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日出》优质教案

《日出》优质教案

《日出》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日出》。

教材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作者创作背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字词: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4.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5. 理解创作背景:介绍作者巴金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 课文内容理解与赏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窗外或生活中的日出景象,进行口头描述。

8.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9.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自然景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日出》2. 生字词:辉煌、诞生、渐渐、沉睡、苏醒、光明、希望等。

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作者创作背景:巴金,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家》《春》等。

5. 课文内容:日出景象的描绘,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日落》为题,写一篇描绘日落景象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巴金的其它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日出》教学设计

2024年《日出》教学设计
师:从线路图上,你发现登山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交流: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这就是一种时空转换的写作顺序)
师:这两种写作顺序穿插记叙我们也称之为时空转换顺序,这是游记这种文体写作的一般方法。(板书:游记)
(结合线路图引说登山顺序)
三、深入研读,指导写作
1、师:巍峨含柔媚,清风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细默读第2——6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活动6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生字词:探究讨论:
饱饫无餍
醒豁消翳
厚毳溟蒙
飒飒蜿蜒
活动7教学反思
离开了语言的品读,语文教学便失去了魅力。对徐志摩先生这篇“浓的化不开”的文章,一开始我很是担心学生会望而却步,因而浮躁阅读,品读不出应有的内涵与神韵。但此节课以“拆——猜词义”为引子,诱发学生品读语言之法,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传神词汇和生动修辞手法所创造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了作者浓烈而真挚的情感。
(揭示东方巨人的觉醒,并用传神的比喻显现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得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缘。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反等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关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重点词句,如“雀屏”的形态美,“金”的色彩美,以及拟人中的不可遏制的力量美)
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2024年《日出》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日出》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日出》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日出》一文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精读,了解日出的自然现象及其科学原理;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者观察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领略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于日出的科学知识,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教学重点:了解日出的科学原理,学会描绘自然景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日出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日出的认识,引出课题。

3. 课文精读:(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日出的科学原理。

(2)教师讲解日出原理,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分析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观察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4. 例题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拟人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

(2)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5. 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运用修辞手法,描绘一个自然景观。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日出》2. 科学原理:太阳、地球、大气层的关系3.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4. 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日出的文字。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自然之美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球,照亮了整个天空。

霞光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是太阳的微笑。

(2)示例:自然之美在于它的变幻莫测,日出、日落、四季交替,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精读、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关于日出的科学知识和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2024年《日出》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日出》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日出》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日出》一文。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及情感表达;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 学习并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散文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重点: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出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日出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写作手法,讲解散文的特点。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描绘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美好景色,并进行分享。

5.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其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运用到写作中。

6. 随堂练习:根据例题,让学生尝试仿写,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引言:描绘日出美景主体:日出过程中的景色变化结尾:表达对生活的热爱2.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3. 散文特点形象生动、情感丰富、寓意深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散文。

2. 答案要求: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效果如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的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一、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基石。

《日出》优秀教案模板

《日出》优秀教案模板

《日出》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教具准备:投影仪、有关日出的图片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

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蒙(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4、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诗哲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出》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日出》教案设计
续写、改写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 能力。
戏剧表演
1.C 鼓励学生自愿组成小组,选择剧本中的片段 进行排练和表演,提高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 。
观后感分享
1.D 在观看完角色扮演或戏剧表演后,组织学生
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和体会,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
学生活动组织
04
小组讨论与合作
分组阅读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 读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 《日出》的背景、作者及创作风
格等相关知识。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日 出》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思 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 思维。
朗读法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曹禺戏 剧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 力和语感。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网络资源拓展
在线课程
推荐学生观看与《日出 》相关的在线课程,如 名家解读、学术讲座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 路。
网络论坛
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论坛 的讨论,与同龄人交流 阅读心得和感悟,提高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 能力。
数字化图书馆
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资 源,推荐学生阅读与《 日出》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术论文等,深化学 生对课文的理解。
时代背景
作品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人民生活的苦难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具 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剧本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人物形象的塑 造和戏剧冲突的设置,培养阅读、分析和鉴赏戏剧作品 的能力。
03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剧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提高口头表达和 团队合作能力。

《日出》优秀教案(含反思)

《日出》优秀教案(含反思)

《日出》优秀教案(含反思)日出优秀教案(含反思)
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是 "日出" ,旨在通过展示日出的美丽来鼓励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认识到每一个新的一天都带来新的机会。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聆听和感受日出的美丽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 鼓励学生对每一天都怀有希望和信心。

-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
- 音箱和 CD。

- 展示日出美景的视频或图片。

- 不同颜色的粉笔或彩笔。

- 各种尺寸的白纸,铅笔和橡皮。

- 儿童画画册。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
打开音乐,让学生聆听并欣赏音乐,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感受日出的美丽。

步骤二:展示美景
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美丽的日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日出的美丽。

步骤三:绘画
请学生使用彩笔或粉笔在白纸上画日出的美景。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技巧,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步骤四:音乐欣赏
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感受日出的美丽的同时欣赏音乐,并通过音乐加深对日出美丽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反思
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教学过程中对日出美丽的感受和体会。

鼓励学生在画画册上记录下自己的反思和感受。

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们通过感受美丽的日出,更加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每一个新的一天都带来新的机会。

通过绘画和音乐欣赏,学生的绘画技能和音乐欣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注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024年曹禺《日出》教案

2024年曹禺《日出》教案

曹禺《日出》教案教案《日出》——曹禺戏剧作品分析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曹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日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分析《日出》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戏剧的结构和情节发展。

3.领悟《日出》所传达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培养学生对戏剧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曹禺生平简介:介绍曹禺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

2.《日出》剧情梗概:概括介绍《日出》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日出》人物分析:深入分析《日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陈白露、方达生、李石清等。

4.《日出》戏剧结构分析:解析《日出》的戏剧结构,探讨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5.《日出》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引导学生从戏剧中领悟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曹禺生平简介,引发学生对《日出》的兴趣。

2.情节梗概:简要介绍《日出》的主要情节,让学生对剧情有整体把握。

3.人物分析:分析《日出》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

4.戏剧结构分析:解析《日出》的戏剧结构,探讨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5.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引导学生从戏剧中领悟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曹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日出》剧情的掌握程度,是否能概括出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学生对《日出》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是否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

4.学生对《日出》戏剧结构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分析出其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

5.学生对《日出》社会意义和人性思考的领悟程度,是否能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资源1.曹禺《日出》剧本。

2.相关评论文章和学术研究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戏剧中的细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出(节选)【重点难点提示】1.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2.学习并体会戏剧剧本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了解戏剧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

4.揣摩与体会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戏剧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描绘人物性格的手法。

难点1.仔细揣摩并领会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2.欣赏名著名篇中精彩段落的艺术特色。

3.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4.培养并提高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关于戏剧一、戏剧和戏剧文学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

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二、戏剧剧本的构成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三、戏剧剧本的特点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

“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

“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

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般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

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

因此,戏剧的语言既要有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还要精练有力,简洁清晰,便于激发人们的想像,同时还应生动,字字句句都能打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

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

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

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应该相互依存。

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矛盾冲突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性、人物性格特征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五、戏剧的语言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六、戏剧的分类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思想变化的戏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5.按照演出场合,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重点难点点拨】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嗫嚅(ni r) 萧条(xiāo) 踌躇(chu ch) 凄(qī)楚咳嗽(su) 周济(j) 亲戚(qī) 狞(nng)笑爆发(bo) 岂有此理(qǐ) 半晌(shǎng) 存蓄(x)惧怕(j) 愤慨(fn kǎi ) 瞅(chǒu) 庶务(sh)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省 (shěng)省市 当 (dāng)应当 咽 (y)哽咽(xǐng)反省 (dng)典当 (yān)咽喉(yn)吞咽行 (xng)行李 分 (fēn)分开 难 (nn)困难(hng)排行 (fn)分外 (nn)难民便 (bin)方便 还 (hi)还是 晕 (yūn)晕倒(pin)便宜 (hun)还钱 (yn)黄晕累 (li)果实累累 恶 (ě)恶心 着 (zhāo)着数(lěi)积累 ()恶毒 (zho)着凉(li)劳累 (w)憎恶 (zhe)走着(zhu)衣着重 (chng)重生 作 (zuō)作坊 少 (shǎo)多少(zhng)重量 (zu)工作 (sho)少年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四、词语积累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萧条:①寂寞冷落,草木凋零,没有生气。

②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生产停滞、物价低落、商业萎缩的不景气景象。

踌躇: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凄楚:凄惨痛楚;凄凉悲哀。

周济:对贫困的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世故:处世经验;(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

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

庶务:旧时指机关团体内的杂项事务;旧时指办理杂项事务的人。

五、作者简介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

原名万家宝,字个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

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

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酝酿,他于1933年创作了第一部成功的话剧《雷雨》。

这部话剧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几十年来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

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惟-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并上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

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

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六、关于《日出》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是继《雷雨》之后的又-杰出的多幕剧。

剧作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的腐朽与堕落,并预告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定要到来的历史命运。

全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只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她的经历来演出-个故事。

剧情以陈白露的活动为主线展开,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形态,暴露了其丑恶腐朽的本质,它称得上是3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

全剧结构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多采用象征手法,剧末以打夯工人的夯歌和日出作为对光明未来的召唤和预言。

七、写作背景在创作《日出》之前,作者曾冒着危险,忍受着屈辱深入到社会下层最污浊的角落观察生活、搜集素材。

在这个过程中,他为旧中国大都市的黑暗糜烂的生活所激愤。

他说:“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地刺进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捺不下的愤怒。

”“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着一线阳光,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了,但我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一声巨雷,把这群盘据在地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哪怕因而大陆便沉为海。

”作者怀着这样的激愤,创作了《日出》。

在《日出》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

八、文章主旨课文以本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穷困潦倒的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和代表封建资本家的襄理助理李石清和经理潘月亭的种种纠葛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李石清、潘月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