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翻译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材料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
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
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题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1)选C3分,选E2分(C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
E项“感情激昂”有误,全诗感情深沉委婉。
)(2)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
(答出其中3点即得6分,每点2分,其中“感情”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赏析此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 分析。(6分)
• 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 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 难找到; • 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 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 • 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 依然凝想入神; • 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 珍重前程; • 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 回乡 。
10.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5分)
• 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 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 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 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 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 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 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 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的担忧之 情。(答出3点有分析即可满分)
• 9.简要分析颈联的艺术技巧。(6分) • 10.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5分)
9.简要分析颈联的艺术技巧。(6分)
•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 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 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 之情寄寓其中。 • ③虚实结合,“音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 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பைடு நூலகம் 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 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 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 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 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附赏析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附赏析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附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附赏析 1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5分)2、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6分)3.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4.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答案:(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了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高中古诗词阅读】《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阅读答案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 ? 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4分)(3)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 3分)参考答案:(1)(3分)①战乱连,山河破碎(1分);②亲人离散,生死未卜(1分);③老友分别,难以重逢(1分)。
(2)(4分)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1分)。
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1分)。
③虚实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分)。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
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3)(3分)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诗词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的译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唐朝: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古诗简介《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全诗笔力苍劲,伸缩自如,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翻译/译文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
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注释⑴韩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详。
觐省:谓探望双亲。
⑵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
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⑶庭闱(wéi):内舍。
多指父母居住处。
因用以称父母。
⑷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转:一作“急”。
⑸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⑹应:一作“还”。
⑺同:一作“堪”。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创作背景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
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
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
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及赏析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及赏析《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及赏析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8、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5分)9、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6分)参考答案:整理9、诗歌鉴赏:(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了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作品赏析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761年(上元二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
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
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
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附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5分)2、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6分)3.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4.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答案:(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了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3.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
“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音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3分)(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4分)(3)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3分)参考答案:(1)(3分)①战乱连年,山河破碎(1分);②亲人离散,生死未卜(1分);③老友分别,难以重逢(1分)。
(2)(4分)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1分)。
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1分)。
③虚实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1分)。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
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3)(3分)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翻译
1
2
四川省天全中学罗小平
3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4
5
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
6
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
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
7
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8
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
9
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
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10
11
这首七律,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些时杜甫在成都。
当时安史
12
之乱尚未平定,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
13
加上统治者暴敛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
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
14
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百
15
结愁畅。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
16
17
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
18
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第二句,诗歌突破“不见老莱衣”的范围,而着眼于整
个时代。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深感人19
20
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离乱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万事非”三字,
21
包含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流露出诗人何等深
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2
23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进一步点明题意。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
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
在动荡中,诗人与亲人长期离散,生死未卜,虽
24
25
有家实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
相比之下,韩十四似乎幸
26
运得多了。
但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
27
怕也还要费一番周折。
因此诗人用了一个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
28
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暗示值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这一联
29
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
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30
31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与怅惘。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
32
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
韩十四走长江水
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
于是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33
34
流水声。
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乘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
35
被牵引得没完没了。
一个“静”字,越发描绘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
等到
36
从幻觉中回来,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别之地。
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
37
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一种孤独感
38
蓦然向诗人袭来。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出句是说,分手不应过于伤感,我们应
39
40
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
41
留者,也起到总结全诗的作用。
对句意思是,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
42
乡的愿望。
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
但
43
是,世事难料,只怕愿不能偿!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
“犹恐”
44
二字,用得很好,隐隐表达出诗人对未来的耽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
45
呼应,倍觉意味深长。
46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特意渲染凄凄戚戚之情,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
47
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