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永仁县直苴村彝族服饰灵魂在歌唱
1344年的视觉盛宴

,
左
音
,
,
音
。
仍然 吸 引 了大量 的眼球 其中
、
为这
相传 有
古时
,
,
在 今永定镇文 汇路
,
个 宁静 的 山 旮 旯 平 添 了 几 许 热
处 有 座 古墓
一
曾出 土 泥 塑 人 物
。
,
闹与 喧 嚣
晚上
…
…
件 为泥 人 泥 马
,
泥 马 鞍 辔俱 全
,
泥
,
借宿在村 民杨文 俊
一
人立 于泥马旁
其左 脚 踏在 蹬 上
县的
)0
一
愀 枞弗 哆 徘 就是 楚 雄 彝族 自治 州 永 告 麟 守
,
。
山背 后 的 彝 族 支 系
一
,
直名不见经 传 就像 个
“
主食
,
并 且 由于 分 布 地 区 较 广
生 活环 境不
。
一
个村寨
“
诉 族
,
天
,
它 那 不 为人 知 晓 的独 特 风
一
多
,
往 往 每个 地 区 都 有 自 己 独 有 的 生 存
地
,
彝族 文 化在 这 里 传 承
10 0
、
发扬
,
。
中和
老 街距 今 已 有
多 年 的历 史
、
至 今仍
保存完好 桥
、
,
还 有 茶 马 古驿 道
、
他 的苴 花
将军墓
火头 田 等 历 史古 迹 也 让 众
… …
多学 者 游人 叹 为 观 止
五彩缤纷的彝族赛装节

龙源期刊网
五彩缤纷的彝族赛装节
作者:安娜
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2年第03期
彝族是我国一个极具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等地区。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所穿的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今天我其它的不说,单就该民族的服装打扮来感受一下云南楚雄彝州人特有而隆重热闹的赛装节。
在云南楚雄彝州两个地方有赛装节。
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春节后的元宵节,另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
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
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挑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
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与过去的赛装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
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
赛装节从一开始。
彝族女性叙事歌“阿依阿芝”田野调查实录

彝族女性叙事歌“阿依阿芝”田野调查实录作者:王楠来源:《音乐生活》2020年第03期“阿依阿芝”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彝族传统婚嫁仪式中经常演唱的一首哭嫁歌。
故事叙述了彝族女性阿依阿芝婚后的悲惨遭遇,在彝族文学以及彝族音乐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笔者深入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拉依五沙木,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手资料,本文将从起源与分布、采访背景、服饰与习俗、叙事歌内容、表演形式、音乐形式等方面对“阿依阿芝”的田野调查进行记录。
“阿依阿芝”为彝族传统婚嫁仪式中经常演唱的叙事歌,属于哭嫁歌中的一首。
“阿依阿芝”为一位彝族女性的名字,故事叙述了这位彝族妇女婚后思念遥远的娘家亲人,要求回家探亲遭婆家拒绝后逃跑并被老虎吃掉的悲惨遭遇。
“阿依阿芝”源远流长,大约起源于奴隶社会后期。
民国时期普遍流传,解放后沿袭下来直到今天,在婚嫁场合由家族中的妇女长辈演唱。
“阿依阿芝”分布很广,彝族聚居区都有传唱这一叙事歌的风俗习惯。
大凉山地处四川省南部,为我国重要彝族聚居区,“阿依阿芝”特别流传于大凉山境内的越西、喜德、冕宁、昭觉等广大彝族村寨,越西县主要分布在普雄、马拖、书古、西山、新乡、大瑞、中所、南箐、五里箐、大花等3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
阿依阿芝的传唱在不同的地域略有不同,而其中大凉山地区最据影响力的演唱源自越西县附近地区。
2016年6月,越西县“阿依阿芝”经四川省文化厅批准入选《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拉依五沙木。
拉依五沙木(1946—),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依阿芝”(彝族女性叙事歌)带表性传承人。
生长在越西县的彝族村寨中,生活中耳濡目染彝族的婚嫁习俗以及婚嫁方式,熟谙原生态彝族婚嫁仪式以及婚嫁歌曲的演唱形式。
本文中采访事实均依据2020年初对越西县“阿依阿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拉依五沙木的采访。
2020年初,四川正值深冬,我们几经周折联系到了拉依五沙木婆婆,并获准对其进行采访。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

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与文化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
作为彝族人民的一种重要文化表达形式,传统服饰在彝族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云南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云南的彝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独特,独特的设计和细致的手工艺制作技巧使其独树一帜。
彝族女性的传统服饰通常由束胸、腰带、裙子和头饰等组成。
其中,束胸是非常重要的一件衣物,可以展示女性的美丽和身份地位。
束胸的图案经过精细绣制,多以花鸟、瑞兽等为主题,彩色丝线交织成各种繁复的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彝族传统裙子也是彝族女性服饰的一大特点,其设计独特,制作细腻。
彝族传统裙子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紧身裙,下层为裙裾,布满绣花和图案,展现了彝族女性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不同地区的彝族传统裙子受到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样式。
此外,彝族头饰也是彝族传统服饰的一大特点。
彝族传统头饰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头饰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
其中,彝族女性常戴的头饰分为高头饰和低头饰两种。
高头饰象征着已婚妇女的身份,低头饰则代表着未婚少女。
头饰的设计和工艺同样精细,多以鲜花、羽毛、珍珠等为装饰元素,给人一种华丽和高贵的感觉。
二、彝族传统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彝族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彝族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首先,彝族传统服饰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服饰图案多以花鸟、山水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寓意着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追求和敬畏。
同时,服饰色彩丰富多样,饱含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精神。
其次,彝族传统服饰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价值观。
彝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睦,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因此,在彝族传统服饰中,家族纹样常常出现,寓意着对家族的热爱和尊重。
此外,彝族传统服饰也对女性的美丽和婚姻给予了特殊的意义,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家庭生活和婚姻的重视。
初中音乐《苏木地伟》

四川凉山彝族民歌
苏木地伟喔(远方的贵宾) 确波果拉苏(四方的朋友) 你我哽地说(我们不常聚) 莫拉果特波(难有相见时)
你木呷节勒(彝家有传统)
纸节波果达(待客先用酒) 纸张我木都(彝乡多美酒) 色拉你喔苏(美酒敬宾朋) 苏尼苏达洛洛(请喝一杯酒呀) 苏呢说达朵朵(请喝一杯酒)
彝族
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
“姑娘房”是楚雄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 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 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
“姑娘房”
婚礼
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 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 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由一人 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 裕。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1)凉山型
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2)乌蒙山
本型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尚黑,多为青、蓝色。其基本 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诲。女服盘肩,领口、襟边、裙沿有花饰
(3)红河型
本型男装各地基本一致,多为立领对襟短衣、宽裆裤;女装则多姿多彩,其款式既有长 衫,也有长衣和短装,大多衣外套坎肩, 普通着长裤,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 泡或绒线作装饰。可分为元阳式、建水式及石屏式。
彝族的主食,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 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 (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宴客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 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彝族支系俚颇鸡冠帽和羊皮褂的文化意义

基 金 项 目 :云 南 省 教 育 厅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 云南 彝族 地 区学前 教 育双语 使用 现状 调查 及对 策 ” ,项 目
关 键 词 :俚 颇 ;鸡 冠 帽 ;羊 皮 褂 ;文 化 意 义 ;人 类 生 态 学 中 图分 类 号 :K 2 8 1 . 7 文 章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6 7 1 —7 4 0 6 ( 2 0 1 7) O 1 —0 0 7 6 —0 4
优 美 的歌 舞 、绚 丽 的 服饰 、独 特 的 民 俗 民 风 以及 独 特 的饮 食 习 惯 ,是 每 一 个 少 数 民 族 的 标 识 。近 年 来 , 由 于各 种 力 量 的 聚 合 发 力 ,直 苴 这 个 名 不 见 经 传 的 偏 僻 彝 族 寨 子 由 于 赛 装 节 而名声鹊起 。 永仁县 中和 镇 直苴 村 坐落 于 百 草 岭深 处 , 东 接 永 仁 县 猛 虎 么 苴 的 村 委 会 ,南 连 大 姚 县 昙 华 乡 ,西 邻 大 姚 桂 花 乡 ,北 邻 永 仁 波 者 地 村 委 会 ,是 一 个 典 型 的 彝 族 聚 居 地 ,该 地 区 的 彝 族 自称 俚 颇 。据 统 计 ,俚 颇 在 楚 雄 大 致 有 十 多 万 人 ,主要 分 布 于永 仁 、 大 姚 、云 谋 等 县 。永 仁 的俚 颇 又 主 要 聚 居 于 维 的 乡 、 猛 虎 乡 、 中 和 镇 、宜 就镇 以及 永 定 镇 的太 平 地 村 委 会 、 大 坝 村 委 会 等 地 区 。 由于 受 到 交 通 、经 济 、语 言 及 风 俗 习 惯 等 条 件 的制 约 ,这 些 民族 聚 居 区 还 相 对 封 闭 。这 也 导 致 了直 苴 等 地 至 今 还 保 留着 比 较 完 整 的 民俗 民风 ,保 持 着 自 己 的语 言 习 惯 及 着 装 特 色 ,其 衣 饰 也 就 承 载 着 较 浓 郁 的 地 理 元 素 ,传 递 着 独 特 的 文 化 信 息 。
永仁县 擦亮文化名片 筑牢团结根基

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彝族服饰展演走上国际舞台
永仁县擦亮文化名片系列报道之三十八
筑牢团结根基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楚雄州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的男女老少换上彝族服装,到村子中心广场,参加盛大的彝 族赛装节。
"赛装赛到日头落,跳脚跳迄月当空”既是这个传承1300多年“乡村T 台秀”的真实写照,也是永仁 县擦亮文化名片、筑牢民族团结根基的一个缩影。
永仁县地处金沙江畔,有汉、彝、傣、回、傑傑等23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3%。
紧扣"中 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永仁县通过擦亮“诸葛方山、直苴赛装、彝族刺绣、苴却古砚” 4张文 化名片,深入挖掘赛装节文化、火把节文化等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
以打造“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 化节暨中国•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文化形象品牌,有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2020年,永仁县被国家民委表彰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本刊记者郝亚鑫
本刊通讯员冯自科"0
直苴村彝族赛装节现场。
等你在直苴

等你在直苴
作者:
来源:《现代青年·精英版》2017年第03期
直苴村隶属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中和镇,距县城73公里,是云南省永仁县的一个彝族村,现有农户606户,2200多人。
在彝州彝族村很多,但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直苴村可说是彝州名气最大的一个村。
每年正月十五,这个村及四邻八舍的彝族同胞都要来此举行最盛大的服装比赛——赛装节,而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这是彝族女人一年中最为期盼并灿烂的日子,也是展示当地服饰风采的娱乐和集会方式,如约而至的彝族同胞在此跳舞、喝酒、唱歌、交游……尽情欢畅。
谁绣的衣裳最漂亮,谁就是最心灵手巧的人。
赛装节不仅能欣赏到彝家心目中美丽的马樱花,未婚青年也在此寻找各自的意中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今不仅这里的七彩云裳和美丽姑娘,还有这里的土墙瓦房都吸引着全世界的眼光,等你在直苴,这就是直苴日愈显现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永仁县直苴村彝族服饰灵魂在歌唱2010-12-27 16:32直苴村是云南省永仁县的一个彝族乡,每年正月十五,彝族同胞都要举行盛大的服装比赛——赛装节。
在赛装场上,人们的衣着宛如马樱花一般绽放,这是直苴女人一年的灿烂、一生的幸福。
更是一种奇特的展示当地服饰风采的娱乐和集会方式。
每到这一天,十里八寨的彝族同胞会如约而至,来到直苴赛装场上跳脚、喝酒、唱歌、交游……欢饮达旦、热闹三天。
看看谁绣的衣裳最漂亮,看看谁最是心灵手巧,欣赏他们心目中神圣的山茶花。
青年小伙则会在赛装场上寻找他的意中人,而择偶的唯一标准也是谁最会绣衣裳。
这一天,直苴女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会穿戴上自己亲手绣制的衣裳,将一年的辛劳书写在衣裳上,将一季的灿烂绽放,将直苴的灵魂、情感、智慧、才能织绣在盛装里,将直苴的朴素清纯、妩媚典雅以及山水韵律都盛在盛装里。
皓齿孩童的好奇、花季少女的青涩、年轻少妇的风韵、中年妇女的富丽、老年妇人的睿智,一袭直苴彝族服饰总能穿出万种风情。
直苴绣品之于直苴女人,是其一生的追求,其生命的灵动都隽永在这直苴绣品中。
相传1300年以前,彝族猎手朝里诺、朝拉若两兄弟从月利巴拉来到直苴打猎,惊喜地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适宜人们安居乐业,就带领彝族人开发了这里,乡亲们为了报答两兄弟开拓直苴的功劳,都争着为他们提亲。
姑娘们对这兄弟俩也充满爱慕之情。
可兄弟俩却说:“哪个姑娘心最灵、手最巧,就和哪个姑娘成亲。
”姑娘们知道朝里诺两兄弟最喜爱彝山的木石花草鸟虫,于是趁农闲时节绩麻、纺丝、染丝线,精心绣制自己的服装。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姑娘们穿上亲手绣制的漂亮服装,集中到村旁格里山上的森林里,进行赛装活动,比美比手巧,希望能赛过对方成为兄弟俩的妻子。
此后,为了纪念两兄弟开发直苴的功劳,也为动员春耕生产,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都要穿着盛装相聚在一起,尽情地欢跳,相互比赛祝福,谈情说爱,年复一年,祖祖辈辈沿袭至今,成了当地彝族人民最兴盛的传统节日——赛装节。
事实上直苴村彩绣服饰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装饰衣物,更是人们以此记载历史、传递情感的独特方式。
如果说众多的民族服饰都有浓墨重彩传情表意的习俗的话,那么直苴村的五彩服饰则是其中风采别具的一朵奇葩。
服装的结构是上衣下裤,上衣是中国传统的直线式平面裁剪,开襟是斜襟左征,在领及腋下处由中国传统盘扣扣合。
中式立领,领前角造型方圆都有,窄袖,衣长过臀齐大腿中上段。
门襟、肩胸和后背及袖肘以下用桃花法手绣了一朵朵山茶花或牡丹花,绣线用丝线或彩色十字绣花线,采用传统的满针绣方法。
花的姿态有正面,也有侧面,千姿百态,变化生动、大小、疏密都设计得有主有次,花朵之间用枝叶连接。
色彩主要用桃红,大红和少许黄。
环绕主花形的是一圈圈一层层的二方连续花边,多的排列五道,少的也有三道;花边有手绣的,也有买的现成品,一道道一列列,层层叠叠排列开来,表达出一种朴实而热烈的追求装饰美的情趣。
下装裤子一般是直筒,裤管偏肥,直线裁剪,腰头用松紧穿脱,主要装饰重点在大腿以下,上半段是一圈圈的花边,从小腿到裤脚边都布满花边或绣纹,年青少女是在底布上直接绣花,结过婚的妇女则从裤中裆以下,换接成黑色底布,其上用白色的线,用十字绣的方法,绣出一圈手拉手的小人或环环相扣的几何菱形图案。
据了解,这些图形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生动的民俗内涵。
彝族人闲时喜好蹲围成一圈喝老白干,一瓶酒或一碗酒,一人一口转着喝,他们叫“团结酒”也叫“兄弟酒”。
夜晚人们围着火堂吃饭、喝酒、聊天,人们在火塘边交流思想情感,传讲神话故事和本民族的历史,形成了特有的“火塘文化”。
对于高山民族来说,火不但是物质生存的必需,还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火给世世代代勤劳生息的人们带来生活的希望,人们用火照明做饭、取暖、劳作(烧毛坡)。
用火来祭神灵,庆祝丰收,平时最快乐的节日是“火把节”,死后则用火烧尽肉体,便灵魂得以升天(火葬)。
过年过节或有喜庆活动时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跳起欢乐的“歌妆舞”。
裤腿上手拉手的小人就是这些现实生活的写照。
围裙是挂于胸前的一块布料,也称作围腰,是许多少数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种服饰构件,其功能是防水防污,便于洗濯。
因为它处于前胸重要部位,妇女们都喜好在上面发挥自己艺术创造热情。
其宽广平直的幅面又宜于绣制花纹图案,久而久之,其装饰作用有时会有超过实用性的势头。
最有特色的是底边缀满了大红色的穗,边上有一圈花边。
围裙上端挂于脖颈的链也很讲究,多用精美的银链或花边相系。
在腰间有连带系至后腰。
腰带的末端绣满了十字绣几何图案,顶头还挂满了一朵朵、一串串艳丽似花的线球,当她们走起路来,跳起“歌妆舞”时,臀部后面的飘带和绒球花也随之起舞,增加了许多欢乐的动感。
彝族中的许多支系都戴鸡冠帽,他们之所以戴鸡冠帽,是因为传说鸡与蜈蚣交朋友,蜈蚣借鸡的角去做客,一去不还,结成仇怨,鸡见蜈蚣就追啄,成其天敌。
后彝族村寨受蜈蚣精骚扰,苦不堪言,偶得人告知,鸡能克蜈蚣,就大量养鸡,鸡啄死蜈蚣精,人得安居,所以先辈们将鸡的形象制成鸡冠帽,戴在头上,视为祥物。
这种帽子的结构简单巧妙。
在加了厚衬、相同的两片布上先勾勒出一个鸡冠的外形,冠顶是三道起伏转折的弧线,像鸡冠也像火焰。
下端帽口有三道舒缓的弧线,把两边和上方缝合,中间就塑造出了能容纳头部的空间。
帽墙上绣满了盛开的牡丹花,从右边的冠顶上起,缀有一列茂盛的大红缨,并用一千二百多颗银泡镶绣其边一周,戴在头上就像一只昂首长啼的雄鸡。
值得探讨的是,这种帽子的装饰功能已超过使用功能,因为这帽子在头上不易戴稳,也不方便劳作和生活,这恰恰说明服饰产生的动机不只是出于一种功能的需要,人们带上这种有纪念意义的鸡冠帽,实质上是表明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一种对祖先的认同和追忆。
鞋是服装配套中不可或缺的,鞋为足衣,足服,它虽被踩在脚下,但却是服饰配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直苴姑娘的鞋底,一般是用多层的旧布叠缀一起,用自制的麻线纳缝而成,它让人走起路来轻便起脚,使脚底感觉舒服。
鞋面也称鞋脸,造型有圆口、方口和尖口之分。
鞋面布的颜色分黑、红、绿、蓝都有。
鞋帮和鞋面上绣满了各色的花朵植物。
走路时,脚面上的花朵在绿色的田埂上跳跃,脚停下不动时,就像地上开出了朵朵野花。
直苴妇女穿绣花布鞋,一是和服装搭配和谐。
二是取材方便不用花钱,还与生活的地理环境相适合。
崎岖的山路地面少平路,丘陵山区草株并不茂盛,穿上布鞋上山干活方便轻快。
同时因为云南山区气候适宜,冬天不寒冷,布质的绣鞋已足以御寒。
直苴村的绣花鞋是轻便实用的,也是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
背被用于背负儿童,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它包含人们对幼小生命的关爱与希望,辟邪吉祥等健康美丽的愿望。
背被因为面幅宽大,适于绣制图案,母亲们都要在背被的中央与四周绣花作装饰。
背被不仅绣工好,图案的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有如花鸟画的殿堂。
一般绣有花、石榴、鸟、蝶、桃、鱼戏莲叶、喜鹊登梅、菊花等。
背被上沿还绣松、竹、梅,有的题字云:梅花开富贵,喜鹊报平安。
一针一缕的彩线,绣到面料上面时,必然同时也交织了母亲们对儿女的深厚情感。
母亲们用人间共有的伟大母性的慈爱,连同各种彩色的丝线,对于孩子将来的幸福希望,一同织到花朵中去。
直苴的刺绣,能够如此精美,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生命创造的无限热情,是这种不懈的热情使她们的服饰艺术总是充满一种生气和魅力。
直苴彝族服饰是文化的绣品,传播的是一种浓郁的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与自然环境的交汇,在服饰样式搭配、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都最直观地象征着民族形象,是一部形象的史书。
一条条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一道道山梁,其中那道红布条线是他们祖先迁徙的路线,人去世后要沿着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
衣襟上的铜线绣,是他们富足生活的象征;裤腿上的手挽手跳舞的图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左脚舞带给他们欢乐生活,整齐的屋角,是他们曾经拥有的故土,坎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蓝天白云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地庄稼。
鸡冠帽上的虎狼鹿狍则是他们狩猎生活的积淀;虎虎生威的虎头图案和艳丽多姿的红花图案,是他来世的夙愿……直苴彝族服饰,作为一种存在于其历史文化和生活风俗中的艺术化了的服装,是历史与文化在传递、衍化过程中绽开的精神花朵。
直苴彝族服饰也可以是朴素的,在木垛房里,在放牧场上,还是在马帮铃声里,甚至于在拥挤的乡场上,喧闹的县城里,往往可以看到它忙碌的身影,一袭绣衣一个挎色,一条围腰……都洋溢直苴彝族似火的热情。
直苴彝族绣品有着万般风情、热情似火、富丽堂皇、风姿卓约、温柔和美……但有一样是永恒的,那就是民族的魂魄,那是直苴彝族的灵魂在唱歌,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歌唱历史与未来,自然与生活……中和镇位于永仁县西北部,距县城58公里,东与猛虎乡、维的乡为邻,南与宜就镇、大姚县相连,西与大姚县桂花镇接壤,北与永兴乡毗邻。
位于东京101°18′45″—101°33′45″,北纬25°15′00″—26°27′30″之间。
距州府238公里、四川攀枝花市139公里。
全镇辖9个村委会、63个自然村、103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93.319平方公里,耕地15294亩,其中:水田6750亩,旱地8544亩。
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34亩。
2006年末,全乡总户数2907户,总人口11606人,其中:少数民族8616人,粮食总产量546万公斤,比上年增加3 %,农民人均有粮446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5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93元。
境内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拨1425米,平均海拔2155米,镇政府所在地海拔1580米。
年平均气温17.1℃。
年平均日照数278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100毫米。
特色经济主要是烤烟、蚕桑、畜牧业、核桃产业。