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标准设计(十)充分利用媒体,优化地理教学
试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实 践 平 台
【 摘要 】 在新课 程 高中地理教 学 中, 用 多媒 体等现代 运
化教 学设 备 进 行 教 学 , 仅 是 新课 程 教 学 目标 要 求之 一 , 不 更 是提 高课 堂教 学有 效 性 的 重要 途 径 和 方 法 。 多媒 体 教 学 的 运用, 能够充 分满足 学生眼 、 脑 、 等多种 学 习感 官需 口、 手 要, 帮助学生综合思考 , 有效地化解教 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 学 中注 重 背景 知 识 呈 现 、 注 重 点 难 点 优 化 、 充 学 习知 识 关 补 内容等 , 都能够提 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 帮助 学生构建 更为 全 面合理的知识 结构体 系, 高学生综合素养。 提
一
河 流域 为例教 学 中 , 围绕 “ 就 依 据流域特点综合治理”重点 , 笔 者 设 计 了如 下 的 教 学 环 节 : 1 () 利用多 媒体 展示教 学 目标以及 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2 ( )利用 图 片 的形 式 展 示 “ 田纳 西河 流域 ” 的特点 ;3 (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 上述特点提 出治理 的方法措施 。 这 样 的教 学 方 法 , 仅 起 到 了突 不 出教 学 重 点 和难 点 的作 用 , 能 还 够 让 学 生 在 反 复 的 学 习 中加 深 理解记忆 , 提高 学 习效 果 。 三 、 用 多 媒体 补 充 教 学 内 运
【 关键词 】 新课程 高中; 地理教 学; 多媒体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认为 ,在教学过程 中借 助现代化 教学设 备进 行课 堂教学 , 不仅能够 丰富课 程教学的 内容 , 调 动学生多种学习感官 , 拓宽学生 的学科 知识 , 还能够 帮助教 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 起到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作用。多 媒体在教学 中的运用 , 一方面 , 能够使得课堂教学更 为丰富 多彩 , 激发学生 的学 习主动性 和积极性 ; 另一方 面 , 能够 培 养学生多元 化的学 习思维 , 切实提高学生 的关 注社会 生活 , 提高学生 的学科实践运用 能力 。这样 的教学模式更是未来 现代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 运 用 多媒 体 呈 现 背 景 知识 , 富教 学 内容 丰 新 课程 高 中地理课 程 知识结 构具 有 一定 的体系 和条 例 ,尤其是背景知识是学生更好学 习和理解 地理知识不可 缺少的 内容。可以这 么说 , 背景知识 的呈现有助于学生更好 地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 , 丰富教学 内容。 笔者以为 , 在教学 中运用 多媒 体呈现背景知识 , 不仅能 够达到上述教学 目标 ,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课 程知 识 。在 呈 现 背 景 知 识 时 , 妨 做 到 :1 注 重 知 识 的关 联 性 , 不 () 让知识有一定的体系结构 ;2 ( )选用 的素材应该简洁 明了, 让学生易于理解记忆 ;3 背景知识呈现应该发挥新鲜 激趣 () 功 能 , 学 生 有 一定 的学 习兴 趣 。 让 例如 , 笔者在湘教版( 下同 ) 必修 2的第 二章“ 市与环 城 境” 的第二节“ 城市化过 程与特点 ” 教学 中 , 笔者为 了帮 助学 生更好理解该 章节 的教学 内容 ,就与此相关 的背景知识作 了如下的呈现 :1运用 多媒 体课 件向学生展示 了我 国城市 () 发 展 过程 中所 出现 的各 种 环 境 问题 ,尤 其 是 近 十 年 以来 的 情况 ,帮助学生 了解环境 问题在 城市发展中的影响 ;2 借 () 助多媒 体展示 本地城 市化 发展 中环境 遭受 破坏 的一 些现 象, 让学生 能够有所震撼 ;3 建议学 生就这 些背景 知识呈 () 现 ,运 用 文 本 中 的知 识 思 维 来 为 本 地 城 市 发 展 设 计 合 理 的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1. 引言1.1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进行规范的文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地理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之前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比,有许多差异和变化。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目标设置、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地理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新旧标准之间的优势和不足,为地理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目标设置的差异目标设置的差异在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都有明显的变化。
旧标准中,地理课程的目标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
而新标准则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标准对地理教育的目标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创新精神,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旧标准则相对更为注重纯粹的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笔头功夫。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目标设置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注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新标准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2.2 内容调整的不同1. 课程结构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将原有的内容重新组织,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旧版标准中地理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新版标准则更加清晰明确,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
2. 知识延伸和拓展: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现象。
如何有效开发与优化整合高中地理课程资源

创 新 教 育
Sc i e nc e a nd Tec hn ol o gy I n nov at i o n Her al d
如何有效开 发与优化 整合高中地理课程资源
胥 文涛 ( 绥 化市第二 中学 黑 龙江绥化
摘
1 5 2 0 7 2 )
要: 高中地 理新课 程 标准明确提 出了 课 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 该文就如何 有效开发, 优化 整合地 理课 程资源, 丰富地理课程 内容 , 增
还 包 括 与 我 们 生活 紧 密 相 关 的 能 够 和 我 们 果 。
合。 总 之, 一 切 有 利 于 我 们 提 高 教 学 质量 ,
的 去 挖 掘 有用 素 材 , 拓 展 我 们 的视 野, 灵活 学 水平 就会 达 到 ‘ 会 当凌 绝顶 , 一览 众 山小 ’
师。
有 利 于 我 们学 生 学 习的 内容 。 我们 都 可 以把 地 应 用 到教 学 中 去 , 就 会 有 意 想 不 到 的 惊 的高度 , 他 就 会成 为 我们地 理 教 学方 面 的大我们教 学内容的有机组 成部 分, 达 到 提 2 . 2 与政 治 学科 的 优 化整 合
系。 我 们 应该 从 地 理 学 科 的角 度, 去 挖 掘这 物 馆、 展 览馆 , 大 专 院校 , 报刊 杂 志 、 网络 媒
1学科 内的优化整合
的优 化 整 合, 模 块与 模 块 间的 优 化 整 合, 还
些 事 件 发 生 发 展 的 规 律 与原 因 , 让 学 生 接 体 , 学 校所 在 区域 自 然 地 理环 境 和 人文 景 观
优化 整合 各类教学 资源, 既 包 括 学 科 接地 复 习了历史知 识 , 这 就 收 到 了培 养 学 生 雪 飘 的 北 国 风 光 。这 些 足 以 在 学 生 的 心 中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改革途径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改革途径一、教学内容的改革1. 优化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
应该注重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结合国际国内的最新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和新概念的引入,拓展地理课程的知识面,并引入一些前沿领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2. 增强实践性教学高中地理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实地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且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技能和素质。
3. 加强地理思维鼓励学生开展地理科研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地理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科研水平。
1. 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下,应该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团队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1.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电子地图、卫星影像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现代科技手段的地理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兴趣。
2. 创新教学手段可以运用智能化教育设备,如智能互动白板、虚拟实验室等,开展基于现代科技的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 引入社会资源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如地质博物馆、地理博物馆等,引导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的新课程改革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进行整体改革。
只有不断优化地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社会资源,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地理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标视野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 类号 : 6 . G 3 5 号 :6 3 9 9 (0 00() 0 1- 2 1 7 — 7 52 1 )4c一 2 2 0
初 中 地 理 侧 重 于 传 授 学 生 记 忆 , 生 认 为 学 地 理 学 习 只 需 要 死 记 硬 背 。 他 们 学 习 高 当
合 作 与 探 索 精 神 , 发 学 生 自主学 习 地 理 激 知 识 、 与 地理 知 识 学 习 的积 极 与 自觉 性 。 参 在 地 理 课 堂 教 学 中 , 师 通 过 围绕 高 中地 老 理 学 习 的 内 容 , 学 生 已有 的 生 活 经 验 和 从 知识 背景 出 发 , 设 问题 情 境 , 以 把 学 生 创 可 思维 推 向 “ 心求 通 而 不能 , I 言 而 不 达 ” I欲 E
2 1 N0. 0O 1 2 0hla n Edu eton n ov l H sl o l 1n aton er d
科 教 论 坛
新课 标视 野下 高 中地 理课 堂教 学创 新
彭 建 睿 ( 广东 省佛 山市禅城 区南庄高级 中学 广东佛 山 586 ) 2 0 1 摘 要: 创新是 知识经济时代 的主题 , 堂教 学是培养 学生创新能 力的主渠道 , 堂教 学创新是新课程 实施 的核心 。 课 课 在新课 标视野 下, 蔷 须优化地理课堂教 学, 创新高 中地理课 堂教 学 , 以课 堂教 学创新促进教 育创新 , 以教 育创新促进 民族 创新 。 关键词 : 新课 标 高中 地理 课堂教学 创新
的愤 悱 境 地 , 以在 学生 大 脑 中 形 成 一 个 可
个优 势 兴 奋 中 心 , 发 学 生 强 烈 的 探 索 欲 激
1新课标视野下创新高 中地理课堂教 望 , 高 学 生 地理 学 习 效果 , 进学 生 健 康 提 促 学 的重要 意义 成长 。
论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论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摘要:国家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与实施。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承担了推进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历史使命。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能否顺利、高效地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针对教学设计各环节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策略优化地理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地理教学策略,并在系统中有机组合,形成优化的系统结构。
如何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使其真正符合新课改理念。
切实完成新课改教学目标呢?笔者针对教学设计各环节中易出现的问题特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注意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合理、准确布鲁姆曾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学目标的合理、准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要发挥“标准”的作用,就必须是可测量、可操作的。
如果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含糊的、笼统的,那就难以评价。
规范的地理教学目标阐述包括主体、行为动词、条件标准。
主体必须是教学对象(学生),目标必须是明确表达的地理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
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尽量避免含糊笼统,克服地理教学目标的陈述模棱两可,表达时应使用意义比较单一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设计”“计算”“绘制”等,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
二、教学任务的设计:注意对学生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分析对地理教材内容的分析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是地理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地理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有力保障。
地理任务分析包括地理学习内容的分析和学生情况分析,决定着地理教学设计的教学起点。
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

【 文献标识码 】 A
随着 新课 程改 革 的全 面发展 , 地 理教学 也在 这个 大 背景 下与 时俱 进 ,这就 要求 教育 工作 者不 仅要 做课 程 的实施 者 ,
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我们要树立教学新理念 , 掌 握教学新方法 ,以锐意进取 的精神迎接新课改对我们 的挑 战, 以现代素质教育理论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 的改革。 那么 ,
进步,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高 中地理教学,不断推进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教学改革, 这样的高 中地理教学才会有蓬勃的生 命力。本文笔者结合 自己多年的地理教 学实践经验 , 对高中地理教 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实现高 中地理课堂的优化教学, 进
行 了探 讨 。
【 关键词 】 高 中地理
教学改革
பைடு நூலகம்
新课程
二 让 高 中地 理 课 堂生活 化
高中地理新课 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对生 活有用 的地理。地理环境对 日常生活中人们 的衣、食 、 住 、行都产 生 了极 其深 远 的影 响 , 可 以这 样说 ,自然地 理 中的每 一个 因 素都会对人类的衣 、 食 、住、行产生作用 ,每一种 日常生活 又都会受到多种地理 因素的影响。 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要做到 大众化 、生活化 , 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
学园 l X U E Y U A N
2 0 1 3年 第 2 4期
新课程下高 中地理 的优化教学
马 琴
【 摘
江 苏省阜 宁县 第一 高级 中学
要】 《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把 “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 “ 学 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 ,
这 就 给高 中地理 教 育工 作者在 教 学设 计 以及 教 学 内容 的分析 组 织上提 出 了明确 的指 向性 要求 。时代 在不 断发展 , 社会 在 不断
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环境的优化

浅谈 高 中地 理 新 课 程 实 施 环 境 的优 化
重庆市忠县三江中学 汪浩兵
社会环境的优化
推动参 与式 学 习, 为教 师提供 参 与研 究 的机 会 , 鼓 励地 理教 师积 极参 与教师 教育科 研 ; 鼓励 、 支 持地理 教师参 与地理学 会、 地理 专业教 学委 员会等 区域性 教师专 业 团体 , 加强 区域合作 , 在合 作中学 习, 在合 作 中 提高 ;还可 以将高 中地理 教学方 面的专家 学者请 进学校 进践者 , 同时也 参与 了江 汉油 田音乐学 科课程 改革 的部 分设 计 , 一 轮下 来 , 深 深感 到高 中新 课程 改革 所 面临 的阻 力 大、 问题 多, 高 中音乐选修模 块课程 改革依然任 重而道远 。 1 、 对 学校音 乐教育 定位 的认 同有 差异 。 三 年 的实 践过程 中, 我们 仍然 能看 到音 乐 教 育被 弱 化 、 矮化, 被 认 为是 有 可 、 无 可 的“ 小科 ” 、 “ 副科 ” , 音 乐课 被 挤 占的情 况 时有 发 生 , 有 学 校 对 音乐 教 育 定位 不 准、 被 功利 主 义色 彩笼 罩着 的现象 。课 时不足 , 对音 乐教 学 的进 度 、 计 划是 否落 实 , 教学 内容 、 任 务是 否完 成很 少过 问。 重 活动 、 重 获奖 , 不 重 课堂 , 缺乏 美 育 良好 的 校 园文 化 氛 围 , 这 些 要 在今 后 新 一 轮 的 课 改 中改 善和 克服 。充分 发挥 学 校艺 术 教育 的特 殊 育人 功 能 , 还 是 得 从校 长做起 。 校 长 的认识 有 多高 , 学生 的艺 术 素养就 会有 多 高 ; 校 长 的执行 力有 多强 ,教师 完成 教学 任务 的干 劲 就会有 多 大 !反对 学 校 把 艺术 教育 变成 竞 技教 育 ,必 须还 原 艺术 教 育 的素质 教 育本 质 。 反对 学 校把 艺 术教 育 变成 精英 教 育 , 必 须还 原艺 术 教育 的 大众 教育 本质 。反对学校 把艺术 教育变为 功利教 育 , 必 须还原 艺术教育 的生 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新课程创新标准设计(十)充分利用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充分利用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够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
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相关,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教材在讲述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时,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录像]全球山脉掠影。
最后将画面定格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从而认识到: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通过录象展示世界陆地地形大势,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教学效果)师: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呢?生:山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师:山岳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今天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二、运用媒体,加深理解。
[电脑播放]褶皱的形成思考:为什么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生:因为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力。
师:这个挤压力是怎么产生的?生:是地壳运动产生的。
师:很好!其实我们同学已经自己把褶皱的概念归纳出来了。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 指投影) 在这个褶皱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
请同学们观察投影看一看这些褶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生: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
师:很好,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向斜和背斜的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
[电脑展示画面]1 — 5 代表岩层由老到新)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垂直方向上,二者都是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
在水平方向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教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的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到位!在地貌上,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所以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大家请看![电脑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电脑动画重现岩层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形象地加以演示,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
)师:为什么背斜会由山岭变成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了呢?(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以掰蛋糕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下,掰蛋糕的时候是蛋糕拱起的地方先断裂,还是凹陷的地方先断裂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因此我们在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依靠地貌来下结论,而是要从二者的岩层弯曲情况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师:像这种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拓展延伸]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 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从板块学说的角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电脑投影]表格“背斜和向斜的比较”(通过学生的填表情况,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进度,并且加强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
)[学生活动][师生归纳]1 、根据岩层形态判断,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
本图体现的是“向斜成山”。
2 、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底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便于施工。
承转:由于岩层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
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
[电脑播放]断层的形成及地貌[教师板图“断层示意图”,提问]断层和褶皱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回答。
师:断层和褶皱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二是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的明显的位移。
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由于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投影华山断崖的图片)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电脑播放]关火山的科普录像师:谁能根据录像说说火山的形成过程?学生:略。
师: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
[投影“火山示意图”]师:从图中看出火山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生:略。
教师归纳: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 —5000 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 米。
( 通过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
)三、联系生活,探索发现[学生活动1 ]师生共同归纳:从表4.1 中数据可知,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这说明了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从表 4.2 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平原、丘陵地区要高。
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 通过数据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字中获得感性的认识。
)教师拓展延伸:如果你是工程师的话,要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你是把公路修在地势较陡的地方,还是地势较缓的地方呢?生:修建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地方,例如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师:很好。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学生活动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 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
公路在山谷穿行时,呈“之”字开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
( 分组合作,既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评析】: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本节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实施。
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地理情景,展示各种山岳图片,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环境中,掌握和理解各种山岳地形成原因和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同时也享受成功的喜悦。
珠峰正在向北移动每年移动 6 至7 厘米珠峰正在向北“爬”每年移动6 至7 厘米。
据新华网拉萨11 月22 日电,据中国国家测绘局最新公布的高精度GPS 测量资料显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水平运动以每年6 至7 厘米的速度指向北东( 五十四度方位角) ;珠峰主脊线南北两侧地壳块体呈右旋走滑运动趋势。
这次发现是国家测绘局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陈俊勇主持的课题——珠穆朗玛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监测研究多年的结晶。
30 多年来的珠峰地区大地测量研究表明,这个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在空间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珠峰北侧大型断裂有关;在时间上存在非平稳性,这种非平稳性与地震学家提出的地震活跃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对应性。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是由什么作用引起的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是由什么作用引起的?试举我国地理方面的实例来说明。
解析:沧桑指的是海洋,桑田指的是陆地,沧海桑田的变化,指的是海陆的变化。
海陆的变迁,主要是地壳运动引起的。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造成褶皱山系或使海洋面积扩大,如地壳的水平移动使大西洋仍在不断扩大中。
地壳的升降运动使岩层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因此地球上的“沧海桑田”变化,主要是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引起的。
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地球上的海洋能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
如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在2500 万年以前,还是海洋,只是从4000 万年前才从海底上升,直到近几百万年,才大幅度强烈隆起成现在海拔平均6000 米左右的高大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仍在以平均每年1.82 厘米的速度不断上升。
这是根据人们在喜马拉雅山区海拔五六千米高的地方考察到了2500 万年以前沉积的海相地层和海生动物化石,以及在珠穆朗玛峰地区不仅发现有珊瑚虫形成的石灰岩,而且在1964 年还在西藏希夏邦马峰海拔4300 米的山麓地区发现了体长10 米以上的鱼龙化石,这说明在7000 万年前的中生代,鱼龙就被埋藏在海底的沉积层中了,后来海底变成陆地,并进一步隆起形成了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