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三章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课时精练湘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教学文档

湘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题-教学文档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9溧阳实验中学检测)下图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回答1~2题: 1.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土壤条件B.气候条件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2.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回答3~4题:3.松花江和珠江的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C.③D.④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⑤B.⑥C.⑦D.⑧读图,回答5~6题: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6.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土壤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因素。

读“土壤组成的物质分布图”,回答7~8题:7.图中表示土壤组成物质中有机质的是( )A.①B.②C.③D.④8.该土壤的厚度约为( )A.300 cmB.100 cmC.60 cmD.20 cm草原丰美、草场面积广大、畜种优良的新疆具有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然而让人忧虑的是:目前新疆约有80%的天然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这与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大有关系。

据此回答9~10题:9.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A.风力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强烈B.多外流河和咸水湖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10.若大量植被退化或消失,新疆地理环境受到的影响可能有( )①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小②地表径流短期内增加③土壤趋于贫瘠化④水资源增多⑤土壤盐渍化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⑤D.②④⑤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课后练习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课后练习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湘教版课后练

➢第1题【单选题】
地质调查工作人员在我国陕西发现国内目前已知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

据勘查,此次发现的丹霞地貌主要发育在中生代。

完成下面小题。

该地质遗迹景观带位于(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该丹霞地貌发育时代的末期,完全销声匿迹的是( )
A、三叶虫
B、恐龙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关于下列山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山麓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B、阿尔卑斯山南坡降水多于北坡,雪线高度南坡低于北坡
C、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相对高差大,自然带数量比北坡多
D、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受西南风影响,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山区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特征为( )
A、由南向北倾斜
B、由东向西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020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2020高中地理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和含沙量等方面,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2.下列哪一项能解释华北平原的形成( B )A.⑤ B.⑥C.⑦ D.⑧解析: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共同沉积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B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解析: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

4.该示意图体现了( B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5~6题。

5.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C )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解析:云量和降水量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裸地和森林截然不同,从漫画来看,植被的破坏影响最明显。

6.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A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解析:植被与云量和降水关系密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7~9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解析: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后练习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后练习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基础过关】1.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B.地理环境各要素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D.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特征上与整个环境系统的特征保持完全一致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

读图,回答2~3题。

2.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3.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③②①4.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地区景观相符的是()①地表水缺乏,河流较少,且多为内流河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③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④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能力提升】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破坏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8.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9.下列土地利用形式,属合理经营管理、用养结合的是()①南方红壤区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②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耕作业③青藏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④黄淮海平原小麦返青时,浇水施肥题号 1 2 3 4 5 6 7 8 9答案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湘教版必修1(2021022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湘教版必修1(2021022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y重点展示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影响土壤组成的因素。

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

3 •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自然现象或地理演变过程。

、预读教材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 .整体性表现(1)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___________(2)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 .成土母质与土壤(1)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__________ (成土母质),逐步发育成土壤。

(2)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3) 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的影响。

2 .气候与土壤(1) 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 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 .生物与土壤(1) 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2) 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4 .地形与土壤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 •人类活动与土壤(1) 积极影响:培育高产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2) 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认识整体性的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

2 •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单顼资源及其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因素构成豎体祭筮各地咗之河的自然资源相互影响|不町更新资源的利用•需其他资源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问题探究结合下图,共同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问题。

高中地理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综合的地理环境是由下列哪些要素构成的( )A.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B.水文、土壤、空气、阳光、土地C.阳光、大气、土壤、生物、地形D.生物、土壤、水文、动物、森林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即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要素。

答案:A2.下图表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图中数码表示的作用正确的是( )A.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是③B.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④C.表示绿地对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①D.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②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受流水侵蚀作用冲刷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不同温度带生长的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应为①;绿地净化空气,是植物对气候的影响,应为②;植被破坏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应为④。

答案:A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3~4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和含沙量等方面,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答案:A4.下列哪一项能解释华北平原的形成( )A.⑤ B.⑥C.⑦ D.⑧解析: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共同沉积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B下图为“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B.森林破坏C.气候变化D.围湖造田6.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解析:从关联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甲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说明甲现象与地表植被的破坏有关,这也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 湘教版必修1(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 湘教版必修1(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湘教版必修1(1)的全部内容。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单项选择题自然界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

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 地域性 B。

差异性C。

无序性 D。

整体性2. 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读新疆环境要素关联图,回答3~4题.3. 图中的甲环境要素是指( )A. 人类对该区域植被的长期破坏 B。

全球气候变暖C. 沙漠广布D. 深居内陆4。

最适合图②的图名是( )A。

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C。

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我国版图辽阔,地形地貌多样,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显著。

据此完成5~6题。

5. 沿着AB线路向西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的整体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变化B。

热量变化C。

水分条件变化D. 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6。

从D到B,再到C自然景观的变化特点是( )A。

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B。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寒带针叶林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D。

热带季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右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高中地理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1“黑风暴”是沙尘暴的一种,大风扬起的沙子形成一堵沙墙,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

下图为美国发生的“黑风暴”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此种灾害基本上是一种( )A.土壤侵蚀B.土壤盐碱化C.水土流失D.土壤污染解析:“黑风暴”带走的是地表肥沃的黑土,属风力造成的土壤侵蚀。

答案:A2.引发该灾害的根本原因是( )A.砍伐森林B.过度农垦C.温室效应D.灌溉不合理解析:从图中可看出,“黑风暴”主要发生在美国中西部大草原,因过度农垦导致草原植被破坏而形成。

答案:B3.对于此种灾害主要发生地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形——安第斯山区B.土壤——红壤C.植被——干草原D.土地利用——混合农业区解析: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距大西洋较远,西侧山脉又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深入,导致该地区降水稀少。

而本地区的植被为草原。

答案:C4.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沙尘暴天气,这主要是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发生变化造成的( )A.植被B.土壤C.地貌D.水文解析: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考虑,沙尘暴的发生是由于沙源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所致。

答案:A5.下列哪种行为不会造成土壤的退化( )A.在坡度较大的山坡上修筑梯田B.在土质疏松的坡地毁林种粮C.在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退牧还耕D.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土壤养分损耗答案:D6.目前我国农民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化肥来增加土壤的肥力,某些地区单位面积可耕地上的氮肥使用量甚至高达5000千克/公顷,而有机肥的施用量却明显不足。

化肥过多对土壤结构的影响表现在( )A.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矿物质的含量B.土壤矿物质含量增加,土壤团粒增大而使土壤板结C.破坏土壤团粒,减少土壤中空气或水分的含量D.使土壤团粒更好,土壤中各成分比例接近理想土壤答案:C废旧电池一般作为生活垃圾被丢弃,当电池壳体破裂后,汞、锌、锰等金属物就污染水源、土壤,亦通过食物链进入生态环境,造成区域性的严重生态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综合题共44分。

)
固本训练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4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

2.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答案 B
解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在图中应是“水文”对“地貌”的作用。

3.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B.均衡性特征
C.区域性特征D.单一性特征
答案 A
解析该图显示的是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4.南方地区形成的酸性红壤与下列叙述中的哪种要素相关联(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答案 C
解析南方地区的红壤主要是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形成的。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5~6题。

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答案 C
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6.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 C
解析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答案 B
解析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

8.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答案 B
解析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1)将合适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项限用一次)。

(8分)
A.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

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

(6分)
(3)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注意什么问题?(6分)
答案(1)①D②B③C④A(2)整体水土地
(3)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

解析植被破坏引发的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等其他要素的改变,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

提升训练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洋面封冻效应,下图示意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

读图,完成10~11题。

10.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
B.气候变冷、温室效应减弱、气候变冷
C.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减弱、气候变冷
D.气候变冷、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
答案 D
解析洋面封冻阻断了洋流的热输送,导致气候变冷,生物光合作用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室作用加强,导致全球变暖。

11.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B.平衡性
C.规律性D.不均衡性
答案 A
解析图中所示内容,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性。

青海省气象科研所据2015年4月26日卫星遥感监测青海湖面积为4 389.31平方千米,为近15年同期最大。

而2004年之前的近30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面积曾不断萎缩。

读青海湖流域图,完成12~13题。

12.2004年前青海湖湖面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错误的是( )
A.局部地区气候更趋干旱
B.荒漠化面积扩大
C.河流流域面积缩小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C
解析青海湖湖面萎缩,生态功能降低,蒸发减弱,使湖泊周边局部地区气候更趋干旱,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河流流域面积由分水岭决定,不会因湖面变化而变化。

13.2005年以来青海湖面积不断增大的可能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②生态保护和改善③沿岸工农业用水大量减少④大面积退耕还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速,冰雪融水增多,湖面增大。

生态保护和改善使湖泊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蒸发、蒸腾、降水量增加,湖面扩大。

青海湖为咸水湖,湖区不能耕作。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增多。

阅读材料,回答14~15题。

材料2015年9月15日是个打猎的好日子。

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

气候改变就在身边!
——节选自《世界博览》14.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文D.植被
答案 B
解析雪桥消失、长草带越来越高、冰雪消融面积增大等,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的变化,充分表明了当地气候在不断变暖,因此气候是导致该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15.资料中突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 )
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平衡性
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
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答案 C
解析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导致阿尔卑斯山植被、冰川等要素发生变化,表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整体性特征。

16.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

读“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回答问题。

(24分)
(1)图中甲~丁空格表示着如下的内容:用水增加、耕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请对应填出。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8分)
(2)图中①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

(4分)
(3)简述黑河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协调措施。

(12分)
答案(1)耕地减少用水增加入境水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2)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
(3)问题:在干旱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开发,致使各类生态系统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恶性循环。

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营造防护林带,流域内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第(1)题,出山口的径流减少,一方面导致绿洲生态系统中的入境水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草场退化、植被减少;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土地因缺水灌溉而荒芜,耕地减少。

工矿用地等的增加,也使得用水量增加,加剧了耕地的减少。

第(2)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

森林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出山口的径流减少。

第(3)题,黑河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人口增长导致各种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协调措施应着重围绕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