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教案

合集下载

《日出》优质教案

《日出》优质教案

《日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日出》。

教材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作者创作背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字词: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4.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5. 理解创作背景:介绍作者巴金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 课文内容理解与赏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窗外或生活中的日出景象,进行口头描述。

8.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9.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自然景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日出》2. 生字词:辉煌、诞生、渐渐、沉睡、苏醒、光明、希望等。

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作者创作背景:巴金,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家》《春》等。

5. 课文内容:日出景象的描绘,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日落》为题,写一篇描绘日落景象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巴金的其它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日出》教案15篇《日出》教案1一、教学要求:1.认识“崎、岖、廓、跨、撞、袅、黎、橙、缤、锦、绽、弧”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

选出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二、教学难点:1.在读中理解、积累词句。

2.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感受黄山云海日出的奇幻与壮美。

三、教学准备:安徽黄山的风景视频、配乐朗读的音乐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

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辽阔的草原上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当我们爬上高山看日出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2.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方瑞华一块去爬黄山,一起去感受黄山的云海日出吧!(板书课题)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指导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佳句,集体品读。

结合出示词语进行积累:崎岖盘旋缭绕变幻无穷帆樯林立光怪陆离稀薄景象万千缤纷灿烂晶莹剔透金碧辉煌绽露瞬息万变眼花缭乱心神飞扬云烟袅袅3.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真切感悟1.默读课文。

学习要求:把课文分为“云海”和“日出”两部分,并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课文哪些段落描写了黄山的云海和日出的景象呢?(课文3、4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云海的景象,5-7自然段描写的是黄山日出的景象。

)3.学习“云海”(1)谁对黄山的云海印象最深刻?试着读读。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云海的神奇、韵味?细细品读课文,找出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语句,将它们划下来,读给大家听。

(3)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云海景象?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日出》教案_1

《日出》教案_1

《日出》教案《日出》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学会“纵”、“刹”、“痛”、“辨”、“镶“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2)探究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识记,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语句。

(2)通过小组交流,听读互评等活动,让学生在读与评中理解体会,不仅理解课文,也体会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3)在情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情参与,阳光展示,领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品读精彩词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视频与课件相结合,增强直观性,趣味性;学习环境则选择了人手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强学生自主性、实效性。

五、教学方法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

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视听冲击,融入情境。

1、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有很多景色让人怦然心动,日出就是。

你见过日出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太阳从海面升起的样子,你愿意吗?(播放晴天时海上日出的视频,配音乐及朗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看完海上的日出,你有什么感受?(生畅所欲言)是呀,海上日出实在是太美了!文中的哪一句话恰好能概括我们此时共同的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奇观”是什么意思?(少有罕见的景观)为什么作者要把海上日出称之为“伟大的奇观呢?”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品读吧!(二)合作探究,初读课文。

幼儿园小班日出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小班日出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小班日出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什么是日出,能够发现自然环境中的美丽;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3.让幼儿感受到生命在不断地成长和变化,培养他们对生命的敬畏感和热爱心情。

二、教学内容1.《日出》动画视频展示;2.观察日出过程及周围自然环境;3.自由玩耍,记录感受和想法; 4.分享感受和想法。

三、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日出》动画视频,让幼儿感受日出的过程和美丽。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日出吗?你见过日出吗?听取幼儿的回答,并展示日出的图片。

2.活动环节: 1)出门观察:让幼儿跟随老师一起出门,在真实的场景中观察日出过程,感受周围的自然环境。

2)自由玩耍:在户外让幼儿自由玩耍,开展各种与日出有关的活动,如挖沙子、找贝壳等。

同时鼓励幼儿记录感受和想法。

3)集体分享:回到教室后,让幼儿轮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老师及时给予回应,讨论日出的奥秘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总结环节:老师总结本次活动的目的及幼儿的表现,强调叮嘱幼儿要多关注周围自然环境中的美丽。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们表现出了踊跃的参与热情,他们跟随老师的步伐,在户外欣赏日出,认真观察周围的环境,记录感受和想法。

在集体分享环节中,幼儿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们对日出的形成过程、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生命的成长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心情。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导入环节的问题提问需要更具体,活动环节准备不足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优化。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幼儿获得了成长和收获。

2024年《日出》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日出》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日出》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日出》一文。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及情感表达;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 学习并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重点: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出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日出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写作手法,讲解散文的特点。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描绘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美好景色,并进行分享。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其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运用到写作中。

6. 随堂练习:根据例题,让学生尝试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引言:描绘日出美景主体:日出过程中的景色变化结尾:表达对生活的热爱2.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3. 散文特点形象生动、情感丰富、寓意深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散文。

2. 答案要求: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效果如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的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一、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石。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

初中语文日出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日出》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日出景象的描绘和感受。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2.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1. 描绘日出景象的生动形象和感受。

2.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文《日出》全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空,提问:“你们有没有看过日出?能描述一下日出的景象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日出》,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中的日出景象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交流讨论。

四、赏析课文(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日出景象的描绘和感受。

2. 学生谈谈自己对日出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日出》,谁能简要描述一下课文中日出景象的特点?”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深入学习(10分钟)1.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日出景象有哪些象征意义?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深层含义?”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和讨论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延伸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延伸拓展任务:“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日出的描写和感受。

《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日出教案一、教案目标1. 通过观察和描述日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感的情感体验。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提高他们对细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日出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激发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描述和观察日出的过程。

2. 理解日出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投影仪/电视机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日出过程3. 茶几和白纸4. 彩色笔和铅笔四、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将一张描绘日出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日出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亲眼目睹日出的经历,了解他们对日出的感受和印象。

探究: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日出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日出的不同阶段,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日出的过程。

2. 学生集体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细节,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日出的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教师展示地球自转的模型或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巩固:1. 学生分组,互相分享自己记录的观察结果和描述,讨论并纠正不准确的表达。

2. 学生用彩色笔或铅笔在白纸上描绘自己眼中的日出,注重表达细节和使用适当的色彩。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课堂总结1.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对日出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并强调观察和描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美丽的事物。

六、作业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日出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200字以上的文章,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出场景,并配以插图。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使用手机或相机记录日出的照片,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记录。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和描绘不同季节和地点的日出现象,拓宽他们的视野和体验。

《日出》优秀教案(含反思)

《日出》优秀教案(含反思)

《日出》优秀教案(含反思)日出优秀教案(含反思)
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是 "日出" ,旨在通过展示日出的美丽来鼓励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认识到每一个新的一天都带来新的机会。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聆听和感受日出的美丽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 鼓励学生对每一天都怀有希望和信心。

-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 音箱和 CD。

- 展示日出美景的视频或图片。

- 不同颜色的粉笔或彩笔。

- 各种尺寸的白纸,铅笔和橡皮。

- 儿童画画册。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
打开音乐,让学生聆听并欣赏音乐,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受日出的美丽。

步骤二:展示美景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美丽的日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日出的美丽。

步骤三:绘画
请学生使用彩笔或粉笔在白纸上画日出的美景。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技巧,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步骤四:音乐欣赏
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感受日出的美丽的同时欣赏音乐,并通过音乐加深对日出美丽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反思
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教学过程中对日出美丽的感受和体会。

鼓励学生在画画册上记录下自己的反思和感受。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们通过感受美丽的日出,更加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每一个新的一天都带来新的机会。

通过绘画和音乐欣赏,学生的绘画技能和音乐欣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注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1、书写生字词语。
2、阅读后文,准备下节课分析。
3、完成练习册能做的题目。




课题
日出——刘白羽
第2课时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A、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B、在黄山狮子林。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2、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日出——刘白羽
日出前——微明,暗红色长带,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讴歌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海岸了。
日出后——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照红了一切。豪情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课后实践活动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1、“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2、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1、日出——刘白羽
一、作者简介:刘白羽
二、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课题
日出——刘白羽
第1课时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课前准备活动
1、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2、查找作者资料,以备上课交流。






一、导入新课:




1、完成配套练习。
2、完成课后习题。




课后实践活动
有机会在周末看看我们这里的大漠日出,比较不同。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1、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课前准备活动
课件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分析课文:
1、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观察角度日出时节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景物特点
2、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三、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魅力(mèi)萧瑟(xiāo sè)弥漫(mí)绯红(fēi)
泛滥(làn)精辟(pì)炽热(chì)晨曦(xī)
窒息(zhì)天穹(qióng)衣襟(jīn)俯瞰(kàn)
无羁(jī)簇拥(cù)矗立(chù)迸射(bèng)
酣睡(hān)黛色(dài)
4、互动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二、作者简介: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日出前——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上面露出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三、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