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观看待煤化工 别误导公众!
浅谈当代煤化工发展方向

浅谈当代煤化工发展方向
煤化工是指利用煤作为原料进行化学加工和转化的过程。
煤是中国资源丰富的重要能源,但也是一种有害的污染物,如何合理利用煤资源,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煤化
工的发展方向之一。
首先,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当代煤化工的重要发展方向。
采用清洁高效的技术和设备
对煤进行加工和利用,是解决煤炭污染和低效利用的关键。
例如,利用煤炭制造清洁能源,并且控制产生的污染,可以提高能源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煤炭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清洁高
效利用。
其次,煤基医药化学品、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应用也是当代煤化工的发展方
向之一。
煤基医药化学品和新材料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高端、更有质量和更多样
化的产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例如,煤炭可以制造出高质量的碳纤维和新型的无机材料,煤基化学品也可以用于医学和化妆品行业。
第三,煤基化学品和化肥的研发和应用是当代煤化工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当前的情况下,化学品和化肥的需求量正在快速上升,为了满足国民的生活需求和推动经济的增长,
需要开发和生产更多的化学品和化肥。
因此,煤基化学品和化肥的开发和应用成为了重要
方向之一。
煤化工在可持续能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谈谈煤化工企业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煤化工企业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煤化工企业是一类高危行业,涉及到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爆炸、火灾、中毒等重大安全风险。
因此,在煤化工企业的安全认识和理解方面,必须要高度重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首先,煤化工企业必须要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安全标准和规定,从源头上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同时,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其次,企业应该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如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压力、温度、流量等监测系统,配备防爆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等,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最后,在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也需要注重社会责任,注重环保理念,积极推动煤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总之,煤化工企业的安全认识和理解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和严谨态度,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员工和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1 -。
浅谈当代煤化工发展方向

浅谈当代煤化工发展方向当今煤化工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为了更好地指导当代煤化工发展方向,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技术创新是当代煤化工发展的关键煤化工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技术基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也面临着技术落后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创新成为了当代煤化工发展的关键。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应当加大投入,加快煤化工技术研发和转化速度,推动现代化煤制品研发和生产。
尤其是在清洁高效煤化工技术方面,我国应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借鉴国际经验,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煤化工产业向“绿色”发展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已成为当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煤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意味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煤化工产业向“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煤化工生产的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煤化工企业的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保护体系,推动煤化工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三、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煤化工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了煤矿开采、煤制品加工、煤化工产品生产等多个环节。
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了当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煤炭资源开发、煤制品加工和煤化工产品生产的协同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鼓励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资源整合和产业协同效应,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四、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当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中,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煤化工产业是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的力量,可以推动煤化工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浅谈煤化工

浅谈煤化工提要: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并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
煤化工包括煤的一次化学加工、二次化学加工和深度化学加工,煤的焦化、气化、液化,煤的合成气化工、焦油化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等。
前言:在国际油价高位震荡的背景下,世界已进入能源和化工原料多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或者地区应根据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选择现实、优质的原料和技术。
煤炭资源已成为我国能源的重要保障和支撑;煤化工的发展更是受到了煤资源国和有关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
煤炭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化石能源。
在当前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和倡导保护环境的情况下,发展煤化工特别是新型煤化工,调整我国的能源化工结构,就显得日益重要。
1.煤焦化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也称做煤的干馏。
煤焦化产品主要有焦炭、煤焦油(苯、甲苯等)、焦炉气(氢气、甲烷、乙烯、一氧化碳等)精氨水等。
这些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染料、农药和炭素等行业。
有些甚至是石油化学工业无法替代的,如吡啶喹啉类化合物和许多稠环化合物等。
2.煤气化煤在高温条件下借助气化剂的化学作用将固体碳转化为可燃气体(气体混合物) 的热化过程。
用空气、水蒸气、二氧化碳作为气化剂。
它们与煤中的碳发生非均相反应。
此外,煤热分解出的气态产物如CO2、H2O及烃类等也能与赤热的碳发生均相反应。
依气化法、气化条件及煤的性质不同,气化气的组成也不同。
根据煤气发生炉内所进行的气体过程特点,可以将煤层自上而下地分为干燥带、干馏带、还原带、氢化带和灰层,在干燥带和干馏带中,煤受到高温炉气的加热而放出水分并挥发。
剩下的焦炭在还原带和氧化带中进行氧化反应。
煤经过气化后得到的是粗煤气,再经过净化和加工后,可以得到各种化学品。
常用于煤气化的方式有:固定床常压气化气,鲁奇加压气化气、考伯斯一托茨气流床气化气(K- T)、德士古流床气化气(Texaco)、改良型温克勒流化床气化气等。
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探讨

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探讨煤化工企业是将煤炭作为原料进行化学加工的企业,其生产过程涉及到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性,安全管理是煤化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煤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信息公开不透明的问题。
很多煤化工企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往往不愿意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导致公众对企业的不信任。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煤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加强信息公开,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企业安全状况,增强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人员安全意识不足是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
煤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但很多人员对于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不高,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
我们建议煤化工企业加强对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员工能够熟悉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并且建立健全的安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对安全工作的重视。
煤化工企业存在着设备老化和安全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煤化工生产涉及到高温、高压等特殊环境,设备的老化和安全设施的不完善将给生产过程带来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煤化工企业加强设备的维修和更新,及时检修设备,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企业还应该完善安全设施,如红外线监测、报警系统等,提高事故预警和处理能力。
煤化工企业还存在着应急救援能力不足的问题。
由于煤化工生产涉及到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将给企业和周围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我们建议煤化工企业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制和队伍,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熟悉应急处理流程和技术要求,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问题,需要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信息公开、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完善设备和安全设施以及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的建设,可以有效应对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
分析我国煤化工发展中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分析我国煤化工发展中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我国煤化工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经济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传统煤化工技术的使用,我国煤化工产业面临着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高的问题。
煤化工生产中需要大量的能源,而且碳排放量也相对较高,给环境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而且,这些问题也间接影响了煤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得我国煤化工行业难以走向世界。
我国煤化工发展中存在着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传统的煤化工生产模式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很大,导致了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这不仅仅会加速煤炭资源的枯竭,还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等。
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煤化工发展中存在着技术装备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目前,我国煤化工行业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上,而且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得我国煤化工行业的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市场竞争力也相对较弱。
也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了我国煤化工行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面对上述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望能够促进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加大对煤化工技术改造与创新的投入,推广先进、清洁、低碳的煤化工技术,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
还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我国煤化工行业向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我们应该调整煤化工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煤化工生产方式,加大对新型煤化工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以提高煤化工产品的品质和品牌竞争力。
与此要加快煤化工园区的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高效利用,推动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
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煤化工企业的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煤化工的认识

对煤化工的认识
煤化工是指利用煤炭作为原料进行化学加工和转化的过程。
煤炭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而煤化工则是将煤炭转化为各种有用的化学产品的过程。
煤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还可以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煤化工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
煤化工的主要产品包括煤焦油、苯、酚、苯酚、甲醇、乙烯等。
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农药、合成纤维、涂料、塑料等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煤化工的优势在于煤炭资源丰富,成本低廉。
与石油和天然气相比,煤炭资源更加广泛,而且价格相对较低。
因此,煤化工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的短缺问题,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然而,煤化工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煤化工技术相对成熟,但仍存在一些瓶颈和难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此外,煤化工产业链条较长,涉及到多个环节,管理和协调难度较大。
为了促进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煤化工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煤化工产业向更加清洁、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
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煤化工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煤化工产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希望未来煤化工产业能够在技术创新、环保治理、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煤化工安全管理的几点认识

对煤化工安全管理的几点认识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对煤化工安全管理的几点认识对煤化工安全管理的几点认识煤化工是近年来崛起的一个新兴产业。
我国的能源状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依然是:富煤少油缺气。
在我们中煤集团这样一个以煤炭为龙头的央企,在近期煤炭市场不景气的条件下,大力发展煤化工不失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煤化工生产的特点和固有的危险性,决定了煤化工安全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笔者从事煤化工生产和管理几十年,现就煤化工安全管理谈几点认识,不妥之处请与会专家、领导、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提高安全意识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应。
煤化工的安全生产是一个客观事物,我们能看的见、摸的着,这个安全生产的客观事物在人们的头脑中反应越强烈,人们的安全意识就越高涨,对安全的认识就越清晰,对安全生产工作就越重视。
因此说,提高安全意识是安全生产的灵魂。
怎样才能提高煤化工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这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在企业成天讲安全生产,究竟什么是安全生产?很多人恐怕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认为对“安全生产”一词可以理解为: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技的等方面措施,预知并控制乃至消除生产、经营、科研等过程中的危险,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生产、经营、科研等过程的正常运转,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安全生产是人们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中的理想状态,是经济组织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最佳经营成就,科研组织获得理想科研成果,煤化工操作人员和作业者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
安全生产是一个整体,所谓生产,是指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以及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安全。
这里既不存在不需要安全保障的生产,也不存在没有生产、经营、科研等活动的安全。
人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理解,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强和深化。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安全科学技术理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对安全生产的理解会更加科学,安全生产不仅是经济、科研组织和企业员工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而且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客观看待煤化工别误导公众!8月11日,由绿色和平(GREENPEACE)主办的煤制气产业系列活动暨《美国煤制气产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其指出,煤制天然气较传统天然气可能多产生7倍的碳排放,较开发页岩气多耗用100倍的水资源;除了温室气体排放,煤基合成天然气还将排放硫化氢和汞,若这些污染物得不到合适的分离和处理将产生潜在危害。
其结论认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应推迟执行合成天然气项目,以防止出现潜在的成本高昂和环境破坏的局面,更好的决定可能是完全取消这些项目计划。
国内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媒体也推波助澜,给煤化工产业贴上负面标签。
那么,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在内的煤化工项目是否如文中所指为高污染、高耗能?目前人们对煤化工行业发展存在哪些误区?发展煤化工又有何重要意义?对此,笔者对文中一些常识性错误和不符合事实的论调进行澄清。
必须指出的是,煤制天然气等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环境和经济影响是正面的,是实现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趋势:煤炭清洁利用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主要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现代大型煤炭清洁转化项目。
与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编制实施“十二五”煤炭深加工产业升级示范方案,该方案历时数载,经化工、煤炭、电力、天然气、环保、经济等多方面专家充分论证,实施方案制定了最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充分考虑了碳排放和经济性等多方面问题。
据了解,现代煤化工过程采用的技术是在密闭的系统中,将煤炭气化,生成粗合成气后再经过脱硫、脱碳等净化措施,得到纯净的合成气用于合成天然气、油品、甲醇(深加工为烯烃)等。
煤化工过程中输入的是煤、氧气、水,输出的是产品和纯净的二氧化碳,原料煤中的硫、汞等污染物都可以在工艺过程中得到转化回收,硫回收率达到99.8%以上,汞固定在催化剂中(催化剂集中处置回收,也可采用专门的催化剂脱汞),没有NOX排放,循环水排污水、工艺废水等也可深度处理后回用,最终实现污水近零排放(不外排环境)。
而煤化工生产的合成气,除了用于化工合成,也可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
目前社会上对IGCC发电已有共识:IGCC发电属燃烧前脱除污染物,可大幅度降低发电过程排放,并实现CO2的捕集,是发电方式的绿色革命。
因此,煤化工实现了煤炭中的污染物处理和集中利用,具有明显的环保优势。
据相关数据统计,与直接燃煤相比,SO2排放可降低99.8%,粉尘排放可下降99.9%;与燃煤发电(带脱硫脱硝,脱硫效率约90%)相比,SO2排放可进一步降低80%,NOx可降低75%。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煤化工装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源为配套的热电站锅炉排放,按照严格的电厂标准进行脱硫、脱硝处理,还有部分项目采用IGCC装置配套热电,把整个装置排放都降到了先进绿色发电的水平。
而正是因为煤炭深加工产业绿色、环保,很多国家的大型煤化工示范项目被列为政府支持项目。
如位于美国北达科他州世界首套煤制天然气项目,于1984年建成投产,是美国大型洁净煤利用示范项目。
项目投产20多年来,进行了副产品综合利用、CO2回注油田采油等多项改进,该项目被北达科他州政府评为该州最清洁的能源项目。
而从国内情况看,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实现其清洁高效利用势在必行。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4.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68.4%。
2012年,全国煤炭消费量34.15亿吨(原煤)。
其中,直接燃煤占我国煤炭利用的77%,除发电外,尾气治理困难的分散燃煤占20%以上。
此外,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到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0亿吨标准煤。
届时煤炭消费量估计将达到40亿吨(原煤)。
众所周知,燃煤排放的SO2、NOX、粉尘是我国雾霾天气频发的最重要原因,如果煤炭利用方式不改变,燃煤总量继续增加,雾霾治理难度更大。
而我国煤化工等煤炭清洁利用比重的增加将会减少污染物排放。
因此,发展现代煤化工,替代直接燃煤不仅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物增加,恰恰相反,会显著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
意义:具有经济环保双重效益据笔者了解,美国大平原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较早,其投资回报等经济效益指标已不可考。
20多年来,由于天然气价格波动造成该项目经济效益变化很大,但是该项目开车至今一直在连续运转,2012年该项目实现销售收入5.51亿美元,消耗煤炭610万吨,成本约1.83亿美元,项目实现增加值约为3.68 亿美元。
南非沙索公司煤制油经济效益则更为显著,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年销售收入218亿美元、利润31亿美元、市值达到332亿美元的国际公司。
未来我国煤化工产业培育出10~20个这样的公司也是可能的。
基于我国较低的设计、施工、装备制造成本,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投资较节约,煤价合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煤化工单个项目投资在百亿元以上,可拉动国内投资,将建设、生产期间创造的财富留在国内,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并且,我国现在也有财力投资一些大型煤化工项目。
从“十一五”投产示范项目看,除技术因素外,正常生产的项目,如神华108万吨/年煤制油、伊泰16万吨/年煤制油、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等都已实现盈利。
同时,煤化工产业发展可带动我国研发、设计、施工、装备制造(特别是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而从长远看,煤化工产业发展还将成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基础产业。
一些人担心如果未来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气大规模发展起来后,煤制天然气的产品市场会有问题。
实际上,由于煤化工流程的通用性,其产品调节的灵活性是很大的。
煤化工流程的总投资中,除合成单元外,投资的90%是空分、气化、净化、公用工程等通用工序。
因此,即使煤制天然气没有市场了,也可以调整反应器和催化剂,生产合成油。
我国油品缺口3亿~4亿吨/年,生产1亿吨合成油可弥补不足;还可直接用合成气发电,建设IGCC装置,发展清洁电力,替代常规发电。
因此,煤化工投资不会发生浪费。
此外,发展煤化工对改善大气环境和雾霾天气,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对煤化工发展从能源转化效率、煤炭水资源消耗、环境排放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产业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据了解,2004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就开始研究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问题,但一直未出台正式规划和产业政策。
在笔者看来,以现代煤化工、IGCC为代表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不是快了,而是太慢了,今天燃煤污染引起的大面积雾霾天气等局面,与煤炭大量低水平利用直接相关。
杨启仁文中所提出的“延后实施合成气计划”、“更好的决定就是完全取消该计划”的提法是对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发展的严重误导。
误区:发展仍存在三大矛盾尽管发展煤化工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很大误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误区一:与温室气体减排矛盾。
CO2排放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只要煤炭消费量在增长,CO2排放不可避免。
我国CO2减排的根本措施主要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二是提高化石能源转化和使用过程中的效率。
对于煤化工来说,提高能源转化效率是减排温室气体的关键。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合成氨、甲醇等传统煤化工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升级。
煤制天然气升级示范项目能源转化效率可达到56%~60%,高于燃煤发电40%~46%,煤制油、煤制烯烃能源转化效率都达到40%以上。
而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考察,根据清华大学煤制天然气和煤电全生命周期能源利用效率研究表明,在不同应用领域,煤制天然气和煤电各有优势。
由于煤制天然气主要用于民用和工业燃气(包括锅炉)、车用燃料等市场,煤制天然气和煤电不存在完全替代关系,不应简单以能源效率为指标而否定某种发展路线。
而从总体看,发展煤制天然气与发展煤电的能源转化效率相当,在一些应用领域优于煤电,不会造成全社会能源转化效率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因此,笔者认为,杨启仁文中提及的“产生更多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是对我国节能减排承诺的误读和对公众舆论的误导。
2009 年,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承诺的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减排,而不是二氧化碳总量减排,否则会束缚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而煤制天然气作为煤炭的清洁转化和利用方式,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以更少的资源和排放支撑国民经济更大发展,与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并不矛盾。
特别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低能源、资源消耗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加大,单位GDP能耗不断降低,我国承诺的减排指标是可以实现的。
误区二:造成西部生态环境恶化。
一部分人认为,我国大部分富煤地区水资源缺乏,煤炭深加工属于高耗水项目,如大规模发展将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占不住脚的,有必要澄清煤化工耗水量大的认识误区。
首先,煤化工与全国工业平均耗水量比并不高,煤化工目前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在30~60吨,低于水利部统计的2012年全国工业平均水平(76吨)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20年的目标(65吨)。
其次,煤化工用水主要用于冷却,大部分蒸发到空中参与大气水循环。
以一套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为例,年需新鲜水约2000万吨,产品CH4中的H2主要来自于水,以此计算,产品天然气每年带走的水量约600万吨,其余的1400万吨都蒸发上天了。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一篇关于青海湖水位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
据央视网2013年10月20日消息报道,作为中国西北内陆最大的水体,青海湖的水位数十年来下降的趋势发生逆转,水位正在迅速上升。
水文数据显示,2004年青海湖水位到达最低位,海拔3192.86米,此后水位一直保持回升趋势,最高到达3194.28米,增加了1.42米。
科学家对青海湖流域连续的跟踪研究已经超过了10年,对水中化学元素的研究证明,青海湖水增加主要来源于降水。
在青藏高原上,像青海湖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案。
统计显示,近30年我国自然新增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60个,其中58个位于青藏高原以及甘肃、内蒙古、新疆一带。
因此,这给我们一些启示,至少西方某些学者鼓吹的全球气候变暖破坏地球环境的说法是不可靠的,西部煤化工破坏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说法也是一种主观臆断。
希望气象和环境学者对西部煤化工的蒸发水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能做进一步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此外,我们还要把先进的现代煤化工和曾经给西部地区带来严重污染的小焦化、小电石等落后煤化工区别开来。
目前西部地区工业用水比重较小,主要问题在于用水结构失衡,农业用水比重过高且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