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读后感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7篇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7篇百家讲坛的观后感1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
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
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
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
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
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
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
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百家讲坛的观后感2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精选5篇)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精选5篇)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精选篇1)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这是一个物华天宝的泱泱大国,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礼貌古国。
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文典籍,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寻觅古贤人的踪迹,感慨以往的惊心动魄,思量以往的纷纷扰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史记》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历史中充塞的豪迈、悲壮与辛酸。
可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颂毛遂,服姜尚,笑幽王,憎纣王,悲韩信,怜李广。
读书,读史,读人,亦是解读一种精神,苏武牧羊的爱国与执着,张骞出使的坚毅与无畏,陈胜举兵的大义与凛厉。
品味全书,我心中仅有一个人可谓为英雄项羽。
是的,就是那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的落魄之人。
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
但我想项羽是个例外,遭汉军重围,一人杀敌数百,死战到底。
乌江亭长敬他为豪杰请他渡江再待卷土重来。
然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丈夫岂能苟且偷生!于是,他便成就了一代霸王的悲情,遗恨千古。
然而,刘邦违背鸿沟和约终究成为其一生难以拭去的污点,他终究是个不顾手足之情的刽子手。
于他,项羽可是就是冗长而虚渺的过渡之梦。
梦醒之时,天下尽在咫尺。
于我,他终只是个鸟尽弓藏、为权势而活的枭雄。
成王败寇,战争俨然成为解救之法,英雄与枭雄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角逐,其中一人的失败便意味着另一个人的成功。
然而英雄无所谓清贫抑或富贵,不为名利所趋,所欲追寻的可是正义二字,为的只是黎民百姓与江山社稷安危。
姬昌父子起兵反商,为的是因炮烙之刑无辜惨死的冤魂,为的是不让比干一颗赤胆忠心付诸东流,为的是维持天下秩序,国家需要周武王这样一位领袖。
恰恰相反,淮南王刘长醉心权势,不满已有的封地,引发战乱,最终也可是是不成气候的过江龙。
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迷离了我的双眼;百转千回,人情冷暖,一点点冰封我的思绪。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精选5篇)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精选5篇)《史记》这本书振奋了我们的精神,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启发了我们的人生,还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们的心灵,看完史记,是时候写一篇史记读后感了。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100字篇1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一世,若不读读《史记》就等于白了!“可《史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史记》之所以流传千古而不变,首先是司马迁的人格魅力,人们为其顽强的拼搏精神折服。
汉武帝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出任太史令,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精神,深刻影响了司马迁的一生。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堵,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亲身体察到了老百姓的疾苦,为他后期的写作夯实了基础。
司马谈归天,司马迁子承父业继任太史令,即”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并开始在”金匮石室“苦心阅读,整理历史字资料,其正式写作《史记》年四十有二,准备工作整整用了二十二年。
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进入写作中,却不幸因李陵事件受牵连,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一度他想到了死,但他为了实践先父论载天下之文的遗愿,强忍耻辱,又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圣先的遭遇中得到启发,最终战胜了自我,”就极刑而无愠色“,”隐忍苟活“以完成著作《史记》的宏愿。
百三十篇,526500字写了十一年,其艰辛程度不言而喻。
可见这位史学家,为了这部史记,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思奋发,著成信史照尘寰。
读秦始皇有感2000字

读秦始皇有感2000字读《秦始皇》有感随文赠言:【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所有人的人生都不一定是美好的,有的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有的开始生活是富裕美好的,可是太浪费了,最终悲痛去世;有的一生就是一般的??但是有一个人经历了各种波折之后,当上了春秋的霸主、中国第一位封建统治者——秦始皇。
他的一生过过普通人的生活、太子的生活、帝王的生活,虽然自己出身卑贱,但是成为了帝国的统治者,他是多么的了不起呀!秦始皇,名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的赵国,自幼饱受磨难。
可是,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
修郑国渠、建万里长城。
南抚百越,北伐匈奴。
为中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秦王扫六舍,虎视何雄哉!”秦王结束了当时战国纷争,四分五裂的状态,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百代实行秦政治。
”秦始皇建立了封建王朝政治制度,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体制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混乱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及交通体制,为中国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他少年壮志,抱负远大,13岁称秦王以后就立下统一中国的壮志并一步一步努力向着目标前进。
他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不拍困难,不畏艰险,多次遇叛乱而临危不惧,数次遭暗杀而决不退缩。
他刻苦学习,博学多识,勤奋工作,昼夜不息。
博学使他高瞻远瞩,勤奋使他业绩卓著。
他识爱识才,不但注重发掘本国的人才,还重用客卿,是秦国人才济济。
而人才又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千百年来,关于这位秦始皇的议论和评说林林总总,褒贬不一。
秉公而论,秦始皇的一生轰轰烈烈,有功有过,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功大于过的。
秦始皇这个人,你能说他是邪恶的吗?他除掉了叛乱的嫪毐,挡住了东北方的胡人;可是你能说他是善良的吗?他杀人如麻,不顾百姓的死活,设立了各种酷刑,没有一个老百姓不说暴秦的坏话,这样下去,岂不是玩火自焚吗?秦朝最后就亡在了秦二世胡亥的手里。
《史记-秦始皇》观后感

《史记之秦始皇》观后感近期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王立群老师47节课的《史记之秦始皇》,王老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揭开了春秋战国的神秘面纱,给我带了秦帝国崛起与灭亡的思考。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也是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他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史记》则向后人较客观地描述了秦朝从崛起到统一天下,最后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
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崭露头角,经秦惠文王、秦武王时期的土地兼并,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的军事扩张,秦国已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盛的国家,秦王嬴政又广纳贤才,采取良策,利用其地形优势,对各诸侯国进行猛烈的进攻,并分别于秦始皇十五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初步完成了统一大业。
分析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灭亡诸侯之原因,应有以下几点:一、“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实现统一乃天下百姓之共同愿望。
战国时期,“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军民早已厌倦了不休的战乱,不堪其苦。
百姓流离,希望能安身活命,而秦致力于统一天下,这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此乃秦统一天下之根本原因。
二、天时——时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在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下,六国则是互相争斗,滥杀贤臣,横征暴敛,君王一代不如一代,六国都越来越衰落,秦国抓住机遇,对六国进行猛攻,使六国灭亡。
三、地利——地形的便利。
六国军队虽有优秀的将领与谋士,但却因险阻困住而无法前进,于是秦国就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
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形,无疑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四、人和——秦国广纳贤才,确定了“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
秦国各代君王以丰厚的俸禄广纳天下贤才,出现了文以商鞅、张仪、公孙衍、范睢、李斯、吕不韦为首,武以樗里子、魏章、甘茂、司马错、白起、王龁、蒙骜、王翦、王贲、李信为首的一批人才。
而六国虽有合纵之名,但合纵无非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且“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首先,秦始皇的统治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秉持“严刑峻法”,推行中央集权,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废除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将各地分割成以郡县为单位的行政区域。
并且,在任命官员上,秦始皇实行了轮流任官制,防止官吏在一地长期权力积累,减缓权势的滋生。
这种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使得秦始皇能够迅速地对整个国家金科玉律,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统一。
其次,我对秦始皇对待人民的态度有所思考。
在史记中,秦始皇的权威和威严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他对待人民的态度却有着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秦始皇大力推行农业生产、修筑水利、兴修公路、兴修宫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方面,他对历史文献、思想传统的破坏和限制也让人感到担忧。
他焚书坑儒,试图消除思想上的反对声音,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抹除了历史的记忆和追求知识的渴望。
虽然秦始皇的这些举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否是正确的方式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秦始皇的统一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变革。
秦始皇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统一了全国各个诸侯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庞大的封建帝国。
这种统一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例如促进了经济交流、文化融合,还有统一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政治制度改革。
然而,统一也给中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解放战争、专制主义的影响永久地打动了中国社会,也没有使中国社会出现真正的释放与改革。
最后,读完史记秦始皇本纪,我对秦朝的统治形成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的统治方式和对待人民的态度都有其独特之处。
他的改革和统一给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文化传承的中断、人民生活的贫困等。
这使我更加明白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中,伟大的领导者和伟大的统一并不是与伟大的社会变革保持一致的。
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历史是一种矛盾的体验,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问题和挑战。
史记秦始皇读后感1000字

史记秦始皇读后感1000字史记秦始皇读后感1000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记秦始皇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史记秦始皇读后感1000字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史记》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
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当广泛。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一些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用的说法。
其文字运用的传神也令人欲罢不能,如刘邦听闻韩信死后的反应,用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将刘邦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这里有英雄穷途的奋勇,有帝王孤独的无奈,又复仇者绝望的空虚,也有圣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贵的形式刻下名字。
了解完其内容的“雄、深、雅、健”,我们同样可以关注太史公的写作背景。
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记》的。
创作《史记》时,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腐刑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对他是极大的摧残。
王立群读史记观后感

王立群读史记观后感前言《史记》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史学爱好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作者司马迁以其卓越的史学能力和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将以王立群先生读《史记》之后的观后感为主线,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激发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欲望读完《史记》后,王立群深深感受到了史学的伟大和历史的深远意义。
他在文章中表示,在阅读过程中,他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心灵相通,感知历史的魅力。
《史记》以其严谨的叙事和深刻的思考,让王立群意识到了历史对于当代人的重要性。
王立群通过《史记》了解到了中国历史的辗转变迁、兴衰荣辱。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逐渐发展出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他意识到,只有深入挖掘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二、深刻认识到历史的可贵和警示作用在《史记》中,司马迁以独到的历史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
王立群在读史过程中深感历史的可贵和警示作用。
通过《史记》,王立群了解到历史的悲剧性和历史的偶然性。
他认识到,历史不是单一线索的连续发展,而是充满曲折和波折的过程。
历史教会人们,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荣华富贵而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要保持谦逊和勇敢,对待既往的荣光和挫折。
此外,《史记》中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人物的轶事,通过这些故事和人物,王立群深刻认识到每个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对历史的影响。
他醒悟到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并努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推动历史的进步。
三、拓宽视野,提高思考能力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史书,《史记》囊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王立群通过阅读《史记》,拓宽了自己的历史视野,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风貌等多方面的知识。
他发现,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宽容心态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此外,《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培养了王立群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读后感
第一次体系化的了解到秦统一六国的全部故事。
全书以上下两篇讲述了秦的崛起兴衰以致灭亡,上篇以秦的崛起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三十五代帝王为秦统一所做出的奉献。
下篇则详细讲述了秦王扫六合的故事细节,其中以三家分晋,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等到处颂扬的故事讲述了六国的兴亡衰败。
最后,又讲述了秦建立后的兴衰。
三公九卿制,修筑万里长城,大求仙药,焚书坑儒等,使秦国逐步丧失民心,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通读上下两本书,知认识人对国家兴亡的作用也是尤为重要的。
在秦始皇前的三十五代君主中,能够重用人才,不注重身份,国界的君主往往能在自己的统治时期为秦的统一做出自己的奉献。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政治经济也迅速开展。
而商鞅本是出自魏国却因魏主不懂识人而丧失强大的时机。
秦武王重用甘茂,抓住时机,东进中原,扩大了秦国的国土。
秦昭襄王重用魏冉、白起、范雎,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摧毁六国的生力军。
秦庄襄王重用吕不韦,切断六国南北合纵连横通道。
秦王嬴政虚怀若谷,知人善用,重用王翦、蒙恬、尉缭、李斯等人,使秦国进入最强盛的历史时期。
也正是秦王身边人才的协助,才最终在秦始皇的手中完成了历代君主所期盼的统一。
而秦强大以后,又面临短暂的生命。
二世而亡一直是人们所耻笑的事情,而梦想秦国能够世世代代相传下去,自称始皇帝的秦王嬴政,
也终没有逃过死亡。
求仙药妄求长生不老,以致在临终之时因无太子而导致的一系列闹剧,最终的秦国也没有逃过二世而亡的命定。
不立太子,是他惧怕死亡,一味求仙,也显得更为荒谬。
任何英雄都是时势英雄。
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就没有英雄成为英雄的平台。
所以,仅仅有成为英雄的潜质而没有机遇,永远不会产生英雄,拥有平台后,立即绽放异彩。
而人才只有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上升期、昌盛期得到重用,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才能被别人与后人牢牢记住。
再优秀的人才,假如出现在“迫不得已花落去”的时代,都无法将效益发挥至最大化。
韩非有着比商鞅更系统的改革方法,却最终没能成功,也正是缺少一个所谓的平台的出现。
历史,只是过去,而我们应从中汲取那些有力要素。
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假如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一定努力增加生命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