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检测试卷 王版

合集下载

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 第五单元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活页规范训练 第五单元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测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倔.强挖掘.鳜.鱼精神矍.铄奸诈诡谲.B.伏.法匍匐.吹拂.深孚.众望扶.摇直上C.精悍.攻讦.菡.萏抱憾.终生颔.首赞许D.屋檐.阎.罗岩.石垂涎.三尺不辨妍.媸解析A.“鳜”读ɡuì,其余的读jué;B.都读fú;C.“讦”读jié,其余的读hàn;D.“涎”读xián,其余的读yán。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北京青年报》载文指出:“高薪养廉”犹如“缘木求渔”,是不可行的;高薪的滋养是靠不住的,可以依靠的只能是法律。

B.全国大学生辩论总决赛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场上的选手唇枪舌剑,居理力争,场下的观众热情高涨,掌声连连。

C.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向社会作出承诺:对于群众的署名举报,各级检察院会在3个月内给予答复,告之查办结果。

D.解散多年的英国“辣妹”组合的五位成员将重新聚首,参加慈善演唱会。

虽然她们已青不在,但歌迷对她们的复出还相当期待。

解析A.“缘木求渔”应为“缘木求鱼”;B.“居理力争”应为“据理力争”;D.“青不在”应为“青不再”。

答案 C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刑警老王在执法过程中由于枪支不慎走火,误伤了群众,由执法者变成了________。

(2)中国政府将采取切实措施,缓解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对俄罗斯可能造成的________。

(3)迈上浐河东岸长堤,只见一湖清亮水面上几只水鸟在自由自在地________。

A.服法者伤害滑翔B.服法者损害滑翔C.伏法者损害翱翔D.伏法者伤害翱翔解析伏法:罪犯依法被处决。

服法:服从法院的决定。

伤害:使身体或思想感情等受到损害。

损害:使事业、利益、健康、名誉等蒙受损失。

滑翔:不依靠动力,只借助空气的浮力在空中飘行。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苏教版)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苏教版)

0 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0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存目)
0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夏本纪 鲁周公世家 *河渠书 *六国年表
0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0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秦始皇本纪 *赵世家 魏公子列传 淮阴候列传
07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史记》的影 响
*《史记》与史学 *《史记》与文学 研究《史记》 参考选题 活动建议
感谢聆听
高二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 (苏教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 录
0 1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0 2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0 3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史家传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 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0 6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 的 史家传统
高祖本纪 *李将军列传
04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 的理想人格
*孔子世家 管仲列传 屈原列传
05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本纪 *廉颇蔺相如列传 *滑稽列传 刺客列传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测试卷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测试卷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测试卷注意:本试卷分为三部分,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选择题部分请注意按题号顺序要求涂写,否则一律按零分计算。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部分(65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16分)古代传记文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

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

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

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

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

《史记》综合测试题(A)

《史记》综合测试题(A)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史记》综合测试题(A)第Ⅰ卷(36分)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涉及选修容中的《史记》部分,命题以讲读课文为主,适用于鲁人版。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每小题3分,24分)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A.召有司案图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公子与侯生决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C.侯生果北乡自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骓不逝兮可奈何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皆喧哗,疾.晁错厥许诺,称疾.不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王豹谒,归视亲疾.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公子闻之,往请.请.数公子行日我身自请.之而不肯C.夫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D.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王寡人窃闻王好音,请奏.瑟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璧有瑕,请指示..王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执法..在傍,御史在后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其后日出兵以伐齐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D.吾不忍..为之民也今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曲襄王郊.迎甘罗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B.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若幸而男.,吾奉之C.然奇.其材,迁为夫是我一举解之围而收弊.于也怀.其璧,从径道亡武安君南.挫强楚D.昔下宫之难不能死.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公子乃自骄而功.之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望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地十余年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B.即不灭,若.无声君不若.引兵直走大梁虞兮虞兮奈若.何若.朋友交游,久不想见C.臣乃.敢上璧嬴乃.夷门抱关者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敢引兵遂下D.如姬为.公子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臣尝为.昭王伐6.下列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A.君何以知燕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必为二子所禽矣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以勇气闻于诸侯C.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师还,与齐战于桂陵乃封甘罗,以为上卿我何渡为D.何功之有哉淳于髡说之以隐窃载与之齐北有甘泉、谷口之固7.《史记》在文末总是用“太史公曰”对所传人物进行评价,下列评价对应的人物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史记》选读1-4专题测试题(2)

《史记》选读1-4专题测试题(2)

史记选读 1-4专题测试班级:?? ?????姓名:一、现代文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语文是盐胡展奋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误人子弟的言论,这原本正常。

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语文课怎么扼杀他们灵性了;又说什么“断烂语法”怎么扼制他们的创造力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

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语文是什么?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欲作和羹,尔为盐梅。

”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产生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是的,有的当下看上去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

没有语法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

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作油来使。

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史记》选读习题

《史记》选读习题

《史记》选读习题《史记》选读习题精选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考试中应用自如要多做试题,这样才能够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解题思路。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史记》选读习题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报任安书》基础知识题1.选出画线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A.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免除)B.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相提并论)C.其次不辱理色(肌理)D.及在槛阱之中(监狱)②()A.且西伯,伯也(一方诸侯之长)B.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倾斜于)C.被箠楚受辱(用杖打,作楚囚)D.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2.选出画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A.灌夫受辱于居室B.网罗天下放失旧闻C.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D.惟倜傥非常之人②()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B.恨私心有所不尽C.此人皆意有所郁结D.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3.选出画线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①()A.卒就死耳轲自知事不就B.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邪C.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D.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②()A.徒见欺视徒隶则心惕息B.重为乡党所戮笑重章叠句C.仆诚以著此书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遽发姜戎4.选出画线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例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C.当春乃发生D.蒙冲斗舰乃以千数②()例句: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A.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B.奉厚而无劳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D.吾尝终日而思矣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上掉下一根毫毛,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那个社会里,只会被认为是智力穷尽,罪大恶极,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

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B.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陈涉世家》 自测题(word版有答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 《陈涉世家》 自测题(word版有答案)

九下22课《陈涉世家》自测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规范书写。

鸿鹄.()之志发闾.()左適.()戍渔阳所罾.()鱼腹尉果笞.()广社稷.()2、词义理解。

(1)屯.大泽乡()(2)扶苏以数.谏故()(3)陈胜、吴广喜,念.鬼()(4)忿恚.尉()(5)皆刑.其长吏()3、课文阅读积累。

(1)《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鲁迅称这部书是“,”。

(2)本文中“燕雀”泛指小鸟,比喻。

“鸿鹄”,天鹅,比喻。

“闾”是居民聚居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富者居住。

“足下”是。

课文初探·基础过关4.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同,(2)为天下唱.同,(3)固以.怪之矣同,(4)将军身被.坚执锐同,(5)卜者知其指.意同,5.古今异义。

(1)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2)楚人怜.之古义:今义:(3)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今义:(4)今亡.亦死古义:今义:(5)等.死,死国可乎古义:今义:6.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作,)(2)尉果笞.广(名词作,)(3)大楚兴,陈胜王.(名词作,)(4)夜篝..火(名词作,)(名词作,)(5)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作,)(形容词作,)7.一词多义。

辍耕之.垄上()(1)之怅恨久之.()二世杀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吴广皆次.当行()(2)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会.天大雨()(3)会与皆来会.计事()为.屯长()(4)为为.天下唱()士卒多为.用者()为.坛而盟()乃丹书.帛曰()(5)书得鱼腹中书.()8.翻译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迁,字子长,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6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专题) 王版(答案)

5—6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专题)  王版(答案)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一、1.A 让:谦让2. B 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A.“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C.“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副词,表期望语气。

D.“以”,连词,因为;介词,把。

3.A A.其中:文中为两个单音词,他的第二个;今为双音词,那里面。

B.横行:行动蛮横,倚仗势力做坏事。

C.操行:举止行为,品行。

D.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4.C C项:“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

”于是就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

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

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

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

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

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

”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唐虞(yú)司马卬(áng)孙靳
(jìn)剌谬(làmiù)
B、缧绁(lãi xiâ)汶水(wân)承敝
(chãng bì)谿谷(xī)
C、篡弑(shì)股肱(gǔgōng)伏羲
(xì)轩辕(xuān yuán)
D、厄运(â)会稽(kuaìjī)颛顼(zhuān xū)邹国(zōu)
2、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项:()
A、财物财务制度创
建颇有创见
B、寰球环球飞行出
首出手不凡C、事故圆滑世故联
翩连篇累牍
D、公证公正无私意
气义气用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序:理,这里是主管的意思。

B、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

C、伏羲至纯
厚至:到。

D、史记放
绝史记放绝:史书废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故:所以。

B、故发愤且卒且:将要。

C、而子迁适使反适:正好。

第 1 页共2 页
D、是余之罪也是:正确的。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好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卬于
殷④建于明堂
A、两个“其”相同,两个“于”相同。

B、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不同。

C、两个“其”不同,两个“于”相同。

D、两个“其”不同,两个“于”不同。

6、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
()
①终不得与从事②终于立
身③言其
能论歌文武之德
④别嫌疑,明是非⑤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⑥余所谓述故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
③④⑤⑥D、①②③⑥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B、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C、存亡国,继绝
世。

D、立功名于天下。

8、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0分)
(1)则仆偿前辱之
责同
()(2)拨乱世反之

同(

(3)泽流罔

同(

(4)其指数

同(

第 2 页共2 页
(5)辅拂股肱之臣配
焉同
()(6)被箠楚受

同(

(7)其次剔毛

同(

(8)见狱吏则头枪
地同


(9)古者富贵而名摩
灭同
()(10)思垂空文以自
见同
()二、阅读
(一)(完成9---12题)(14分)
於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于是论次其文。

次:编次,整理。

②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

③厥有《国语》。

厥:才。

④欲遂其志之思也。

遂:通达、表达。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2分)
①乃喟然而叹曰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是余之罪也夫④夫《诗》《书》隐约者。

第 3 页共2 页
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

B、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C、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
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11、请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2、对选文内容分析好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造不朽业绩。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15题)(13分)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3、解释下列句子(6分)
(1)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4、下列加点字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重为乡党所笑
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地为牢
D、不足为外人道也。

15、对上面的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第 4 页共2 页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的创作风格。

C、此段文字中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D、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
无愠色”。

E、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

三、默写填空:(23分)
1、太史公即,创作
《》开创了体先河,是中国第一
部、、
、、
俱全的正史。

十二本纪,
记;三十世家,叙,七十列传,志;十表,
列,八书综述。

全书一百三十篇共余字。

恢宏的构架奠定中国历代学著作的基础,开后世纪传为史的先河。

2、司马迁修史的宗旨:(用原文的话回答)

,。

3、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年,有能绍明世,正《》,继《》,本《诗》《书》《》《》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4、请写出司马迁的生死观的名
句:。

四、简答题(10分)
1、司马迁为什么要“隐忍苟活”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发愤著书?其行为的动机是什么?(6分)
第 5 页共2 页
2、文中作者一口气列出众多的历史人物,他的用意是什么?你能从中总结出规律吗?(4分)
五、仿写(10分)
1、模仿下面一段话中的画线句,在后面写上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衔接起来。

(5分)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意识到一颗钻石敝一颗玻璃球贵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可悲的长大了。

大人和小孩最大的区别恐怕就在此吧。

学会用金钱去衡量事物的那一天,内心圣洁的纯真就没有了;。

人应该多保留一份纯真和稚趣。

2、根据提示,补写句子。

(5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往今来,潇洒风流从来都是有志之士的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潇洒风流的内涵如何,却又往往都是时代精神的投射。

曾几何时,当时代的列车飞驰到今天,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潇洒和风流的内涵似乎在悄然发生着巨变;有人把一掷千金、挥金如土当作潇洒;有人

;也有人把损公肥私、投机钻营视作潇
洒;。

一言以蔽之,潇洒风流似乎已从圣洁的神坛走下而“贴近了大地和苍生”!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潇洒。

“,
,。

”是青年毛泽东的潇洒;而“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又曾是和平建设时期一个普通战士真正的潇洒。

五、探究题(6分)
第 6 页共2 页
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你
认识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述。

(不少
于200字)
第7 页共2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