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第二讲 公元前后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共23页
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

旧大陆的民族大迁徙公元前1250-前950年间,旧大陆所有区域文明,从爱琴海流域的米诺斯和美索不达米亚到黄河流域的商朝,都遭到了蛮族的强烈冲击,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甚至有些曾被成功地击退了的入侵者,最终仍以“和平渗透”的方式赢得了此前以武力无法获取的地区。
结果造成旧大陆区域文明版图的巨大变动。
最古老的文明衰落下去,一些年轻的文明为之毁灭,几个新的文明在两次大劫难涉及不到的地理间隙中崛起于世。
这次民族大迁徙的影响远比公元前18世纪那次更富于革命性。
我们在埃及发现了有关公元前1250-前950年民族大迁徙同时代的文献记录。
此可谓独一无二的证据。
它指点了其他地区民族大迁徙缘由后果的迷津。
爱琴海地区的考古学证据与埃及的文献记录比较一致,与后者相似的是,它也属于同时代的证据;不同的是,它是默默无言的。
埃及的文献提供了关于民族迁移日期和迁移民族名称的信息,而这根本无法从爱琴海地区陶器的时序、人为毁灭的遗迹中推断出来。
对于遥远的东方民族大迁徙的历史,埃及文献也投射了耀目的光芒,但已非往日那样明亮。
大约公元前1220年,利比亚人联合了美舍韦舍以及其他柏柏尔民族,在5个“海上民族”的援助下,从西面袭击了埃及并抵达了三角洲的西北角,后为法老迈尔奈普塔(约公元前1224-前1214年在位)击溃。
这不只是一场抢掠,甚至也不纯是一次军事侵略,它是一次移民的尝试,因为入侵者都带着妻子儿女、家畜及他们的动产。
作为5个被击溃民族之一的卢卡人,肯定来自小亚细亚西南部;还有一支为亚该亚人,他们不是来自希腊大陆就是克里特岛,至少有一支亚该亚人此时已在克里特岛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其余3个“海上民族”是谢克勒什、沙尔丹和图尔沙。
大约500年后,这3个民族以西库尔人、撒丁人和蒂尔塞诺伊人(埃特鲁斯坎人)的身份重新出现,而美舍韦舍人也以马克斯耶人的名字在现属突尼斯的地区重露锋芒。
但是,这些民族在公元前最后一千纪时的西部定居地,很可能并不是公元前1220年进行大规模迁徙的大本营,他们最终的定居点多半只是在企图进入埃及建立自己家园的尝试失败后由移民修建的避难之地。
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第一二章

3 至 5 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南徙
汉魏之际,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 卑、氐、羌等五支,史称“五胡”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向农耕生活过 渡
魏晋统治者为了利用“胡人”当兵和种地,又往往强制他们迁居 内地
第三节 欧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罗马周边的蛮族 古日耳曼人社会 蛮族入侵罗马帝国 西哥特王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汪达尔人的迁徙和建国 勃艮第人的迁徙和建国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
罗马周边的蛮族
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把他们周边不甚开化的民族,统称为“野 蛮人”或“蛮族”
早在公元前 2 世纪,罗马人就与蛮族直接交往 公元前1 世纪起,罗马社会开始有了吸收蛮族的迹象 蛮族罗马化 北欧日耳曼人因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划分为许多小的民
汪达尔人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受共北非罗马正教徒抵制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欲在西方恢复罗马帝国的统治,于 533
年派贝利撒留迒征北非
勃艮第人的迁徙和建国
勃艮第人原属斯堪的纳维亚日耳曼人的一支 1世纪时迁至维斯杜拉河下游,后又西迁至罗马边界莱茵河一带 435—436 年,勃艮第人与罗马作战,败绩 贡多巴德统治时期,王国臻于鼎盛 524 年,西吉斯蒙德战死,凐年后冩艮第被法兰西人征服,成
395 年,西哥特选阿拉里克为王,在狄奥多西死后重新崛起 406 年,西罗马撤回莱茵河上驻军,戍守意大利和罗马
西哥特王国的建立及其发展
西哥特人在新选的领袖阿陶尔夫领导下,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 高卢南部
西哥特王国建立后,旋即向比利牛斯山以南扩张,将汪达尔人— 阿兰人赶过海峡,进入北非;苏维汇人被迫局促于西北一隅,但 维持王国独立达百年之久
世界中世纪史整理

第一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本章教学重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丕平献土”,《凡尔登条约》,法兰克的封建化过程,查理·马特采邑改革,神圣罗马帝国,诺曼征服,《末日审判书》,《自由大宪章》。
第一节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和发展一、墨洛温王朝(481—751)公元3世纪开始,在欧亚大陆逐渐形成了“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中,许多日耳曼部落大举进入罗马帝国境内。
在5世纪,先后有3支日耳曼人入居高卢,他们是:西哥特人、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
西哥特人在图卢兹建立了西哥特王国(419—711),勃艮第人最初在高卢南部罗纳河流域建立了勃艮第王国(457—534),法兰克人中的一支萨利克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481—800年)。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一支,居住在莱茵河右岸。
公元241、242年,曾与罗马军队发生战争。
从公元3世纪中叶到5世纪,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向罗马帝国侵袭、移民,逐渐占领了卢瓦尔河以北高卢的大部分地区。
5世纪下半叶,法兰克诸部落中以萨利克法兰克人和利普利安法兰克人两支最为强大。
481年萨利克法兰克人的一个首领契尔德利克亡故,其15岁的儿子克洛维(Clovis,法语Clovis I,465/466—511)成为萨利克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
这时对法兰克人威胁最大的是苏瓦松地区的“罗马人的国王”西格里乌斯。
西格里乌斯的父亲艾吉第乌斯原是罗马帝国驻高卢的将军。
462年他宣布拒绝承认罗马皇帝的权力,以苏瓦松城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实际上独立的国家,其疆域包括法兰西岛和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之间的地区。
486年克洛维联合利普利安法兰克人和住在康布雷的法兰克人攻打苏瓦松,击败罗马人,打垮了西格里乌斯,夺取法兰西岛,并从都尔内移都巴黎,向南扩张。
克洛维在罗马人的拥护和支持下,大力进行扩张,征伐西哥特人、勃艮第人和其他部落的法兰克人,其权势和领土不断扩张。
公元481年,克洛维被自己的武士们欢呼着用一面盾牌抬起,由军事民主制的首领变成了国王,建立起法兰克王国。
中古欧洲社会PPT课件23 人教版优质课件

圣索非亚大教堂
一次改革:
采邑改革(查理·马特改革)一大宗Biblioteka :基督教(在西欧的统治和影响)
一国灭亡: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城市复兴: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拜占廷帝国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
的原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
原因: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 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 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 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 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 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时间: 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 内容: 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影响:这种分封称为采邑制,它促进了
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等级制度。
西
帝王
封
欧 效忠和提供军队
给予土地和保护 建
封 建
大封建主
“ 金
等 效忠和服兵役 给予土地和保护 字
级 示
小封建主
意 服劳役和耕种 提供农耕土地
塔 ”
图 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
建主从大封建主接受封地,要履行隆重的 “敕封式”,他要跪在领主膝下,把握着 的双手放在领主手掌中,宣誓:“我的主 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 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 奉我的主人。”然后,领主将一面旗帜, 一根木杖,一张契据授给这个附庸。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 的地位和a 影响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基督教会在西欧长期的动乱中扩张势力 和影响。
“丕平献土”后,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 联系,使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丕平献土”
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 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 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世界史-中古西欧知识点整理

世界史-中古西欧知识点整理●中古西欧●概论●自然环境●居民●欧亚民族大迁徙●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历史与影响(简述)见书●南北对应●交往方式:经济与文化交流、土地和财富的掠夺●影响:打破两个世界的闭塞,促进不同民族和文明汇合,人类文明地区的扩大●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亚欧大陆几次人口大流动的过程与意义(简述)●匈奴西迁(简述)●日耳曼人大迁徙原因、经过、影响(简述)①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境内,419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国②汪达尔人439北非汪达尔王国③东哥特人489意大利北部东哥特王国④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在高卢建立勃艮第王国和法兰克王国⑤伦巴第人568亚平宁半岛北部建立伦巴第王国●1500前后地理大发现●政治变迁●法兰克王国(名解)486-843●墨洛温王朝(名解)481-751●克洛维(名解)●481年成为萨利克法兰克人首领●483年苏瓦松战役(名解)击败罗马军队,成立法兰克王国●496年皈依天主教●《萨利克法典》(名解)女子不得继承土地●懒王、宫相(名解)6世纪下半叶开始●查理·马特(名解)●724年执政●732年普瓦提埃战役(名解)●采邑制改革(简述)土地占有关系无条件的赏赐和完全私有→有条件的分封,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加洛林王朝(名解)751-911●751年矮子丕平建立●丕平献土(名解)●查理曼(简述)●对外征战:建立起与古罗马帝国疆域相当的帝国●800年利奥三世加冕●加洛林文艺复兴(名解)统一翻译圣经为拉丁文●843年《凡尔登条约》(名解)中:罗退尔东:日耳曼人路易西:秃头查理●法兰克的封建化历程(简述)●自由民的农奴化和大地产制的形成6-7世纪自由民破产,将土地进献给封建主以求保护●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见前)8世纪中叶●特恩权(名解)查理曼大帝时期国家将地方统治权让与封建主,封建主在自己的土地内享有自治权●德意志王国●962年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名解)奥托一世●11-12世纪主教授职权之争(简述)见后●12世纪以后王权的衰落和德意志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原因(简述)●962年奥托一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红胡子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确立德国封建割据●1254-1257 大空位时代●1356查理四世《黄金诏书》(名解)●意大利●中世纪意大利发展的特点●政治上四分五裂北部长期为神罗一部分,后脱离形成城市共和国,如威尼斯和热那亚中部为教皇国领地南部为法国和西班牙争夺对象●城市发达主要城市共和国:①威尼斯:商业中心;②佛罗伦萨:手工业中心●意大利发展阶段●476西罗马帝国灭亡-962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先后遭到哥特人、伦巴第人、法兰克人、拜占庭人入侵,形成封建割据局面和确立封建制●962-1270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失败政治:罗马教皇和神罗皇帝对抗;经济:城市的兴起和发达●1270-1494意大利战争爆发·: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政治:共和制度与专制制度斗争文化:文艺复兴兴起,佛罗伦萨成为政治文化中心●法兰西王国●9-11世纪加佩王朝封建割据王室领地小●12C末-14C初法国王权的加强(简述)●腓力二世:打击地方封建主和英国在法势力1180-1223●路易九世:行政、司法改革1226-1270●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名解)●阿维农之囚(名解)●英吉利王国●盎格鲁-萨克逊时代●5C 早期王国●6C末-7C初七国时代●8C末-9C初威塞克斯王国形成统一国家;丹麦人控制东北区域●10C后半期,丹麦人与盎格鲁-萨克逊人融合,形成统一国家。
民族大迁徙:欧洲国家的起源

民族大迁徙:欧洲国家的起源公元375年,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匈人入侵东欧,导致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等蛮族被迫西迁,开启了近200年的民族迁徙运动,史称“民族大迁徙”。
民族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田园荒芜,城市破败,人口锐减,文化受到摧残,突出的事例是,455年,盖塞里克率领的汪达尔人占领罗马的时候,大肆劫掠和破坏,无数艺术珍品毁于兵燹。
盖塞里克率领汪达尔人占领罗马然而,日耳曼人对罗马的征服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它对垂死的罗马帝国起了某种进步和解放的作用。
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虽各有不同,但在本身原始公社制解体和国家产生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罗马帝国生产力的影响,使自身所具有的封建制萌芽与罗马帝国晚期所发生的奴隶制解体及封建制因素的萌芽结合起来,结果都先后确立起新的封建制度。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日耳曼人的大迁徙呢?匈人的入侵,哥特人的战败固然是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导火索,但日耳曼人的大迁徙却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
其一:日耳曼民族的原始公社制解体,部落显贵、军事首领及亲兵渴望向外掠夺新的土地和财富;人口自然增长对生产力形成压力,为了发展畜牧经济,日耳曼人不得不向外地迁徙。
日耳曼人与斯拉夫人、凯尔特人一同被罗马视为欧洲的三大蛮族。
日耳曼人共有20多个分支,其中最著名的有哥特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汪达尔人、伦巴第人、苏维汇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
他们崇尚武力,雅好战斗,崇拜战神,具有鲜明的游牧军事文化特色。
一边劫掠一边作战的哥特骑兵和民兵日耳曼人最早居住在波罗的海西岸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
至公元一世纪,日耳曼人已在多瑙河、莱茵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定居下来,过着亦农亦牧的生活,成为罗马帝国北方的邻居。
在匈人入侵前,日耳曼人已处于军事民主制的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超过了生产的发展速度,因而需要占领更多的土地;氏族贵族和军事贵族阶层,向往罗马奴隶主的财富和舒适豪华的生活。
一些好战的氏族成员认为:“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得的东西,如果用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
2,民族大迁徙

盎格鲁-撒克逊人渡海进入不列颠,建立一系 列王国。 原居奥德河一带的勃艮第人迁往高卢东南部, 今法国第戎附近。 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南下占领高卢北部地区, 建立法兰克王国。 原居易北河下游的伦巴第人在568年到意大利 北部,建立王国。
影响
西罗马帝国灭亡 日耳曼人与欧洲原居民凯尔特人、罗马人融合, 成为西欧的主体民族。 语言和文化
汉朝与匈奴交战:
汉朝初始时失败,到汉武帝(前140-前87年) 时开始反击,有卫青、霍去病和张骞。 到公元前51年,有南匈奴降汉,汉元帝出嫁王 昭君。 到公元1世纪中叶,匈奴再次内讧。73年有窦 固等北击匈奴。直到91年,《后汉书》道北匈 奴“远引而去”,这就是所谓的匈奴西迁。历 经三个世纪,分为四个阶段。
嚈哒国版图
一妻多夫制的“女儿国”
《洛阳伽蓝记》:“十月之初,至嚈哒国。土田庶衍, 山泽弥望。居无城郭,游军而治。以毡为屋,随逐水 草,夏则随凉,冬则就温。乡土不识文字,礼教俱阙。 嚈哒国去京师二万余里” 。 《北史· 西域传》:“其俗,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 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 其人凶悍,能斗战,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 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与蠕蠕婚姻”。 《周书· 异域传》:“囐哒国,在于阗之西,东去长安 一万百里。其俗又兄弟共娶一妻。夫无兄弟者,其妻 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 其人凶悍,能战斗。于阗、安息等大小二十余国,皆 役属之”。
1,悦般(乌孙)时期(91-160)
西迁的匈奴首先进入西北乌孙之地,在乌孙西 北的悦般地区(巴尔喀什湖东南、天山西北至 伊犁河下游地区)停留。曾遣使和亲汉朝,未 获答复,从此不再与汉相通。 北匈奴西迁之后,鲜卑崛起,公元2世纪中叶 屡次攻打匈奴,被迫再次西迁,到达康居。
第第二讲中世纪文学

第二讲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公元前5世纪前后,由于西罗马帝国内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迅速走向解体。
特别是受到来自北方的蛮族的多年入侵,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被蛮族将领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古代史至此终结。
从此时起直到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衰亡的历史。
中世纪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见书P40-41。
应该看到,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产物。
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蛮族部落的不同文化的融合上。
在罗马帝国的北方,很早就有蛮族部落形成。
认输最多的有克尔特人、日尔曼人和斯拉夫人。
他们各自的生活习俗使其形成不同的文化种群。
他们在演变发展中也不断融合,如日尔曼各部落就曾结成不同的联盟:东(西)哥特、汪达尔、盎格鲁——撒克森、伦巴德等。
古代蛮族文化的融合,实际上催生了整体性欧洲文化的形成。
其次,文化的融合也体现在古代先进的希腊罗马文化和蛮族落后文化的融合上。
虽然蛮族入侵后,把古代文明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开始。
但新的文化毕竟是在已经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的欧洲大陆上产生的,中世纪的欧洲君主和学者也要利用古代的文化遗产为他们服务,并对其进行研究。
第三,中世纪文学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交融的产物,这主要体现在欧洲的本土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融合上。
处于中东地区的希伯来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些古代的文学成就后来被收入犹太教的经典中。
而犹太教的经典被欧洲人变为自己的宗教(基督教)的教义的一部分(《旧约》),由此,希伯来文化进入了欧洲大陆并得到广泛流传。
东西方文化的这种融合尽管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基督教文化的传播,逐渐成为欧洲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财富。
第四,中世纪文学也是基督教文学和世俗文学相融合的产物。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整个精神领域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