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述评_惠敏

合集下载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1. 研究目标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大众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其主要目标包括:•理解大众文化的形成、传播和接受机制;•分析大众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探讨大众文化对个体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塑造作用;•研究大众文化对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2. 研究方法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实现其研究目标,主要包括:2.1 文本分析通过对各种媒体产品(如电影、电视节目、音乐、广告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

这种方法注重对符号、象征和隐喻等语言符号的解读,以及对叙事结构和视觉元素等方面的分析。

2.2 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手段,收集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态度、观点和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喜好、消费习惯以及与文化产品相关的社会实践。

2.3 历史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分析,探索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大众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并理解其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2.4 文化产业研究通过对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大众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方法注重对商业逻辑和利益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创意产业和知识经济等概念的思考。

3. 研究发现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这些发现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

以下是其中一些核心发现:3.1 大众文化是一种社会实践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品的集合,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体现。

它涉及到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接受、解读和再创造过程,以及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2 大众文化具有双重性大众文化既是娱乐消遣的手段,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

它既可以满足个体对情感、乐趣和娱乐的需求,也可以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3.3 大众文化与权力关系密切大众文化不仅受到权力机构(如政府、媒体等)的影响,也可以成为权力机构塑造公众意识和行为的工具。

哈贝马斯批判视线下大众文化理论研讨(全文)

哈贝马斯批判视线下大众文化理论研讨(全文)

哈贝马斯批判视线下大众文化理论研讨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矢志不渝地坚守的一块批判阵地,这一点尤为显著地反映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关于文化工业的分析之中。

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有助于文化的普及,但实际上却是对广大民众的意识形态欺骗。

这种理念当然也被该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哈贝马斯所继承。

不过,相比于霍克海默等人在大众文化批判方面表现出的激烈态度,哈贝马斯的理解要相对和气得多、也似乎更为客观。

尤其重要的是,哈贝马斯独特的诠释学视角为大众文化批判给予了崭新的色彩。

一、大众文化的批判诠释模式何谓“大众文化”?在这个问题上,哈贝马斯与他前辈的观点是一致的。

翻看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定义:所谓文化工业/大众文化,①“一般指的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的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②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的批量性和重复性,它声称能够使原本只属于上层社会的文化普及开来,以满足一般民众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对于大众文化标榜的这种积极意义,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人不屑一顾。

他们认为,隐藏在文化工业背后的是当权者刺激消费的伎俩。

那些看似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文化产品只是为了消费、为了满足资本家的迅速膨胀的财富需求才制造出来的。

更可悲的是,这种经济利益之中还包藏着某些政治谋划,比如劝说大众遵守政治秩序等,都可以借助大众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来实现,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色彩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鉴于此,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对其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在这个批判的队伍中,哈贝马斯的视角具有独到之处。

③他认为大众文化并不完全是操纵民众的工具,尤其是在其产生的最初阶段,因此,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批判”并非完全是否定意义的,它更类似于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是一种分析、划界。

哈贝马斯力图告诉我们:在怎样的意义上大众文化是有效的,是值得我们进一步考察与利用的。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界线在那里?要解决此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哈贝马斯大众文化批判的切入点。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摘要]文化的概念界定着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文化精英主义、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以及后现代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研究都根据自身对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了对大众文化不同的研究视角;未来的大众文化研究需要在全球化和政治批判维度等方面继续开拓前行。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视角[在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化概念的界定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但是对于什么叫文化,却又不是一个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

美国曾经有两位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分析》一书中,列举了从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至少一百六十四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并指出随着学科的交叉化和精细化,文化的定义将变得更加繁复多杂。

而也正因为这种文化定义上的不确定性,大众文化的概念更是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约翰·斯道雷在其所著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中,曾概括了“大众文化”的六种定义,分别是:一是指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二是指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换言之,大众文化是低等文化;第三种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只不过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第四种认为大众文化来源于“人民”的文化,基本等同于民间文化;第五,来自葛兰西,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灌输给群氓地欺骗性文化,也不是自下而上的、人们创造的对抗性文化,而是两者进行交流和协商的场域;第六,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即后现代主义文化已不存在高低之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所有的文化都可看作大众文化。

〔1〕(p6)下面,随着对大众文化研究不同理论视角的展开,我们将看到,文化的不同概念是如何界定了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以及大众文化的内涵又是处于怎样的不断变化之中。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是一种从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理论出发,透析大众文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首先,伯明翰学派提出了大众文化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广泛的群体,而不仅仅是精英阶层。

他们致力于揭示和分析大众文化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大众如何生产和消费文化。

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是注重从底层人民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大众文化的动态特征。

其次,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强调文化的政治性和阶级冲突。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不仅仅是消遣和娱乐的工具,而且包含着社会和政治权力的反映和塑造。

通过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他们探寻文化在社会阶级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文化是如何被用来维持或者颠覆社会阶级体系的。

此外,伯明翰学派强调了大众文化的流动性和变化性。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

通过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他们揭示了文化构建和创新的过程,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互动和交流。

这个特点使得大众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启示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是,我们应该从人民的角度关注和理解大众文化,而不仅仅是关注精英文化。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文化具有政治性和阶级冲突,需要批判地看待和分析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此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大众文化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总之,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通过其独特的方法和理论框架,为我们认识和解读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它对于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的特征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进路

论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进路

论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进路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精英主义;文化工业;后现代主义论文摘要:以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为研究视角,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三个阶段,对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进路进行梳理和评析,以期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目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众文化研究都已经成为理论界的一门显学。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复杂的新兴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必将呈现出新的特征。

纵观国内外对大众文化的研究,无非是从批判理论的视角、符号学研究的视角和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从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三个阶段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进路进行归纳梳理,力图从宏观上把握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的整体发展脉络,以期对当前大众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文化精英主义批判理论大众文化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英国马修・阿诺德在1869年出版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阿诺德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思想和言论”、“是对美好的追求”,在社会中肩负着主导、引领文化发展的作用,这些文化仅仅掌握在少数“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手中,而广大的工人阶级被认为是“没有受过教育、缺乏教养”的人,大众文化就是这些“没有受过教育没有修养的民众发展壮大的文化”,是一种离散的“无政府主义”的文化,它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处于一种对立的态势。

阿诺德的这种观点流露出明显的精英主义色彩。

艾略特继承了阿诺德这种文化观,认为文化只能为社会中的文化精英所理解,并对工业文明和大众文化抱严厉的批评态度。

1930年利维斯出版了著作《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在书中他把当时流行的电影、流行小说、广告等文化现象统称为“大众文化”,他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消费的商业文化,已经大规模地充斥于社会文化领域,它对传统的精英文化构成巨大的威胁,使传统价值受到挑战,少数文化精英的地位日益式微。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及其启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及其启示
西方 马 克思 主义 的大 众文 化 批判及 其启示
谭 建
,
( 重 庆市 委党 校 万 州 分 校
【 摘
重庆
4 0 4 10 0
)
,
要 】大众 又 化批 判
,
作 为西 方马 克 思主义 又 化 批 判 的 一 个 重要 主题 或方 向
,
与意识 形 态批 判


技 术 理 性批 判
,
,


格 心 理 机 制批 判 比 肩接 踵
,

,

对 现 实 的最 具 反抗的 要 素 内在地存在 于 最超然 的 艺 术 中
, ,


[ j 4


,

,

,
,
,
,

,


,
,


,
,


,
,
,
,



通 过 自 由 的创 造和积 极 审 美 个 人 摆 脱 了 先在 给 定和 历 史 规 定的制 约 并 依 据 自 由本 性 设 计 了 超 越 现 实 世 界 的理 想 境 界 从 而 唤 起人 们 对 自 由 的渴 望 马 尔库 塞认 为 自从 自 由意 识 觉 醒 以来 真 正 的 艺 术 品 无 不 揭 图 在他 看来 艺 术作 品 代 表 着 示 了这种 原 型 的 内容 即 否 定非 自 由 对 一 切 不 自 由存 在 的 否 定和 超 越 而 在现 存 的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中 由 于 科 学技 术的 发 展 和 技术 理性 的统 治 通 过大 众 文 化商 品 的消 弹 传 统 意 义 上的 革 命力 量 己 经 失 去 了超 越 的维 度 在 这种 条件 下 要 想 超 越 异 化的 现存 世 界 就 必 须借 助 真 正 的 艺 术 发 挥 艺 术 作 品 所 具 有 的 批 判 否 定和 超 越 功能 他 指 出 这个 伟 大 的拒绝 就 是 对 不 必 要 压 抑的 抗议 就 是 争取 最高 自 由形 式 即 无 忧无 虑 的 生 活 圈 真正 的 斗争 但 只 有 用 艺术 语 言 才 能平 安 无事的 表 达这个 思 想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2024年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篇一一、引言法兰克福学派,又称为法兰克福学派或文化研究学派,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起源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

其理论以批判理论为主线,尤其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更是该学派的核心。

该理论试图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复杂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方法和影响。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被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文化形式,其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这种文化形式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往往追求表面的娱乐效果,从而削弱了人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该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流行与现代社会的商业化、工业化和技术化密切相关。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利益往往成为文化生产的驱动力,而大众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往往被商业利益所左右,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此外,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消费过程也受到技术的影响,如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的普及使得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批判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方法主要是社会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

社会批判主要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入手,分析大众文化的产生和流行背后的社会因素。

意识形态批判则主要从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揭示大众文化的虚假性和欺骗性。

此外,法兰克福学派还采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大众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对媒体内容、广告、流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本质,还指出了大众文化对人们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这一理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

解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解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 剥夺人的情感, 固陈旧的社会秩序 一) 巩 大众文化 是一种 媒体文化 , 它把特 定的思维方式 , 行为方式和价值标 准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 强力加给 民众 。在德 国,传播机器每 日通过报纸 、 “ 电台将 民族主义、 文主义和 自由主义 、 沙 道德论等按时按量硬塞给公 民。” 马尔库塞则以“ 单向度 思想 ”它是 由政策制定者及新 闻信息 的提供者 系统 ( 的推进的) 来阐释人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下思想和情感丰 富性和 多样性 的丧
所在 。
Hale Waihona Puke ( 大众文化堕落成为维护现实统治的意识形态 的工具 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大众 文化 已经消解 了文化原有的批判和否定的向 度。 它通过“ 不断重 复, 整齐划一 ’ 所有的人从工作到休闲都受到影响。 傲 大 众文化 由于长期受到这种丧失 了否定性 、超越性文化商品的催 眠和灌输 , 也就 习惯 了对现实采取顺从和批判的态度。同时, 大众文化还是统 治阶级 权力意志白‘ 声筒 ”表达 的话语是统治阶级的权力意志和权力话语。 勺‘ 传 ,

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决定 了目前死刑犯罪的特 点不同, 从而决定了中美两国 的死刑制度在立法及执行方式上的诸 多不 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 开放以来, 经济与社会得到了 很大的发展 , 人均 G P超过了 10 D 0 0美元 。社会进入 了发展期和转 型期, 由 于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交织, 一些社会 问题突 出, 与此相伴 , 社会上违法 犯罪也处 于高发期。因此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涉及死刑的犯罪多, 死刑的罪 名多 ( 包括经济犯罪) 被判处死刑的人数多 (0 3年我国判处死刑 的人数 , 20 占世界的 9 以上) 也就 不足为奇 了, 0 , 这是社会 发展过程 中许多国家 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 敏(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收稿时间:2010-05-30作者简介:惠敏(1965-),女,山东诸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美国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

摘要: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

德国的法兰克福批判学派、英国的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学派是最有影响的三个学派。

关键词:西方大众文化;法兰克福批判学派;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后现代主义理论学派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10)04-0076-051.0引言在西方,“大众文化”对应着英语中的两个词汇:mass culture 和popular culture 。

德国法兰克福批判学派理论家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和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 )以“mass cultur e ”表述大众文化。

他们认为,mass 有“乌合之众”之义,所以,mass culture 是一种为平民准备的低等文化,这反映出了精英人士对大众文化的蔑视。

英国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理论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 ms )不喜欢mass 这个含有轻蔑意味的英语词语,而以“popular culture ”表述“大众文化”,他认为popular 一词不含贬义。

威廉斯重视平民及一般人的能力,是在肯定的甚至赞扬的意义上使用“大众文化”,相信它是民众为自己创造的东西,体现出对于大众文化的宽容态度。

后来,美国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家德怀特·麦克唐纳(Dwight MacDonald )又提出应当用mass culture ,而不用popular culture 来称呼大众文化,因为popular 含有流行、通俗、庸俗之义,popular culture 多译为“流行文化”或“通俗文化”,它更强调了一种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进行”时态。

其实,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是不一样的,两者都具有一定的民间性质和通俗性,但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与文化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紧密相联;通俗文化则是早就已经存在的文化形式。

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用mass culture ,而不用popular culture 来指称大众文化。

概括说来,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以大工业和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文化工业为赢利目的,以都市普通市民为主要受众,按照商品市场规律的运作进行批量生产,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流行于整个20世纪,今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大众文化发展成为当代中国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则是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总体上来说,中国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我们主要关注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的研究。

关于大众文化最早的研究,可上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时至今日,西方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较为系统的大众文化理论是最先由西方学者提出的。

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他们在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研究范围、探讨的视角与关注的问题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和学术流派。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的法兰克福批判学派、英国的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学派等。

2.0德国的法兰克福批判学派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H .Marcuse )、洛文塔尔(Leo Lo -wenthal )等学者为代表、以对大众文化持否定的批判态度为特征的德国法兰克福批判学派(Frankfurt School )。

这一学派最早对大众文化给以关注并进行研究,也最负盛名。

法兰克福学派将“大众”视为固76定不变的、单质的群体,或者说是“没有鉴别能力”的一群“经济上、文化上和政治上受工业巨头主宰的、被动的、无助的乌合之众”。

(Stor ey,1996)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被异化了的文化,是一种工业,它以商业原则取代艺术原则,以市场要求取代精神要求,因而,大众文化产品是平庸的、雷同的,它千篇一律,丧失了自主的性格,完成不了“颠覆”、“否定”和“救赎”的使命。

大众文化借助于大众传媒而流行于大众之中,操纵着社会大众的思想和心理,在这种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下,民众丧失了自身的判断力,成为一种被动的文化消费者。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这一文化工业持敌视、忧虑、坚决批判的态度,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们的大众文化理论被称作“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他们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组成部分。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历来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其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研究为后来的大众文化研究奠定了最早的基础。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霍克海默的《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1947)、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审美理论》,以及马尔库塞的《单面人》(One-Dimensional Man,1972)等等。

其中,《启蒙辩证法》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它不仅对法兰克福学派有着重要意义,也成为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点。

(转引自张捷鸿,2006)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本书中第一次系统地、分析性地使用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 y)一词。

(霍克海默等,1990)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就以“文化工业”来标明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并把大众文化视为是对于公众的一种彻头彻尾的“欺骗”形式,完全无视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

此外,阿多诺于1941年发表的《论流行音乐》(On Popular Music)一文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代表作。

阿多诺对流行音乐进行了批判,认为流行音乐是文化工业的商业制作,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标准化,二是伪个性化。

(转引自张捷鸿, 2006)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一书中,德国著名学者、当代批判学派的代言人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①对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著名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概念。

他认为:大众文化的重要历史贡献在于创造了一个理想类型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国家和市民社会中间存在着一个公共领域,人们可以在此自由议论、发表观点,这正是媒介的运作空间。

同时,理想的公共领域应该充满理性和批判的力量。

这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思想。

(转引自张捷鸿,2006)总之,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从精英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大众文化整体上是一种大杂烩,是向大众提供一种“虚假需要”的文化工业。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这种大众文化概念,倾向于突出大众文化对于个性的否定性作用,认为普通公众完全受到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操作或暴力强制,无法进行任何反抗,从而对其采取否定的或批判的态度。

他们对大众文化的界说,极尽批评、否定之能事。

对大众文化、大众媒介持悲观、激进的批判态度,是这一学派的基本特色。

但这不免有些过于极端和偏激。

而且,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局限在意识和精神领域,其理论缺乏充分的实证依据,这也成为它的一大缺陷。

3.0英国的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20世纪中叶,出现了以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雷蒙·威廉斯和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等文化学者为代表、以为大众文化辩护为特征的英国伯明翰文化平民学派(Birmingha m School),这成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转折点。

英国著名文化学者霍加特、威廉斯被视为“平民主义”立场的奠基者。

1964年,霍加特与威廉斯等人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 y Cultural Studies,CCCS),被国际公认为当代文化研究的发源地,其宗旨是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与大众日常生活。

这里的“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学派被称为“伯明翰学派”。

20世纪50、60年代出版的著作,如,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1958年),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年)、《漫长的革命》(1961年)以及E·P·汤普逊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被认为是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其出版发行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

霍加特的贡献主要在于把文学批评的方法应用于通俗文化,把流行音乐、通俗期刊等大众文化现象77都作为文本来加以分析,为早期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更为重要的是,霍加特首倡了跨学科的多维视野———同时采用了社会学、政治学与文学批评的视角,至今仍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威廉斯对大众文化研究做出的特殊贡献之一,就是强调文化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阐发某些伟大的思想和艺术作品,而且要阐明生活方式的意义和价值,理解文化中“共同的重要因素”。

(孙英春,2005)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1976)一书中,威廉斯考察了131个彼此相关的“关键词”,追溯其意义的历史流变,引领我们了解英国当代的文化与社会。

霍加特、威廉斯等人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把文化从高雅文化的定义中解放出来,将大众文化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探讨普遍社会问题的特殊途径。

(转引自詹明信,1998)英国文化研究的第二代学者主要有霍尔、莫利、霍布森、威利斯、海蒂兹和麦克卢比等。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师、曾经担任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第二任所长的霍尔在《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 in the Tele vision Disc ourse,1973,以下简称《制码解码》)、《文化研究:两种范式》(Cul-tural Studies:Two Paradigms,1980)中,将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彼此构连,更深刻地导致了文化研究的转向。

霍尔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他提出了著名的“编码译码理论”(encoding decoding theory),认为受众对媒介文化产品的解释,与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立场相对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