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润下药之麻子仁丸

合集下载

麻子仁丸的症状和用法

麻子仁丸的症状和用法

麻子仁丸的症状和用法【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难,其脾约,【麻仁丸】主之。

跌阳就是我们脚上冲阳穴的地方,摸到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者小便数,浮涩相搏则大便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麻仁丸是燥、实。

承气汤是热、实。

麻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炙去皮,杏仁一斤去皮,研作脂。

此六位,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

每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和为度。

当病人很虚弱的时候,我们不要用大黄芒硝攻他,所以会用到麻子仁丸。

一个人思太盛的时候,会伤到脾,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脾太湿就变成太阴症,当然湿如果完全没有也不行。

思虑太过,会越来越焦躁,燥的原因就在这里,小肠里的津液来自脾脏,脾主少腹,所以说腹部主的是小肠。

小肠干掉的时候,出现的症状就是大便难,奇怪,大便出来一颗一颗,和羊粪珠一样,大部分发生在女人身上,男的很少,因为女孩子思比较重,比较多情,重感情。

这里不用汤剂,因为太快,下去没有润泽就跑到大肠里面去了。

处方的比例是,麻子仁二,白芍六,枳实六,大黄十二,杏仁十二。

麻子仁丸证的时候,会看到病人有腹痛,所以会用到白芍。

最主要的是大黄厚朴枳实这三味药,是不是小承气汤?再加上麻子仁,芍药和杏仁都是滋润的药。

我们知道早上5点到7点是大肠经流注的时候,所以你晚上睡觉前吃,刚好第二天早上排出来。

量多少根据体格控制,如果吃太多,半夜起来上厕所。

吃麻子仁后慢慢大便通了,其形状会告诉你,小便的颜色会告诉你,是不是可以停止服用。

正常的时候,小便的颜色淡黄色。

临床上,麻子仁丸对老年人气血两虚的时候,如果宿便实在是太干燥了,你可以用开水把芒硝化掉,用这个水来吞服麻子仁丸,就可以把坚硬的大便打掉。

学习经典,传播经方。

泻下药——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泻下药——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泻下药——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火麻仁•药性:甘,平。

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

•应用主治:1.血虚津亏,肠燥便秘:本品能润肠通便,且又兼有滋养补虚作用。

适用于老人、产妇、体弱等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

可单用本品研碎,以米杂之煮粥服。

临床亦常与郁李仁、瓜蒌仁、苏子、杏仁等润肠通便药同用;或与大黄、厚朴等配伍,以加强通便作用,如:麻子仁丸。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郁李仁•药性:辛、苦、甘,平。

归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应用主治:1.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本品润肠通便作用类似火麻仁而力较强,且润中兼可行大肠之气滞。

常与火麻仁、柏子仁、杏仁等润肠通便药同用,用于津枯肠燥便秘之证,如:五仁丸。

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可与枳实、厚朴、陈皮等药配伍;若与芒硝、当归、生地等配伍,可治产后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2.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本品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可与桑白皮、赤小豆等利水消肿药同用。

若脚气肿痛者,可与木瓜、蚕沙等药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6~10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松子仁•药性:甘,温。

归大肠、肺经。

•功效: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应用主治:1.肠燥便秘:本品有润肠通便作用,宜用于津枯肠燥便秘之证。

治老人虚秘,可配伍火麻仁、柏子仁、黄芪等药。

2.肺燥干咳:本品有润肺止咳之功。

用治肺燥咳嗽,可以之与胡桃仁共捣成膏状,加熟蜜,饭后米汤送服。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痰湿壅盛者不宜使用。

以上各药用法用量等均为一般情况,具体还清谨遵医嘱。

麻子仁丸组成,方歌方解,服用禁忌,功效与作用

麻子仁丸组成,方歌方解,服用禁忌,功效与作用

麻子仁丸组成,方歌方解,服用禁忌,功效与作用【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卫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7)【组成】麻仁60g 枳实24g 川军48g 川朴10g 杏仁30g 白芍24g【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麻子仁丸方解】此为润燥泻热,缓通大便之方。

临床用于大便秘、小便数者。

《伤寒论》179条云::“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247条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明确指出小便数导致大便硬,形成太阳阳明一一脾约证。

盖脾与胃,居中州、司升降,一表一里,以膜相连,为胃行津。

脾主湿,司运湿,胃主燥,司化燥,脾胃安和则纳化有序,燥湿相济,受盛传道各司其职,推陈致新,津液以成。

若胃家积热,脾运被约,难以为胃行津,水津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肠道因之失却濡润,是以小便数,大便硬。

二便同源异途,为水湿代谢两径耳。

二者直接相关,彼处多则此地少,大便硬必小便数,大便溏必小便少。

《伤寒论》244条“小便数者,大便必硬”,251条“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皆以小便测大便之明训也。

本证虽曰胃强,然无神昏、谵语等腑实证状,故不宜承气汤峻下,而宜本丸润下泻热,缓通腑气。

泻下之力,虽较缓和,然毕竟属破气攻下之剂,老弱久病,津血不足者,仍当慎之。

若谓脾约为脾弱则谬也。

脾约证,临床表现大便干秘,数日、甚者十数日一便,其色黑,状如羊粪,一般无腹满、腹痛之苦,小便数,饮食如常。

因胃热所致,故用本丸泻热解约。

若泻后大便仍硬结者,则不为脾约,多属津枯血燥便秘,用本丸能取效一时,久用必伤正气,其便愈秘。

《素问·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

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由此可见,六腑正常状态呈运而不息、降而不逆、通而不塞、泻而不藏。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

【药品名】麻子仁丸【英文名】【别名】【剂型】蜜丸,每丸重约9克。

每盒10丸装。

【药理作用】1.处方来源: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

2.药物组成:火麻仁、白芍、苦杏仁、枳实、厚朴、大黄。

3.药理作用:火麻仁、杏仁含脂肪油类活性物质,能加强肠管的蠕动作用,润肠作用明显。

大黄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增强大肠蠕动而导泻,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

白芍主含芍药甙,具有解痉、镇静、镇痛及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等作用。

厚朴对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亦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

枳实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有力。

4.功用主治: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

症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药动学】【适应症】本药适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肛门手术后便秘、蛔虫性肠梗阻等。

【禁忌症】【注意事项】实证病人慎用。

【不良反应】【用法用量】每日1~2次,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

【药物相互作用】【专家点评】1.现代研究:火麻仁、杏仁含脂肪油类活性物质,能加强肠管的蠕动作用,润肠作用明显。

大黄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增强大肠蠕动而导泻,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

白芍主含芍药甙,具有解痉、镇静、镇痛及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等作用。

厚朴对肠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亦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

枳实能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有力。

故临床主要用来治疗肠燥有积滞的便秘。

老人与产后肠燥便秘及习惯性便秘等疾病。

2.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肛门手术后便秘、蛔虫性肠梗阻等。

(1)临床疗效研究观察,用麻子仁丸加乌梅、槟榔、陈皮治疗47例蛔虫性肠梗阻,有效率为100%:(2)用麻子仁丸治疗肛门疾病手术后大便困难,观察500例,有效率达95.8%;(3)治疗74岁老妇长达20年的顽固性便秘获得痊愈。

方剂每日一学——麻子仁丸

方剂每日一学——麻子仁丸

方剂每日一学——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丸,中医方剂名。

泻下剂,润下,具有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之功效。

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少津。

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胃肠燥热者。

【组成】麻子二20g 芍药9g 枳实9g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10g【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药研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证治机理】本方所治乃《伤寒论》之脾约证,脾津不足,肠道失于儒润所致。

《伤寒明理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

”即由于胃肠燥热,使脾受约束而失其布津之职,津液但输膀胱则致肠失儒润,故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润肠通便,邪热行气。

【方解】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君药。

大黄泻热通便以通腑;杏仁肃降肺气而润肠;白芍养阴和里以缓急,共为臣药。

枳实、厚朴行气破结消滞,以助腑气下行而通便,为佐药。

蜜蜂润燥滑肠,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诸药合用,使燥热去,腑气通,阴液复,脾津布,而大便自调。

【配伍特点】泻下与润下相伍,泻而不峻,下不伤正。

【运用】本方为治疗胃热肠燥便秘之常用方。

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或脘腹胀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用法中要求“饮服十丸”,强调“渐加,以知为度“,即应从小剂量逐渐加量,以取效为度。

【方歌一】麻子仁丸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胃热津亏解便难,润肠通便脾约济。

【方歌二】一升杏子二升麻,枳芍半斤效可夸,黄朴一斤丸饮下,缓通脾约是专家。

——《长沙方歌括》。

方剂之泻下剂之润下之麻子仁丸

方剂之泻下剂之润下之麻子仁丸

方剂之泻下剂之润下之麻子仁丸方剂之泻下剂之润下之麻子仁丸2010年09月25日星期六下午 10:53麻子仁丸(脾约丸)《伤寒论》[组成] 1、麻子仁二升(500g) 2、芍药半斤(250g) 3、枳实炙,半斤(250g) 4、大黄去皮,一斤(500g) 5、厚朴炙,去皮一尺(250g) 6、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50g)[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方解]本方证乃因胃肠燥热,脾津不足所致,《伤寒论》称之为“脾约”。

成无己说:“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

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

”(《伤寒明理论》)根据“燥者润之”、“留者攻之”的原则,故当润肠泻实,宜润肠药与泻下药同用。

君药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

臣药杏仁、白芍,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敢阴,缓急止痛。

佐药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

佐使药蜂蜜甘缓,助麻子仁润肠通便,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

麻子仁丸,用小承气以泻下泄热通便,大黄、厚朴用量俱轻减,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

麻子仁丸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润肠、通便、缓下,使燥热去,阴液复,大便自调。

麻子仁丸为丸剂,而且只服10小丸,依次渐加,意在缓下,润肠通便。

[运用]1.辨证要点麻子仁丸为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又是润下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痔疮便秘,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酌加槐花、地榆以凉血止血;燥热伤津较甚,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麻子仁丸的配伍意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麻子仁丸的配伍意义

麻子仁丸所治病证由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肠失濡润所致。

治宜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之法。

方中麻子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君药。

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芍药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助君药滋润肠燥,同为臣药。

大黄泻热通便,除肠胃燥热;枳实、厚朴行气破结,并助大黄通便之力,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均为佐药。

蜂蜜甘润而缓,和丸既增本方润燥滑肠之功,又可缓和大黄、枳实、厚朴攻下之力。

综观本方,既用小承气以泻热通便,又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

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润下药之麻子仁丸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润下药之麻子仁丸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润下药之麻子仁丸从总的来讲,润下体现了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造成肠道失润原因有多种,主要有这样几种基本类型:一类肠燥是由一定的燥热造成的,燥热伤津。

但是这种燥热,又和那热实互结不同,热实互结以后,阻滞在肠道,那这是用寒下法,力量较大的推荡。

而有一定燥热并不重,造成肠道自身津亏,腑气不通、不畅,其主要矛盾,燥热和津伤,津伤是主要的。

那要用润肠和清燥热结合,这是一类;还有一类自身产生的津液不足,精血亏虚。

那有些产后阴血不足,随之精血不足肠道失润造成的,这是一种自身津液化生不足;还有一类是津液输布不足,不能正常输布了,它也可以造成肠道失润。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饮服十丸,每日三次,渐加,以知为度。

从麻子仁丸的主治来看,叫它脾约便秘。

说它主症里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所以历来简称“脾约证”。

所谓脾约是指的成无己说:“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张仲景就说:“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

”成无己作了这个解释,约,是约束津液不得四布,这是一种理论的解释了。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这个胃包括胃家胃肠,津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失布,五经并行,那水液到了胃以后,吸收,输布全身的过程当中,跟脾的运化布散有关,跟肺的通调水道以及下焦阳气蒸腾气化,综合作用。

这个证是一种脾约束津液不能正常布散,那正常布散应该是向肠道,向膀胱布散分配了。

偏渗膀胱小便就多,肠道失去润泽大便就硬,是这样的解释。

它实际上是一般胃肠道燥热的时候,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小便发黄,量少,那这是普通的。

胃肠燥热伤津,这个伤津不光肠道,整体的津液会受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润下药之麻子仁丸
从总的来讲,润下体现了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造成肠道失润原因有多种,主要有这样几种基本类型:一类肠燥是由一定的燥热造成的,燥热伤津。

但是这种燥热,又和那热实互结不同,热实互结以后,阻滞在肠道,那这是用寒下法,力量较大的推荡。

而有一定燥热并不重,造成肠道自身津亏,腑气不通、不畅,其主要矛盾,燥热和津伤,津伤是主要的。

那要用润肠和清燥热结合,这是一类;还有一类自身产生的津液不足,精血亏虚。

那有些产后阴血不足,随之精血不足肠道失润造成的,这是一种自身津液化生不足;还有一类是津液输布不足,不能正常输布了,它也可以造成肠道失润。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饮服十丸,每日三次,渐加,以知为度。

从麻子仁丸的主治来看,叫它脾约便秘。

说它主症里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所以历来简称“脾约证”。

所谓脾约是指的成无己说:“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秘,故曰其脾为约。

”张仲景就说:“大便硬,小便数,其脾为约。

”成无己作了这个解释,约,是约束津液不得四布,这是一种理论的解释了。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这个胃包括胃家胃肠,津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然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失布,五经并行,那水液到了胃以后,吸收,输布全身的过程当中,跟脾的运化布散有关,跟肺的通调水道以及下焦阳气蒸腾气化,综合作用。

这个证是一种脾约束津液不能正常布散,那正常布散应该是向肠道,向膀胱布散分配了。

偏渗膀胱小便就多,肠道失去润泽大便就硬,是这样的解释。

它实际上是一般胃肠道燥热的时候,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小便发黄,量少,那这是普通的。

胃肠燥热伤津,这个伤津不光肠道,整体的津液会受影响。

但如果肠道,胃肠的燥热较轻,虽然导致有一定的便秘,但这个时候燥热没有影响整体津液的气化。

那也就是说有一类大便秘结,小便改变不大,在临床,你问他小便黄吗,少吗,他小便都还好,还不黄。

没有明显的很少或者短赤之类的情况。

那这个相比,大便硬,小便数,实际上大便干燥,不通、不畅,但小便变化不大。

那就不一定清泄胃肠燥热要用多大的力量,而是以润肠通便为
主。

所以第一,这个问题对于主治大便硬,小便数形成那个机理,燥热较轻,没有影响整体津液气化,仅仅是胃肠燥热,肠道失润,还没有影响到膀胱气化。

所以这种情况小便量并不变,那一比普通的大便干结,小便就会短赤的,它没有发生这个,相比之下,大便硬,小便数,产生这种提法,因为这个提法,那仲景就说其脾为约,这是脾约津液输布上的,并不是整体津液减少了。

它就是胃肠燥热较轻,没有影响整体津液的损耗,也就没影响膀胱气化。

因为对一般的体内燥热来说,影响胃肠,影响膀胱都会影响的。

这是它的主治证候的特点。

那作为润肠,同时有燥热要泄热,那肠道腑气不通要行气。

所以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这个方是个二类方,由于使用来讲,现在也有用汤药的,传统是用丸药的。

麻子仁丸,丸药、汤药功效方向是不同的,丸药,丸者缓也,以润肠为主;用汤药,这其中有小承气汤,你作为开汤药再小,它毕竟有清下的作用,所以用汤药方向往往就向清下热结,清下燥热去了,以下为主了。

用丸药以润为主了,这个要注意的。

经常这个方人们有时候就开成汤药,汤药就泻下作用比较突出了。

用丸药以润下作用为主了。

所以功效发挥方向受剂型的影响。

而且这个方,用法上可能要注意了,即使用丸药,张仲景还强调,如梧桐子大十丸。

梧桐子大那很小,你像那个梧桐子,好小。

像那个桂枝茯苓丸它用一丸还兔屎大,要比这大得多了。

梧桐子大十丸,开始吃
十丸,他可能大便不见得很通,那你增加,怎么增加?渐加。

要密切观察,观察着增加。

增加到什么程度?以知为度。

以知,知道。

谁知道?肠道知道。

也就是说有反映了,能够起到润下作用了。

为度,就行了。

一般保持这个量,用二、三天,不能久服。

久服就由润到下了。

当然你用这个汤药,汤剂形式更是下了。

那整个这个方来讲,它是润下的一个结合了。

以麻子仁作为君药,是润肠通便药。

杏仁、芍药、麻子仁和后面白蜜都有润肠作用。

因为有燥热,润肠同时,白芍的益阴养血,还有一定的补充,除了润肠,还能够补充阴血不足。

如果有燥热积滞,它可以有腹痛,缓急止痛了。

但整个这量很小,梧桐子大十丸,含有它的成分很少了。

杏仁主要是降肺气,通腑气。

所以杏仁在这里的运用,也就配合枳实、厚朴。

它可以降肺气,通腑气。

体现肺和大肠相表里。

佐药部分,大黄、枳实、厚朴,它实际上是一个小承气汤。

这个小承气汤在这里以丸药的形式,而且服用量又很小,在整方配伍中间是配合润下。

稍微具有清泄胃肠燥热的作用,所以整个方润下结合,润肠为主。

这是指的用丸剂时候的这个特点了。

用白蜜作佐使,它还是有润肠清热作用。

这个方的配伍特点,它配有小承气,但是和润相结合,下不伤正,润不滋腻,是一种润和下结合的方法。

但作丸剂时以润为主,开这汤药往往是以下为主了。

在运用方面,辨证要点,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在临床使用我们虽然写小便频数,临床运用实际上,它以肠燥,整体津液的匮乏不明显。

没有影响整体津液的气化,所以至少对膀胱气化的影响不明显,这作为一个运用的标准。

如果燥热较重,那你也可以用汤剂了。

在使用注意方面,毕竟这个方里是润下结合,不是纯属润肠,毕竟润肠要结合泻下燥热,所以年纪太大,津亏血少,精血不足的,还是以纯润肠为主。

孕妇应该慎用。

这个方多用于现在痔疮发生便秘或者肛肠科的一些手术后,通便使用,有些作为一种手术常规用药。

当然痔疮它有个血行瘀滞的问题,所以加当归、桃仁畅通血行,活血,和这个方结合使用更好了。

出血,常与地榆、槐花结合。

如果说肠道燥热伤津重的,当然这个方可以增加养阴清热的药,那都是可以调整用量,配汤剂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