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医改那些事儿

合集下载

中国医疗改革案例

中国医疗改革案例

中国医疗改革案例
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断进行着试验、实践和调整。

以下是中国医疗改革的一些案例:
1. 建立基本医保制度:在1998年,中国开始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通过政府和个人共同缴纳医保费用的方式,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2. 推行家庭医生制度:2015年起,中国开始试点推行家庭医生制度,即由指定医生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3. 实行分级诊疗:2015年开始,中国开展了分级诊疗改革,着力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改造与提升。

将疾病分为三级诊疗,分别由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承担。

4. 打击“号贩子”现象:在2016年,中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对“号贩子”现象的打击力度,通过取消和限制医生预约挂号的方式缓解了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和浪费的问题。

5. 实行医改药价新政:2017年,中国卫生部门开始实行医改药价新政,大力推进国家药品目录的调整和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降低了患者药品费用的开销。

6. 构建多元化医疗服务体系:2020 年,中国卫生部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服务产业的建设,完善多元化医疗服务体系。

这包括发展预防保健、居家护理、互联网医疗等多种新型业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中国历次医疗改革内容

中国历次医疗改革内容

中国历次医疗改革内容中国历次医疗改革的演变中国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医疗改革,从传统的公立医疗体系到试图推进医疗市场化,医疗改革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主要的改革内容如下:1. 1950年代的卫生制度改革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建立了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保健体系。

1958年,卫生系统的全民医疗计划启动,将社会保险和全民医疗体系结合在一起,建立自负盈亏的卫生机构,并展开全民卫生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医疗保健水平。

2. 1980年代的医改1984年,中国开始了一场新的医改。

医改的目标是让医疗机构自负盈亏,增加医护人员工资,改善医疗设备和服务质量,并引入西方医疗理念和管理模式。

该项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效率和质量,人民对医疗保健设施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提升。

3. 2009年的医保制度改革2009年,中国政府实施了医保制度改革,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国农村地区和城市居民提供了医保服务。

这项改革大大提高了人民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缓解了一部分人口因医疗费用过高导致的贫困问题。

4. 2015年的医疗改革2015年,中国开始了医疗改革试点工作,通过设立家庭医生、终止药品加成等措施,推进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推动了医疗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

该项改革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并大大提升了人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信任感。

总之,医疗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进程。

从建国初期到现代,在这个不停变化的世界里,中国不仅仅在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里获得了巨大发展,医疗保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医疗改革必将继续走向更高更成熟的境地。

新医改的五大内容

新医改的五大内容

新医改的五大内容
1.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改革等,着力解决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瓶颈问题。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通过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优化工作机制、提升医务人员素质等措施,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覆盖能力和服务质量。

3.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建立健全药品、医疗器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医疗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医疗技术进步和临床实践创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医疗机构诚信经营和医务人员职业尊严。

5.健全医疗监管机制:建立医疗市场监管制度和医疗卫生行业信用监管制度,强化医疗监管力度,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医改工作_感想

医改工作_感想

近年来,我国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亲历了医改的点点滴滴,深感医改工作的艰辛与伟大,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首先,医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推进。

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各级政府,再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在医改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调整体制、完善机制等措施,为医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医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合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群众就医负担减轻等。

其次,医改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医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在医改过程中,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福祉。

通过实施分级诊疗制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结构、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更多群众受益。

再次,医改工作注重改革创新。

在医改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医改经验。

如安徽省淮北市在医保信息平台建设、药品集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创新举措为全国医改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了医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此外,医改工作还强调依法行政。

在医改过程中,政府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医改政策落实到位。

同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最后,医改工作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医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推动医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总之,医改工作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参与医改,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我国医改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明医改的主要内容及全国推广情况

三明医改的主要内容及全国推广情况

三明医改的主要内容及全国推广情况一、三明医改的背景与初衷三明医改,说到这个话题,你是不是也有点好奇,三明这个地方怎么会成为全国医改的“试验田”呢?其实,三明市在福建省里也算个小有名气的地方。

它可是勇敢地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那时候,大家的看病成本高得吓人,医生的收入低得让人心疼。

于是,三明相关部门决定要做点大动作,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哎,说起看病这事儿,谁都不愿意去医院,主要是因为一去就感觉钱包瘦了不少。

但是,三明市的医改计划,可是下了很大决心,力图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二、三明医改的主要内容2.1 医疗服务费用改革首先,咱们得聊聊医疗服务费用的改革。

你肯定知道,以前去医院,挂个号都要排队等个半天,还没开始看病就花了一大笔钱。

改革之后,三明市推出了“按病种收费”的新模式,换句话说,就是不管你看什么病,医院都要给你一个固定的价格。

这种方式就像买菜一样,不用担心突然被宰。

看病的时候,你心里有底,费用都在那儿,心里有数多了,钱包也会觉得轻松一点。

2.2 药品价格改革然后就是药品价格的改革。

药品这块,之前可真是让人觉得头大。

三明市干脆把药品的价格降了下来,还建立了一个药品采购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医院可以直接跟药厂谈价格,不用再经过那些中间商。

结果,药品的价格降得非常实惠,让大家能更容易负担得起,药品也更容易买到。

说实话,这一招简直像是在药品的“黑市”里开了一扇明亮的大门,把那暗搓搓的价格都晒在了阳光下。

2.3 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最后,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也大大扩展了。

以前啊,很多人为了看病不得不掏钱,医保也只是杯水车薪。

现在不一样了,三明市把医保的覆盖面扩大了,几乎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医保待遇。

不光是老百姓看病的负担减轻了,连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也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这样一来,大家看病的时候,心里就不会像吃了个酸枣一样的酸。

三、三明医改的全国推广情况3.1 全国范围的推广说到全国推广,三明的医改就像是一块试验田上的新作物,长得好就开始在全国推广。

三明医改的主要内容及全国推广情况

三明医改的主要内容及全国推广情况

三明医改的主要内容及全国推广情况1. 三明医改的起点与背景你知道吗,三明医改这事儿,就像是给老百姓的健康“换了个发动机”,这背后可有一段好故事呢。

话说,三明医改的起点要追溯到2013年,那时候全国都在揪心医疗费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个看病难、看病贵的事儿,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三明市作为试点,真是“勇者无畏”,决定大刀阔斧地搞个大改革。

为了给大家普及下,这医改的核心,就是要让老百姓看病不再像“掏心掏肺”那样心痛,也要让医院的钱花得更明白,操作更透明。

总的来说,就是要让医疗服务更公平、更高效,还得让大家的钱包不至于被“掏空”。

2. 三明医改的主要内容2.1 医疗费用的“减负”说到三明医改,最让人感到高兴的就是它在医疗费用上的“减负”措施了。

以前看病的时候,咱们总是要花不少钱,简直是“钱包被掏空”的节奏。

改革后,相关部门对药品和治疗费用实行了全面的价格调整,很多药品的价格一下子就降了,就像买菜打折一样让人心动。

同时,医院的收费也变得更加公开透明,病人可以在看病前清楚知道自己会花多少钱,根本不会再出现“看病时额外收钱”的情况。

这种做法简直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让老百姓省了不少心力和金钱。

2.2 医疗服务的“优化”除了费用减轻,三明医改还大大优化了医疗服务。

以前,医院的排队现象让人看了都觉得“心急如焚”,现在好了,改革之后,医院的服务质量提升了不少,预约挂号变得更方便了,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也变得更加亲切。

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排队而耽误病情了。

再说了,很多基层医院也得到了升级,基本上大部分小病小痛都能在家门口解决,这不就像“家门口的小餐馆”一样方便了吗?大医院那边的工作也得到了分担,大家的医疗资源也更加合理地分配了。

3. 全国推广的情况3.1 推广的步伐三明的改革效果很好,仿佛一颗“健康的种子”,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慢慢发芽。

全国各地的医改步伐也跟着加快,很多地方纷纷学习三明的做法。

现在,你看,各地的医院都开始实行药品零加成了,许多地区也在推动医疗服务的“升级换代”,力争把三明的好经验带到每一个角落。

中国的医改这些年做了什么

中国的医改这些年做了什么

中国的医改这些年做了什么?这些年各地医改有很多好的实践,在推动中国实践的发展。

但是,医改是做了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方案出来后,却是16个部委签发,可行性不够。

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医改是“特奥会”,脑子不好的人开奥运会,我参与我快乐,但我不负责任。

而医改这些年,实际上是靠地方在尝试。

2006年,高层确定医改思路由政府主导,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制度,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定位。

回顾过去,始于1978年的改革核心是放权让利,调动各方积极性。

当时的口号是“不要找市长,要找市场”。

而这一轮新的改革也是重新回到政府主导。

后来,医改方案在制定过程中,也在探索中国式的民主。

民主是我们的必由之路,但是要什么样的民主现是没有定论的。

所以,医改是汇集民智民意的中国式民主,我称为选“事”的民主。

民主可以选人,但是涉及每个人的利益的事,也可以选“事”。

2009年4月6日医改方案正式出台。

如果以医改方案出台为标志,中国的医改已经进行了五年。

这些年,中国医改都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工作没有做?将医改时间分一期和二期跨度。

2009年至2012年是第一期,2012年至今是第二期。

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医改是综合改革,是要重新建立制度。

医疗卫生涉及的领域很多,主要是筹资体系、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以及配套药品器材耗材供应体系,也包括人才的培养体系。

简单来说,医改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做预防,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第二,得了病以后得看病,建立各种医疗服务体系;第三,看了病以后得吃药;第四,吃药以后有人买单报销。

这些年主要做了这四件事。

2010年,80%的中国人是没有任何保险的,现在覆盖率已经达到97%。

如果按分享的指标,实际已经超额完成任务。

实际上,医改最大的成效是在基层,也就是农民受益。

尤其是在改革基层的医疗卫生制度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村人口从什么没有到现在享有最基本的保障。

这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府的责任、投入,以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定位。

中国医改政策梳理

中国医改政策梳理

中国医改政策梳理
中国医改政策的梳理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医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调整,旨在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下面是对中国医改政策的梳理:
1. 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等。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部分人口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政府还逐步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改善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

2.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
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

这些政策包括设立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并提供相应的医疗补贴。

3. 促进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为了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医疗资源的配置和管理。

政府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绩效进行评价,并通过绩效奖励制度来激励医生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此外,政府还推行了多项措施来减轻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医疗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4. 推动医疗改革创新
中国政府推动医疗改革创新,鼓励医院建立绩效评价和薪酬制度,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和运营。

政府还鼓励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药物研发能力。

此外,政府还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总结起来,中国的医改政策包括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促进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推动医疗改革创新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政策的实施旨在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提高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黑龙江医学》第40卷增刊
说说医改那些事儿
马蕊
(黑龙江省医院团委,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关键词:医院;医疗体制改革;医患关系
doi:10.3969/j.issn.1004-5775.2016.增刊.
学科分类代码:330.81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
医改说大了是国家的事,是中央政府的事;说中了是省市的事,是地方政府的事;说小了是医院的事,是每个家庭的事。

但是家中无小事,一人闹事医院不安;一人生病,全家致贫,恕不举例,眼前周围人人可诉。

笔者今天想说的是,制定政策的各个部门,能否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制定政策要有依据,要有连续性,可操作性,实用性。

不要把政府制定的政策性矛盾转变成医患矛盾,这是无能和无知的表现。

作为最基层的普通工作者想说说自己微不足道的见解。

1政策连续性差
医改政策多少年变化不断,问题多多,百姓不满意,基层最受罪,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给政策,不给钱;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即“五定一奖”打破公立医院一统天下局面,到1992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引发大处方、高新仪器、乱收费、药品器械回扣问题产生,直到21世纪初“卖医院”、“市场化”,结果是“医改基本不成功”。

医患矛盾日益激化,患者戴着有色眼镜来看病,对医生失去基本信任,经济条件好的患者,一个病要看多家医院,只为证实医生的良心,甚至出现“八毛门”的怪异现象,这个责任不应该由医院和医生来承担。

2操作性
政策的混乱造成医院左右摇摆,医生不是一心看病,整天担心别让患者告了,别让科室挨罚了,怎么能奖金多点,效益好点,是政策使真正的“天使”成为患者眼中的“魔鬼”。

医患关系尖锐到你死我活,患者殴打医护人员成为每天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发生的问题,医院成为“盔甲之地”。

医生无所适从,国家、政府要给医院一个和谐的环境而不是“市场”和“战场”。

3实用性
国家大的政策相同的情况下,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一个发达省份个人承担20%的自付比例,另一个落后省份正好可能倒过来,越穷的地方,越落后的地方越是医院发展缓慢,医生流失严重,患者看病难,成本高的地方。

制定政策时一定要通盘考虑,落后地区人命的尊严和价值应该是等同的。

4过度治疗
对于没有治愈可能的患者,医生说真话,讲实话,许多医患矛盾是人财两空的结果导致的。

讲实话,放弃不必要的治疗,于国家、于医院、于家庭都是一种人力、财力的节约,是人道的体现,是尊严的显示,是对死亡的尊重。

要实现这一点,前提是患者家属要高度信任医生的决定,这方面许多国家都有现成的经验和管理模式,让患者有尊严的离去,“死亡认知教育”是人类高度文明的体现,是医护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国家舆论导向的义务。

5人文体现
我国的现实除了医改本身的问题外,舆论宣传十分重要,对医生的起码尊重和对疾病本身的认知以及疾病发展过程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应该给予有知识含量的宣传与引导,让人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是不难办到的。

而且我个人坚持认为应该立法通过“安乐死”,这是人文,是人道,是进步,是中国进入老年社会要加快研究的现实问题。

器官的捐赠要加大宣传力度;社会助老活动要有政府参与;义工要采用积分制,有时间、有条件的“广场舞大妈们”用自己的积分换取有一天需要时的回馈。

6阶段性就业
以护士为主体,试点进行阶段性就业,在工作强度大,有传染性、放射性接触的特殊科室率先实行保留一定待遇;在怀孕、哺乳、育儿、孩子升学等阶段,选择若干年告假;在退休年份,工作待遇,晋级年限等给予限制,得到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广,使女工利益得到保护,使医院工作的护士短缺情况得到缓解,对工作人员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培育优秀的后代具有实际意义。

一些拙见,点滴想法,拳拳之心,为医院发展,为医护人员辛苦工作而献。

[收稿日期:2016-09-17](编辑:李芳靖)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