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政治人格

合集下载

秦始皇的性格特点

秦始皇的性格特点

秦始皇的性格特点秦始皇,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及战略家。

他是第一个结束分裂混战局面,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人,开创了中国世界新的局面和时代。

本文是秦始皇的性格特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们对于秦始皇印象无非就是个暴君,生性多疑,为了保证他的绝对权力和统一国家,他专制独裁,焚书坑儒,差点就将儒学文化毁于一旦,大兴宫殿,建立兵马俑,劳民伤财,民间怨言四起等等。

可是,他的残暴是战争和统治国家的表现,一个王者是绝不会低头的,因为低头皇冠会掉。

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他要要时刻警性身边的一切事物,精神必须高度集中。

历史上记载,秦始皇将长子处于流刑,就是因为听到了长子要蓄意谋反,在这样一个至高权力的拥有和精神的压迫下,容不得一点流言蜚语。

宁可错杀绝不放过任何一线生机。

秦始皇性格上的扭曲和行为的残暴主要是由于他从小过着非人的生活,受尽屈辱,还不时地遭受到生命的威胁。

这样艰辛险恶的生活环境,让他学会独立生存,以自己的利益为上,不相信任何人对权力有着极大的欲望。

在《史记》中,年轻的嬴政在平定嫪毐站乱之后,就将自己的母妃流放在外,母亲的罪恶淫乱让他十分痛恶,这也是致使秦始皇暴虐的原因之一。

但他也是个忍辱负重之人,否则也不会称霸天下。

他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的,在建立成功伟绩的同时又做出让人愤恨不已的事。

人无完人,自古人生“孰能无过”。

秦始皇有功也有过。

可他那扭曲变化无常的性格,让他走上了被世人谩骂和赞赏的极端。

秦始皇修长城的目的长城是中国国家的标志建筑之一,被称为是古代第一军事工程。

长城最早是在西周时期建造,但当时是一段一段的,长度较短,直到秦始皇时期修筑的才开始算得到上是万里长城。

秦始皇为什么修长城呢?有一般的理解,也有一种类似野史的观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六年后,他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去攻打北方的匈奴,之后又大规模修筑长城。

后来长公子扶苏也因为多次直谏触怒了秦始皇,被他派去了北方督造长城。

而最后的成果是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绵万里。

对秦始皇既客观又全面的评价

对秦始皇既客观又全面的评价

对秦始皇既客观又全面的评价提起秦始皇,就会在我们面前出现一个专制皇帝的阴影。

的确,秦始皇是一个典型的专制皇帝,他毫不隐讳要把一切的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要把自己变成人间的上帝。

但是正象我们不能把封建专制主义的创立,完全说成是他个人的功劳一样,也不能把专制独裁完全说成是他个人的个性。

应该说秦始皇的专制独裁,实际上是以他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的阶级专政的表现形式。

任何阶级,当他要夺取政权的时候,都要集中权力。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不例外。

史实证明,在战国末叶,以六国国王为首的旧贵族,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作最后的挣扎,企图抵抗历史的新倾向,保护他们垂危的腐朽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新兴地主阶级不集中权力,组织并指挥自己的武装去粉碎封建贵族的反抗,旧贵族是不会自动走下历史舞台的。

秦始皇执行了这个历史使命。

他以秦国为据点,向六国旧贵族进行了毁灭性的讨伐,在秦国军队的面前,六国国王的王冠一齐滚到地下。

在覆灭六国以后,秦始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把旧贵族借以巩固封建割据的物质条件加以彻底的摧毁。

他就象一个清道夫,把暴力当作一把扫帚,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中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国家这件事,是历史向秦始皇提出的新问题,因为在当时,不但中国不曾有过,全世界也不曾有过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秦始皇是在没有任何范本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首创这一制度的。

要建立一个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必须有一套全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当然最重要的是经济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

秦始皇首先下令“使黔首自实田”,用命令把土地私人所有制从秦国推广到以前在六国统治下的地区,这就替新兴地主阶级的全国规模的阶级统治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体制方面,他宣布了废封建为郡县,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

初中议论文-如何评价秦始皇?

初中议论文-如何评价秦始皇?

初中议论文:如何评价秦始皇?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朝代的缔造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开展的趋势,充当了中国新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

在中国历史上,他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度,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新纪元。

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领主制度本质上都是封建主义。

但是从封建领主走向封建专制主义,是封建社会开展的一个进步。

这一步的历史本质是废除农奴制。

当然,封建专制主义的建立不应该完全归咎于秦始皇的个人才能。

它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生产力长期开展的结果,并由此导致封建领主经济的崩溃。

主要是中国土地所有制由封建贵族世袭所有制向新地主阶级私有制转变的政治表现。

这种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改变了农民和土地所有者的生产关系,把农奴式和半奴隶式的农民变成了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掏空了封建主政治的经济根底,剥夺了封建主剥削农民的物质条件;被问及时,他还为封建专制国家准备了一个建筑基地。

可以说,秦的统一不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是历史进程使封建专制主义原那么在当时的中国盛行。

但这里说的优势指的是历史倾向,把这种历史倾向变成现实历史是需要人的努力的。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这种历史倾向变成了现实的历史。

所以不能说秦始皇在这个历史变迁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提到秦始皇,一个专制皇帝的影子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确实,秦始皇是典型的专制皇帝。

他毫不掩饰地把他所有的力量集中在自己的手中,把自己变成地球上的上帝。

但正如我们不能完全把封建专制主义的建立说成是他的个人信用一样,我们也不能完全把专制专制说成是他的个人人格。

应该说秦始皇的专制专制实际上是以他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的阶级专政的表现。

任何一个阶级,当他想要夺取政权的时候,都必须集中力量。

新地主阶级也不例外。

历史事实证明,战国末期,以六国国王为首的旧贵族虽然濒临灭亡,但仍在竭尽全力地进行政治、军事甚至卑劣的暗杀,试图对抗历史的新趋势,保护自己垂死的腐朽统治。

秦始皇时代的政治与思想

秦始皇时代的政治与思想

秦始皇时代的政治与思想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开创了统一中华的历史时代。

但是,他的统一也牵扯到了历史上一些有趣的政治与思想问题。

本文将就此展开阐述。

一、秦始皇的政治思想秦始皇实行了许多标志性的政治措施,从土地制度到书法,从货币到法律,都做了大量的改革。

这些改革背后,贯穿着秦始皇的政治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 对重要性和实用性的强调秦始皇对权力、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有着很好的认识。

他强调“兵强则国强,兵弱则国弱”。

这让他军备充足,成为了统一中国的中坚力量。

同时,他也重视财富,衡量社会发展的能力。

因此,在他的时代,货币制度得到了改革和发展。

他也认为行政的效率与制度的严密性密切相关,因此大力推行一系列行政职务制度的变革。

2. 对统一国家的价值观的塑造秦始皇的时代是一个分裂的时代。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一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来支撑。

为此,他在整个中国境内实行了批斗儒生,初步消灭了百家争鸣的思想风气,并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措施。

这些手段让他成功地消灭了一些祸患,保证了统一的基础。

3. 对权威性的强化为了确保政治措施能够顺利实施,秦始皇不仅坚决维护权威性,而且还对中国的统治者传承进行了整顿。

他规定王权,使皇帝的话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容许任何反对或争议。

二、秦始皇时代的思想变迁秦始皇时代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影响,有的通过他和他时代的人所留下的重要著作等形式得以留世。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看到一则历史事件,就可以一窥秦始皇时代的思想变迁。

1. 解放思想在秦始皇时代,许多人都在思考,这给中国历史带来很大的创造性。

他们通过绘画、书法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并让这些思想通过其他方式传播。

秦始皇的统治极具强制性,但同时也解放了思想,让每个人都有了选择的权利。

2. 兴起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思想流派,它最早的根据在前期晋国的管仲和韩非子所代表的的思想。

在秦始皇时代,秦始皇借用法家思想,加强统治措施。

从秦皇汉武所得到的启示

从秦皇汉武所得到的启示

从秦皇汉武所得到的启示?秦始皇的人格充满着矛盾和不平衡,其复杂的人格一半来自于天生,一半来自于孩提时代的环境遭遇,他的人生是不断的斗争,这种斗争性格主要源自于恨,对人类爱的否定。

他之所以否定爱,是因为他没有经历爱的生活。

时代创造英雄,英雄利用时代,进而创造新时代,秦始皇就是这种人,若不把握时机,进而利用时机,又怎算是聪明人呢?没有远大的理想,又怎能成为立大业的人呢?而秦始皇是聪明的人,也是大理想的人,所以能把实际和理想结合起来,创造出这样的地位和成就。

但希望自我期望能够实现。

一个自认为拥有天下财产的人,是不免会贪生怕死的。

而秦朝的灭亡,不单是秦始皇的过失而已,而是一连串的错误累积,不懂得修改。

所谓过失并不可怕,贵在能改,而最大的失策,在于不知反省。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来主导天下,可反映出他的性格。

这种性格包括残酷、功利思想、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

秦始皇以法家主义统一中国,时代环境的不同,选择的标准也会不同。

民主主义几手成为世界潮流,我们不需完全以自由民主的价值标准,来批判法家主义的专制思想和重君观念,或许因为我们受到民主自由的熏陶,才会对专制集权愈感不满。

时代的潮流,似乎推动人类朝着或有或无的目标在前进,而距离古代愈来愈遥远。

然而使我们感到欢欣的是,我们的精神并没有和战国时代的知识界隔离,真的,统一中国的希望持续了两千年。

无论是自由的中国或是专制的中国,都是一个中国。

人们对秦始皇帝的真实面目总是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得说明白,尽管两千多年中人们踵前断后地写了那么多汗牛充栋的文字。

但是,即使是掩饰专家,也难于掩饰一切。

因为他的语言可以掩饰思想,而他的行为却掩饰不了真相。

历史研究本身便很有强烈的现实性,所谓「以史为镜」,人们都在利用历史,给自做镜子,也给别人做镜子,还给自己所处的时代做镜子。

但我们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妄加臧否,也不应以我们自已所处的时代去迎合某些要求,把历史人物现代化。

汉武帝刘彻,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的开创精神及文治武功,为中国历史写下辉煌的一页。

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31页文档

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31页文档

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进一步巩固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 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军事 南征百越,北击 扩大帝国疆域,巩固了统一,奠定了中国
匈奴,筑长城;南 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征岭南,修灵渠,设
四郡
交通 修直道、驰道、
五尺道,以咸阳
为中心的水陆网
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巩固统一.
重器。”——《墨子·非攻下》源自 远交近攻燕秦各个击破
秦赵
齐秦

魏秦
前221年 韩秦
定都咸阳
秦楚 你发现秦王的策略了吗?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 方面 军事 方面 交通 方面
措施
影响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 方面 军事 方面
交通 方面
措施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
• 毛泽东 :肯定他反对“以古非今”的决心 和魄力,肯定其“厚今薄古”的真知灼见, 但不肯定他在“焚书坑儒”事件中野蛮粗 暴的做法。
评价秦始皇(参考)
地位: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有作 为的皇帝。
进步性: 1、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 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 品质: 勤政,知错能改,坚韧与执著 刚愎、偏执、暴虐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 —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度:长度单位

【六号忠诚型】历史上的一个反6人物――秦始皇

【六号忠诚型】历史上的一个反6人物――秦始皇

【六号忠诚型】历史上的一个反6人物――秦始皇秦始皇应该算是一个反6性格的领导,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他做的一系列政绩。

6号通常不愿意成为一个领导,因为6号深知“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可真一旦成为一个领导者,6号便会使用大量的方法和手段来扫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一、提高帝王尊严:秦始皇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所以从秦始皇开始,君主便开始成为皇帝。

虽然6号在内心深处没有将自己当作强者,但秦始皇不愿意让人发现这点,身为帝王需要尊严。

二、厉行中央集权:秦始皇在中央政府内设丞相、太尉与御史大夫,分管全国之政务、军事及监察,谓之“三公”,另有“九卿”,负责政府各部门工作。

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于皇帝。

另又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之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秦始皇希望每个重要岗位都由自己亲自指派的亲信担任,防止造反。

三、废封建置郡县:商鞅变法后,即逐渐推行由国君直接控制之郡县制。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每郡下辖若干县,郡县长官亦由皇帝任免,典型的大事小事一把抓。

6号总是过度重视细节,希望自己面面俱到,万一发生事情,不至于产生对自己不利的影响。

四、加强基层统制:秦统一全国后,继续推行商鞅变法以来之户籍与连坐法,以五家为“伍”(设伍长),十家为“什”(设什长),其上又有里、亭、乡等。

通过郡、县、乡、亭、里、什、伍的层层控制,皇帝可将其统治真插至乡间里闾。

更典型的表现了6号大事小事一把抓思想,同上。

五、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于全国。

乐以刑杀为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6号对敌对势力的斗争,往往会显得异常惨烈。

说了政治,再从军事上说说。

军事上更表现一个反6的性格特征。

一、销毁兵器:为防止六国遗民之叛乱,秦始皇下令将天下兵器收缴聚之于咸阳,在危险来临之前先下手为强。

二、夷平险阻: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于险要地带修筑之城郭、关塞及堡垒,一律加以拆除,以防止封建割据之再现,也是先下手为强。

秦始皇简介资料

秦始皇简介资料

秦始皇:千古一帝,功过是非两千年嬴政,名政,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统一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暴君的形象,以其残酷的统治和高压政策而闻名于世。

要理解秦始皇,就必须将他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并从多方面审视其功过是非。

一、出身与崛起:乱世中的雄心壮志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

他的父亲是秦庄襄王异人,母亲是吕不韦的姬妾,出身并不显赫。

幼年时期,嬴政经历了政治斗争的残酷,目睹了权力更迭的阴险。

这或许塑造了他日后强硬、果决的性格。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位,成为秦王。

然而,实际权力掌握在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作为权臣,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嬴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操控。

但年轻的嬴政并非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他逐渐摆脱了吕不韦的控制,并开始展现出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首先铲除了吕不韦,并对朝中反对势力进行了残酷的清洗。

他启用了一批有才能的谋士和将领,如李斯、尉缭、王翦等,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嬴政的雄心壮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时局的准确判断和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识之上。

战国末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统一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秦国经过几代君王的努力,已经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

嬴政正是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统一六国:铁血手腕与战略谋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挑战和险阻。

他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策略,既有军事征服,也有政治策略,甚至还有经济手段。

•军事征服:秦军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精良的装备,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王翦、蒙恬等名将率领秦军,先后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秦军的军事实力,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根本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始皇的政治人格
摘要: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吞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成为千古一帝。

而这一切并不是单单一个“暴”字能够成就的,也就注定了他这一生复杂的政治人格。

他学识渊博有好大喜功,勤于政务有贪于权势,她果断刚绝有刚愎自用……而正是这些性格的综合才使他成就了这一千古霸业。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天辟地式的人物,十二岁继位,横扫六合,统一天下。

乍然看来,“暴“字似乎概括了他的全部性格。

“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之死”“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便成了人们对他这一生的评价。

所以人们觉得始皇是靠着“虎狼之心”夺取天下,又凭借着“荒淫暴力”来统治他的国家。

就连赵高等人也都是卑鄙猥琐之人。

但是纵观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扫六合统一天下的伟业绝不是一个“暴”字所能成就的。

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想到:只有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合理才能称霸天下,只有君民关系稳定才能兴盛不衰……从秦始皇建立的功勋和实施的权谋上看,他具备很强的政治才干和出众的政治素质,而这也就注定了始皇相当复杂的政治人格。

一、学识广博与自贤自圣
秦始皇天资聪明,自由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和军队训练。

不仅学识广博还拥有很高的文化,军政素质,勇于决断,善于运用权术。

自从他继位以后,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一次次的指挥秦军攻城略地,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治六合。

而当时他面对的敌手是
一批经营了几百年的国家,如果没有出色的军事才干和政治谋略,取得并六国的伟业是不可能的。

但是才高工大的人有一个缺点,他们往往容易自贤自圣,这几乎是历代皇帝的一个通病,始皇便是其中一例。

统一天下之后,始皇自持功高以为自古莫及己。

从议定帝号开始,始皇的骄奢之心日见端倪急急忙忙地搞封禅大典更是他“称成功,鸣得意”的心态之物。

之后十年间的五次远程巡游中沿路歌功颂德,到处记功刻石以强调自己的圣德。

广大臣民的匍匐朝拜和歌功颂德,势必助长骄与奢。

在朝堂之上更是喜听歌功颂德之词,不再纳善如流。

而这种事态只能使始皇骄奢之心日长,把心思放在更多有害无益的地方,最终导致秦朝的日渐衰落。

二、勤于政务与贪于权势
论政务,秦始皇算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皇帝。

他勤于政务,有记载说: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

他事必躬亲,所以每天必须阅读大量的走着来了解天下事态。

国中有大小案件,他有时间也都会亲自审判。

建朝以后,他在十年之间不顾舟车劳顿,曾五次远程出巡调查民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完全的中央集权制政体,所以这种“日理万机“的勤政形式还有一个用意就是为了控制大权,防止大权旁落,在这种程度上勤于政务恰恰就变成了贪于权势的表现。

始皇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宰和中枢地位,他是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最高立法者,最高军事统帅和最高司法于一身。

并且建立了三公九卿以及
中央政府,通过限权来掌控整个国家。

无论是贪于权势也好还是勤于政务也好,只要善于运用君主御臣的无为之术就能治理好国家。

始皇统治的前期就是这样。

但是如过于集权,觉得事事务必亲力亲为以防大权旁落,从而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就属于贪权了,秦朝的后期就是这样。

三、果断刚绝与刚愎自用
从历史上诸多的文字记载中来看,秦始皇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刚烈暴戾,专横跋扈,颐指气使,猜忌群臣的君王。

在《史记》以及《战国策》中常常可以见到秦王大怒、始皇大怒、乐以刑杀为威的记载。

对他的外表的描述更甚:膺突向前,其性彪悍,刚毅戾深。

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在外表上他都是一个刚烈的人。

但是在他刚开始执政的十年间,他果断刚绝但是不自用。

他善于兼听,尊师听教,集思广益纳善如流。

顿若,姚贾,李斯,尉缭都是他的得力助手。

凡是重大的决策他都交由大臣朝仪,让他的谋士商议,在兼听的基础上在进行独断,从而成就了一番伟业。

然而这种果断刚毅又很容易导致刚愎自用。

在秦朝后期,始皇逐渐沉迷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中,不再纳善如流,导致了“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的现象发生。

四、严于用法而刻薄寡恩
秦始皇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法制”皇帝,在他的统治之下,秦朝也成了历史上少有的法制王朝。

自从建朝以后,他在治国方略、基本制度以及法律事实上都贯彻法治原则,从而使君主专制条件下的法制
模式登峰造极。

始皇继承先王的政治传统,坚持发令出一的政治制度,奉行事皆于法的治国方略。

在秦朝主要的政治活动皆有法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依法行政。

秦始皇专任狱吏,重视司法官吏的培养、使用和提拔,并强化对司法活动的控制、监督和检查,以严刑酷罚防范、惩处司法腐败。

而法令出一的政治制度、详尽具体的法律条文、通晓法律的发吏队伍和严厉的司法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正断案。

在始皇的统治之下,法制几乎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到国家的经济活动,例如统一货币,制定度量单位。

小到社会生活,例如秦朝法律中民事法规的规定,制定了一系列调整婚姻家庭的法规,诸如婚姻的登记和解除,是整个社会开始讲究纲常伦理、道德法宗。

但是秦朝法律体系由于太过于完善而出现了明显的弊病:繁杂、苛细、严酷。

为使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皆有法可依,始皇力图设置一个严密的法网,就连牛瘦一寸,偷盗不足一钱都要写进法律条例。

所以当时臣民的举手投足之间,动辄触犯刑律。

再加上但是的秦朝刑法甚多,刑法严酷。

各种刑法还可以结合使用,许多罪名可以同时使用多种刑法,这就使得姓名繁,刑法更酷。

“制”之失难免导致“政“之误。

一旦“急于法”而另立苛刑,甚至滥杀无辜,就必然会导致始皇的法制政治走向反面。

所以留下了“始皇暴政”的千古诟病。

事皆决于法势必会剔除伦理化的政治模式中温情脉脉的成分,颇有“法不容情”的味道,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在后来的评论中桌秦始皇刻薄寡恩的原因。

六、礼贤下士与工于权谋
李白诗曰:明断自天启,大略雄才驾。

秦始皇也不例外,纵观秦朝不难发现秦始皇身边从来不缺能臣武将。

就学识、谋略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而言,李斯、尉缭足以与唐太宗的房玄龄媲美。

就军事谋略来说,王翦三代忠臣、蒙恬兄弟的能力也不次于韩信、李靖。

然而秦始皇仅仅是靠这几员干将就能成就宏图霸业吗?显然不是。

得贤、用贤、任贤是成就帝业得先决条件,始皇既然能够成就如此霸业,也就说明他有合理的人事制度,和一定的人格魅力。

自秦始皇从政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礼贤下士,在驾驭群臣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应属亢礼尉缭、师事王翦、信用李斯、宠爱蒙恬。

其中很多人都出身卑微,本是一介布衣,但却得到了始皇的器重最终成就了一世英名。

如果客观的加以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处理与重要辅臣关系的技巧、能力和胸襟方面,与汉高祖、汉光武帝、蜀汉刘备、唐太宗等历代明君相比,始皇毫不逊色甚至是更甚一筹。

但许多研究者评论秦始皇工于权谋,说始皇本性多疑,喜欢玩弄权术、工于心计、猜忌群臣、诛杀谏士。

其实作为一种统治之术,始皇集礼贤下士与工于权谋与一身并不奇怪。

刚烈果决有善于运用柔弱之术,有所猜忌又敢于信任,工于心计又不失大体,这才是一代枭雄。

所以说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是很平常的政治行为。

汉高祖对待萧何、唐太宗对待房玄龄,他们也曾都因为猜忌而错杀了许多重要的大臣。

与之相比较,秦始皇把这种君臣关系处理的极其微妙,他通过信
任、礼待、赐爵、重赏、联姻、执弟子礼等手段与李斯、王翦、蒙恬等一批重要的大臣形成了相当亲密的关系。

这种亲密关系维持了将近三十年,直至秦始皇生命结束都没有发生重大的曲折和变故。

蜀汉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也不过如此。

就连善待功臣的汉光武帝也不敢轻易把大全托付于别人。

能使才智超群而又心术不正的李斯尽心竭力数十年,而且功绩卓越,就足以见始皇知人善任、驾驭群臣的能力非比寻常。

他虽然生性多疑,但其胸襟气量之大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翻开中国的皇帝史,人们不难发现:越是群才大略者,越是精通为君之道。

历代明君的品行、相貌、处事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却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在逐鹿中原之际,他们礼贤下士,礼遇忠臣。

然而一旦势无对手、江山稳固之后,就开始对诸功臣杀而诛之。

做后的结果都一样,只是形式轻重不同罢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成就了霸业却没有留下美名。

其实当我们站在人性的角度重新看待秦始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秦始皇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人物,他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既有历代明君所具有的一切优点,又有人性的种种缺点。

君主政治,翻云覆雨,这一切注定君主必须具有极其复杂的性格、枭雄的气质。

然而君主政治的本质是暴虐的,因此骄奢跋扈、猜忌多疑、酷虐残忍都是历代帝王必备的人格特征。

所以对于历史中秦始皇这种极其复杂的政治性格,与其说是心理变态造成的,还不如说是君主政治形态铸成的。

所以说秦始皇并不是心理变态,而是帝王所固有的一种常态。

参考文献:
《秦始皇传》张分田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
《秦始皇传奇》刘蒙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
《秦始皇/王立群读史记》王立群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