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M法设计沥青混合料施工作业指导书要点

合集下载

GTM成型法设计的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

GTM成型法设计的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
一个 作业面两 台.两台备 用
中面层 6m 粒式改性沥青砼( -0 c中 A 2) C 封 层 SS B 改性i青防水封层 5 j SS B 改性沥青防 水封层 SS B 改性 沥青防水封层

上面层 4B c 细粒式改性沥青砼( -3 4s A 1) c 细粒式政性 C 沥青砼(C1) A -3 4m 粒式沥青砼 c细
() 海 大 道 基 层 采 用 水 稳 粒料 基 层 , 泥 用 量 的确 定 是 1滨 水 非 常 关 键 的 。 水 泥 用 量过 小 , 层 强 度 不 足 ; 大 , 易 产 生 基 过 容 干 缩 裂 缝 , 响面 层 的 使 用 寿 命 。 影
I l
l 2 i 3
沥青改性设备
点。
表 2所 示 。
表 1唐 山 滨 海 大道 路面 及 桥 面 铺 装 层 结构
层位
遗层
表 2 唐 山滨 海 大道 路 面 及 桥 面 铺 装 工 程 施 工机 械 配置
序号

车 行道
乳化沥青
非机动车道
乳化沥青
桥面 铺装
机械名称
沥青拌和 楼 沥青拌台楼
型 号
关 键 词 : 沥青 混凝 土 G M 成型法 T 路面 高 速 公 路
中图分类号 : U T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9 3 2 1 0 20 1 3 0 73 7 ( 0 0) 1—0 — 0
l 程概 况 工
机制砂 的细度模数为 233 , .-. 含泥量 小于 1 0 %。 施工前对各种施工机具作全面检查,并经调试证 明处 于
唐 山滨海大 道道路 部分车 行道及 非机动车 道路面 以及 23 施 工 机 械 -

gtm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gtm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GTM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一、前言大多数没接触过GTM施工的技术人员,都对基怀着一种神秘感。

其实GTM路面并不复杂,实质上它只是利用了一种我们以前没见过的试验仪进行配合比设计,然后采用一定的施工工艺形成路面成品的过程。

某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底面层AC—25C、中面层AC—20C和表面层AC—13C型沥青混合料均采用了GTM原理进行设计和施工。

二、原材料选择GTM路面介于悬浮密实和嵌锁结构之间,加之压实设备吨位较大,所以对原材料的要求很高。

对于沥青材料,可以通过厂家选择和加强检测的方法成功控制其质量。

以往的工程告诉我们,最头疼的是各种矿料的质量控制。

为此,指挥部专门下发了《路面工程原材料质量管理办法》,在料源选择、合格供应商确定、质量检验、违规责任等方面实现了制度化。

并创造性的提出了要求材料供应商“集中生产、单独存放、检验合格、方可发货”,实践证明该措施是十分有效的,避免了施工单位盲目采购、供货单位以次充好的现象。

三、配合比设计1、主要设计参数:(1)、设计压强为0.8Mpa指GTM进行试验时设定的垂直压强,也就是模拟汽车轮胎气压。

(2)、旋转剪切系数(Gyratory Shear Factor,简称GSF)>1.03指混合料剪切强度与理论剪应力的比值,由GTM试验机直接测定并输出。

(3)、旋转稳定值(Gyratory Stability Index,简称GSI)≤1.05指混合料试验成型过程中,最大角应变与最小角应变的比值,是表征材料是否出现塑性的指标,也是由GTM试验机直接测定并输出。

(4)、平衡状态指GTM试验时,每旋转压实100次试件密度变化率为0.016g/cm3时的状态,出现了该状态,即可认为混合料已压实。

2、GTM配合比设计过程分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1)、对试验用的原材料进行全面检测,确定没有不合格材料。

(2)、筛分矿料,按照设计级配确定各种矿料比例。

沥青混合料作业指导书

沥青混合料作业指导书

检测范围及项目一.见证取件沥青混合料1.1理论最大相对密度1.2密度与相对密度1.3马歇尔稳定度及流值1.4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表干法)1.5沥青含量1.6矿料级配1.7劈裂1.8冻融劈裂1.9芯样马歇尔试验1.10沥青混合料饱水率1.11动稳定度1.12渗水系数1.13表面构造深度1.14谢伦堡沥青析漏损失1.15肯特堡飞散1.16加速老化1.17击实1.18配合比1.1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1目的与适用范围1.1、本方法适用于真空法测定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供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路况调查或路面施工质量管理计算空隙率、压实度等使用。

1.2、本方法不适用于吸水率大于3%的多孔性集料的沥青混合料。

2 仪具与材料2.1 天平2.2 负压容器2.3 真空负压装置2.4 恒温水槽2.5 温度计3 方法与步骤3.1按以下几种方法获取沥青混合料试样,试样数量不小于如下规定数量:3.2 将平底盘中的沥青混合料,在室温中冷却或者用电风扇吹,一边冷却一边将沥青混合料团块仔细分散,粗集料不破碎,细集料团块分散到小于6.4mm。

若混合料坚硬时可用烘箱适当加尔后分散,一般加热温度不超过60℃。

分散试样时可用铲子翻动、分散,在温度较低时应用手掰开,不得不捶打碎,为防止集料破碎。

当试样是从施工现场采取的非干燥混合料时,应用电风扇吹干至恒重后再操作。

3.3 负压容器标定方法:(1)采用A类容器时,将容器全部浸入25℃±0.5℃的恒温水槽中,负压器完全浸没、恒温10min后,称取容器的水中质量(m1)。

(2)B、C类负压容器:①大端口的负压容器,需要有大于毒牙容器端口的玻璃板。

将负压容器和玻璃板放进水槽中,注意轻轻摇动负压容器使容器内气泡排除。

恒温10min±1min,取出负压容器和玻璃板,向负压容器内加满25℃±0.5℃水至液面稍微溢出,用玻璃板先盖住容器端口1/3,然后慢慢沿容器端口水平方向移动盖住整个端口,注意查看有没有气泡。

沥青混合料作业指导书

沥青混合料作业指导书
5.1.2将沥青混合料拌和机提前预热至拌和温度10℃左右。
5.1.3将加热的粗细集料置于拌和机中,用小铲子适当混合;然后加入需要数量的沥青(如沥青已称量在一专用容器内时,可在倒掉沥青后用一部分热矿粉将粘在容器壁上的沥青擦拭掉并一起倒入拌和锅中),开动拌和机一边搅拌一边使拌和叶片插入混合料中拌和1 ~1.5min;暂停拌和,加入加热的矿粉,继续拌和至均匀为止,并使沥青混合料保持在要求的拌和温度范围内。标准的总拌和时间为3min。
2.2标准击实法适用于标准马歇尔试验、间接抗拉试验(劈裂法)0等所使用的Ф101.6mm×63.5mm园柱体试件的成型。大型击实法适用于大型马歇尔试验和Ф152.4mmx95.3mm大型圆柱体试件的成型。
2.3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时的条件及试件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2.3.1当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小于或等于26.5mm时,采用标准击实法。一组试件的数量不少于4个。
机械将压实锤提升,至457.2mm±1.5mm高度沿导向棒自由落下连续击实,标准击实锤质量
4536g±9g。
3.1.2大型击实仪:由击实锤Ф149. 4±0.1mm平圆形压实头及带手柄的导向棒组成。用机械将压实锤提升,至457.2mm±2.5mm髙度沿导向棒自由落下击实,大型击实锤质量10210g±10g。
4.3.2热混合料需要存放时,可在温度下降至60℃后装入塑料编织袋内,扎紧袋口,并宜低温保存,应防止潮湿、淋雨等,且时间不宜太长。
4.3.3在进行沥青混合料质量检验或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时,当采集的试样温度下降或结成硬块不符合温度要求时,宜用微波炉或烘箱加热至符合压实的温度,通常加热时间不宜超过4h,且只容许加热一次,不得重复加热。不得用电炉或燃气炉明火局部加热。
注意:在运料车上取样时不得仅从满载的运料车车顶上取样,且不允许只在一辆车上取样。

AC-20沥青混合料GTM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

AC-20沥青混合料GTM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

AC-20沥青混合料GTM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
在详细分析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采用能够模拟现场碾压工况并以力学参数为设计指标的GTM设计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分析对比了GTM与马歇尔方法设计结果,提出了与GTM方法相匹配的施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与马歇尔设计结果相比,GTM方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路用*能大幅度提高.实体工程表明,尽管GTM设计的混合料油石比较低、压实度标准较高,但使用现有的施工设备,施做的路面压实度完全可以达到较高标准,压实度达到98%以上.。

沥青混合料试验 作业指导书

沥青混合料试验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沥青混合料试验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控制状态:发放编号:生效日期:年月日沥青混合料试验作业指导书一、目的规范试验检验人员试验操作,保证试验过程的科学、正规、规范,确保试验结果客观、公正、公平。

二、范围适用于本室对所有工程用沥青(包括石油沥青、煤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验检验。

三、条件1、人员条件所有试验人员均应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持证上岗作业,取得交通部质监总站颁发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程师证书或省级公路质监站颁发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员证书,并完成注册的人员。

熟悉本岗位试验操作规程、标准;熟练掌握本岗位试验操作的技能。

2、设备条件所有试验使用过程中使用的试验设备、工具均性能完好,已经国家权威机构检定(校准或测试须经确认)合格,标识清楚,且在合法有效的计量周期范围内。

3、环境条件沥青混合料的试验检测环境对室内温度、湿度无特别要求;但要求通风良好。

四、质量标准1、样品准备检查样品的数量及封装是否能满足所检测参数及指标的要求;2、试验方法及精度3、试验检验过程试验过程中,应有两人同时相互配合进行,分工协作;一人为主检员,一人为协助人员;主检员负责主要操作作业,一个辅助复查并负责记录数据;主检人员称量完后,辅助人员应复查读数并在试验记录表上记录。

试验操作流程见第七部分作业程序。

4、平行试验一般情况下平行试验样品应两组同时试验,由于试验条件所限不能同时试验的,应在第一次试验结束后,立即实施第二组样品的试验。

5、样品保留一般样品在检验结束后保留一个月,以备需要时复查,保留期限从检验报告签发之日起计算。

6、试验记录试验记录的表格采用统一表格,所有试验记录应在试验过程中现场记录试验数据,在称量和读数完毕时,立即记录在相应的表格内,记录试验数据时,应由主检人诵读试验读数,辅助人员复查后复读读数并记录。

记录的试验数据应字迹清晰,书写工整,数据写于表格正中。

如有写错数据,应采用两条短横线画改,并将正确数据写于其正上方,并在其右上方签写记录人姓名。

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作业指导书

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作业指导书

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用于高速公路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隧道路面及桥面沥青混合料铺装层。

2. 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⑴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施工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措施,提出应急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与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⑵施工前必须检查各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

对经招标程序购进的沥青、集料等重要材料,供货单位必须提交最新检测的的正式试验报告。

从国外进口的沥青材料应提供该批材料的船运单。

⑶正式开工前,各种原材料的试验结果,及据此进行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结果,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提出正式报告,待取得正式认可后,方可使用。

2.2外业技术准备⑴工程开始前,必须对材料的存放场地、防雨和排水措施进行确认。

进场的各种材料的来源、品种、质量应与招标时提供的样品一致,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严禁使用。

⑵施工前应对沥青拌和站、摊铺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等进行认真检查、标定,并得到监理的认可。

⑶下承层至少具备至少要有两公里以上的作业面,已经完成各项技术指标的检测,而且监理工程师同意进入下道沥青路面施工工序。

⑷沥青面层施工所需的撒布车、水车、摊铺机、双钢轮压路机、胶轮压路机、大型自卸车全部到场,且已经调试完毕。

⑸下封层或粘层已经完成作业,且检测合格。

3. 技术要求3.1配合比设计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严格按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阶段进行,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

级配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流程⑵目标配合比设计目标配合比初步确定可行的级配和沥青用量,确定冷料仓的上料比例。

依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规定的方法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各项技术指标均应满足要求。

GTM优化设计的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GTM优化设计的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采用GTM优化设计的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在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完成并经过批准之后进行生产配合比验证,铺筑试验段。

1.施工及质量控制方案1.1 试验段目的及意义主要目的有以下几方面:(1)锻炼施工队伍,检验施工机具,使施工人员熟悉和适应各面层沥青混合料施工条件和施工要求;(2)检验实际铺装效果,对于生产配合比设计、工艺设计等工作,通过试验路的实施进行验证,检验其能否满足设计要求以及设计指标的合理性,在施工效果检测的基础上,评价实际铺装效果;(3)完善摊铺工艺、碾压工艺;(4)规范各种类型沥青及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1.2 试验段的试验内容及预期目标开工前必须上报“试验段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经有关方面批准后方可实施。

“试验段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的内容可包含:(1)原材料质量控制方案;(2)混合料生产的组织和质量控制方案;(3)运输方案;(4)摊铺方案;(5)碾压方案(不少于三种为宜);(6)测量、检测方案;(7)每阶段或环节所需的设备、仪器名称和数量;(8)每阶段或环节的人员组织、分工,明确必须获得的数据和信息。

试验内容及预期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原材料的主要性质确认。

(2)确定混合料拌和温度、拌和时间、拌和质量及矿料级配和油石比等是否符合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和目标配合比设计的相关要求。

确认混合料生产阶段的诸技术参数是否需要调整。

(3)确定混合料拌和生产能力、运输能力、摊铺温度、摊铺速度、碾压长度、碾压速度、碾遍数、各阶段碾压温度等工艺参数,使之协调。

(4)确定合理的摊铺碾压工艺及达到压实度、平整度要求的保证措施。

(5)确定松铺系数。

(6)试验段检测。

(7)编写试验段施工总结报告。

1.3 施工方法1、施工现场施工前对施工路段下承层表面的浮料、杂物等进行清理,确保沥青各面层施工质量。

(1)调查材料料源的材质情况,对不符合各类型沥青及改性沥青混合料使用要求的材料清除出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TM法设计沥青混合料施工作业指导书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2013年5月1 原材料质量要求1.1 沥青(1)本项目的基质沥青宜采用优质的70号A级和9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要求,具体要求见表1。

表1 基质沥青质量要求(2)本项目的改性沥青宜采用优质的SBS类改性沥青,其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具体要求见表2。

表2 SBS改性沥青质量要求1.2 集料(1)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表面粗糙、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沥青面层用碎石必须采用反击式破碎机,并按照规定的除尘、整形加工工艺进行轧制,以严格控制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和含泥量,确保粗集料的质量,其技术指标应符合建议的质量要求,具体要求见表3。

表3 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要求(2)细集料应采用坚硬、清洁、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级配的0~2.36mm机制砂,机制砂制备必须采用5cm以上优质石灰岩碎石磨制,不得使用石料破碎过程中表面剥落的石屑代替或磨制机制砂,其技术指标应符合建议的质量要求,具体要求见表4。

表4 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要求1.3 填料应采用洁净的0.5cm以上的石灰岩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并要求矿粉干燥、洁净,矿粉必须干燥、清洁,拌和楼回收粉尘必须全部废弃,不得用于代替矿粉拌制沥青混合料,其技术指标应符合建议的质量要求,具体要求见表5。

表5 沥青面层用矿粉质量要求2 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采用GTM旋转剪切成型设计方法时,应遵照现行行业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相关规定,设计成果由马歇尔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和性能检验。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必须严格遵照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等步骤依次进行。

2.1 混合料级配范围表6 AC-13级配范围表7 AC-20级配范围表8 AC-25级配范围2.2 路用性能本项目密级配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宜满足建议要求,具体要求见表9。

表9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要求2.3 目标配合比设计(1)目标配合比设计统一采用GTM旋转剪切成型设计方法,以马歇尔试验方法对各项路用性能进行验证,适当调整沥青用量。

GTM试验机工作参数如下:①垂直压力0.8MPa;②旋转角度0.8度(油压表);③成型温度:普通沥青混合料140℃~145℃、改性沥青混合料160℃~165℃;④试件成型控制条件:极限平衡状态。

(2)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包括原材料(沥青、粗细集料及矿粉)性能检测、混合料级配控制范围确定、合成矿料配合比设计、最佳沥青用量确定、混合料性能验证等部分。

(3)目标配合比设计必须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原材料, 在原材料检测合格的基础上,根据本工程设计文件给定的矿料级配控制范围,在求得各档集料筛分结果的基础上,经计算机优化确定各矿料的掺配比例,最终确定混合料的合成级配。

设计合成级配应接近一条顺滑的曲线,不得有太多的锯齿形交错,且在0.3mm~0.6mm范围内不出现“驼峰”。

(4)选择4~5组不同的油石比,在(1)的设计原则下采用GTM旋转剪切方法成型试件,分别测定不同油石比下混合料的力学参数(旋转稳定系数GSI和旋转安全系数GSF),同时测定不同油石比下混合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并依次计算出混合料的空隙率VV、矿料间隙率VMA和沥青饱和度VFA,其中参与混合料最大理论密度计算的合成矿料的有效密度由沥青浸渍法实测获得。

(5)以GTM力学参数(旋转稳定系数GSI和旋转安全系数GSF)为基础,同时参考GTM成型试件毛体积密度及体积参数随油石比的变化情况,并适当考虑工程所处的地区气候特点、公路渠化交通的特点以及便于施工控制等,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6)在GTM旋转剪切设计方法所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下,根据给定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检验指标对其各项路用性能进行检验,以此确定最终的目标配合比(矿料合成级配和最佳油石比),供拌和楼确定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及试拌使用。

2.4 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各热料仓集料的密度测定、热料仓配合比例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确定、压实标准密度确定等部分,其目的在于确定热料仓配合比例,并确定实际生产用的沥青用量和压实控制标准。

生产配合比是目标配合比的继续,不得超出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中给定的级配范围和油石比范围。

当现场采用马歇尔方法成型试件时,应将马歇尔试件密度乘以目标配合比报告中所提供的密度比值,做为现场控制压实度所采用的标准密度,同时采用生产配合比所给定的沥青混合料的最大理论密度进行双控。

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必须做到两个一致:用于目标配合比的原材料必须与实际生产用原材料完全一致;生产配合比所确定的合成矿料级配曲线必须与目标配合比所确定的合成矿料级配曲线尽可能一致。

2.5 生产配合比验证(1)拌和楼采用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并铺筑试验段,用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及路上钻取的芯样进行马歇尔试验、矿料筛分、沥青用量检验和压实度检验,并计算现场空隙率,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作为生产控制的依据和质量检验的标准。

(2)矿料级配控制:拌和楼正常生产后,在各热料仓下料口取料,进行筛分试验,验证当天的实际生产级配曲线是否满足目标配合比设计级配范围要求。

如发现生产级配与目标级配相差较大,应加密筛分频率,以实际筛分数据为准,适当调整热料仓比例,直到生产级配曲线满足目标配合比设计级配范围要求。

(3)沥青混合料外观检查:对于生产出的沥青混合料,用目测法观察其均匀性,有无花白料、离析、结团现象,压实过程中混合料有无推移、拥包等。

(4)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中不得随意变更。

但生产过程中应加强跟踪检测,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如遇材料变化并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3 准备工作3.1 施工设备前期准备主要涉及机械设备、技术人员及下承层。

在这些准备工作中,机械设备和下承层的准备最基础性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技术人员的准备具有很大的弹性,不仅是人员资质、数量的准备到位,关键是质量控制意识必须到位。

各施工单位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关键工序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态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机械性能,提高工程质量。

(1)拌和楼应配备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的4000型以上的沥青混合料拌和楼,实际生产能力尽量不低于200t/h;冷料仓数量应满足神河高速用集料种类要求,各冷料仓之间必须设置隔板以防止窜仓;热料仓二次筛分用振动筛的数量及尺寸应符合所拌制沥青混合料的规格要求,不应少于5个,筛网不得有破损或变形,安装角度应根据材料的可筛分性、振动能力等由试验确定。

拌和楼应配备良好的二级除尘装置;全部生产过程应由计算机自动控制,能够准确地控制温度和拌和均匀度,在拌和过程中能够逐盘打印沥青、各种矿料的用量及集料温度等各项参数。

计量装置应由计量部门进行检验和核正准确,并对沥青磅进行定期自检,拌和楼的生产油石比应由试验室做出准确标定。

拌和楼关键在于:良好的温控系统和准确的称量系统。

(2)摊铺机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作业,要求配置至少为近2年内购置的进口沥青混合料摊铺设备(其中一台宜为活板摊铺机,便于路面宽度变化时的施工),其性能等同或不低于于VOGELE2100型或ABG423型以上。

两台摊铺机宜为同一机型,保证沥青面层摊铺均匀,厚度一致,完整无缝,平整度好。

摊铺机关键在于:振捣有效、摊铺均匀。

(3)运输车运输车辆数量应与拌和楼实际产量、摊铺机速度及施工运距相匹配,运量应比拌和能力或摊铺速度有所富余,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始终有3~6辆料车处于等待卸料状态,保证摊铺的及时性和连续性,从而保证路面平整度并减少施工接缝。

车槽内不得粘有杂物,为防止尘埃污染和热量过分损失,运输车辆应用棉被覆盖,车槽四角应密封坚固,运输车辆一侧面中部必须有测温孔,以便检测温度。

运输车辆配置关键在于:运力问题、保温问题、防粘问题。

(4)压路机压路机的吨位和台数必须与拌和楼及摊铺机生产能力相匹配,建议配置自重12t以上的双驱双振压路机3台(其中一台用于最后收面)和自重30t以上的胶轮压路机2台,建议配备性能完好的BM202双钢轮压路机(或DD-130双钢轮压路机、HM-130双钢轮压路机、CC622双钢轮压路机)、XP301型轮胎压路机,各种压实机械必须安装良好的能够控制的雾化设备。

另外,应备有小型振动压实机具1台,以用于压路机不便压实的地方。

以上机械设备数量至少应满足每个工点、每日连续正常生产及工期要求。

3.2 检测仪器沥青面层施工单位必须配备性能良好、精度符合规定的质量检测仪器,并配备足够的易损部件。

主要检测仪器建议如下:表10 沥青面层工地试验室主要检测仪器配备标准开工前要求加强对拌和楼、摊铺机、压路机及试验检测仪器等设备的标定和试机工作,监理必须对标定情况进行检查、核验,确保拌和及检测数据真实可靠。

施工过程中应始终加强对拌和楼、摊铺机、压路机及检测仪器等设备的检修、维护,以便能及时发现设备出现的问题。

对拌和楼筛网应经常进行检查,发现堵塞和破损现象应及时清理和更换,以便更好地控制配合比。

3.3 原材料储备沥青路面所用的各种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按规定频率取样进行质量检验,经评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得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商检报告代替现场检测。

(1)沥青材料在进入时应附有原厂的质量合格证和出厂检验单。

沥青取样检验合格后应签发验收单,记录沥青来源、标号、数量、到货日期、存放地点、检验品质以及使用沥青的路段等。

每批沥青在检验后应留有不少于4kg(封存好的)的料样备查。

运输改性沥青所选油罐车必须专车专用,不同品种、标号的沥青不得混用。

沥青罐储油品种必须唯一,不同来源的沥青应分开存放,不得混杂,且每个沥青罐应标明所储沥青的品种。

沥青罐应备有专用的取样阀,不应从沥青罐的顶部取样。

在取样前应先放掉1.5升的沥青,以冲去阀门和管道中的污染物。

(2)所使用的各种集料必须符合本工程沥青路面用集料的要求,经试验检测合格,方可进场。

大规模施工之前,拌和场必须备足原材料(一般不低于合同段设计总量的70~80%),确保能够满足大规模连续施工要求。

同时,用于本工程的集料,每批材料进场时均应按要求对集料的规格、级配、含泥量、针片状含量等指标,按照规定的检测频率和数量进行取样检测分析,证明合格后方可进场堆放,并签发验收单。

验收单应对集料的来源(石场)、原石的品种和特性、集料的规格和数量、进场日期、堆放地点以及特性试验的结果等进行登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