
也可以引用一句名言或警句,让读者对课文总结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之,撰写一篇优秀的课文总结需要注意整体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在总结过程中,要概述课文内容、分析关键观点、归纳要点、提出个人见解,并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步骤,我们可以写出一篇具有深度和长度的优秀课文总结。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读者提升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归纳内容要点

(14)我很为那些误进巷子而回返的人感到惋惜,你们 至少可以在小巷子驻足一会儿,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 的阳光呵。
①阳光“不会唉声叹气”“不露声色”,教人乐观、 谦和;②阳光“也有委屈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 好啦”,告诉人一生中难免失意和挫折,关键是要 调整自己,淡然处之;③滋润巷子里的生命,“点 燃老人不灭的灵感”,教人博大慷慨;④“阳光也 是重复的”“但没有人去烦它,因为它暖人”,启 示人坦然面对死亡,关键是要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紧扣文本,优化整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归纳内容要点
考点解说 所谓“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 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 点,可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高考试题,这两方面的都有。
设题角度及解题技巧:
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包括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对某一段内容的分析概 括。 例如《故乡在远方》“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几个 故乡的共同特点” 例如《蓝色的抚仙湖》“湖水的两大特点是什 么?” 例如《春天时一点一点化开的》“根据文中内容, 概括北方霜花在立春后的变化过程”
方法点拨:
通读全文,寻找与中心词相关的语段,勾画词语,提 取精要,独立归纳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 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 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 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 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 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 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 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 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 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 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 悖反。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拉丹”牌服装将问世;
例如:给下列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或:“本·拉丹”服装品牌注册。 世界头号恐怖分子本·拉丹的名字似乎已经“臭名昭 著”,然而,本·拉丹的同父异母弟弟——IBL大型股份公 司的老板伊萨母·本·拉丹却别有一番考虑。 他注册了一个“本·拉丹”服装品牌。他采用这个商 标并非意在保持同其十七哥的联系,而是他认为会招来大 批的顾客。而且,他还认为只有最高档、最时髦的服装才 “配”使用这个商标。
• ①“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 ②“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 ③“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 据此,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可归纳为以上三 点: • ①一卷凄婉的历史; • ②民族封闭的象征; • 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 文章第二部分写现实的长城,其中有“他们的到来, 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且充满自信”这一个概括性的 句子。 • 据此,对“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一小题,可以 归纳为“开放,自信”。 • 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可以运 用这一方法。
•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 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 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 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考试 题中,这两方面的都有。 • 就全文的内容要点而言,较典型也是比较难的, 是1990年高考题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 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不超过60个字)”。 • 2000年高考题第21题也有点难:“这篇散文 (《长城》)中,①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 什么?②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也是着 眼于全文的内容要点归纳。
现代文阅读总复习 (四)
第四讲 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

第四讲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教学参考0227 1040第四讲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名师导学】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概述,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所谓“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层次分布点,这里的层次既指一篇文章的主体层次,也指某一大层次中的几个小层次,甚至是某一小层次里的几个方面。
“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显形要点”是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一段的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隐形要点”是指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在文章各处,甚至连也未必意识到的要点,要求考生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并概括。
,从各种信息中揣摩意图。
所谓“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
所谓“概述”,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地语言表达,本讲要求地是清晰、准确地选择出命题人已表达出来的选项。
具体地说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能够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以便更好地把握的思想,准确理解作品。
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典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这“子”字有鸟飞形象的暗示。
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
可见这时候的“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综合归纳 这是一种把提取要点和抽象说明结合起来的概括方法。对于 比较复杂的内容,常常用这种概括方法。 例如《内蒙访古》,内容有古有今,涉及面宽,对于中心思 想的概括,就需要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概 括如下:“文章以访古游记的形式,用访古作线索,通过对地 理环境、历史人物、事件和残存古迹的描写、记叙和评论,表 达了作者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在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防止 以“复述”代替“概括”;(2)防止以“空话”代替“概括”; (3)防止“以偏概全”;(4)防止用“罗列”代替“概括”。
1、提取要点 这种方法是直接摘取原文语句,从而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通常的做法是找出全文的中心句,通过提取中心句来完成概括。 有时,中心句不止一句,这就需要摘取几个中心句,这在具体 操作中可根据内容涉及的要点来确定。如下面这段文字: 自然界事物纷纭错杂,人能不为之迷惑,赖有两种发现, 一是条理,一是分寸。条理是联系线索,分寸是本末轻重,有 了条理,事物才能分别类居,不想杂乱;有了分寸,事物才能 尊卑定位,各适其宜。条理是横面上的秩序,分寸是纵面上的 等差。条理在大体上是纯里活动的产品,是偏于客观的;分寸
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所谓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分析,用简洁而准确的 语言,将文章个粗粉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加以概括和归纳总结。 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则需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为什么写, 写了什么。怎样写一系列问题,并在整体把握、理解文章的基础 上,弄清文章的内容要点(即段意)及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准确 地把握文章的本质、精炼、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近年成人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的试题,主要是通 过对文中重要段落中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来体现的,并多为有提示 性的限字填空题;对中心思想的概括,则是通过对文意理解正确 与否的试题来考测的。题型有选择题也有填空题。这样命题对基 础好的考生来说是降低了难度;对基础相对差的考生来说,在理 解题意上更费周折,因为题目并没有明确要求归纳要点或概括中 心,但分析的过程必然涉及这两个问题,否则就不能准确地回答 这些问题。
2、抽象说明
有些段的主旨没有现成的语句可以摘录,那就需要吧 贯穿 段落的意思提炼出来,把零散的内容浓缩起来。 例:根据材料,用概括的语言给泥石流下一个正确的定义。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经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地 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滑落下来大量泥、沙、石块等 固体物质被强大的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沿着斜坡 或沟谷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通过阅读材料,确定下定义的角度只能是“成因”。围绕 “成因”提炼、筛选必要信息,如“斜坡沟谷”、“地表径 流”、“大量泥、沙、石块”、“奔泻”、“冲蚀”、“挟 带”。浓缩语句,把必要信息连缀起来:地表径流冲蚀挟带大 量泥、沙、石块沿斜坡沟谷奔泻,即泥石流。
二、根据下列内容,为“物理学是地球观”下定义。 现在是第三时代。地学上最大的发展是所谓板块理论,发 现地球的外壳(包括大陆和海洋)是一块块拼起来的,像七巧 板似的。块与块之间有相互作用。这主要是根据海底岩石的地 磁走向推论出来的。有了这种理论就可以解释火山带、地震带 的形成了。这一些理论,加上研究地球深处的情况,都要靠物 理学,所以称为物理学地球观。 答:物理学地球观,就是根据海底岩石的地磁走向推论出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块理论,借此解释火山带、地震带的形成,即靠物理学来研 ——————————————————————————— 究地球外壳和地球深处情况的观点。 ———————————————————————————
的鉴别则有赖于实用智慧,常为情感意志所在左右,带有主观 的 成分。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两种最大的功能。这两 种 活动有时相依为用,但是别条理易,审分寸难。一个稍有逻辑 修 养的人大半能别条理,审分寸则有待于一般修养。它不仅是分 析,而且是衡量;不仅是知解,而且是抉择。“既焚”,子退 朝,这段文字论述“条理”和“分寸”,证明了两个观点,试 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件事本很琐细,但足见孔子心中 找出表述这两个观点的句子。这就是一个筛选中心句的问题。 所存的分寸,这种分寸是他整个人格的表现。 这段文字包括 10个句子,前6句阐释什么是“条理”,什么是 “分寸”,证明的观点即:“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 两种最大的功能。”后4句论述“别条理”和“审分寸”的关 系,证明的观点是“别条理易,审分寸难”。
习题 一、下面一段文字批评了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他 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 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 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 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 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 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 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 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徘徊不敢走进门”,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 第一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采取逃避主义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割断历史、盲目排 第二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斥,采取虚无主义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受一切”“欣欣然”“大吸剩下的鸦片”,崇洋媚 第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段落大意的概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概括的角 度要一致。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概括段意的角度要与划分段落 的角度一致;二是一篇文章各段之间,概括段意的角度也要一致。 第二、内容的概括要全面,关键信息没有遗漏。第三、概括的用 语要贴切,就是说归纳要准确,意思不增不减,要防止不着边际, 大而无当。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如下三种:
四、符合下文意的一句是:(
B )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不过 我们也有自己的独得之乐:我们在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 下山,已经不那样壮丽了。小瀑布不见,大瀑布变小了。我们 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 待了老半天。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
A、雨中登泰山虽独有情趣,但终因未能看到日出奇景而感到 遗憾。
B、虽未看到日出奇景,但作者雨中登泰山却得到了另一种乐 趣。 C、下山时,作者游兴未减,表明了他对黑龙潭的留连忘返之 情。
D、随着自然景色的变化,下山时作者的情趣已经不像上山时 那样浓了。
五、下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Hale Waihona Puke 括准确的一项是(D)
三、下面一段话的中心意思,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C )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 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出入的交通要道,是 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 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行走。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 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 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 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破。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 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A、作者借对筑在山上的一所家居小屋的抒写,寄托了对热情、 奔放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社会制度的赞颂。 B、作者借对筑在山上的一所家居小屋的抒写,寄托了对无忧无 虑的舒适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社会制度的赞颂。 C、作者借对筑在山上的一所家居小屋的抒写,寄托了对独立的、 宁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D、作者借对筑在山上的一所家居小屋的抒写,寄托了对富足的、 便利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陈毅同志灵活地运用白话诗和三言、四言、五言、六言、 七言、杂言、古诗、格律诗、长短句等形式来抒情写意,歌颂 革命事业,在诗词领域,以他自己的创作实践,探出一条古为 今用、推陈出新的途径。
A、陈毅在诗词领域造诣很高。 B、陈毅的诗形式多,内容新。
C、陈毅始创诗词写作新径。
D、陈毅写诗探出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