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决集 (2卷)〖 日本 圆珍述〗
和刻本《授时历》底本及其日本注解书考述

和刻本《授时历》底本及其日本注解书考述
徐泽林;张稳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2(51)5
【摘要】《授时历》(1281)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历法,也是江户日本天文历学的基础,对日本传统数理科学产生巨大影响。
《元史·历志》在日本不断被翻刻,是江户时代天文历算学者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出现大量的谚解、注解著述。
这些著作是研究东亚传统科学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但至今没有得到充分调查和研究。
通过对《授时历》和刻本的底本及其注解书的调查和考证,认为流传最广的宽文十二年梅花堂刻本是最早版本,其底本为明万历三十年国子监本,其他三个和刻本都是梅花堂本的转让版本。
通过对日本各图书馆古籍检索调查,掌握了江户时代《授时历》注解文献86种及其收藏情况,并对这些著述进行分类叙要。
【总页数】6页(P441-446)
【作者】徐泽林;张稳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09
【相关文献】
1.建部贤弘对《授时历》"白道交周"问题的注解
2.幽溪传灯嫡孙天溪受登行历考述——明清时期天台宗“桐溪法系”考述之二
3.江户时代日本学者对《授时历》五
星推步的历理分析4.《四库全书》所收《群书考索》底本考5.黑水城出土授时历日"纪年"残页考——兼论传统历日中的"男女九宫"算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京国立博物馆授权六部珍稀法帖善本发售

东京国立博物馆授权六部珍稀法帖善本发售“善本碑帖精华”系列在年底前又新出六种:《宋黄庭坚书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宋拓晋唐小楷册》《宋米芾行书三帖卷》《独孤僧本兰亭序》《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宋张即之书大方广佛华严经册》,宝玥斋、墨池策划,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东京国立博物馆授权,以供读者鉴赏收藏。
微店+ ,交易担保,放心买,点击↓↓↓购买· 东博藏六部珍稀法帖善本小程序1 《宋黄庭坚书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宋黄庭坚书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四合函套本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老人、山谷道人、涪翁等,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其六世祖黄瞻于南唐年间迁居江西修水。
黄庭坚于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及第,历任国子监教授、吉州泰和县令、秘书省校书郎等,后谪迁黔州、戎州等地,崇宁四年(1105)卒于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寓居。
山谷是有宋一代文学巨擘,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后人辑有《山谷全集》八十一卷等。
山谷亦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与苏轼、蔡襄、米芾齐名。
早年行楷学颜真卿,笔法妍媚,自成一家;草书则师宗张旭、怀素,笔如龙蛇,高出古人。
《王长者墓志铭》稿,凡二十二行,行十四五字不等。
全稿文字涂改、增补四十余处,或非定稿本。
王长者名潨,字永裕,海昏(今江西永修县)人。
善经营,雄富于乡,并筑馆藏书,后将家业分于诸子,遂徜徉世外,游居于赣中名寺。
王氏卒于元祐丙寅(1086)正月,享年六十有二,落葬于“十月某甲子”。
王氏长子王楙娶妻李氏,与黄庭坚家族有姻亲(远亲)关系,王楙请黄庭坚撰墓志铭,故无法推辞。
因人情所托,黄庭坚或许对王氏家族未必十分了解,因此字字斟酌,涂抹增删。
此墓志铭稿无署款及年月,因其中有“元祐丙寅正月辛卯终焉”与“楙等遂以其十月某甲子,奉窀穸如初志”,今人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中,定此墓志铭为元祐丙寅所作,时山谷四十二岁。
《宋故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铭》稿,凡二十一行,另补写五行,行二十字左右。
鉴真东渡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得分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化及其传播课程论文鉴真东渡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授课教师孟长勇学生姓名王舒雅班级 2014级汉国教学号 *********鉴真东渡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摘要:唐代高僧鉴真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历尽艰辛,东渡弘法,使日本的佛教发生了新的变化,被称之为日本新佛教。
本文所论述的即是鉴真东渡的史实及唐代佛教对日本佛教的影响,从中可看出七、八世纪时中日文化交流的盛况。
关键词:鉴真东渡;渡海尝试;文化交流;东渡意义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发展到唐代的时候,不仅经济的发展达到了高峰,而且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高峰。
国势强盛,声威远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唐朝初期,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兄弟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及与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当时的邻近诸国,对唐朝也莫不仰慕,其中最为突出者为日本。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一千多年来,日本人民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华民族一切优秀的东西,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而中华的先进文明,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日本。
唐代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仅从佛教方面来看,唐代佛教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流行于日本的佛教,已不再是原版的印度佛教,而是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国化了的日本佛教。
1.鉴真生平介绍公元688年,鉴真出生于江苏扬州。
唐代扬州,佛教气氛浓厚。
良好文化环境使他成为一位视野开阔、胸襟坦荡、志向远大、坚忍不拔的大德名僧。
他秉赋聪慧,十四岁就在扬州大云寺削发为僧。
当时名震全国的道岸大师云游扬州时发现了他,破格为年仅十八岁的鉴真授戒。
后来他游学洛阳、长安,遍访高僧名寺,阅读并抄写了玄奘等人翻译的大批经卷,并协助道岸修建了小雁塔。
公元708年在长安实际寺,鉴真师从弘景大师,受具足戒。
有关鉴真生平的史料主要是779年淡海三船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以下略称《东征传》)。
日本书纪ppt

家永三郎: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东京教育大学教授,曾经为他编写的《新 日本史》教科书被文部省修改打了长达35年的官司。
记述神代至持统天皇时代的历史。全书用汉字写成,采用编年体,共三十卷,另有系 谱一卷,系谱如今已亡佚。 卷第一 神代[上] 卷十五 清宁天皇 显宗天皇?仁贤天皇 卷第二 神代[下] 卷十六 武烈天皇 小泊濑稚鹪鹩天皇 卷第三 神武天皇 神日本磐余彦天皇 卷十七 继体天皇 男大迹天皇 卷第四 绥靖天皇安宁天皇懿德天皇? 卷十八 安闲天皇 宣化天皇 昭天皇孝安天皇孝灵天皇孝元天皇开化 卷十九 钦明天皇 天国排开广庭天皇 天皇 [欠史八代] 卷二十 敏达天皇 渟中仓太珠敷天皇 卷第五 崇神天皇 御间城入彦五十琼 卷廿一 用明天皇 崇峻天皇 殖天皇 卷廿二 推古天皇 丰御食炊屋姬天皇 卷第六 垂仁天皇 活目入彦五十狭茅 卷廿三 舒明天皇 息长足日广额天皇 天皇 卷廿四 皇极天皇 天丰财重日足姬天皇 卷第七 景行天皇 成务天皇 卷廿五 孝德天皇 天万丰日天皇 卷第八 仲哀天皇 足仲彦天 卷廿六 齐明天皇 天丰财重日足姬天皇 卷第九 神功皇后 气长足姬尊 卷廿七 天智天皇 天命开别天皇 卷第十 应神天皇 誉田天皇 卷廿八 天武天皇[上] 天渟中原瀛真人 卷十一 仁德天皇 大鹪鹩天皇 天皇 卷十二 履中天皇 反正天皇 卷廿九 天武天皇[下] 天渟中原瀛真人 卷十三 允恭天皇 安康天皇 天皇 卷十四 雄略天皇 大泊濑幼武天皇 卷三十 持统天皇 高天原广野姬天皇
《日本书纪》中的古代歌谣基本是当时有名书籍的合编,其中记录了从“神代”到 显宗天皇时代的128首。其中与《古事记》重复约50首,《风土记》约26首,《日 本灵异记》9首,《续日本记》8首,《古语拾遗》2首,《日本后记》2首,下面 我们介绍下其中的几部分。 1.风土记是由元明天皇命令各国编撰的文献,纪录日本古代各国文化和地理的一部 书,包含地理、历史、农业、神话与民俗的丰富资料。原有四十八国,如今完整保 存的只有“出云国风土记”,另有“播磨国风土记”、“肥前国风土记”、“常陆 国风土记”、“丰后国风土记”的残章,以及散落在其他书籍的零碎段落(被其他 书籍引用而流传下来的文献)收录了约三十国的风土和传说。 2.《续日本纪》以日本天皇为主轴,〈上表文〉提到:“彰善瘅恶,传万叶以作鉴” 意思是跟中国的《资治通鉴》一样,为帝王提供鉴戒。
睿山新月冷台峤古风清

睿山新月冷台峤古风清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发展早期曾有巨大落差。
有唐一代近三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文化昌明的时代,日本经历了飞鸟时代(513—710)、奈良时代(710—794)、平安时代(794—1192),逐渐完成律令制国家的定型,无论都城建设、佛法信仰、文学书写、艺术造诣乃至日常生活,皆积极以唐为师,取得巨大成就。
即便就谈诗歌,和歌与汉诗皆有空前的成就。
《全唐诗》所收日本汉诗仅有长屋、晁衡的两三首。
为《全唐诗》首次作补遗的市河世宁,据日本典籍编录《全唐诗逸》三卷的同时,还编成规模较大的《日本诗纪》,下限到平安末期,相当于中国唐宋时期日本汉诗集的总汇。
当代日本学者后滕昭雄有《日本诗纪补遗》,收录也很丰富。
拙辑《全唐诗补编》略有增补,但因坚持日本人仅收在唐所作汉诗,日本所存文献仍多有遗漏者,体例与时代所限,也属无奈。
近年所见渐丰,愿略谈所知。
一、前期来唐日本人与晁衡的思乡情结《怀风藻》是今存日本最早的汉诗选集,成书时间当唐天宝间。
所收有在唐日本人所作几首汉诗。
一是道慈(?—744),俗姓额田,日本添下郡人。
武后长安元年(701)入唐留学,学业颖秀,妙通三藏,曾入宫讲经。
玄宗开元六年(718)归日本,拜僧纲律师,弘传空宗。
晚年受命依长安西明寺规模,造大安寺。
卒年七十余。
事迹见《元亨释书》卷二。
《怀风藻》存诗二首,其一为《在唐奉本国皇太子》:“三宝持圣德,百灵扶仙寿。
寿共日月长,德与天地久。
”为太子歌德颂寿,尚未讲究声律,但前二句末字与后二句首字同,意思亦清晰美好。
二是辨正,俗姓秦,日本人。
初以文学仕进,出家于大安寺。
武后长安间入唐,学三论宗。
曾以善棋入临淄王李隆基藩邸。
开元十八年(730)归国。
天平六年任僧正,不知所终。
事迹见《本朝高僧传》卷七二。
《日本国见在书目》载其集一卷,不存。
《怀风藻》录其诗二首。
《在唐忆本乡》:“日边瞻日本,云里望云端。
远游劳远国,长恨苦长安。
”很有特色。
每句第一字与第四字皆为同一字,深受六朝游戏诗的影响,大约他曾登高远望,日光尽处,仍然看不到遥远的祖国,身在云雾围绕中,看不到边际。
日本史建议书目

日本通史类:读史最好从详细记述的书着手,日本史尤为复杂,先记住大纲比蒙扎头进史书中更有益。
不推荐什么《简史》《一口气》之类的书,大抵上没什么内容,也并不系统,此类书在编纂及历史线索总结上通常是存在问题的,所以还是看专著较好,中国人编的觉得累还有日本人写的,基础书也要中外结合《日本史》吴廷缪南开大学出版社(中国大陆日本史官方书,纲文完善,厚的能杀人的一本书,覆盖日本史基本内容,初学者必备,各大书店基本都有)《日本史(概说)》[日]坂本太郎著汪向荣译(“一部不套任何公式的日本史教科书”极力推荐这本,不过还是请先选读吴老的那本,坂本本涉及日本史名词,初接触者可能会不太理解,所以,预读下吴老的《日本史》是有益的,但这本对扩展日本史视野更是有益,其中有些观点不能苟同,要做好区分。
祖国已有再版)《日本史》[日]井上清著(充斥马克思阶级观和唯物论的一本日本史,说实在,个人不喜欢这本是真,绝版,请在图书馆搜索)《日本简史》(没读过,不过推荐给初学日本史的同学,我想大概的内容都是错不了的吧= =,书店大多有售《日本史研究入门》[日]远山茂树著(很多深刻的历史问题,同时也作出一定解读,方便各位查阅,已绝版,请在图书馆里搜索)。
日本古史系列《古事记》[日]安万侣(日本最早的编年体史书,里面包括了神代纪及天皇事迹的部分记载,上载口口相传的《帝记》,古代神明读起来着实拗口,有关日本起源实际上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有助于理解日本人的历史观,薄薄的小册子,推荐一读,各大图书馆有)《日本书纪》[日]舍人亲王著(被合称为“记纪”的第二本,记述许多日本古代史的内容,增加了《古》中没有的内容并进行了部分修订。
至今只在网络上看到部分翻译,实体书没有发现)《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
等请上网上搜索《大日本史》德川光圀(国)(日本第一部大型通史,很厚,估计也就图书馆有,大日本史创造了日本的一个成就,也创造了名声响亮的水户学,网上有相关资源,ISO,大到1G左右。
续日本纪

續日本紀卷第一文武紀一天之真宗豐祖父天皇文武天皇起丁酉年八月,盡庚子年十二月從四位下-行民部大輔兼左兵衛督皇太子學士臣菅野朝臣真道等,奉敕撰一.受禪宣命天之真宗豐祖父天皇,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之孫,日並知皇子尊之第二子也.日並知皇子尊者,寶字二年有敕,追崇尊號,稱-岡宮御宇天皇也.母-天命開別天皇之第四女,平城宮御宇日本根子天津御代豐國成姬天皇是也.天皇,天縱寬仁,慍不形色.博涉經史,尤善射藝.高天原廣野姬天皇十一年,立為皇太子.八月,甲子朔,受禪即位.庚辰,詔曰:「現御神止(と)大八嶋國所知天皇大命良麻止(らまと)詔大命乎(を),集侍皇子等、王等、百官人等,天下公民,諸聞食止(と)詔.高天原爾(に)事始而,遠天皇祖御世,中、今至麻弖爾(までに),天皇御子之阿禮坐牟(む)彌繼繼爾(に),大八嶋國將知次止(と),天都(つ)神乃(の)御子隨母(も),天坐神之依之(し)奉之(し)隨,此天津日嗣高御座之業止(と),現御神止(と)大八嶋國所知倭根子天皇命,授賜比(ひ)負賜布(ふ)貴支(き)高支(き)廣支(き)厚支(き)大命乎(を)受賜利(り)恐坐弖(て),此乃(の)食國天下乎(を)調賜比(ひ)平賜比(ひ),天下乃(の)公民乎(を)惠賜比(ひ)撫賜牟止奈母(むとなも),隨神所思行佐久止(さくと)詔天皇大命乎(を),諸聞食止(と)詔.是以,百官人等,四方食國乎(を)治奉止(と)任賜幣留(へる)國國宰等爾(に)至麻弖爾(までに),天皇朝庭敷賜行賜幣留(へる)國法乎(を)過犯事無久(く),明支(き)淨支(き)直支(き)誠之心以而,御稱稱而緩怠事無久(く),務結而仕奉止(と)詔大命乎(を)諸聞食止(と)詔.故如此之狀乎(を)聞食悟而,款將仕奉人者,其仕奉禮良牟(れらむ)狀隨,品品讚賜上賜治將賜物曾止(そと)詔天皇大命乎(を),諸聞食止(と)詔.仍免今年田租、雜徭并庸之半.又,始自今年三箇年,不收大稅之利.高年老人加恤焉.又親王已下百下百官人等,賜物有差.宣命第一詔.」令諸國每年放生.癸未,以藤原朝臣-宮子娘為夫人.紀朝臣-竃門娘、石川朝臣-刀子娘為妃.壬辰,賜王親及五位已上食封,各有差.九月,甲午朔丙申,京人大神大網造百足家生嘉稻.近江國獻白鼈.丹波國獻白鹿.壬寅,賜勤大壹-丸部臣-君手直廣壹.壬申之功臣也.二.來朝拜賀與任官遣使冬十月,甲子朔壬午,陸奧蝦夷貢方物.辛卯,新羅使-一吉飡-金弼德、副使-奈麻-金任想等來朝.十一月,癸巳朔癸卯,遣務廣肆-坂本朝臣-鹿田、進大壹-大倭忌寸-五百足於陸路,務廣肆-土師宿禰-大麻呂、進廣參-習宜連-諸國於海路,以迎新羅使于筑紫.十二月,癸亥朔庚辰,賜越後蝦狄物,各有差.閏十二月,癸巳朔己亥,播磨、備前、備中、周防、淡路、阿波、讚岐、伊豫等國飢.賑給之,又勿收負稅.庚申,禁正月往來行拜賀之禮.如有違犯者,依淨御原朝庭制,決罰之.但聽拜祖、兄及氏上者.二年春正月,壬戌朔,天皇御大極殿受朝.文武百寮及新羅朝貢使拜賀,其儀如常.甲子,新羅使-一吉飡-金弼德等,貢調物.己巳,土佐國獻牛黃.戊寅,供新羅貢物于諸社.庚辰,遣直廣參-土師宿禰-馬手,獻新羅貢物于大內山陵.二月,壬辰朔甲午,金弼德等還蕃.丙申,車駕幸宇智郡.癸卯,賜百官職事已上及才伎長上祿,各有差.丙午,賜武官祿,各有差.三月,辛酉朔乙丑,因幡國獻銅鑛.丁卯,越後國言疫.給醫藥救之.己巳,詔:「筑前國宗形、出雲國意宇二郡司,並聽連任三等已上親.」庚午,任諸國郡司.因詔諸國司等:「銓擬郡司,勿有偏黨.郡司居任,必須如法.自今以後,不違越.」辛巳,禁山背國賀茂祭日會眾騎射.壬午,詔以惠施法師為-僧正、智淵法師為-少僧都、善往法師為-律師.夏四月,庚寅朔壬辰,近江、紀伊二國疫.給醫、藥療之.侏儒-備前國人-秦大兄,賜姓-香登臣.壬寅,遣務廣貳-文忌寸-博士等八人,于南嶋覓國.因給戎器.戊午,奉馬于芳野水分峰神,祈雨也.五月,庚申朔,諸國旱.因奉幣帛于諸社.甲子,遣使于京畿,祈雨於名山大川.乙亥,遣使于諸國,巡監田疇.甲申,令大宰府繕治大野、基肄、鞠智三城.六月,己丑朔丙申,近江國獻白樊石.壬寅,越後國蝦狄獻方物.丙辰,奉馬于諸社,祈雨也.丁巳,直廣參-田中朝臣-足麻呂卒.詔贈-直廣壹,以壬申年功也.秋七月,己未朔,日有蝕之.乙丑,以公私奴婢亡匿民間,或有容止不肯顯告.於是始制笞法,令償其功.事在別式.又禁博戲遊手之徒.其居停主人,亦與居同罪.乙亥,下野、備前二國,獻赤烏.伊豫國,獻白鑞.癸未,以直廣肆-高橋朝臣-嶋麻呂,為伊勢守.直廣肆-石川朝臣-小老,為美濃守.乙酉,伊豫國獻鑞鑛.三.不比等繼藤原氏八月,戊子朔,茨田-足嶋,賜姓-連.丙午,詔曰:「藤原朝臣所賜之姓,宜令其子-不比等承之.但意美麻呂等者,緣供神事,宜復舊姓焉.」丁未,修理高安城.天智天皇五年築城也.癸丑,定朝儀之禮.語具別式.九月,戊午朔,以無冠-麻續連-豐足為氏上、無冠-大贄為助.進廣肆-服部連-佐射為氏上、無冠-功子為助.甲子,下總國大風,壞百姓廬舍.丁卯,遣當耆皇女,侍于伊勢齋宮.壬午,周芳國獻銅鑛.乙酉,令近江國獻金青.伊勢國朱沙、雄黃.常陸國、備前、伊豫、日向四國,朱沙.安藝、長門二國,金青、綠青.豐後國,真朱.冬十月,戊子朔庚寅,以藥師寺構作略了.詔眾僧,令住其寺.己酉,陸奧蝦夷獻方物.十一月,丁巳朔,日有蝕之.辛酉,伊勢國獻白鑞.癸亥,遣使諸國,大祓.己卯,大嘗.直廣肆-榎井朝臣-倭麻呂豎大楯,直廣肆-大伴宿禰-手拍豎楯桙.賜神祇官人,及供事尾張、美濃二國郡司百姓等物,各有差.乙酉,下總國獻牛黃.十二月,丁亥朔辛卯,令對馬嶋冶金鑛.丁未,令越後國修理石船柵.乙卯,遷多氣大神宮于度會郡.丙辰,贈勤大貳-山代小田,直廣肆.三年春正月,丙戌朔壬午,京職言:「林坊新羅子牟久賣,一產二男二女.」賜,絁五疋、綿五屯、布十端、稻五百束、乳母一人.癸未,詔:「授內藥官-桑原加都直廣肆,賜姓連.」姓賞勤公也.是日,幸難波宮.甲申,淨廣參-坂合部女王,卒.二月,丙戌朔丁未,車駕至自難波宮.戊申,詔:「免從駕諸國騎兵等今年調役.」三月,丙辰朔己未,下野國獻雌黃.甲子,河內國獻白鳩.詔:「免錦部郡一年租役.」又,獲瑞人-犬養-廣麻呂戶,給復三年.又,赦畿內徒罪已下.壬午,遣巡察使于畿內,檢察非違.夏四月,乙酉朔己酉,越後蝦狄一百六人賜爵,有差.五月,甲寅朔辛酉,詔曰:「圖勳之義,肇自前修;創功之賞,歷代斯重.蓋所以昭壯士之節,著不朽之名者也.汝坂上忌寸-老,壬申年軍役,不顧一生,赴社稷之急,出於萬死,冒國家之難,而未加顯秩,奄爾隕殂.思寵往魂,用慰冥路。
野胎口决钞 (2卷)〖 日本 赖瑜撰〗

N0. 2531野胎口決鈔上自房中至佛前。
作法如金剛界御口云。
住薩埵威儀時用台拳歟。
又到堂門觀改無能勝。
可如十八道。
無能勝是金界辨事故。
未傅師口私意樂也。
著座禮佛(可用普禮印真言)關跏。
塗香。
三密觀。
次三業。
三部三昧耶。
被甲護身。
御口決云。
塗香作法三密已下。
印觀印明處遍數等。
皆以如金剛界。
加持香水。
御口云。
作法如金剛界。
但以不動劍印。
誦同一字明(俱工加歸命句也)加持為異。
又說用金界加持印明也。
次加持及散灑如金界。
面散杖置本處不覆蓋也。
鎰加持供物。
遍智院御記云。
左手蓮花拳(豎大指也)安左腰(後後半印。
皆片拳可安腰。
左右不定)右手劍印順逆加持之。
不動慈救咒私云。
一字心咒七遍御口決云。
豎大指者。
伸大指押風屈側也。
此界中但云拳者。
皆胎拳也。
右手劍印者。
不動劍印也。
順逆加持等。
順逆各三旋轉。
順逆各慈救咒一反。
一字心咒七反者。
是故僧正私記也。
順逆七反旋轉誦字也。
或加歸命句也。
覽字觀。
觀佛金剛起御記云。
私云。
本尊禮可在之歟。
御口云。
改唱禮可用普禮印言也。
唱禮天台用之。
東寺不然也。
啟白。
神分。
祈願(作法如常)御口云。
香呂取置金打次第第。
皆如金界。
但祈願次第。
遍智院御記中。
雖示別樣。
未必用之。
如金剛界行之。
表白神下句。
別如彼記委曲作法(如十八道記文)一切恭敬敬禮常住三寶。
若有助修之人。
唱入佛三昧耶法界。
生轉法輸等真言。
御記云。
入佛三昧耶印。
如次第法界生印。
如次第大指入掌也。
御口決云。
一切恭敬等。
入佛法界生。
皆用金掌也。
次第又舉輸法輸不用之。
御記印如次第又不爾也。
又自一切恭敬。
至擐金剛中。
念珠懸左腕。
中間不用餘印時置之。
同金剛界也。
五大願以下。
持念珠次第。
如十八道記。
私云。
廣譯金界懸左腕不改了故。
胎藏置之。
改故是又一流習歟。
故雖同金剛界。
重記御口決。
作禮方便。
御口云。
用同印。
不解前印凡自下夜方便。
唱偈之時。
皆用金掌。
誦明之時。
或金掌。
或餘印。
隨應不定也。
若明同金掌時。
不解印用之。
然此中誦明時。
用金剛部三昧耶印。
御記舉三說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2368諸家教相同異集智証大師教相者。
蓋是出火宅之高門。
開祕藏之妙術也。
教者。
聖人被下言。
相者。
以分別為義也。
理有朱紫。
教能詮之。
物有緇素教能化。
詮辨之功莫過教相者矣。
夫以判立教相興金口。
若三照五昧之文兩字八教之說。
是則判權實之格言。
分淺深之明鏡也良以聖意甚深。
難尋難測。
玄中又玄。
妙口又妙。
是以英賢間生弘敷大教。
叡聖權出闡場妙法。
遂使三聖三時各擅其美。
五教七階普暢其妙。
教門觀蕩凝滯於春風。
淺分深分顯妙理於秋月。
古德判教誠宜可然者也。
不備千日奚得一冥。
非尋諸家寧知冥味者哉。
故今略舉數家以為龜鏡。
後代行者知甘露之門在茲爾今明教相略為二門。
先明諸家所立教相不同。
次明研詳。
第一明諸家教相者。
然祕藏將立教相者總有二十五家。
今且略舉十家以為規矩。
餘則准知之。
第一隨朝嘉祥寺吉藏法師立三法輪二藏。
三法輪者。
一根本法輪。
華嚴是也。
二枝末化。
阿含等是也。
三攝末歸本法輪。
法華經是也。
言二藏者。
一聲聞藏。
接諸小乘經。
二菩薩藏。
通諸大乘也具如彼法華玄論等也。
第二唐朝新羅國元曉法師立四教。
一三乘別教。
如四諦教。
二三乘通教。
如般若深密等。
三一乘分教。
如瓔珞梵網經等。
四一乘滿教。
謂華嚴經也具如華嚴抄也。
第三大周法藏法師立五教。
一漸教。
謂諸部小乘經并小乘論。
二大乘始教。
謂解深密等經瑜伽唯識等論。
三大乘終教。
謂般若經起信論。
寶性論等。
四大乘頓教。
謂諸大乘經中所用頓悟法門是也。
五大乘圓教。
就中有二。
一別教。
二圓教也。
東大律師云。
別教攝華嚴本會。
圓教攝華嚴末會并法華也具如彼法師華嚴疏并法藏法師五教章也。
第四法藏師入室惠苑法師自立四教。
一迷真異執教。
謂外道邪教。
二者一分末教。
謂諸部小乘教。
三者一分滿教。
謂諸部大乘教。
四真演教。
謂華嚴經也具如彼新華嚴疏也。
第五大唐遍學三藏立三時教。
一人空法有教。
謂阿含等。
二人法皆空教。
謂般若經等。
三非空非有教。
謂解深密經。
法華金光明等經也。
具如彼慈恩法苑林章并沼法師最勝。
第六大周七寶。
此近六五時教。
就中三時同前。
第四一乘。
謂法華經。
第五佛性教。
謂涅磐也。
具如彼涅磐疏并一乘究竟論也。
第七廬山隱士劉^2□立七階五時教。
彼註無量義序云。
根異教殊其階成七。
先為波利等說五戒。
所謂人天善根一也。
次為狗鄰等轉四諦。
所謂聲聞乘二也。
次為中根演十二因緣。
所謂有覺乘三也。
次為上根舉六波羅蜜。
所謂授八大乘四也。
眾教宜融SQ類須通。
次觀無量義經既講得道差別後云未顯真實。
便易成實之機用開一極之由序五也。
故法華攝。
唱顯一除三。
順彼求實之去此施權之名六也。
雖權開而實現猶掩常住之正體。
在雙而臨庠乃暢我淨之玄旨七也。
過此以往法門雖多撮其大歸。
數等盡於此。
亦由眾聲不出八音也。
表百氏并在六家內也。
第八大日本國上宮太子立五時教(與光宅所立五時教似同)一小乘教。
二般若教。
三維摩教。
四法華教。
五涅磐教(具如彼御制法華義疏也)。
第九隋朝天台智者大師立五時八教。
言五時者。
約此有二。
一云法五時。
二云喻五時。
初法五時者。
一華嚴。
二阿含。
三方等。
四般若。
五法華涅磐也。
次喻五時者。
就中亦二。
一云。
法華信解品明五時喻。
一追喚不來時。
二誘喻還來時。
三出入無難時。
四令知家業時。
五付與家業時(此中初二時在追誘喻中。
後三時在領付財中也)二云。
涅磐聖行品明五味喻。
一乳味。
二酪味。
三生蘇味。
四熟蘇味。
五醍醐味也。
言八教者。
一頓者。
二漸教。
三不定教。
四祕密教。
五小乘三藏教。
六大乘通教。
七大乘別教。
八大乘圓教也問。
五時八教何同異五時時約豎前豎明諸之次第。
藏等四教約橫判機理之淺深。
頓等四教并該橫豎也。
五時就部得名。
藏等四教就教得名。
頓等四教并通部教也。
又五時明化辰。
頓等四教明化儀。
藏依四教明化法也問。
橫豎意云何答。
言橫豎者云何。
初出世最初說華嚴。
次說阿含。
次方等。
次般若。
最後說法華涅磐。
喻如從牛出乳。
從乳出酪。
從酪出生蘇。
眾生蘇出熟。
從熟蘇出醍醐。
又如日初出先照高山。
次照幽谷。
次照平地。
是為豎義也。
又云華嚴雙說別圓。
阿含但說三藏。
方等具說四教。
般若帶說通別圓。
法華唯說圓教。
涅磐說同見佛性之四教。
是為橫義也問。
問教意云何答。
言部教者。
如云五味束為三部。
如乳味華嚴為頓部中間三昧為漸部。
醍醐味法華涅磐為非頓非漸部亦稱開權顯實部。
是為部類。
一家云。
法華居硨味之上秀八教之表意在斯也。
又經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即是前二部為二。
後二部為一也如云三教為漸教後圓教為頓教。
亦云藏通為漸教引亦漸亦頓。
是為教法也問。
化辰者其意何答。
法王啟運之曰。
大眾喜這辰。
是為化辰也。
化儀如藥方。
化法似藥味。
意可知也問。
指何部經而為不定祕密兩教答。
此之兩教部無袟階降。
但散在前頓漸兩部中。
寧於彼頓漸二教而建立之耳。
具見教相章四教八教大意并五時次等圖等也。
第十代代叡山先入唐請益內供奉增法印大和尚位慈覺大師。
依龍猛釋論立二種教。
一顯未教。
總攝一切顯教法門。
二祕密教。
總攝一切真言教法。
又真言教別名一大圓教也。
具見金剛頂大教王經疏也。
上來略明諸家相不同竟。
第二明研詳者亦有兩門。
一總判同異。
二別明研詳今初總判同異者。
若嘉禪三法輪。
慈恩三時。
上宮一時。
劉^2□七階五時。
亦大異小同也。
若慈覺大師二教全異諸家也。
上來總判竟也第二別明研詳者。
具出廣記也。
上來略以兩門明諸家所立教相不同竟也。
問。
何故必須教相答。
如人家以門為先若得其門逆順俱當。
若失其戶進退并迷佛家亦爾。
以教門自行化他。
同入甘露城同服甘露味。
如經以佛教門出三界苦得磐樂。
又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然則一切眾生莫不由此教門而出火宅。
三世諸佛亦得以此教門而入祕藏。
是故必須明教相也。
問。
常途所云我大日本國總有八宗。
其八宗者何答。
南京有門宗。
上都有二宗。
是為八宗也。
南京六宗者。
一華嚴宗。
二律宗。
三法相宗四三論宗。
五成實宗。
六俱舍宗也。
上都二宗者。
一天台宗。
二真言宗。
問。
此之八宗并其高祖顯誰耶答。
華嚴宗元曉法藏兩大德為其高祖也。
律宗相兩家。
一眾家。
二妙家。
今此間律宗恐以鈔家為高祖耳。
三論宗往家以羅什吉藏法師而為祖也。
唯識法相宗以慈恩三藏漢道法師而為高祖也。
成實過攝入於三論家。
俱舍宗攝法相宗也。
天台宗以南岳天台兩大師而為高祖也。
問。
諸家高祖稍有可尋矣。
然此諸宗以何經論而為所依答。
華嚴宗以華嚴經起信論等而為所依。
三論宗以般若經中觀論十二門論百論等為所依。
律宗恐以大小二乘戒本并諸律法門而為所依耳。
天台宗以法華涅磐大品經智度論等而為所依也。
問。
此八宗機是小乘耶答。
成實俱舍兩宗並為小乘。
律宗恐大小通用之耳其餘五宗皆是大乘也。
問。
此之八宗何人而將來耶答。
可尋古記也。
問。
相傳之佛弟子徒黨雖多不出三類。
謂禪師律師是也。
今諸宗中以何教為禪師耶答。
自以禪門宗天台宗真言宗等為禪師也。
自以律示為律師也。
自爾計算宗皆為法師也然此三類師見昉法師十輪經疏者也。
問。
彼禪門宗為何宗答。
自有宗非八宗抄也。
問。
其宗教相何答。
未見立教相旨。
唯以金剛般若維摩經而所依。
以即心是佛而為宗。
以心無所著而為菩所。
法雲佛而為義。
始自佛世衣缽授決師資相承更無異途。
具出傳記者也。
問。
此宗唯將來耶答。
山上先云。
入唐求法大師等親承此道而歸朝也。
唯有國禪院大唐義宗和上。
自宗人也。
彼入室弟子源誚禪師面受得之也。
問。
彼上宮之義今誰依學之答。
今天台宗正診學之。
所以爾者。
彼聖德太子即南岳大師後身也。
為弘宣降生不世。
為利蒼生敷揚扶桑。
自制八了法華疏四了維摩疏三卷勝曼經疏一卷。
其所立義全同天台。
明知師資之隔生不改相承之義。
殊地無易也。
問。
尋常所云三論五性兩宗并立三車。
天台華嚴立四車。
其異云何答。
彼兩宗三車是大同少異。
此二宗四車亦大同少異也。
問。
凡彼三論五性兩家傾角所諍。
其有幾何答。
有人云。
四種戒十四種也。
問。
諸法福比丘義。
今誰依用之答。
今論師急依用之。
問。
彼真言宗立三車耶。
立四車耶答。
立四車。
故惠禪師大日經義釋中。
引彼華嚴經四乘之文判之。
又彼義釋中往往耳有三權一實文也。
問。
古人皆傳云。
彼華嚴師盜此天台大白年車而已有。
不審答。
此事有。
實見彼金鍾寺唐院惠雲律師所制法華四車義中者也。
若欲知之。
詣往而尋之耳。
問。
有一云。
一行阿A9梨是天台。
彼此事云何答。
相傳云。
章安大師弟子道索律師。
道素律師弘並律師。
弘並律師弟子一行阿A9梨也。
而竊學真言者曰。
有同名一行阿A9梨。
此即我祖非彼天台一行禪師者也。
猶大慢語也。
問。
古人亦傳云。
大唐大鑒真和尚自持天台法文而來朝也。
事實歟答。
實是也。
問。
彼大和上律師祖師。
而何以他家法文來答。
此事不然。
何者大和上是即天台之後。
是故自持兩宗法文而來朝也。
若具欲驗知和上行儀者。
應被尋大如上東征傳并招提寺記文等也。
問。
昔聞有人云。
初其三論師自親舊兩家各立三時教。
今其兩家為是誰耶答。
舊即嘉祥。
是所立三時教。
已上明也。
新則中天竺大那蘭陀寺寺智光論師是也。
其所立三時教者。
一心境俱有教。
謂諸小乘都也。
二境空心有教。
謂法相大乘唯識道理也。
三心境俱空教。
謂緣生即空平等一味也。
此三教次第。
如智光論師般若燈若燈論中。
具取蘇苦那摩訶經論。
諸此云大乘妙智。
此昔所未聞也。
見法藏法師記。
云疏第一卷也。
問。
古人亦云。
嘉祥受法天台即為師資。
身衒妙化已護神。
今此事實爾歟答。
實爾此事具出國清寺百錄并近僧都沙彌威儀經疏及妙樂法華記等。
問。
常途所云天台真言三論等宗。
皆以龍樹等菩薩為其高祖也。
法相宗以彌勒菩薩而為高祖也。
而今何故文云天台宗以南岳天台兩大師而為高祖等耶答。
若遠取者實如所問。
今且近限取之。
不得以致疑執之。
問。
何故所限知取之耶答。
只是為欲令瞳近判其宗故。
都無他意也。
問。
常途所云彼南岳天台兩大師為靈山聽眾。
今此事實爾歟。
實爾也。
此事具見依憑天台集也。
諸家教相同異略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